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台北

2023-02-09 21:17黄克全
环球人物 2023年3期
关键词:复调同安台北

想了解一个地方底层的文化基因、生命基调、性格及风貌,从其历史的更迭历练及淘洗,从其百业营生及日常生活动态,可抽丝剥茧出某些端倪。台北可以说是一座年轻的都市,1920年设市,至今103年;1884年建城,至今 139年;就算再往前推溯到艋舺(今台北市万华区)及大稻埕(今属台北市大同区界内)开埠,也约莫只有三百年历史。想窥透台北并不难,是吗?因为它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嘛!

哦!不不!我突然醒悟过来,告诉自己,台北同时也是个老成复杂、充满“复调”的城市。

所谓“复调”,是俄国学者巴赫金拈出的哲学概念。不妨这样说,复调基本的核心精神就是多元和包容。可不是?我们从台北的历史形塑背景及文化进程中,可以看出它和这种“复调”的不谋而合。

清朝时期,台北城西门外的艋舺与台北府城、大稻埕合称“三市街”,是台湾北部最重要的通商港口。

1709年,艋舺最早开发。依傍淡水河的艋舺,凭借着码头货运而盛极一时。最早来到此地的,是福建泉州府的晋江、南安、惠安三县的移民,合称三邑人。他们渡海而来,几乎是艋舺一带的“霸主”,把持了大部分的往来贸易和地方资源。福建泉州府的同安人属于后来者,为了艋舺码头的泊船权利,1853年,同安人和三邑人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械斗。

这场械斗史称“顶下郊拼”。“顶郊”就是三邑人,居住在当时地理位置优越的艋舺;“下郊”则是同安人,势力较弱。同安人落败,不得不迁徙到大稻埕。艋舺和大稻埕,一南一北,对峙于淡水河两岸。

但同安人日后反因祸得福。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被迫开放淡水一带,而艋舺日渐淤积终成废港,大稻埕取代艋舺,成为台北最繁华的物资集散中心,以茶叶和布匹交易为大宗。据说,洋人来到台湾,最先看中的是当时还欣欣向荣的艋舺,可惜三邑人素来保守排外,几大家族联合抗议其开业。再加上地理条件的变化,茶叶贸易这桩美差就这样落到了同安人的身上。

1895年的大稻埕港口。当时大稻埕逐渐取代艋舺,成为台北最繁华的贸易地。

大稻埕迪化街,各种店铺林立。

2023年1月17日,临近春节,人们在迪化街的传统市场里逛街购物。

除商业外,大稻埕的娱乐、文化活动也快速发展,一时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界内迪化街46巷歌谣巷李临秋故居,是上世纪30年代日据时期台湾民谣《望春风》《四季红》的发源地。两首歌谣都由李临秋作词、邓雨贤谱曲,在面世之初造成一时轰动。后来,歌手邓丽君、齐秦等又进行了重新演绎,赋予老歌另一番风味。

这段历史的“复调”表现的是什么呢?不正是同安人和三邑人语言、地缘、族群、信仰、商业利益等的不同与共生吗?乍看,三邑人和同安人的族群械斗为不和谐音,但在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又表现出共同的、强烈的自我意识。

两派械斗激烈时,郑用锡为这次械斗写了一篇《劝和论》。《劝和论》开宗明义说:“甚矣,人心之变也!自分类始。”意思是说,发生械斗,就是因为族群观念太强,非要区分出闽人、粤人,或者漳州人、泉州人,或者三邑人、同安人。郑用锡说,我们同自内地流离播迁而来,苦分畛域,终究会玉石俱焚。他沉痛呼吁,大家要秉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古训,千万不要互相残害。

有“开台进士”美称的郑用锡,其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劝和论》一文发挥了相当程度的教化作用,一经传播,人们不好意思再动辄相斗。日后,三邑人和同安人兩派虽仍有小冲突,但基本上艋舺和大稻埕之间相安无事,发展了各自的商业活动。多元与包容的“复调”,就这样成形了。

1920年,侵略和殖民台湾的日本总督府实施行政区域改制,行政上“大稻埕”之名正式裁废。因此,大稻埕界线很难严格界定,大体上,是现今的民权西路以南,长安西路以北,东到承德路,西到淡水河。

但大稻埕在民间的称呼从未消失。如今,大稻埕最亮眼的地方,无疑是迪化街一带。

整条迪化街参差林立着南北杂货店、燕窝店、参药行、饼铺、布庄、茶行、古装服饰店、茶饮冰室、咖啡店、美食餐厅……这里充满中外、新旧、传统与现代等丰富的元素。但总体上,大稻埕迪化街在台北还是属于传统守旧区。因此,有足够多的掌故可讲。

举个例子,迪化街一段148号的“联华”这家店铺,建筑造型是西洋文艺复兴风格的牌楼,却经营着谷类、豆类、海苔等南北货,华洋混杂,形成有趣对比。目前这里改作公司办公室,厂房设在林口。

这间知名的联华食品起家厝(闽南语,创业发迹的首栋房屋),原是大稻埕富商李春生的豪宅,后来才转售给联华。李春生是大稻埕著名的传奇人物。他1838年出生于福建厦门,20岁时成为英商怡记洋行的掌柜,长期在洋行工作,又和教会人士接触频繁,因此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后来,李春生跟着宝顺洋行的杜德先生到台湾经商,从事茶叶和樟脑出口。他眼光独到,从福建安溪引进茶种,自行栽培、经营茶业,于1869年将台湾乌龙茶销往欧美。日据时期,他在台北地区资产排名第二,因此被称为“台湾茶业之父”。

迪化街另外一家“郭怡美商行”,所呈现或隐含的古旧与创新元素并陈,也令人惊艳。这是座巴洛克式風格的三层红砖老式楼房,屋主是富商郭乌隆,经营海产、杂粮、中药材等批发生意。后代子孙因经营不善而忍痛卖掉老店。几十年后的今天,郭乌隆孙子郭重兴重回此地,承租下来开设复合式书店,延续这间充满故事的老宅的生命。在通往二楼、三楼的楼梯旁,陈设了当年建造郭宅时所用的砖瓦,让楼梯间仿佛成了新旧空间相连的时空隧道。“郭怡美商行”当年和金门人陈国梁在日本长崎创设的“泰益号”时有书信往来——“泰益号”是当时营业版图遍及中国、日本、东南亚一带的贸易航海霸主,竟也穿针引线地织入台北大稻埕的历史锦绣里。

象山步道登山口。

象山六巨石,此处是远眺台北101大楼的最佳地点。(黄克全 / 摄)

相比之下,位于台北偏东侧的世贸中心、台北101大楼,就属于现代创新区了。如2022年12月在世贸中心举办的一场展售会,现场有cos-show大赏,包括对各种影视、漫画、电子游戏、轻小说、布袋戏、木偶戏的角色扮演。这是一种集服饰、化装、表演于一体的商业及亚文化活动。展场人潮汹涌,尽是各种动漫人物角色装扮,充满新世代狂欢节般的生猛活力。

这天,我与妻路过101大楼旁世贸中心,正值展售会散场,眼前随处可见装扮怪异的cosplay们。有个小女孩装扮成动漫《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主角——半精灵族的银发美少女艾米莉亚,站在捷运电梯出入口。一旁,台湾本土布袋戏《霹雳金光》主角素还真,正好侧身墙边。再过去点,《X战警》的罗刹女穿着黄绿相间、系皮带式样的连身紧身装,眼神凌厉地瞅着路人。

“他们秀给别人看,别人也在看着他们。”我对妻说。

“罗刹女和素还真,这对比有点诡异。”妻笑着问,“这也是一种‘复调’精神吗?”

可不是!诡异也正是“复调”精神的要素之一,是和世俗、僵化现实的对话。我们可不能小看这种新世代的亚文化呢!

从101大楼坐一站捷运,再步行一会儿,就来到了象山步道的登山口。象山因山形似象而得名,虽然海拔不到200米,但难得临近市中心,视野开阔,是市民与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我跟妻走走停停,爬了半个钟头,终于抵达了六巨石。站在六巨石上,台北市景一览无余,101大楼“直愣愣”地立于眼前。尤其是到了春节,很多人来这边欣赏新年烟火,六巨石前常排着长队。

在象山,很容易发现外国人。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越南语、马来语……各种语言此起彼落。我们看到,后方那方较高的巨石前有对情侣,男生金发碧眼,女生和男友一样高。有趣的是,男生说结结巴巴的中文,明显是在模仿台湾腔,女生则讲一口蹩脚的英文,两人谈着奇特的异城风情恋爱。

按照籍贯,台北市约七成是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和台湾中南部。从我耳听目闻及自己接触的经验里得知,外地人跑来台北住,总认为是值得自豪的。

但我们不要忘了罗大佑演唱的那首《鹿港小镇》,早在1982年,他就已经发出了那声怒吼“台北不是我的家”!这首歌让许多人心有戚戚。这种“自豪住在台北”和“不认同台北”的二元性矛盾及吊诡,同样可以归结为“复调”表现。在罗大佑这首《鹿港小镇》里,隐含着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但对文明的好恶、接受与扬弃,终究也是一首多声部混音曲。

近年,台北外移人口超过了迁入人口,从2019年到2022年,三年间共减少18万居民。台北物价房价居高不下、生活不易,而周遭城市交通系统改善等种种因素,无疑都加快了这种人口外移速度。

虚拟动漫角色和现实角色交替,中外角色交替,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交替,台北的人潮川流不息,不同人物及其际遇、生活、命运、互动等汇流成统一的总体。台北果真是一首多声部混音曲嘛!

猜你喜欢
复调同安台北
全国首批“巾帼志愿阳光行动”试点站在同安揭牌
同安的山
拾味夜台北
台北Z House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学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思考——以厦门市同安进修附小为例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浅析《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