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国建起“帽子小镇”

2023-02-09 07:06尹洁
环球人物 2023年3期
关键词:孟加拉国工厂

尹洁

颜宝铃

颜宝铃第一次去孟加拉国考察时,是坐着牛车进村的。那是2013年11月,50多岁的她决定去孟加拉国投资建厂。

身边的人都不理解颜宝铃的决定。孟加拉国是联合国认定的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而颜宝铃打算买地建厂的那个村庄,当时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但她非常坚决地要在那里投资,哪怕每周坐飞机在两地之间往返,也要把厂子建起来。

9年后,当初只有400来人的小村庄变成了人口三四万的镇子,颜宝铃也在异国他乡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颜宝铃出生于福建省德化县,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父母移居香港,第一份工作是在服装厂里剪线头。成家后,她和丈夫颜禧强发现,许多外国人对物美价廉的中国日用商品感兴趣,于是做起了贸易商,无论是手袋、电子表、计时器,还是雨伞、毛绒玩具、扑克牌,客户想要什么,夫妻俩就到相关工厂里寻找货源。

进出口生意做了一段时间后,颜宝铃夫妇发现在所有产品中,帽子的经济效益最好,于是全心全意做起了帽子生意,规模不断壮大。

当时正值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飞速发展,大量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深圳、东莞等地的工厂里,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

“我赶上了好时机。”颜宝铃对《环球人物》记者说。1992年,她在深圳设立了绣花厂,只用了几年时间便将20多人的小作坊发展成5000多人的大工厂。那段時期是颜宝铃事业的第一个春天。

2000年,颜宝铃夫妇的飞达帽业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制帽商,2004年又成为北京奥运会首批帽品的唯一特许经营商。

2008年后,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逐渐陷入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增长渐缓的发展困境。颜宝铃的企业一度陷入亏损状态,她感到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2022年10月,颜宝铃(左)与葛明一起参加活动。

“当时我们在深圳招工就已经不太容易了,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到服装加工厂上班,而喜欢去科技公司、电子设备加工厂……现在这种趋势更明显了,每月没有8000元人民币以上的薪资福利,我们在深圳根本请不到人。”颜宝铃坦率地说。

焦虑中,新的机遇突然降临。2013年,颜宝铃当选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之后看到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文件。“我当时越看越激动,觉得这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的一个大机遇,马上就有了‘走出去’的想法。”

不久之后,一个客户介绍了一家位于孟加拉国的小型帽厂,虽然只有100多人的规模,但颜宝铃一听就动心了,“帽厂虽小,但各种营业证照、关税手续完备,完全可以收购后再发展壮大”。

位于南亚地区的孟加拉国,与我国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中间隔着喜马拉雅山脉,在社会文化等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而在国际上,孟加拉国有两个“标签”:一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其面积与尼泊尔相近,尼泊尔人口约3000万,孟加拉国人口却有1.65亿;二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商业等极其薄弱,现代化基础建设几乎是空白的,而且发生过多次军事政变,社会秩序很不稳定。

当得知颜宝铃要去孟加拉国投资时,几乎所有人都很惊诧。

“我先生第一个反对,其他人也不看好,觉得我疯了。”颜宝铃对记者回忆道,“大家觉得那里又远又穷又落后,很多朋友笑我,说‘颜宝铃要去孟加拉国!’但我是认真思考过的。国内服装制造业确实到了瓶颈期,必须转型升级。孟加拉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这是最大的优势。所以我下定了决心。”

虽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第一次考察时,当地情况还是让颜宝铃吃了一惊。

“那个小村子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附近,但根本没有路可以进去,民房周围都是树木。我那工厂也在一片树林里,从外面完全看不到厂房,而且到处是污泥和蚊子。下大雨的时候,汽车都开不进去,只能坐最原始的牛车,摇摇晃晃地进去。”颜宝铃请一些在当地城市工作的人带路时,带路的人甚至都不愿意进村。

厂里的工人都是本地的穷苦老百姓,刚见面时也吓了颜宝铃一跳。“他们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大部分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后来接触多了,发现他们还是很友善的,就是太穷了。”

由于国情不同,当地政府所能提供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有限,几乎一切问题都要靠企业自己解决。在这样的条件下,颜宝铃咬着牙把工厂一点一点建起来了。建厂的头两年,她每周五从香港飞过去,处理各种问题,星期二再飞回来。

没有路,自己修路;没有水,自己挖井;没有电,自己发电。光是挖井就挖了三次,第一次没有水,第二次有水但不够用,第三次才彻底解决问题。直到建厂的第四年,工厂的运作才算是走上了正轨。

葛明是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部总经理,曾3次前往孟加拉国执行项目工作,为在当地发展的港资企业提供技术支援和服务,颜宝铃的工厂也是他的服务对象之一。提到孟加拉国近年来的变化,葛明颇有感触。

“我第一次去孟加拉国时,对当地的基础设施情况也吃了一惊。从飞机场坐车去酒店,4公里的路走了整整2小时。”葛明对记者说。

当时是2017年。就在此前一年,孟加拉国正式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两国合作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由中国承建的孟加拉国最大的发电站。从2016年10月开工建设,到2020年5月项目1号机组投入运营,再到2022年3月项目提前完工,孟加拉国不仅实现了家家户户用上电,还成为南亚地区第一个实现电力全覆盖的国家。

对颜宝铃的工厂来说,这实在是个大喜讯。通电之前,工厂只能自己想办法发电,电力严重不足,一天甚至能停电二三十次,搞得大家痛苦不已。而服装加工业恰恰是拉动孟加拉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电力不足一度成为制约该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发电站建成后,每年可以为孟加拉国提供85.8亿千瓦时的电,能极大缓解区域内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提供有力保障。

“因为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孟加拉国在过去几年确实有了显著发展。当地人对我说:‘中国人很好,中国是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葛明说。

对于孟加拉国的贫困问题,颜宝铃也深有体会。

“刚去时,我发现一些工人中午坐在草地里,互相抓身上的虱子;有的工人生了病看不起医生,只说身体不舒服要回家休息,结果第二天传来消息,人已经死了;除了人力资源,当地什么都缺,我们建厂用的沙土、水泥都要靠进口……”

即使是人力资源,也明显存在短板。很多工人没上过学,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工厂培训的技能放个假就忘掉了,回来都要重新教一遍;有些工人没有储蓄观念,也不知道要连续上班,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就不来了,什么时候钱花光了再来。颜宝铃就跟他们解释:“不能这样,你们不来上班,生产怎么办呢?”诸如此类的培训,花费了很长时间。

“在孟加拉国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我之前想象不到的。我本来以为自己什么苦都吃过了,去了孟加拉国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苦的地方。在那边吃饭,吃着从香港带过去的榨菜感觉都很幸福。”颜宝铃说。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与飞达帽业合作研发的帽子徽标3D打印系统。

尽管开头艰难,但当工厂步入正轨后,颜宝铃收获了巨大的回报。

经过不断培训,工人们的技术越来越娴熟,产量从每月5万件逐步提升到100万件。在葛明等技术专家的帮助下,工厂也实现了无纸化作业和信息化管理。

2022年6月,历时8年艰苦建设,由孟加拉国投资、中国承建的帕德玛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全长9.8公里,连接了达卡和孟加拉国南部地区,把原本需要七八个小时的过河通行时间,缩短到10分钟,结束了当地的“千年摆渡”历史。

对于颜宝铃来说,这是另一大喜讯。随着交通提速,她的工厂到货运港口的车程从17小时缩减到4小时。

“这座大桥非常难修,之前有其他国家尝试过,都失败了。”颜宝铃说。

帕德玛河被誉为孟加拉国的“生命之水”,但其下游河道过宽、水流湍急、洪水频发,一直未能建造桥梁。更难的是,河床由粉砂组成,在上面建桥就像在豆腐上插钢筋一样,曾有西方国家断言,中国企业无法完成这项任务。

2014年,大桥正式开建。中方承建企业为了让桥墩“生根”,边试验边施工,仅这一项就用了4年时间,到通车时,挖出的粉砂堆起来可以填满4个西湖。此外,项目所需的物资、设备、材料都是从中国运过去的。

2022年6月, 颜宝铃(右二)陪同香港特区驻曼谷经贸办事处处长李湘原(左二)参观孟加拉国工厂。

飞达镇上的农贸市场。

建设过程虽然艰苦,但帕德玛大桥落成后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据孟加拉国相关部门测算,大桥建成后,每年可以为孟加拉国的GDP增长贡献1.23个百分点,同时降低贫困率0.84个百分点,受益人口超过8000万。

经过9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颜宝铃的孟加拉国工厂已拥有1.2万名工人,疫情3年间,仍能保持每年50%的净利润增长。颜宝铃当初的决定,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

由于颜宝铃的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周边经济也被带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聚集到这里工作、生活。2017年,经孟加拉国政府批准,村庄被正式命名为“飞达镇”。目前,飞达镇的人口已经有三四万之多。

经济发展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了。他们穿上了新衣、住上了新房、置办了家用电器。为了让中方管理人员融入当地,同工人拉近距离,颜宝铃要求厂里的干部每年两次到当地工人家里慰问,通过访贫问苦的方式贴近工人的生活。

颜宝铃还捐资扩建了当地的孤儿院,给孩子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考上大学的,她负担所有费用,考不上大学的可以到厂里上班。

“我觉得飞达镇就像深圳一样,大家都是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这里来的,希望当地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尤其是妇女和儿童。企业不只是为了赚钱,还要回报社会。对于我们做的一些扶贫工作,当地人是很感动、很感谢的,对中国人也很尊重。他们虽然穷一些、文化水平不高,但知道谁是真心的,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颜宝铃说。

在葛明看来,飞达帽业在孟加拉国的成功是港资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

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就开始为港资企业谋划发展方向,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及工厂布局等专业服务,比如收集东盟各国的招商引资政策、用工和电力成本等详细资料,并选派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使企业到不同国家投资时都可以获得帮助,葛明就是责任人之一。

“中国经济正在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我们希望利用技术,帮助更多的港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也希望帮助更多大湾区企业‘走出去’。”葛明说。

不久前刚刚过完63岁生日的颜宝铃,已经有了新的发展计划。

“我們在孟加拉国的投资成功了,下一站要到更多的国家去开拓新的业务。但不管走多远,我们的根要留在中国,这个根就是供应链。中国拥有全世界最成熟、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绝对不能放弃。”

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于福建省德化县,80年代初随父母移居香港,后创立香港飞达帽业控股有限公司,现任该公司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猜你喜欢
孟加拉国工厂
祈 祷
孟加拉国疫情中受饥的马
Hungry horses amid pandemic in Bangladesh 孟加拉国疫情中受饥的马
小燕子飞进工厂里
莫迪访问孟加拉国
白俄罗斯将向孟加拉国供应45 万吨钾肥
科幻画工厂
奶酪工厂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