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警惕性及信息卷入度对个体事实核查的影响

2023-02-08 02:02王喆诚于瑞峰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1期
关键词:陈述核查社交

王喆诚 于瑞峰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北京 100084)

1 引言

事实核查是新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验证信息真伪以提高新闻报告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行为,包括事前事实核查(在传播前核实以便更正或拒绝文本)和事后事实核查(对已传播的信息进行核实)(周炜乐,方师师,2017)。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日益成熟,网络信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出现了爆发式发展,假新闻泛滥问题也日渐严重。考虑到网络新媒体作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社交媒体中消息的事实核查又成为了一项热门话题(Silverman,2009)。即使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未经证实或证伪,这些信息的传播也非常迅速且容易诱导公众舆论(Allcott &Gentzkow,2017;Gilbert et al.,1993)。相较于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分辨出假新闻,研究人们是否愿意在社交媒体中进行“事实核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尽管一些研究人员考虑了许多促进事实核查的方法,但对影响个人在社交媒体中进行事实核查意愿的因素的研究还不够多(Nieminen &Rapeli,2019)。有关个人在社交媒体上浏览信息的研究指出,大多数人浏览信息的目的是消遣和娱乐,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不太可能花太多精力去批判性地思考或发现虚假信息(Chauhan &Pillai,2013)。因此,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影响个体对信息的事实核查行为的因素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社会存在、警惕性以及信息卷入度这三个因素对个体事实核查行为的影响。

1.1 社会存在

关于网络媒体环境中的事实核查行为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在网络上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时,即使没有直接的社会互动或反馈,人们对比较模糊的信息进行核查或验证的可能性也会变小(Jun et al.,2017)。通常情况下,同一时间有众多人使用社交媒体并能够同时感知到对方,意味着他们成为彼此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个体可以主观感知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客观存在(Argo et al.,2005)。例如在社交媒体环境中,通过用户名、评论,或社交互动等方式感知到其他用户的真实存在时,即能被定义为有社会存在感知(Kehrwald,2008)。研究表明,个体倾向于在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表现出社会惰化效应(Latané et al.,1979),并因此减少对信息的思考或评价,从而降低事实核查的频率。此外,Jun(2017)也认为个体会因为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较小的压力而减少对信息的怀疑。

1.2 警惕性

新媒体环境中事实核查行为减少也可能是社会背景下警惕性下降导致的(Jun et al.,2017)。这里的警惕性可以理解为因感受到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警觉状态。对信息的事实核查是人对信息进行怀疑和验证的过程,警惕性降低很有可能减少人们对不确定信息的怀疑,从而降低进行事实核查的可能性。在群体中内在警惕性会降低,这种现象在动物(Roberts,1996)与人类行为(Clark,1974)中都能观察到,被称为“风险稀释”启发式原则。类似地,在社会影响理论中也有关于个人在社交环境中感受到更少压力的论述(Latané &Wolf,1981)。因此,确认在媒体环境中个体警惕性的下降是否是事实核查减少的诱发因素也非常重要。

1.3 信息卷入度

事实核查是对信息真实性进行核实的行为,与人处理信息的态度有关。据此,引入精细可能性模型,试图通过信息说服态度相关理论来解释事实核查减少的原因。精细可能性模型指出,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两条路径,分别导向不同的说服结果。当人面临高卷入度的信息时,中心路线占主导地位,说服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基于先验知识与论据质量的精细判断;当人面临低卷入信息时,边缘路径占主导地位,对信息只作出简单粗略的判断(Petty et al.,1997)。信息的卷入度对信息的说服效果和思考过程产生影响。信息的卷入度是指某项信息与个体本身的关联性和重要性,或是被其吸引的程度的主观体验状态(Petty et al.,1981)。当人面临高卷入度信息时,拥有较强的处理信息的动机与能力(Kitchen et al.,2014),思考的中心路线占据主导地位,比较容易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对信息进行精细的加工和思考,从而更容易依赖高质量的论证识别出较为模糊的新闻的真假(Chen &Chang,2008);而当面临低卷入度信息时,仅会粗略判断,更难作出真假判断,因此会更多地选择核实信息。

1.4 研究概述

目前关于网络媒体环境中对个体主动核查信息事实行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研究社会存在与警惕性对事实核查的影响,是对现有社会存在相关理论在媒体情境下的补充与拓展。研究信息卷入度对事实核查的影响,一方面能为网络社交媒体中不同类型消息的推送设计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事实核查相关的信息说服理论。本研究将探究不同的社会存在、警惕性和信息卷入度及其交互对个体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事实核查行为的影响,为新媒体下的信息展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并就此提出三条假设。

假设一,个体感受到网络媒体中的社会存在会降低个体事实核查的频率。

假设二,个体警惕性提升会增加网络媒体中个体事实核查的频率。

假设三,个体面对高卷入度信息时,与低卷入度信息相比,事实核查频率较低。

2 方法

2.1 预实验:事实核查材料的收集与评估

为收集正式实验中使用的事实核查陈述,在正式实验前先通过问卷进行预实验。预实验参与者为线上招募的大学生群体,最终回收问卷103份。问卷中总共涉及从媒体网站上收集的50项陈述,例如“在中国大学生中,女生中度容貌焦虑和重度容貌焦虑的比例均比男生高”,“尼加拉瓜湖是世界上唯一有海水鱼生存的淡水湖”等。陈述涉及生活常识、新闻等多方面,尽量中性化,不带感情色彩。陈述中真假各半,且每个陈述后都有五个问答选项:

(1)判断这项陈述的真实性。(真/假)

(2)你对自己判断的自信程度。(1~7)

(3)这条信息与我的相关程度。(1~7)

(4)这条信息对我的有用程度。(1~7)

(5)这条信息对我的吸引力程度。(1~7)

其中(1)(2)为真实性判断与自信程度判断,(3)(4)(5)为卷入程度测量。(1)用真假回答,(2)(3)(4)(5)用数字指标表示,1为非常低,4为中等,7为非常高。卷入度的三个问项依据Laurent和Kapfere(1985)的五项卷入度量表设计,参考张思远(2020)、冯希亚(2017)等人对该卷入度量表的使用与修正而得出。

本研究希望采用模棱两可的陈述作为实验素材,以使被试对陈述真实性的判断贴近正确率50%,且做出判断时的自信程度不高,因此最终选取真实性正确率在40%至60%之间、自信程度均值小于4的陈述作为正式实验的材料。将卷入度三个问项均值作为卷入度评分,将卷入度分值最高与最低的各18项陈述选为正式实验的材料。然后对问题卷入度进行重测,得到的评分为(M高卷入度=4.54,SD=0.31,M低卷入度=2.66,SD=0.18 ,p<0.001)。高低卷入度问题差异较大,满足要求。由于招募的群体来自同一地区,我们认为在预实验中所取得的卷入度数据能够作为主实验中卷入度高低的参考。

2.2 正式实验被试

在预测试的30名被试中,18项陈述中,事实核查数的标准差为2.86,希望能将抽样误差控制在正负0.5内,因此在95%置信度情况下,样本量至少为126。本项研究正式实验部分一共招募了145名实验被试,其中男性60名,占比41.3%,女性85名,占比58.6%,均为在校大学生。正式实验中招募的被试与预实验中招募的参与者不重合。被试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27岁,平均年龄(M)为21.5岁,标准差(SD)为2.2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之前都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的经历或者关于社会存在对事实核查影响的相关知识背景。

2.3 实验设计

采用三因子混合设计方式,组间因子包括警惕性控制、社会存在,组内因子包括信息卷入度。

在警惕性控制任务中,被试需要完成一个回忆任务和一个单词搜索任务。简单的任务能够很快完成,而困难的任务需要仔细思考并集中注意力,这会诱导瞬时警惕性的上升。本实验中警惕性控制任务的实现方法与Jun等人(2017)使用的相同。

社会存在自变量有两个水平:无社会存在和有社会存在。有社会存在条件时,向被试强调当前有很多参试者同时参与实验,且他们能够在页面右侧看到当前所有参与实验并登录的被试的用户名。无社会存在条件时,告知被试当前仅有他一人参与实验,且在页面右侧被试仅能看到他自己的用户名。

信息卷入度自变量有两个水平:高卷入度和低卷入度。高低卷入度问题通过预实验进行区分。

根据警惕性、社会存在、信息卷入度这三个因素的组合,本实验划分为八种变量组合,所有被试的实验顺序根据组间变量的四种组合随机且平衡决定。被试根据四种组间组合被分为四组,每位被试都需要对18道低卷入度陈述和18道高卷入度陈述作出判断,共36题。实验因变量为被试对每项陈述的判断结果及自信心程度。

2.4 实验任务

研究设计了两阶段任务,分别为警惕性控制任务与事实核查任务。在警惕性控制任务中,被试需要完成一个回忆描述任务和一个单词搜索任务。低警惕性控制条件下的回忆任务是一个简短的家具陈列描述,单词搜索任务为从8×8的字母阵列中找出三个简单单词(共九个)。高警惕性控制条件下的回忆任务需要被试回忆并对比过去和当下的职责、义务和责任,单词搜索任务为从12×12的复杂字母阵列中,在三分钟之内找出至少四个单词(共九个)并尽量避免遗漏。

在事实核查任务中,被试需要对依次出现的36项陈述进行判断,并给出“真”“假”结论或者选择“事实核查”。在所有任务结束后,被试需要回答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自信水平,通过数字指标1~7表示程度。

警惕性任务中,通过对50名被试的测试证明了警惕性任务确实起到了激发警惕性的作用。在预测试中,被试在完成两阶段的警惕性控制任务后填写KSS量表。结果显示,高警惕性控制条件下被试的KSS得分与低警惕性控制条件下相比有显著差距(M高=3.45,SD=1.29,M低=4.47,SD=1.29,p=0.028)。这表明警惕性控制任务确实能提高个体警惕性。

2.5 实验材料

本实验所使用的界面是基于Python语言在Microsoft Windows平台上编写的,软件用于呈现任务说明、实验界面和记录被试的行为绩效数据,实验界面大小为1000×760像素。被试在个人电脑上完成实验,通过鼠标与键盘键入信息。

在事实核查任务中,被试需要评估预实验中选取的36项从媒体网站上收集的陈述的真实性,在阅读完每个陈述后,他们有三个选择:“真”“假”和“事实核查”,并需要根据自己对陈述的判断点击相应按钮。研究结束后他们能获知自己判断为需要进行“事实核查”的陈述的真假。为保证被试的积极性,还告知被试除了实验许诺的30元报酬之外,每判断正确一个问题他们还会额外获得一元奖励,错误一个损失一元,选择“事实核查”既不会获得奖励也不会遭受损失。高卷入度陈述与低卷入度陈述出现的顺序是随机的。控制社会存在条件时,被试能够看到当前正在进行实验的所有参与者的名字。

2.6 实验流程

实验开始前,主试向被试介绍实验内容与实验流程,被试阅读并填写知情同意书后开始实验。

被试首先进入回忆描述任务界面,被分配至低警惕性组的被试需要在输入框中描述现在所居住的房间中的家具陈列,而被分配至高警惕性组的被试需要描述他们过去和现在应当负担的责任与义务。填写完成后,被试点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单词搜索任务界面。低警惕性组被试需要在简单单词阵列中找到并填写三个目标单词,且无时间限制;高警惕性组被试需要在复杂单词阵列中至少找出四个目标单词并被指示尽量避免遗漏,且时间限定在三分钟之内。任务完成后,被试点击“下一步”进入事实核查任务提示界面。

在事实核查任务界面,被分配至无社会存在组的被试被告知他是当前唯一参与实验的人,并看到他的用户名在屏幕上单独显示;被分配到有社会存在组的被试则被强调当前有很多参试者同时登录平台,且他能够看到当前进行实验的所有被试的姓名列表。进入事实核查任务界面后,被试能够看到当前需要进行真实性判断的一条陈述,在陈述出现后被试被要求尽快在“真”“假”与“事实核查”三个选项中用鼠标进行选择。在被试点击选项后,界面自动显示下一条需要判断的陈述,直到36条陈述均被判断完毕。被试完成任务后填写自信水平问卷,并得到自己选择“事实核查”选项的所有陈述的真假反馈。每位被试约需二十分钟完成所有任务。

3 实验结果

3.1 社会存在、警惕性与卷入度对事实核查数的统计结果

研究主要统计变量为18条陈述中选择“事实核查”的数量,记为事实核查数,反映了事实核查意愿的高低。事实核查标记数在三个自变量组合下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社会存在、警惕性与卷入度对事实核查标记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无论是对高卷入度陈述还是低卷入度陈述,低警惕性×有社会存在组合下的事实核查数均低于低警惕性×无社会存在组合、高警惕性×无社会存在组合与高警惕性×有社会存在组合。在低警惕性控制条件下,社会存在降低了事实核查频率,而在高警惕性控制条件下,社会存在对事实核查频率的影响下降了。此外,对高卷入度陈述的事实核查数比低卷入度陈述的事实核查数少。

对事实核查标记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存在与警惕性的交互作用显著(p=0.023),信息卷入度的主效应显著(p<0.001),社会存在的主效应边界显著(p<0.10),方差分析结果表2。

表2 社会存在、警惕性与卷入度对事实核查标记数的方差分析结果

3.2 社会存在、警惕性与事实核查标记数

从表2中可以看到社会存在有较显著的主效应。总体来说,有社会存在时比无社会存在时体现出较少的事实核查数,而回答正确率并无显著差异(M无社会存在=50.9%,SD=12.5%,M有社会存在=51.4%,SD=13.7%,F(1,143)=0.06,p=0.805)。

社会存在与警惕性这两个变量对事实核查标记数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分析低警惕性条件下的两组数据可以得到,人们在有社会存在的情况下比无社会存在的情况下表现出更少的事实核查数(M无社会存在=12.34,SD=6.44,M有社会存在=9.28,SD=5.16,F(1,143)=5.07,p=0.027)。但是在高警惕性条件下,社会存在对事实核查的影响消失了(M无社会存在=11.72,SD=6.16,M有社会存在=12.11,SD=5.68,F(1,143)=0.08,p=0.781)。

3.3 信息卷入度与事实核查标记数

从表2中可以看到信息卷入度有显著的主效应。高卷入度陈述(M=5.00,SD=2.80)比低卷入度陈述(M=6.37,SD=3.64)体现出更少的事实核查标记数,而两类陈述的回答正确率并无显著差异(M高卷入度=51.5%,SD=13.6%,M低卷入度=50.8%,SD=12.6%,F(1,143)=0.11,p=0.735)。另外,卷入度与社会存在并无显著的交互作用,在低警惕性控制时无论对高卷入度问题还是低卷入度问题,社会存在均降低了事实核查标记数。

3.4 自信水平

表3中结果显示,被试反馈的自信水平既与社

表3 社会存在、警惕性对总体自信水平的均值和标准差

会存在无关(M无社会存在=3.70,SD=1.17,M有社会存在=3.75,SD=1.26,F(1,143)=0.05,p=0.829),也与警惕性高低无关(M低警惕性=3.73,SD=1.15,M高警惕性=3.72,SD=1.28,F(1,143)=0.00,p=0.955)。

此外,自信水平与总事实核查数存在边缘显著的负相关性(F(1,143)=3.27,p=0.073),即事实核查数较少的被试体现出更高的自信水平。

3.5 性别与事实核查

将60名男被试与85名女被试的总事实核查数进行比较,结果得到,男女对于事实核查数的频率并无显著差异(M男=11.17,SD=6.00,M女=11.52,SD=5.95,t(126)=-0.35,p=0.728)。

4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指出,与单独的个人环境相比,当人们在群体或社交媒体中评估信息时,进行事实核查的频率降低。同时,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激发个体警惕性后,进行事实核查的频率上升。这证明社会存在、警惕性两个变量确实起到了影响事实核查意愿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存在可能与警惕性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个体的事实核查行为。该结果与Jun等人(2017)的研究结论一致。这种交互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没有警惕性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在媒体中的社会存在环境中比无社会存在的环境中表现出更少的事实核查,而当人为地提升瞬时警惕后,社会存在环境中的事实核查频率上升了。这说明个体在社交媒体中对信息的警惕性会下降,使其更容易相信看到的较为模糊、不知真假的信息,而更少地去查证该信息的真伪。而通过提示等方式诱导提高人们的警觉,则可能增加人们事实核查的频率。社会存在因素与警惕性因素的交互作用提示,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完善充实媒体环境中事实核查的相关理论。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人们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传播新闻和信息。然而很多情况下,人们对信息查证意识的缺失导致了假新闻的传播和舆论的错误导向。这促使我们进行更多研究来找到增强人们信息核查意识的方法。

本项研究发现,对于高卷入度的信息,即那些与自己更加相关、更加有吸引力或更加有用的信息,人们的事实核查频率更低。这个现象可以用决策中的过度自信理论(李纾,于窈,2006)来解释,当人们需要对信息进行判断决策时,会在已知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而人们常常会高估据此作出的决策的准确性,并可能停止进一步的思考与信息搜寻(Feldman &Lynch,1988;Flynn et al.,2017)。当人们需要判断较高卷入度的信息时,会更多地通过已有的知识判断正误(Kitchen et al.,2014),而减少深入思考或事实核查。最近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对信息的对待并不公平,现有的对信息的认知和信念会显著地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路径(Flynn et al.,2017)。此外,个体更容易接受或反对与其所处环境和既存世界观更相关的信息或错误信息(Kahne &Bowyer,2017)。这些研究也表明,对于高卷入度的信息,个体可能更容易接受或反对,而不太可能进行事实核查。因此,为了控制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可以通过提高信息接受者、特别是高卷入度信息目标受众的警惕性来控制较为不确定信息对于人们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引入不同卷入度、不同方面的信息来扩展信息面,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感知不至于松懈。

目前的实验并未发现性别因素对事实核查的影响。在未来的实验中,可以考虑区分不同的性别社会环境情况并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所招募的实验对象均为中国在校大学生,样本同质性较高,所得结论可能不能很好地拓展到其他人群,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扩大受众范围来得出更加普适性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社交媒体中个体可能会因为感知到他人的存在而本能地降低对信息事实核查的意愿,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使这种趋势减缓,比如通过一些方式激发个体对信息的警惕,或是引入不同卷入度的信息等。本研究结果补充了新媒体环境中个体对信息的事实核查相关理论,为解释人们为何在社交媒体中更加不太可能验证所消费信息的真假提供了一定依据。

5 结论

(1) 社会存在、警惕性与信息卷入度对事实核查数量均有显著影响。

(2) 社会存在与个体警惕性对事实核查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媒体中的社会存在使得个体对信息进行事实核查的频率下降,而激发个体的瞬时警惕性则能使个体的事实核查频率上升,一定程度上削弱社会存在的作用。

(3) 对于高卷入度的信息,个体选择事实核查的频率较低。暂未发现性别对事实核查频率的影响。

猜你喜欢
陈述核查社交
社交之城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虚假陈述重大性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关于设计保证系统适航独立核查的思考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营造林核查应用研究
陈述刘
采用保留被测件进行期间核查的方法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