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话语场对“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2023-02-09 17:12
文化软实力 2023年4期
关键词:话语政治思想

曹 峰

当前,“00后”已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体。在新媒体的助推下,网络话语场日趋复杂多变,各种主题、事件、立场、观点等在话语场交锋。“00后”大学生是典型的“网络原住民”,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在这样的总体背景下,“00后”大学生必然成为各类话语争夺的重要对象。同时,“00后”大学生又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因此,如何精准研判网络话语场的特点及其对“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科学有效的教育话语应对,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计。

一 网络话语场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整个网络话语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总体而言,与传统话语场相比,网络话语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话语场主体:从“权威主体”到“全民主体”

一般而言,话语场主体是话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其话语内容、立场和风格将会直接左右话语的影响力和传播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传播载体、技术、手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类话语场主体均较为单一,这种传统的主体主要表现为“权威主体”。所谓“权威主体”,就是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主体(单位、组织或个人),“权威主体”的话语在民众间具有绝对的、主导的、重大的影响力,在其之外,其他主体的话语对民众的影响微乎其微。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话语场“权威主体”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从数量上来看,“权威主体”数量稀少。仅限于某些“特殊角色”的范围之内,“权威”之所以是“权威”,就在于其“精英”特性,数量不可能太多。其二,从种类上来看,可分为两类:即官方“权威主体”和民间“权威主体”。官方“权威主体”,主要是指代表党和政府发声的官员、主流媒体等。在传统话语场,官员、主流媒体(党报、党刊、党台等)具有独一无二的传播优势:拥有独立的传播平台和渠道,这些平台和渠道具备“全覆盖”的功能,显然,这些优势条件是其他任何话语主体依靠自身资源都无法企及的。因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官方“权威主体”的话语影响甚大,民众获取的各类重要信息(经济、政治、民生等)绝大多数均来自于此。民间“权威主体”,主要是指介于普通民众与官方之间的、具有一定地位、威望和影响力的人物(或团体)。如在县域以下乡村中的各类“乡贤”、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城市中的各类“商会”等,这样的民间“权威主体”由于其经常接触政府官员(部门),相对于普通民众,他们获得各类重要信息的时间较早,他们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重要信息时也就普遍得到民众的信任,因而,民间“权威主体”的话语影响力也较大,其是民众获取各类重要信息的另一来源。显然,无论是官方“权威主体”还是民间“权威主体”,他们都是通过“话语垄断”来实现掌握话语场主动权的目标。

21世纪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中国,各类网络自媒体发展迅猛,传统话语场的“权威主体”掌控“绝对话语权”的局面被打破:“权威主体”的“权威”风光不再,甚至被各类“非权威”“非主流”主体压倒,从此,话语场出现了从“权威主体”向“全民主体”发展的不可逆转态势。传统话语场“权威主体”的数量优势(极少数)和传播平台、渠道优势(独有的)均不复存在。数量方面,话语场的主体不再是传统的极少数的“一元主体”“权威主体”,而是数量庞大的“多元主体”甚至“全民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6.4%。”(1)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3-08-28)[2023-12-01].https://cnnic.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换言之,单在我国,就拥有超过10亿数量的潜在网络话语场主体,这是几何级的数量,其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话语场主体的可能人数。传播平台、渠道方面,在网络信息化全面普及的今天,话语传播平台、渠道早已不单纯是传统的官媒(主流媒体),与官媒相比,新兴的自媒体(微信、微博、抖音、QQ等)的威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后者还呈“网状”扩散。显然,在“全民主体”的话语场中,“处于网状传播节点的个人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每个人都是移动自媒体,以自己为中心向四周网状发布话语。”(2)邓鹏,陈树文.网络话语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103.换言之,在“全民主体”的话语场中,传统“权威主体”的独有、专门传播平台、渠道已被几乎人人拥有的自媒体强势挤压甚至全面淹没。

(二)话语场内容:从“主流内容”到“杂糅内容”

在各类网络话语场中,话语内容(话题、主题)永远是话语场的根本支撑。没有某个“圈层”共同关心的内容,就无法形成某个话语场;同时,内容也是引领话语场的风向标,积极健康的内容铸就风清气正的话语场、消极病态的内容衍生歪风邪气的话语场。由此可见,内容是话语场的灵魂和核心,决定话语场的生死存亡和发展走向。

在传统话语场中,由于现代网络技术尚未全面兴起,“权威主体”占据统领全局的地位,话语场内容被“权威主体”牢牢把控在“主流内容”范围之内。在以“主流内容”为核心的传统话语场,“权威主体”不仅实现了话语内容的有效甄别和精准“投放”,还实现了对话语节奏的有效把控。由此,基本能保证话语场始终在风清气正的氛围中运行和发展,进而实现对各类“圈层”的预设性引领。反观新时代网络话语场,尤其是在大规模发展的自媒体话语场中,传统话语内容的单一性、权威性格局被彻底打破,各类繁杂内容在话语场中争相竞逐,这种“群雄逐鹿”“泥沙俱下”的局面正如习近平所言:“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8.简言之,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各类网络话语场出现了从“主流内容”向“杂糅内容”转变的复杂趋势。当前,各类网络话语场“杂糅内容”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态势:其一,“隐性”负面内容剧增。当前,以自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各类网络话语场,为达到对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心理笼络”目的,各类“键盘手”“码字侠”在设计内容(议题)时越来越倾向于“隐性”操作。比如,通过所谓“深度分析(剖析)”来满足民众“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传播负面的观点、立场等,“用思辨的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8.,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当前,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负面主题内容的网络传播,均具有明显的“隐性”操作痕迹。又比如,通过所谓“心灵鸡汤”来麻醉民众正常参与社会竞争的上进心,打着开解人心的旗号,传播消极思想、态度等。当下,流行于世的“佛系”“躺平”“内卷”等消极主题内容的网络传播同样具有明显的“隐性”操作印记。其二,“排他性”圈层内容成风。在各类网络话语场的“杂糅内容”争锋中,出现了一个看似“一元”“纯洁”的内容建构倾向,即各类网络话语场出现明显的“圈层化”态势。所谓“圈层化”,主要是指在网络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以网络虚拟空间为阵地、以兴趣和情感为主要纽带,建构起来的各种相对封闭的“圈层”。其主要表现出“兴趣情感的圈际化、交流表达的小众化、圈内圈外的分离化”(5)项久雨.透视青年“圈层化”现象:表征、缘由及引导[J].人民论坛,2020(1):104.等具有明显“排他性”的独特气象。显然,这种“排他性”圈层内容就是某个群体的共同诉求(追求),表达了某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情感依托、兴趣爱好等。而实际上,这种内容各异的圈层又数量繁多,它们共同构成了网络话语场的“内容杂糅”景象。其三,“情绪性”主观内容受宠。在网络话语场中,还有一类内容备受网民关注甚至“宠爱”,就是对某个焦点事件或现象的“情绪性”主观反应。这种“情绪性”主观内容往往由某个“网络大V”发起,借某个事件或某种现象发挥,以“还原真相”为幌子,达到攻击、抹黑党和政府的目的。这种“情绪性”主观内容往往得到众多网民的盲目跟帖、造势,在网络舆论场掀起负面情绪浪潮。

(三)话语场效应:从“延时效应”到“即时效应”

在自媒体的加持下,各类网络话语场还呈现出另外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传统的“延时效应”走向了今天的“即时效应”。所谓“延时效应”,就是话语的生发、构建和传播,与相应的事件、价值“本身”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话语描述或阐释的事件、价值等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被话语场的各类参与者(观众、听众)所知晓。显然,“延时效应”是传统话语场所拥有的典型时间性特征。在传统话语场中,一方面,“权威主体”掌控绝对的话语权,所有进入话语场的信息均可以经过精心策划和裁剪,某种程度上讲,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手资料”,这就延缓了话语场内容发挥作用的时间。另一方面,传播载体和平台相对单一,其可被“权威主体”完全把控,某个内容进入话语场的时机、时间等均可以被精准控制,这样某些重点事件、人物的内容信息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投放。由此,真正进入话语场的所有内容尤其是负面内容均可以不在第一时间发布,这种“延时效应”也就降低了话语内容被高度聚焦的可能,其影响力和传播度均可能被有效削减,也就很难形成具有重大冲击力的舆论浪潮。

与“延时效应”相对,所谓“即时效应”,就是话语的生发、构建和传播,与相应的事件、价值“本身”可以不存在任何“时间差”,话语描述或阐释的事件、价值等可以在第一时间被话语场的各类参与者所知晓。显然,新时代各类网络话语场的“即时效应”,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话语场“全民主体”的背景下,任何事件、价值等都可能被即时发布,公告于天下。然而,网络话语场的“即时效应”,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后果。其一,造成舆论“旋涡”。也就是说,在自媒体的助推下,人人都手持“麦克风”,一些焦点事件、现象或观点等,一旦被发出来,会在瞬间被大量转发和传播,关注度呈几何级数递增,引起巨大的舆论风潮,造成类似于洪流中的“旋涡”景象。试想,如果被传播的是负面事件、现象或观点,这必将对社会(民众)造成巨大的干扰和影响,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稍有不慎就会掉进舆论“旋涡”中无法自拔。其二,造成信息“盲流”。在以微信、微博、抖音、QQ等为主要载体的网络话语场中,“即时效应”的另一个结果是,同一个话语场或不同话语场之间还可能出现信息“盲流”的恶果。所谓信息“盲流”,就是未经筛选的海量信息在瞬间盲目涌流,各种描述或立场(观点)争锋,令人无法或根本来不及甄别其中的真假、优劣。其三,造成议题“蓄谋”。在“全民主体”的网络话语场中,各类立场、意图不一的主体混迹其中,这就为某些别有用心之徒提供了机会,其可以通过“蓄谋”的方式精心预设议题,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放大招”,故意“带节奏”,引偏甚至误导舆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关于当今网络话语场的三个特点,对于社会发展进步而言,并非全是消极作用,其同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从“权威主体”到“全民主体”的转变所实现的“话语主体释放”功能,为普通民众发声提供了可贵的平台和通道;从“主流内容”到“杂糅内容”的转变所实现的“话语内容拓展”功能,为普通民众分析提供了广博的视野和角度;从“延时效应”到“即时效应”的转变所实现的“话语效应零时差”功能,为普通民众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但就“00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发展而言,网络话语场的这些特点,其负面的影响明显盖过了正面的影响。

二 网络话语场对“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对“0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话语场是其生活的客观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不得不被“抛进”复杂、多变的新时代话语场中。面对与传统话语场截然不同的网络话语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而不能逃避现实。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深刻认识网络话语场对“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国际层面:“敌对话语”渗透中国话语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经济总量越来越接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的美国。由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趋凸显,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首次出现“东升西降”大变局,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发展中大国客观上对传统西方强国地位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此大背景下,大国之间的博弈不断加强,而其中,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的博弈又是最基础、最隐秘的较量。对此,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在此过程中,话语权的争夺又成为重中之重。在话语权争夺中,敌视中国的西方国家以构建系列“敌对话语”为基本伎俩,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以达到蛊惑大众人心进而颠覆政权阻碍中国发展的丑恶目的。

当前,在网络自媒体大发展的背景下,西方“敌对话语”对中国话语的渗透更是无孔不入,对此,习近平曾告诫人们:“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8-29.显然,互联网为西方“敌对话语”的渗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渠道。近年来,在网络甚嚣尘上的“中国崛起论”“中国搭便车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便是典型的“敌对话语”渗透的表现。这些“敌对话语”渗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西方中心论话语”打压“中国话语”,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土壤。“西方中心论”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资本主义现代化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大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中心”臆想,而“西方中心论话语”就是为这种臆想进行粉饰和论证的语言工具。“西方中心论话语”对中国的自主性话语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极力打压以中国实践为依据的“中国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就是中国话语,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被强势的“西方中心论话语”侵蚀和消解。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00后”大学生群体中的正面影响力就会减弱甚至化为乌有。其二,以“学术逻辑话语”质疑“中国合法性”,攻击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逻辑。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另一种西方“敌对话语”则是被伪装成具有“真理性”的“学术逻辑话语”。这种话语以学术研究、逻辑论证为基本的伪饰手段,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政治模式、中国治理方式等做逐一攻击,以达到质疑甚至摧毁“中国合法性”的根本目的。对“00后”大学生而言,所谓的“学术逻辑话语”带有一定的新鲜性和“震撼力”,容易蒙蔽他们青春敏感而躁动的心灵。显然,这给以为中国“正名”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造成了极大冲击。其三,以“新闻客观话语”揭露“中国真相”,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价值。在网络话语场,西方“敌对话语”还经常采取“新闻客观话语”的手段来攻击我们党和政府。这种所谓“新闻客观话语”就是通过“深入一线、还原真相”的所谓“一手报道”来达到歪曲事实、抹黑党和政府形象的邪恶目的,试图摧毁党执政的群众根基。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功能在于价值引领,引领大学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而面对西方敌对国家的“新闻客观话语”,以“传递正能量”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其价值引领功能也必然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二)国内层面:“多元化话语”稀释主流话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自媒体为主要平台的网络话语场除了国际层面敌对话语的攻击和渗透外,从国内层面来看,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话语还面临以海量信息为特点的“多元化话语”的巨大冲击。这些“多元化话语”夹杂的各种理论、立场、观点等,令人应接不暇,对以党和国家理论、立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产生了明显的稀释作用,这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第一,碎片化、繁复化的话语形态冲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性。在网络的“多元化话语”中,碎片化、繁复化的各种话语形态充斥其中,这些话语形态的底色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其对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严重威胁:如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政治民主宪政理论、文化西化或复古主义理论、社会民粹主义理论等在网络话语场的断片式广泛传播,稀释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导性和引领性,更有甚者,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试想,在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的情况下,以主流话语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遭遇巨大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话语权威性就会面临极大挑战。显然,这些碎片化、繁复化的话语形态,对于喜好新奇、追求个性的“00后”大学生而言,具有“天然吸引力”。如此一来,这些话语形态便会直接损害以主流话语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性。

第二,负面化、逆向化的话语浪潮侵蚀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导性。在网络的“多元化话语”中,还存在一系列以价值观、立场为依托的话语浪潮,其以负面化、反向化的姿态出现。所谓“负面化话语”,主要是以宣扬腐朽思想、堕落或极端价值观为表现形式的话语,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悲观主义、自我放逐、“佛系”“躺平”“摆烂”等,就是典型的以价值观为依托的负面化话语浪潮;所谓“反向化话语”,则主要是和主流价值观唱“对台戏”的话语,以攻击、抹黑主流价值观为表现形式,如与集体主义相对的个人主义、与爱国主义相对的普世主义、与诚信友善相对的爽约蛮横等,都是典型的和主流价值观针锋相对的反向化话语浪潮。显然,这些负面化、反向化的话语浪潮严重侵蚀了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客观而言,在“00后”大学生的网络虚拟化生活世界里,一系列负面化、反向化话语浪潮的网络话语场是他们不得不“置身其中”的基本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三观端正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新时代“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引领上,就必须占据充分的话语主导性,有效抵制系列负面化、反向化的话语浪潮。

(三)社会层面:“泛娱乐化话语”挤压政治话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尤其是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摆脱绝对贫困之后,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但美好生活需要依然是新时代人民大众追求更高生活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美好生活需要的驱动下,社会大众对日常娱乐的重视和投入越来越多,各种娱乐活动也顺理成章成为当下人们排解苦闷和日常消遣的最重要载体和途径。诚然,本源意义上的娱乐是人们缓解紧张、愉悦身心的调剂品,是一种特定领域丰富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娱乐活动,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9)周雪梅,张晶.在审美与娱乐之间——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取向[J].现代传播,2003(1):72.。然而,近年来,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娱乐突破其本源意义和界限,扩张到经济、政治、科技等各领域,演变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10)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M].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0.,这时,“泛娱乐化”就横空出世了。而“泛娱乐化话语”则是“泛娱乐化”倾向的陈述和表达方式:搞笑、无厘头、调侃、恶作剧等都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显然,“泛娱乐化话语”与官方的政治话语的表现形式相去甚远甚至“针锋相对”,后者往往以严肃、规范、系统等面貌出现。鉴于此,社会层面普遍流行的“泛娱乐化话语”严重挤压了官方的政治话语,对以阐释官方政治话语为主要任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严重冲击。

其一,“泛娱乐化话语”侵蚀了政治话语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引领功能。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泛娱乐化话语”以一种大众话语的形式渗透人们的生活领域,成为一种“准公众话语”。由此,其将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强调的那样:“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显然,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群体,是娱乐至死“新物种”的典型代表,更是娱乐至死的忠实“践行者”。由于“泛娱乐化话语”的流行和普及,搞笑、调侃等成为捕捉社会大众吸引力的话语手段,官方的政治话语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被严重侵蚀甚至颠覆。以阐释政治话语为主要功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然遭遇“泛娱乐化话语”的挑战和威胁。如何抵制侵蚀和冲击以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有的政治引领功能,成为新时代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普遍难题。

其二,“泛娱乐化话语”肢解了政治话语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虚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塑造功能。“泛娱乐化话语”除了搞笑、调侃这些特点外,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断片化、碎片化,以无厘头和恶作剧取悦大众。在网络及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阅读、话语生态及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12)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00.显然,这样的内容同政治话语显得格格不入。与之相对,官方的政治话语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深刻性特点: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政治理论的体系化结构上;深刻性则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的宏观叙事上。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泛娱乐化话语”用碎片化、微观化肢解了政治话语的体系化、宏观化根基。如此一来,以阐述政治话语体系化、宏观化特质为己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塑造功能必然遭到虚化。而从“0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特点来看,网络和自媒体带来的碎片化接受方式又正是他们的“群体性嗜好”。为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

(四)个体层面:“茧房话语”疏离课堂话语

以自媒体为主要平台的网络话语场,“圈层化”或“圈群化”特点较为突出。所谓网络圈群,主要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子,运用微信、QQ、博客、论坛等载体平台建立网络虚拟空间的交际圈,进而拓展了人们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使得交往的效率大大提升,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13)方曦,孙绍勇.网络圈群视域下高校青年思想引领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122.。在“圈群化”倾向中,又以青年大学生最为明显。在这种“圈群化”的网络社交中,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很容易形成封闭而排他的“信息茧房”。所谓“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本来是一个新闻学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他用“个人日报”来形容互联网用户在海量杂糅的网络信息中以个人喜好选择性地接触感兴趣的信息,进而排斥与无视其他信息内容,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信息茧房”(14)参见: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也就是说,“信息茧房”意味着人们只接受自己选择和能够愉悦自己的东西。因而,与“信息茧房”相适应,必然就会产生“茧房话语”。很显然“茧房话语”的“圈群化”“排他性”“私人性”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话语的“大众化”“普遍性”“公共性”特点完全相反。因此,从大学生个体层面而言,他们群体显著的“茧房话语”明显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话语,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茧房话语”破坏课堂话语的公共性生态,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性和思想性。一般而言,课堂话语是开放的,课堂话语体系构成了一种公共性的话语生态,其具有“可通约性”特征。尤其是大学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其以阐释党和国家重大理论、政策、思想为主要任务,以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这就决定了其必须突出理论性和思想性,以理论和思想具有的强大公共性力量来说服和引领青年大学生。与课堂话语相对,新媒体助推下产生的网络话语场的“茧房话语”却具有强烈的封闭性、排他性特点,“茧房话语”一旦进入日常生活领域就会破坏课堂话语的基本生态,由此,生活于“茧房话语”封闭生态中的“00后”大学生必然对课堂话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天然的“免疫力”。基于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话语困境可想而知。

第二,“茧房话语”危及课堂话语的大众化特质,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茧房话语”除了破坏课堂话语的公共性生态外,还会危及课堂话语的大众化特质。显然,从某种程度上讲,大众化是课堂话语可以普及、具备穿透力的根本,没有大众化,课堂话语就无法生成公共性生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众化话语更是党和国家重大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可缺少的载体。可以说,没有大众化话语这个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然而,流行于“00后”大学生群体中的“茧房话语”所具有的典型“圈层化”“小众化”特质,将“00后”大学生封闭在狭小的“话语茧房”之中,此消彼长,自然而然就降低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成明显的挑战和冲击。

三 “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对策略

基于网络话语场的复杂性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系列负面影响和挑战,面对“00后”大学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为此,“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适应时代、适应环境、适应对象,以改革创新应对话语场急剧变化,才能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一)“一题四维”的解释性(内容)生成策略

所谓“一题四维”,即以“00后”大学生感兴趣或疑惑的某一问题为“主题”,从四个维度生成解释性话语。

首先,确定话语主题。诚如前述,“0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新生代群体,他们既是“网络原住民”,又是“小康一代”。也就是说,“00后”大学生是新时代以网络为主要依托的各类话语场的“常客”和“追随者”,熟谙网络时代话语的特点;他们衣食无忧,追逐话语的新奇刺激性和审美震撼性。因此,从关注内容角度来看,传统的、正统的话语主题似乎很难引起该群体的兴趣和关注。然而,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定位,其必须以各类宏大的、正统的主题为主要内容。因此,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受教育者与教育主题(内容)的“不对称性”态势,这是一种典型的“错位”现象。如何平衡这种“不对称性”,解决“错位”问题,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基于此,从话语角度入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00后”群体的“抬头”问题。因此,话语主题的确定就显得十分重要。话语主题的确定,应该遵守三个基本原则:第一,相关性原则。所谓相关性原则,就是选取的主题一方面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代表“00后”大学生的普遍疑惑或普遍关注。第二,新颖性原则。所谓新颖性原则,就是选取的主题要具有时代感、紧跟形势发展,是新近发生或出现的事件、人物等,能引起“00后”大学生的兴趣和好奇。第三,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原则,就是选取的主题不是“独白式”的直接给出定性答案,而是具有可讨论空间,能让“00后”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激发思考并发表相关意见。

其次,解释性话语的构建。主题确定之后,如何构建适恰的话语来解释主题,拨开迷雾、正本清源,给“00后”大学生予以正确的引领,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环节。关于解释性话语的构建,可以从逻辑分析、事实陈述、价值辨别、情感渲染四个维度入手。

第一,逻辑分析。所谓逻辑分析,就是要围绕主题进行理论性阐述,为思想政治教育奠立充分的理论依据。以真理、道理说服“00后”大学生。如,在讲述树立正确人生观内容时,可用“躺平”“佛系”等网络流行话语作为主题引入,围绕这些主题进行相关的理论性逻辑分析,充分论证“躺平”“佛系”是错误的人生观,在理论上立不住脚、在实践中无法贯彻到底,从而引导“00后”大学生抵制这些错误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幸福观。对此,人们可能会问,这样的逻辑分析能得到“00后”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吗?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这样的道理适用于任何理智正常的人群,“00后”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由此,对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应不应该进行逻辑分析,而是应该如何进行逻辑分析。正如毛泽东所言:“要善于说服,要学会以理服人。”(1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0.也就是说,“善于”讲理、“学会”讲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此,面对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张扬自我个性的“00后”大学生群体,教师必须杜绝命令式、高压式的说教口吻,因为如果“不是凭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以严密的逻辑和说服力折服人心,而是以论者粗暴武断的结论和行政命令的口吻压服人、胁迫人,仿佛解决思想理论问题不是倾听真理的声音,而是凭借权力的力量”(18)马龙闪.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2.来开展教育的话,必然会引起“00后”大学生群体的反感和抵触。

第二,事实陈述。所谓事实陈述,就是要围绕主题展开事实性的“证据说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现实支撑。以无可辩驳的翔实资料、真实数据等征服“00后”大学生。如在讲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内容时,可用衣食住行、留学生归国潮等或常见或热门的主题引入,围绕这些相关主题进行摆事实、展数据等比较性论述,充分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老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全面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对是否留在国外的态度变化等,进而表明改革开放对老百姓生活产生的巨大积极影响、对留学生树立国家自信产生的积极影响等,最终用事实佐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引导“00后”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坚定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大潮的信念。需要指出的是,面对“00后”大学生,在进行事实性陈述时,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大数据分析、图像叙事、用网络语言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视角贴近大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分析和挖掘事实背后的客观规律,以客观规律支撑和说明事实的生成和变化,最终达到以事实震撼、以规律说服“00后”大学生的教育目标。

第三,价值辨别。所谓价值辨别,就是要围绕主题进行价值观优劣的比较辨析甄别,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以正确、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抵制腐朽价值观念的侵蚀和影响,引领“00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可确定“自由”“民主”“平等”等“敏感”而又充满争议的主题来引入,围绕这些相关主题与西方国家推行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较和甄别,通过古今纵向对比、中外横向对比等方式充分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民主”“平等”等所具有的真实性、道义性、人民性等特质,同时充分揭露西方国家推行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所谓“普世价值”所具有的虚伪性、阶级霸权性等特质,进而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中最具先进性的价值观。基于此,引导“00后”大学生深刻认知与辨别中西价值观的优劣,分清是非黑白,最终充分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1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面对“00后”大学生,价值辨别之于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拒绝定论式、站队式的独白(独断)说教话语,要采用问题式、悬置式的循循善诱话语,寓结论于推导分析的过程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对“00后”大学生的价值教育目标。

第四,情感渲染。所谓情感渲染,就是围绕主题进行动员性、引导性的情感调动和释放,为思想政治教育制造热烈的气氛。以饱满、积极、向上的情感元素激发“0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如,在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容时,可用利己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等某些“00后”群体自认为张扬个性的主题引入,围绕这些相关主题,以学生的宿舍人际交往、班级或其他团体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为例,通过情感带动的话语来展开现场追问:利己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真能贯彻到底、通行天下吗?由此带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利己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无法被身边人接受和认同,相反,会让身边人普遍反感和抵触,换言之,利己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无法贯彻到底、通行天下。进而引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坚持人民至上”主题,用同样的情感带动方式,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坚持人民至上能够被身边人普遍接受和认同,坚持人民至上可以贯彻到底、通行天下。由此,引导“00后”大学生自觉得出一个总体结论:坚持人民至上具有普遍性意义,这也是其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义所在。显然,情感渲染需要做到通俗易懂,让“0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但是,通俗需要有原则和底线,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2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也就是说,要拒绝低俗的通俗,只有这样,对“00后”大学生的情感渲染引导才会迸发出应有的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四个维度的解释性话语,并非单个独立展开,很多时候,它们是交叉重叠存在的,围绕某一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和论述,最终以理、事、情等吸引、说服“00后”大学生。

(二)“视阈融合”的技巧性(形式)生成策略

所谓“视阈融合”,即针对“00后”大学生的话语特点,融合“两种视阈”进行教育话语表述。如果说“一题四维”偏重的是内容性的解释,那么“视阈融合”偏重的则是形式性的技巧,两者共同构成了“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策略。

第一,正向讲述与逆向诱辨融合。所谓正向讲述,主要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的讲述方式:着重讲述理论和原理、清一色讲述正面事件(现象)和人物、课堂不允许“不和谐”声音出现(21)参见:曹峰.“正向话语”讲述与“逆向话语”诱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政治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7,(5):25.。与之相对,逆向诱辨则从流俗或对立观点入手讲理论和道理、课堂不刻意回避负面事件(现象)和人物、课堂允许“不和谐”声音出现(22)参见:曹峰.“正向话语”讲述与“逆向话语”诱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政治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7,(5):26.。

很显然,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由于其接触到的各类信息杂糅多变、面对的话语环境乱象丛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多元灵动等,因而对于正向讲述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基于此,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单向地实施“正向讲述”,逢讲即直奔理论和原理、只谈正面事件(现象)和人物、只有一种声音等,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所以,为激起“00后”大学生的听讲意愿和欲望,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借用与他们特点相近的“逆向话语”,以此来贴近“00后”大学生的生活场景和话语环境,进而将他们“带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场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借用“逆向话语”,并非引导学生接受和使用“逆向话语”,而是以“逆向话语”为引子,教师通过“诱辨”的方式对“逆向话语”进行深度剖析、揭露,最终将学生带回“正向话语”的正确轨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引导功能。可见,正向讲述与逆向诱辨融合,“本”是正向,“用”是逆向,两者相得益彰方为正道。

第二,学术阐述与流行叙述融合。很显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联的内容是宏大的政治理论、战略思想等,要对这些宏大理论和思想分析透彻,系统深入的学术阐述必不可少。学术阐述的特点是逻辑分析、理论透视、规律揭示等,由此可见,学术阐述能体现深刻性、厚重性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特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话语场,传统媒体技术和技术壁垒被打破,话语和信息发布多主体化,不再仅限于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网络赋予大学生独立创作文本和发表信息的话语权力,大学生可以轻松地制作视频、文本信息,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风格进行言说和叙事。”(23)邓鹏,陈树文.网络话语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103.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话语对新时代大学生主体——“00后”大学生群体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看,网络流行话语是“00后”大学生的话语日常。基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正视网络流行语对于“00后”大学生具有何种教育功能这一现实问题。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即本文所述的流行叙述。很显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00后”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指导思想、重大战略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而要提高“四个认同”,学术阐述提供的是理论和逻辑支撑,流行叙述则提供情感和兴趣牵引,前者侧重理性的分析论证、后者侧重感性的即时激发。因此,学术阐述和流行叙述,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第三,自我视角述说与他者视角述说融合。所谓自我视角述说,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进行叙述和言说,如以“我党”“我国”“我××”等开头的各种表述,就是典型的自我视角述说。而所谓他者视角述说,则是以“第三人称”视角来进行叙述和言说,如以“他××”“它××”“其××”等开头的各种表述,就是典型的他者视角述说。很显然,自我视角述说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常规方式,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均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阐述政治理论、引领价值塑造等,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人翁地位。然而,由于“00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网络环境之中,熟谙网络话语场的各种负面论调、现象,这些负面论调、现象往往站在“第二人称”视角的“对立性”立场攻击、抹黑“第一人称”视角。这种“对立性”视角话语对“00后”大学生的是非真假甄别产成了严重干扰。顺此,如果一味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述说,可能会引起“00后”大学生的群体性抵触甚至反感;如果尝试以“第三人称”视角来述说,则更能体现出客观性的“旁观者”立场,这对于敏感的“00后”大学生群体来说,必定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关于客观性的他者视角述说,应注意的是“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24)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可见,对于“0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自我视角述说和他者视角述说均十分重要,应该相互融合。

第四,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融合。所谓宏观叙事,主要是指对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命题的根本性、总体性解释,其侧重从理论阐释、逻辑推演、规律揭示等宏观角度进行叙述。与之相对,微观叙事,则主要是指对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命题的局部性、地方性解释,其侧重从个体经历、情感体验、细节还原等微观角度进行叙述。很显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重大战略、历史规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内容必须通过宏观叙事才能讲深、讲透其中的道理,让大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和接受。然而,对于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成长的“00后”大学生来说,对于系统化、理论化的总体性、根本性论述似乎具有本能式的防范和抵触,而对于碎片化、快餐化、即时化的叙述则具有天然性的欢迎和亲近。因此,“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微观叙事,以精准、灵活的微观叙事来构建适恰的教育话语,以小见大、以个体推整体,在确保大学生“愿意听”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理论、推演逻辑、揭示规律。换言之,应该做到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融合,以微观入宏观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功能和目标。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种“视阈融合”的技巧性话语生成策略,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可有所侧重地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生成之中。

猜你喜欢
话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