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深化中俄经贸合作

2023-02-07 15:05李光辉池武城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俄试验区片区

李光辉 池武城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在目前中美从贸易摩擦走向脱钩、俄乌冲突持续进行等导致世界格局变化和数字经济冲击等带来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构背景下,中国面临外部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强。作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中俄两国,其关系进入了新时代,双方在面对国际新形势中有着诸多的共同利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则是新时代中国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变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途径,是搭建全面开放新平台、形成制度创新新高地以及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载体的战略举措。

自2013 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以来,十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21 个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其一系列首创性实践,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而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紧密相连,同时基于中国向北开放新战略和俄乌冲突下俄罗斯远东新发展战略的背景,黑龙江省处于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沿。此时,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则是前沿中的前沿,承载着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的重要使命。如何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深化中俄新形势下经贸合作并赋能打造我国沿边开放新示范则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因此,本文基于在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调研考察的实际情况,聚焦研究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为引领,找准新形势政策所需点,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制度优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中俄两国提供便捷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创新推动中国与俄罗斯实现高水平开放的良性对接和务实合作,以期为新时期两国经贸合作发挥关键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打造我国沿边开放新示范、国际合作新模式。

一、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现状

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9年8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下正式设立。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拥有三个片区,包括哈尔滨片区、黑河片区和绥芬河片区,实施范围总面积约119 平方公里,各片区功能侧重各有不同,但都有集中于对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设立四年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以“自贸引领、多区联动、跨境融合”的“黑龙江”版对外开放模式,进一步释放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潜能。截至2023年7月,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75 亿美元,占黑龙江省的18%;外贸额达到1237.71 亿元,占黑龙江省同期外贸总额的15%,正逐步形成向北开放的新高地。同时,计划出台“自贸试验区2.0 版深化改革方案”,探索具有龙江特色的制度型开放,推出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先导区,形成“一体两翼”全域自贸试验区新格局。下面将结合中俄经贸合作现状,从五大方面介绍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现状:

(一)制度创新方面

截至2023 年,中国已经连续13 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也长期保持在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1-8月,中俄经贸规模达到1551.01亿美元,同比增长32%。2022 年中俄进出口总值1902.72 亿美元,增长29.3%。其中,自俄罗斯进口1141.49亿美元,增长43.3%;对俄罗斯出口761.23 亿美元,增长12.8%。贸易逆差380.26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以上成绩离不开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

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在以“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打造对俄和沿边开放合作新优势的过程中取得众多成效。四年来,通过自贸试验区的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实现从0到1的突破,累计生成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发布140个省级创新实践案例。哈尔滨自贸片区首创“一个执法总队、五大战区”的综合执法、系统治理模式;同时,还创新开发了企业登记4.0 智能审批系统,进行“以照为主、承诺代证”和“住所申报承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流程。绥芬河自贸片区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外籍自然人”在区内的投资创业;构建中俄车联快放新模式,创新“宽轨重出”跨境运输方式;建立商事调解中心、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等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创新跨境金融支撑体系等。黑河自贸片区内,开通了四地跨境审批联动办理、海关实行“一企一策”;物流采用“多仓联动”数字化集运新模型,破解中俄跨境电商集运时滞;开创劳务派遣经营许可审批告知承诺制;黑河市远东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通过自走机械通关方式出口车辆一千余台,不仅便捷,还解决了每年水运闭关无法出口的问题,助推了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二)营商环境方面

在较好的营商环境下,2023 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进出口总值达到988.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9%。其中,对俄出口122.1 亿元,增长94.3%;自俄进口866.0 亿元,增长9.6%。跨境电商、边境互市贸易、市场采购贸易、服务外包等创新合作模式,为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推动试点任务和复制推广落地实施,全力打造对标国际标准新样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3 年,黑龙江省开办的企业便利度、登记财产便利度和市场监管执法规范度等16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被列入全国前沿行列。自2019年起,哈尔滨自贸片区启动“营商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营商环境攻坚提质2020 行动方案”等政策,着力构建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经过调研,参考深圳、上海等地的管理模式,出台了科研用地管理的创新政策,将原有单一功能科研用地性质改造为兼容性科研用地,在产权转让上兼顾到了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绥芬河自贸片区发布《绥芬河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等20余个文件,海关采取“一揽子”支持措施助力中欧班列运输,并打造“一站式”监管服务流程;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机制、拍摄“营商小课堂”系列短视频帮助办事群众;开拓外籍自然人入境经商登记新领域,目前已是国内互贸国家最多的自贸片区。黑河自贸片区推出“零成本开企业”和“一业一证”等营商改革举措,首创“1审N承诺”和“跨境审批”等营商环境品牌等。

(三)产业集聚方面

从贸易结构看产业结构,俄罗斯向中国提供的商品主要类别包括: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木材、木浆及木制品,农产品,镍及其制品,矿砂、矿渣及矿灰等,其中,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占进口商品的70%。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主要类别包括:机械器具及零件,电气设备及零件,服装、鞋类和消费品等。俄罗斯进口的轮胎主要来自中国,2023年3-5月,俄罗斯需求量最大的轮胎品牌——中国三角轮胎的需求份额就达到11%,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实际上,两国在诸多产业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以产业集聚为引擎,大力开展招商推介,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动能取得重大进展,围绕“4567”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聚“磁场力”不断增强。哈尔滨自贸片区提出了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生物医药两个近1000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国际商务物流等四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强化了高端产业集聚的引领作用;构建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管理,双方协调高效、一体运行的产业园区新模式,聚集产业项目超两百个。绥芬河自贸片区利用政策优势大力发展肉类和冰鲜水产品进口落地加工。绥芬河自贸片区目前引入15家企业在俄自由港和超前发展区,建成对俄木业加工产业基地,年产突破一百万吨,同时集聚了77家中草药企业入驻片区;建设了龙江交投绥芬河国际物流港加工园区,已经与6 家从事俄粮加工的企业签订了期房租赁合同,年底前力争实现5万吨的产能。黑河自贸片区聚焦生物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有中追优的突破,比如截至2022年,片区进口俄大豆12万吨,实现了100%的就地加工;同时打造了中药材加工产业和生物食品进口加工集聚区,共计有4家拥有GMP认证可进口俄罗斯药材的企业;已完成黑河跨境中心仓基础设施建设,并打造黑河特色试车产业群,带动中俄冰雪赛事等产业发展。

(四)跨境金融方面

中俄跨境金融发展目前阻碍仍然较大。卢布属于高市场风险币种,2014年卢布最大贬值幅度达143%;卢布基准利率较高,导致我方银行开展对俄金融业务的市场风险较大。不过中俄两国在结算货币的选择上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增加人民币和欧元的比重。2020 年跨境支付业务达到33万笔,清算金额达到1069.86 亿美元,中俄贸易结算中美元的使用率降至46%,而人民币和欧元的使用率分别为24%和30%。同时,俄罗斯外贸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也有所上升。而我国货币无法自由兑换,绥芬河自贸片区是我国首个外币使用特区,此外我国尚未允许在其他地域行使与人民币同等功能的货币。2018 年绥芬河自贸片区跨境收支总额为175034 万美元,同比下降15%,2019 年跨境收支总额为195895 万美元,同比增长12%,2020 年跨境收支总额为136263 万美元,同比下降30%。2021年跨境收支总额为162714万美元,同比增长33%。绥芬河作为中俄跨境收支重镇,近三年的数值变化显著,整体呈现波动趋势,且规模较小。

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搭建了对俄企业“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具有对俄跨境结算、跨境融资、中俄本币现钞跨境调运、对俄特色产品研发等服务功能,可为各类对俄经贸主体提供本外币、内外贸、离在岸、商投行一体化的便利化跨境金融服务。同时,片区拥有全国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并开通了NRA账户,打通对俄合作金融链条。绥芬河自贸片区在2023年7月开始正式运营跨境金融服务,推动中俄金融领域高质量合作;同时深入完善片区金融超市,实现“线上平台全覆盖”+“线下大厅优服务”的线上线下双结合,以“便民利企”为一个重心、线上线下两轮驱动、设立接待咨询、服务体验和业务办理三个区域,提供平台、手册、超市、大厅四种贷款融资方式,实现“五个一”和“六项功能”。黑河自贸片区在全省率先推出“边民贷”业务,鼓励边民利用互市贸易政策,积极创业并带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构建政、银、企、担、基“五位一体”的金融支持体系,进一步提升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

(五)区域合作方面

中俄双边投资合作总体规模不大,投资地域与主体都较为单一。据中国商务部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754万美元。从地域分布来看,中资企业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部的大中型城市,主要有设立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分支机构等方式。目前,中俄两国正在共同实施79个大型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2000 亿人民币,这些项目除了涵盖高科技项目所需的能源、材料等,还涵盖两国之间的畜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多种技术。中方对俄投资的行业分布逐渐拓展,但能源一直是中国对俄投资合作项目中的主流,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实施了许多大型能源投资项目,例如亚马尔LNG 项目、阿穆尔天然气化工综合体、UDM 项目、上乔油气田项目等,为两国共同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则积极推动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强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助推黑龙江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例如,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超前发展区的经贸合作,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目前已与超60家俄方企业洽谈合作。2023年8月,首届全国进出口中药材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黑河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合作,会上举行了多个合作联盟仪式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哈尔滨自贸片区目前已与俄罗斯秋明州出口中心等单位进行合作,万科中俄产业园等一批开放型功能平台项目先后已落后,片区正探索推出“国际协同孵化”科创合作新模式。绥芬河自贸片区与新疆、宁夏和内蒙古等七省区签订了通办联盟,将其肉牛产业链延伸到绥芬河口岸。黑河自贸片区与宁波自贸片区对接跨境电商合作,建设东北第一家菜鸟网络中心仓,打造中俄物流小包裹集散中心以及黑河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共建的中俄“双子城”,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务实的合作成果。

二、新形势下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对俄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引领中俄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

1.自贸试验区优化中俄经贸开放合作的制度环境。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发展模式,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的,以鲜明的“先行先试”特点,尝试其他领域没有开放的政策,并允许失败,做到可复制、可推广,以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可在自贸试验区内单方自主给予外资优惠政策,体现在针对外资的开放政策和国际经济合作两方面。此外,还可以停止某些法律的执行,如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人大授权后停止执行外资三法。因此,自贸试验区已逐渐形成制度创新的高地,打造和优化新型营商制度环境。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借此以体制机制创新可进一步优化中俄经贸营商环境,降低双方贸易壁垒,提升中俄开放合作水平,从而在“贸易便利化、投资多元化、金融电子化、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简化”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打造国际领先、市场自由的营商环境,是引领中俄经贸合作带领的战略机遇。具体机遇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双向政策方面,作为中俄贸易的关键通道,黑龙江自贸试验区除了受益于国家对中俄贸易的税收优惠、金融扶持、口岸通关便利化等优惠政策,还能够以自身的制定政策优势,推动中俄双方在跨境合作、投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为中俄经贸开放合作提供更加稳定的制度环境。在法律法规方面,能够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黑龙江省中俄边境贸易管理条例》等,明确中俄边境贸易的定义、范围、管理机构、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为中俄边境贸易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创新驱动方面,黑龙江自贸试验区能够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推动中俄双方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中俄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加强中俄双方在科技研发方面的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俄罗斯的创新资源,推动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这些创新举措将为中俄经贸开放合作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制度环境。在金融合作方面,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有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中俄双方在金融科技、人民币结算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中俄双方在金融机构互设、资本跨境流动等方面的合作,为中俄经贸开放合作提供更加稳定、健康的制度环境。

2.自贸试验区助推对俄高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贸试验区作为试验田,其各方面测试将助推开放型经济发展,并有望通过测试将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全新的层次和水平,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水平开放是自贸试验区的导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自贸试验区则是高水平开放发展的载体之一,支撑我国高水平开放建设。在优良的制度环境下,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在助推对俄高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存在以下机遇:

在产业协同方面,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可以通过调整优惠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双方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俄罗斯的能源、矿业、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鼓励中国的电子产品、纺织品、农产品等制造业和农业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双方可以互相促进,实现互利共赢。在区域协调方面,自贸试验区可以通过促进中俄双方的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双方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1+1大于2的目标效应。例如,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为引领,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跨境物流等措施,推动中俄双方在农业、能源、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中俄双方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地缘优势方面,如何将地缘优势转化为产业合作优势、区域协调优势是关键所在,而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则有希望以加强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等措施实现转化,进而实现对俄高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3.自贸试验区扩大中俄双边贸易规模及深度广度。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致力于减少或取消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同时并举多项举措积极有效地吸引了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对提升利用外资综合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自贸试验区还可以引进国际组织和机构、金融总部、区域性总部等重要资源,使其成为助力企业加快完成国际化转型的综合服务平台。最后,自贸试验区对一般境外投资项目和设立企业实行备案制,对属于省级管理权限的,由自贸试验区负责备案管理,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对外贸易的规模,并有望扩大其深度广度,具体机遇如下:

在贸易便利化方面,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可以深化中俄双边贸易关系,探索与俄罗斯一起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提高中俄双方贸易效率的路径。例如,通过简化进出口手续、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等措施,可以缩短贸易时间;通过降低或减免关税,可以降低双方的贸易成本,增加双方的进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从而推动双边贸易规模的增长。在产业内贸易方面,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可以通过推动双方在高科技、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双方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扩大双边贸易深度。在双方市场整合方面,黑龙江自贸试验区能够在金融、能源等传统领域的合作上促进双方市场整合,形成更加稳定、互利共赢的市场环境,在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上扩大中俄双方贸易规模广度。

(二)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引领中俄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1.国际局势复杂动荡,国家层面协调不足。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新冠疫情冲击后世界经济发展乏力的背景下,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俄乌冲突等国际事件,当前的国际局势变得复杂动荡。由此带来的首先是贸易和投资环境不稳定,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受到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国贸易关系存在很多变数。例如,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等都可能对中俄经贸合作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物流和运输瓶颈,中俄两国之间的物流和运输体系存在极端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前俄罗斯远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通关效率低下等方面,往往发生我国边境口岸、公路等建设完成而俄方仍然在停留在建设甚至是起步阶段,乃至未来五年内全部完成建设的可能性较小。最后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中俄两国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标准存在差异。在进行经贸合作时,需要协调双方的标准和政策,推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仅靠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引领和创新为中俄经贸合作注入的动能是不足的,许多实质性问题无法有效推进,例如俄罗斯边境口岸等基础设施是由居民个人投资建设的,而个人通常不愿加大投资力度;我方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企业或政府对接沟通后,双方仍需层层向上反馈到中央层面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实施,亟需国家层面的关注和协调,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引领为契机,赋能和深化双边经贸合作。

2.制度创新力度不强,规则衔接需找准点。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高地,其制度创新力度通常高于其他区域,且各地的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和“深化改革方案”开展了多领域、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深度改革。然而,以目前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实践情况来看,其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阻力较大,导致虽讲制度创新,但无法明确哪些是真正需要制定相关制度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而导致其无法找准与国际经贸规则的衔接点。受制度创新的影响,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便利化的“三化”进程与其他自贸试验区比较类似,即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优化速度较快,而金融便利化则相对较慢,部分领域的“先行先试”的力度亟需提升。

我国与国际经贸规则新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国际经贸规则高标准的演进新趋势在随着数字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如何与俄罗斯合作并形成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制度体系,倒逼国内改革是目前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一大难题。比如中俄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完善、侵权行为难以遏制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在四年的探索中,虽已形成的一些制度成果,但与国际规则尚未完全接轨,有待进一步的突破。

3.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高新人才流失严重。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产业主要以传统的重工业和农业为主,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结构比较单一,导致自贸试验区的企业难以获得更多的商机和资源,同时也增加了自贸试验区内产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此外,由于在俄罗斯的企业需要支付高昂的税费、人力成本和物流费用等,使得中国的企业在与俄罗斯企业进行经贸合作时可能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2023 年前三季度,海关清关汽车超过40 万辆,其中俄罗斯97%的进口汽车来自中国,进口量较2022 年增长超5 倍,而自2023 年8 月1 日起,俄工贸部要求所有进口汽车增加缴纳报废税,意味着中国汽车进入俄罗斯的费用由每辆178000 卢布增加到300000 卢布,进而影响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由于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地理位置偏远,位于我国的最北方,缺乏人才和人才流失严重是黑龙江自贸试验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虽然自贸试验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人才,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与北上广等地区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竞争,无法吸纳更多全国高端人才的情况下,黑龙江当地人才仍存在向外走的情况,双重压力导致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企业也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资源,甚至缺乏充足的俄语翻译人才储备,文化和语言沟通障碍又进一步加大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难度。同时,俄罗斯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比较复杂,中国的技术人才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对中国的技术人才和技术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相关企业生存难度大,与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还存在较大距离。

三、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两国高层的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新兴业态

2023 年3 月22 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即将结束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之际,中俄两国签署了2030 年前经济合作规划的联合声明,双方决定在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发展电子商务及其他创新合作模式,互联互通物流体系,金融合作,能源合作,大宗商品及矿产资源,技术及创新领域,工业合作和农业合作八个方面开展双边经济合作。因此,中俄两国高层应在八个重点方向的指引下,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建立稳定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双方可以定期举行经贸磋商和谈判,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发现的重大经贸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加强战略对接与沟通,巩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领域,扩大共同利益基础,从顶层去推动中俄经贸合作走深走实。为此,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开放发展新理念,牢牢把握制度创新的重点,准确分析东北亚经济形势,把握中俄经贸发展新趋势,认识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的开放布局、开放方式和开放重点,逐步推动黑龙江边境、全省、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经济与俄罗斯的联动发展,推动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从底层向上推动,谋划未来方向,为两国高层协调经贸发展贡献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方案。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发展与建设的核心和最强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很多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领域进入“无人区”,有诸多重大课题需研究;对俄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仍存在很多“堵点”需打通,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则需要主动冲锋陷阵。首先,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开放性、时代性、体系性和全局性问题,从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其次,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找准体制机制为效率服务的问题点、解决方案的关键点、先行先试的突破点;最后,要形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系统集成,探索建立适合中俄经贸合作开放新格局的体制机制,围绕政府、企业、产业、要素和市场五个层面的支撑点展开,打通培育新兴业态发展路上的堵点,以新模式、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壮大新兴产业注入强劲动能,为扩大内需从供给端实现匹配,再造新经济增长极。如强化自贸试验区功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俄两国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推动新兴业态中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此外,黑龙江自贸试验区还应该加强与俄罗斯相关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中俄跨境通关合作机制,实现通关便利化、高效化和规范化。通过简化通关手续,减少通关时间和成本,提高通关效率;同时,应该加强中俄两国海关之间的信息互换和监管互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贸易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合作,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设,提高边境贸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以保障新兴业态的双边贸易市场,创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二)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增强中俄区域经济协作能力

在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进程中,要与“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以中蒙俄经济走廊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聚焦与俄罗斯签订高标准双边经济贸易协定,与俄罗斯共同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探索高标准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以对接CPTPP 和DEPA 等“高级动作”,研究全球高标准经贸规则演变和谋划未来经贸规则走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做国际规则的参与者、主导者,拓展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这就要求自贸试验区要通过先行先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充分发挥“试错测压”功能,营造国际化、法制化和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主动对接新规则,为我国向北开放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进而有序扩大产业开放,建立与双边自由贸易区、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国家外交战略的契合点,形成同频共振,增强联动效应。此外,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目标与双循环战略建设需求高度契合,打造沿边开放新示范,新形势中俄合作有望实现高层次制度创新、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和提高示范引领及辐射能级等,以更好服务于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为新时代中国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合作提供示范,能够有力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设。

自贸试验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国内规则可以降低区域经济中制度性的交易成本,从而推动中俄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借鉴国内自贸试验区之间开展产业、技术、金融和人才的合作经验以及“通道”“飞地”“离案”等多种合作新模式成果,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应打破单一部门的局限性,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同时积极拓展改革尝试的广度,增强自贸试验区与俄罗斯有关部门沟通协助能力,探索新的改革举措和实施路径,加快形成黑河市与俄罗斯布拉戈维中斯克市一体化发展,打造“两国一城”,并推进更多的中俄“两国双园”合作,为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应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央层面参与协调的中俄区域合作机制,深化中俄现有合作框架,有序推动中俄双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促进人民币和卢布的直接交易和结算,降低汇率风险和成本,同时探索建立联合投资基金,为中俄经贸合作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和发展机会,共同打造东北亚地区金融枢纽;通过利用物流、人员交流等方面合作地理距离的便利条件,加快将地缘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区域合作优势的速度,提升政治互信,最终使政府资源空间配置与市场机制相协调,确保由市场力量主导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增长。

(三)加快构建重点产业链,聚集人才共促中俄贸易发展

自贸试验区高度契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中,其中包含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则要聚焦于破解影响和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通过开展大量基于产业的制度创新和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构建起重点产业链,推动双方优势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中俄两国要以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加快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提高物流运输效率为基础,在能源、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双方的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双方可以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新型跨境旅游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推动中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稳固重点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此外,黑龙江自贸试验区还应考虑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问题,促进创新链、服务链和重点产业链的融合,以推动形成三链一体的全链条循环体系。

人才是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键和支撑点,是推动中俄贸易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中俄两国应该加强边境当地双方人才培养和交流,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中俄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人才。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拓展中俄人才交流项目、发展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和中俄人才流动制度等,通过新媒体和各自贸试验区等宣传渠道,广聚国内外高新人才,引导人才为祖国边疆贡献力量,创建中俄经贸合作新高度。形成中俄经贸合作人才智库,促进中俄贸易发展,如大力发展作为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把握未来对外贸易发展方向。应依托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制度高地、高效物流通关和相对低成本的运营,释放中俄跨境电商合作发展潜能,扩大中俄跨境电商合作规模,乃至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扩大中俄经贸合作深度和广度。

四、结 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间我国先后部署设立的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了诸多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建成了一批遥遥领先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提炼十年经验,应用于我国沿边地区建设发展,尤其在新形势下首先考虑如何通过自贸试验区引领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打造沿边与周边国家合作新示范,是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中的“西南北”三点沿边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政策考虑和全局战略考虑,应当成为当下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未来的自贸试验区建设重点离不开中国边疆地区,离不开与俄罗斯、东盟等周边国家和组织的国际经贸合作。因此,顺应新形势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是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研究、中国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俄经贸合作探索的前沿和关键。黑龙江自贸试验区首先通过两国高层协调,发挥自贸试验区创新机制的核心功能以培育新业态,并通过对接国际新规则增强中俄区域经济协作力,最后构建重点产业链、形成人才智库,从而促贸易发展,引领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承担起自贸试验区的应尽责任和新任务,建设我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猜你喜欢
中俄试验区片区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18个自贸试验区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白塔寺片区地图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