胆囊肿瘤的影像诊断思维

2023-02-07 00:00吴霜申晓俊解骞梁宗辉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厚壁胆囊癌胆管

吴霜 申晓俊 解骞 梁宗辉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5 岁,持续性上腹痛一周伴停止排便4 d。患者约1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4 d前出现停止排便,伴腹痛腹胀。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199(CA199)升高,为336.5 U/mL;糖类抗原242(CA-242)升高,为193.2 IU/mL;糖类抗原50(CA-50)升高,为193.4 IU/mL。

影像表现:CT 平扫示胆囊体积缩小,胆囊管壁不均匀增厚、胆囊腔狭窄,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肿块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图1)。肿块侵犯邻近结肠肝曲及十二指肠(图2)。冠状位图像显示结肠及部分小肠扩张积液,可见多发气液平(图3)。

手术记录:术中见胆囊明显缩小,大小约2.5 cm×2 cm,质地硬,肿块侵犯胆囊床、十二指肠,侵犯结肠肝曲处可及大小约4 cm×5 cm 肿块,浸润肠腔内侧,管腔仅可及一指尖通过,底部活动度欠佳,考虑胆囊恶性肿瘤伴周围脏器侵犯,右上腹可及黄色腹腔积液约150 mL。患者保守治疗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和肠粘连松解术。

病理结果:(结肠肝曲)肠管一段结肠长28 cm,直径3.5 cm,回肠长6 cm,直径2.5 cm,距结肠切缘6.5 cm,距回盲部13 cm 处见一个溃疡3 cm×2 cm×1 cm,肠旁淋巴结16 枚直径0.3~0.8 cm。病理诊断:(结肠肝曲)溃疡型中分化腺癌,癌组织浸润肠壁全层,结合免疫组化结果,首先考虑为胰、胆管系统腺癌来源,上、下切缘及环周切缘未见癌累及,肠旁淋巴结(4/16)枚见癌转移。免疫组化:CK(+),CK20(-/+),CEA(+),P53(灶+),Ki67(25%+),Syn(-),CGA(-),CD34(-),CK7(+),EMA(+),CDX2(-)。

2 讨论

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胆道肿瘤的0.4%~3.8%,消化道肿瘤的第6 位,5 年总体生存率仅5%[1]。胆囊癌致死性高、预后较差。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其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女性、高龄、肥胖、胆囊结石、瓷化胆囊、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等[2,3],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胰胆管连接处异常、胆总管囊肿、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亚硝胺、吸烟以及橡胶等化学物质职业暴露等[4,5]。胆囊癌好发于胆囊体部和底部,绝大多数是上皮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腺癌,其他上皮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癌和腺鳞癌[6,7]。

胆囊癌临床表现早期无特异性、诊断率不高,发病较为隐匿,多数不会出现临床症状,晚期患者常表现为食欲减退、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有时查体可触及上腹部包块,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是疾病晚期,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期,因此早期诊断对胆囊癌的预后至关重要。肿瘤标志物如CA-199、CA-242 及CEA 等在部分胆囊癌患者中有升高,对胆囊癌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8]。胆囊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超声是胆囊癌的首选检查方法,超声诊断胆囊癌的整体准确率约80%[9],超声下胆囊癌主要分为4 型:厚壁型、隆起型、肿块型及混合型。其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腔内突起的乳头状中等回声,胆囊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边缘不规则,病灶常累及肝脏及周围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探及胆囊内血流型号。由于腹部超声易受腹壁脂肪厚度以及肠道气体干扰,对于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价值仍有限。

CT 能直观显示胆囊肿块大小、形态,同时结合冠状位及矢状位能更好地评估肿块与邻近脏器的关系[10]。胆囊癌CT 平扫常呈等低密度,分为:1)厚壁型:胆囊壁局限性或或弥漫性增厚;2)腔内型:单发或多发突入腔内肿块;3)肿块型:胆囊正常形态消失,代之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胆囊癌多表现为富血供强化,门脉期病灶可持续强化,呈现“快进慢出”征象[11],有助于与肝细胞癌区别,后者倾向于“快进快出”表现。间接征象主要有:1)合并结石或慢性胆囊炎;2)肝内广泛转移或邻近肝实质、周围脏器受累;3)胆道受侵、肝内胆管扩张;4)周围淋巴结转移;5)腹腔积液。

胆囊癌MR 影像表现与CT 类似,可有厚壁型、腔内结节型及肿块型,病灶在T1WI 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 较CT 有更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对于胆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影更为清晰。DWI 上胆囊癌表现为高信号扩散受限,高b 值有助于提高胆囊癌的诊断[12],且通过MRI 增强延迟相浆膜下是否增强可鉴别T1期(肿瘤局限于黏膜层)、T2期(肿瘤局限于黏膜肌层)[1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作为补充序列,不仅可发现胆囊癌高危因素(如胰胆管连接处异常),还可以观察胆囊形态、显示充盈缺损,胆囊癌侵犯胆管时可表现为胆管截断、狭窄伴上游胆管扩张,研究显示MRCP 结合常规MR,能显著提高胆囊癌的诊断 率[14]。

胆囊癌侵犯周围器官并不少见,最常见的受累器官是邻近肝脏、胆管,少见的有结肠肝曲、十二指肠、胃窦部、腹壁等。胆囊癌以淋巴转移为主,较少出现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常见于肝门区、胰头部等部位,易误诊为肝门区胆管癌、胰头癌。本例为胆囊癌侵犯结肠肝区及十二指肠,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较少见。

手术切除仍是胆囊癌首选的有效疗法,然而超过90%的有症状和80%无症状患者在偶然确诊胆囊癌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10]。对于手术不可切除的晚期胆囊癌患者,以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为基础的放化疗、以吉西他滨或5-FU 为基础的全身化疗方案有一定疗效[15]。

3 影像诊断思维

影像诊断都要遵循先定位、再定性的原则。对于肿块型胆囊癌,肿块局限于胆囊时,定位较容易,胆囊肿块较大、邻近肝脏浸润时有时难与肝癌侵犯胆囊鉴别。肝癌临床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且肝癌易形成门静脉癌栓,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表现为“快进快出”,而胆囊癌侵犯肝脏,很少形成门静脉癌栓,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相对不明显,门静脉期强化逐渐明显,多表现为“快进慢出”。通常胆囊正常形态消失、胆囊窝肿块或肿块内结石影或强化肿块周围有低密度影围绕,更支持胆囊癌的定位诊断。

厚壁型胆囊癌需与慢性胆囊炎鉴别,两者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胆囊炎囊壁一般均匀增厚,壁光整,无结节状改变。而胆囊癌壁通常为不规则或局限性增厚,内壁不光整或结节样突起,常侵犯胆囊窝内脂肪组织或邻近肝实质。慢性胆囊炎胆囊黏膜线完整,增强检查图像上表现为致密、连续光滑的环状线条,而胆囊癌表现为黏膜线中断。胆囊壁周围“晕圈征”常提示良性病变,但当胆囊癌伴有炎症时鉴别困难。厚壁型胆囊癌还需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相鉴别,后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胆囊炎症,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胆囊壁增厚,胆囊壁上有微小脓肿,将黏膜推向胆囊腔,黏膜面完整,这一点有助于与胆囊癌鉴别。腔内型胆囊癌需与胆囊息肉和乳头状腺瘤鉴别,后两者通常结节直径小于1 cm,且有蒂与囊壁相连、边缘光整,而直径大于1 cm 的息肉样肿块,肿块广基底、与胆囊壁呈钝角且形态不规则常提示癌或腺瘤恶变。但若胆囊癌结节较小且不伴有周围结构侵犯时容易误诊。

胆囊癌侵犯结肠肝曲、胃窦部或十二指肠相对少见,大多数表现为黏膜下肿块,侵犯全层时可突破黏膜,出现胃肠道症状,易被误诊为胃肠道肿瘤。此例胆囊癌侵犯结肠肝曲并形成黏膜溃疡,造成肠腔狭窄,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胆囊癌转移至肝门区或胆总管下端胰头区淋巴结可引起梗阻性黄疸,沿着胆道播散时亦可引起胆道梗阻,易被误诊为胆管癌或胰头癌,此时需要注意胆囊原发病灶的表现。

总之,由于胆囊癌临床表现不典型,对于胆囊癌的诊断应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临床上怀疑胆囊癌时,应详细寻找相关佐证,对于可疑病灶行增强扫描,分析肿块与胆囊壁、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病灶强化特征、胆囊癌继发征象等,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及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厚壁胆囊癌胆管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厚壁注塑成型工艺研究进展
人工胆管
关于不锈钢厚壁管的焊接
高强度厚壁钢的回火脆性研究
自噬蛋白Becl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胆囊癌的治疗现状
冷弯厚壁方管残余应力沿截面分布规律的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12例
胆管支气管瘘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