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 古韵新风

2023-02-09 19:57贺云翱
人民画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运河环境保护生态

贺云翱

一部中国运河史,一方面记录着朝代兴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历程。在中国,“天人合一”是一种极受推崇的理念,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而中国大运河,则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中国地势呈西高东低的态势。大的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横贯中国大地,这固然有利于大河流域农业经济的整体性发展,但由于缺少南北向河流的沟通,也天然形成了地域间的阻隔,不利于南北之间的交流互动。而大运河巧妙地打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和不同地域文化板块,实现了人力工程与天然水道的一体化交通,实现了南北方的互联,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智慧、工程技艺、治理才华、管理经验。可以说,大运河本身,便是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协同自然、改善自然的一项宏伟工程。

现在,大运河不仅是一处超大型的历史文化带,也是一处超长的水生态长廊。在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大运河的生态价值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环境整治保障大运河文化遗产安全

大运河催生了沿线地区众多城市、集镇与乡村,养育了一代代的人民,但与此同时,运河的生态也因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长期以来,由于对运河整体性保护不足,两岸生态空间挤占严重,部分河湖、湿地退化萎缩,环境风险源数量众多,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在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运河的生态状况一度并不乐观。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带来的历史机遇,大运河的生态修复事业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大运河建设成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2020年8月,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印发了《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由此,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便密切联系在一起。

大运河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也需要以生态价值的实现为前提。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各省全面建立河长制,沿线水环境实行按月全面监测,江南运河江苏段、淮扬运河、中运河遗产段生态进行了全面治理和环境保护。安徽加强大运河保护区划内的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实施了柳孜历史运河环境整治绿化及景观展示、大运河泗县段环境整治等一批重点项目,以环境整治保障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安全。大运河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而然地带动了大运河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

系统治理修复大运河整体生态环境

若要维护好大运河的生态价值,则需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综合考虑大运河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来推进治理。

首先,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需要以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为支撑。这就需要达到大运河主要河段实现有水,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的目标;同时,要大力改善水系资源条件,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促进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推进航运绿色发展,完善河道水系管护机制。

要实现上述目的,为大运河补水是一项重要工作。早在2002年,大运河已被纳入“南水北调”工程。如今,这项工程极大助力了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也悄然改变了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

河北沧州是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在沧州青县,历史记载的古运河河道有三四十米宽、四五米深,但后来只剩下长满了杂草、填满了垃圾的干河沟。2015年11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干河沟得到彻底治理,4.8亿吨汉江水注入大浪淀水库,让760万沧州人民告别了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

诸如此类的事例并不少见。在北京,北运河属于北京的“九河末梢”,曾是北京城的“下水道”,当时北京城区90%的排水流入北运河。现在,通过治污、补水、植绿,北运河已形成了绿色生态带,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其次,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需要在明确沿线各地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基础上,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为原则实施生态修复。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启动了一批典型工程,包括湿地保护与修复、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采煤塌陷区修复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治理、EOD开发模式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补偿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南四湖是大运河连通的重要湖泊。山东济宁始终把南四湖区域水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统筹推进。截至目前,南四湖及周边重点河流入湖口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而一度沦为“死湖”“酱油湖”的微山湖,现在已成为一处国家湿地公园,野生红荷闻名全国。

在大运河流经的山东枣庄,曾有一处采煤塌陷坑,坑塘遍布、杂草丛生,经过治理,如今这处采煤塌陷坑已经成为当地的七星湖湿地公园,既是市民郊游休闲、踏青赏花的佳地,又能协助净化荆河水质。

“淮左名都”扬州,在2015年便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在“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廊道沿线1公里范围内,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大走廊,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等“八大工程”。如今,长江扬州段水质由“十二五”时期的Ⅲ类全面改善为Ⅱ类;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八大工程”68个项目基本完成,“五大板块、七大亮点”基本成形。

2019年12月31日,山东济宁,南阳古镇内一位居民正在晾晒风干鱼。 视觉中国 供图

猜你喜欢
大运河环境保护生态
环境保护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放歌大运河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