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以于都县为例

2023-02-10 06:45闫闪闪杨美霞陈小鸳刘国秋温华斌
中国商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融合

闫闪闪 杨美霞 陈小鸳 刘国秋 温华斌

(赣南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众多学者的不断探索,不少研究者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目前,纯粹的乡村旅游大多依靠乡村农耕体验活动等进行,活动开发实施性较高,旅游形式多为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等,旅游活动开发上主要依靠乡村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但文化类活动体验项目较少。另外,中央多次“发扬革命精神,发展红色旅游”声音的发出,使得红色旅游受到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红色旅游成为国内旅游热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地区大多为乡村,数量多、分布广,尤其是在全红省或全红县等红色旅游市场较为饱和或周边有知名红色景点的乡村地区。但是当地乡村红色文化难以对旅游者形成较大吸引力,目前以休闲观光为主,且红色旅游活动较为单一,活动趣味性开发难度较高,红色旅游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针对以上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红色乡村发展旅游产业的可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强调要“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中国的革命发源地是农村,它孕育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重走长征路、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当今,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就业。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知名度相对较高,为红色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红色基础,红色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下,融合红色旅游能够让乡村文化表现最大化,丰富旅游内容。

同时,全国红色乡村数量多、分布广,位于偏远地区的乡村仅靠红色旅游难以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又因地理位置、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等因素受到制约。红军精神的传颂和发扬少不了红色乡村的助力,而红色乡村要发展振兴大多借助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互补,借助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物尽其用,与乡村旅游形成文化互补、活动开发互补、知名度互补,打响乡村旅游知名度,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开发丰富有趣、富有内涵的旅游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产增收、改善生活。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帮扶、巩固扶贫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弘扬长征精神有重要的意义。

依托国内外国家政策背景和乡村特点的区别,国内外学者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方面有共通之处,但在发展策略研究方面有较大区别。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国内外乡村旅游的问题基本相似,主要为乡村仍存在发展盲目性、市场调研不够、营销理念偏差、旅游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国外学者主要从乡村开发策略、乡村旅游经济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动力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营销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展开研究,近年对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营销方面的研究更为丰富。国内学者依托中国政策和乡村特点,主要在产业融合、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视角下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模式、路径、营销推广和产品开发等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路径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众多学者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乡村旅游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认为乡村旅游中政府职能作用、乡村基础设施问题、乡村生态保护、乡村旅游营销力度、旅游服务质量及社区参与等对当地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有的旅游形式,随着红色旅游活动的开展,红色旅游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多,在概念、主题、发展意义、功能、特点、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为红色旅游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探索研究主要以个案形式开展,从开发模式、发展路径、产品线路开发、空间整合、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区域红色旅游研究。同时,红色旅游富含的革命文化和长征精神及其代表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对我国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极大的作用。红色旅游在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如红色研学旅行研究、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乡村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在学术界提出时间较晚,有关融合发展研究多数是从产业融合、文旅融合角度开展,目前的乡村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主要是从融合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对策方面进行研究。另外,也有学者尝试从产业融合、生态融合、全域旅游探讨红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成果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如文小莉(2021)对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发现两者融合瓶颈,并从法律法规、文化内容发掘和改造、特色产业、融资渠道、文化宣传方面提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向晴、刘晓宏(2022)以宁化巫坊村为例,对巫坊村的旅游发展提出开发慢旅游、联合打造名人旅游、发展创新红色教育等对策,提出三方协同规划管理、打造地区特色项目、利用优势扩大宣传等发展策略。但是,相关文献较多是从乡村振兴战略或产业融合角度探讨乡村旅游或红色旅游单一维度的发展,没有从系统整体视角把握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两者融合发展的规律与途径。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1 于都乡村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

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有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和文物,红色文化底蕴深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共8.6万人集结于都,夜渡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无数于都无名烈士埋骨他乡,为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城境内现存的革命遗址及遗迹数量众多,具有鲜明的特色。据当地政府统计,现有革命文物100处、118个点。

于都县有着悠久的农业文化、灿烂纷繁的客家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有杨公堪舆文化和理学文化,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9项(含上一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于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纯客县,也是客家人民祖先的主要聚集地,作为历代客家人迁入的大本营,于都在历史更迭中遗留下来的客家文化丰富多样、源远流长。于都段屋乡的寒信古村是江西自然风光最具魅力的村庄,有着丰富的客家民俗文化,是于都非遗文化遗存最多的地方,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驱力,于都丰富的文化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

1.1.2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于都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乡镇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在过去几年,于都县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农民就业增收。其中,潭头村以其悠久的农耕文化和独特的富硒品牌,率先创建了于都特色农业园区,发展了乡村旅游。潭头村鼓励村民以入股模式投资建设了旅游发展公司,大力发展以富硒农产品展销、农事观光体验、休闲采摘活动为主的乡村旅游。同时,利用当地特色活动,依托“富硒宴”特色农家乐、当地民宿、习近平标语等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大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于都的制衣业也在快速发展。于都新建成的上欧工业园,公路和企业落户基本完成,截至目前,于都县现有3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超100家企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解决了于都就业人口8万余人,2020年于都服装全行业产值达525亿元,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1.1.3 于都政府对红色旅游和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持

近年来,于都县政府相关部门灵活利用革命旧物遗址遗迹的社会用途,在旧址中布置客家民居用具,融合红色文化和当地特色,将革命遗址改造修建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同时,利用部分旧址开展于都红色文化或客家文化传播场所,把以前鲜有人到访的革命旧址改造成当地社区居民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潜移默化地把红色文化融入当地居民的血液之中,弘扬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于都政府鼓励乡镇立足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和传承文化的前提下,充分打好红色旅游品牌,加快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特色旅游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力争全面推进于都经济发展。

于都曾是贫困县,2018年于都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20年才正式脱贫摘帽,在2019年5月之前,于都的红色旅游发展并不是如今这般繁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比同等级县市较低。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潭头村看望慰问老区人民,随后参观考察了当地的富硒蔬菜产业园。此后,潭头村的旅游发展开始融合红色基因和现代农业,成为于都乡村旅游的标杆之地。对潭头村当地人民来说,红色旅游的融入带来了更多游客,扩大了蔬菜产业的知名度,拓宽了富硒蔬菜出售地区的广度,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巩固了于都县脱贫攻坚成果。在于都县祁禄山镇有一条逶迤的红军小道,这条小道是中央红军集结出发开始长征时其中一支部队前往于都渡口经过的秘密小道。如今,这条长征小道在政府支持下经过旅游开发后,已经成为附近村民致富的“红色丝绸之路”。

1.2 劣势分析

1.2.1 于都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总体质量不高

于都县红色文化丰富繁多,但是红色旅游发展与瑞金市、兴国县相比相对滞后,于都红色旅游的宣传效果不高,旅游总体质量不高。自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追溯长征源头后,于都的红色旅游人数才开始突发猛进地增长。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于都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猛,打造了大量“五美”乡村,出现了大批“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本地及周边县城游客进入,乡村旅游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在时间上和旅游总体质量上,与周边县市相比,旅游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同时,于都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水平较低,文化融合程度浅薄,乡村红色旅游在于都的发展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需努力探索新的发展策略。

1.2.2 文化融合不够,形式单一,缺少创新

于都旅游行业以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不深,旅游方式比较单一,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以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为主要方式开展红色旅游,旅游人群主要为学生研学团队、党政集体;乡村旅游主要吸引休闲旅游人群,旅游活动以乡村农业采摘为主。乡村红色旅游景区的文化融入不够,包括红色文化及当地的优秀民俗文化;于都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宣传主要面对本地旅游人群进行,对外地游客的宣传力度相对较小;旅游特色品牌的数量较少且缺少创新,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不大,制约了于都旅游的发展。为商业、餐饮、民宿等产业吸纳客流的能力相对欠缺,在乡村多元业态发展及农村红色人文的文化融入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力,目前的综合效益水平不高。

1.2.3 乡村旅游开发推广不够,知名度低,旅游口碑有待提高

从目前于都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来看,于都县旅游资源较为单一,除红色旅游外,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还较少,民俗旅游发展颇受限制,而乡村旅游发展仅依靠红色文化难以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乡村旅游大多依靠乡村农业,如牧场、蔬菜产业园、渔场等开发、采摘、垂钓等体验类活动,受产业发展状况和旅游融合状况影响较大。同时,乡村旅游推广面狭窄,主要利用抖音、快手、公众号等进行小规模地推广,主要客体为当地县市的游客,产品开发的创新程度也影响推广的效果,没有足够的创意特点吸引游客,当地优质要素没有成为旅游地名片,推广效果大打折扣,旅游知名度低,也是目前广大乡村旅游推广的主要问题。

1.2.4 文化旅游服务运营管理问题严重

目前,于都主要的旅游运营管理难题为缺乏科学规划,管理制度不齐全,旅游专业人才短缺,部分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落后。目前,于都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未形成相应的文化旅游互动机制和进行科学的规划,乡村旅游管理环境松散、管理制度不严,应因地制宜、根据乡村旅游特点建立相应的旅游管理制度、加强文化联动,创新乡村红色旅游体验方式。同时,于都乡村旅游基本属一日游,相应的部分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如特色饭店、旅游酒店较少、旅游厕所密度太小等。另外,目前于都农村旅游普遍存在缺乏专业的导游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足等问题,旅游点并未设置旅游服务点,旅游讲解和其他服务的供给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将会使游客不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使旅游者的满意度下降。乡村红色旅游的制度管理,对提高于都乡村红色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推动乡村红色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5 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利用率低

于都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但据目前情况来看,于都的客家文化在于都县的体现并不强,文化的挖掘和利用都低于其他发展水平高的乡村红色旅游发展地区。发展乡村红色旅游仅依托乡村的红色文化功能是不够的,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全国大同小异,红色文化在融合乡村文化如农耕文化或娱乐文化等文化后进行表现,将会打造一个乡村特有的艺术文化节目。文化是旅游发展的亮点,旅游的文化功能是推动旅游发展的动力,没有文化的助力,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仅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是不够的,文化的表现才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的根本原因,文化的表现不够,会让游客觉得无趣,从而降低旅游满意度,影响旅游景点口碑。因此,乡村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要注重文化内涵,尤其是注重乡村红色文化和乡村特色民俗文化,要充分挖掘并运用其内涵,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1.3 机遇分析

1.3.1 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要靠农民自己,幸福要靠自己奋斗出来。于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积极跟从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积极开发创新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于都特色乡村,开展旅游活动。乡村振兴战略能加快于都经济发展,促进于都乡村振兴,加快于都脱贫摘帽的进程和助力成果巩固,促进乡村旅游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3.2 国家旅游局推出“重走长征路”旅游线路

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历史走向的重要事件,是充满理想信念和献身精神,用顽强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2016年12月1日,“重走长征路”国际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发布暨启动仪式在江西省于都县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长征和长征精神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走长征路”精品线路的发布,给于都红色旅游带来了巨大机遇。

1.3.3 名人效应——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于都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纪念碑敬献了鲜花并参观了长征纪念馆。之后,他前往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看望了革命老兵、红军后代和退伍军人,并考察了富硒蔬菜产业园。近几年,党中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多次前往革命老区调研考察,同时慰问革命烈士后代和家属代表,这是对革命老区和革命先烈的尊敬和缅怀,也是党中央坚定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牢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弘扬长征精神的态度和现实表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拉动全民族共同富裕的政策,深受广大群众爱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是于都红色旅游掀起热潮的点火石,是于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

1.4 挑战分析

1.4.1 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竞争激烈

于都虽是全红县,但目前除了长征集结出发地这一响亮名号在外之外,并没有更多优势打开赣南红色旅游市场和发展当地乡村红色旅游,当地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全国各地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的红色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而乡村地区的红色旅游因受到周边优势旅游景点的竞争挤压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相对缓慢。近年来,赣南地区拥有较多红色文化资源的县市地区,如瑞金、兴国等红色旅游发展良好,带动赣南乡村红色旅游快速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于都乡村的实施,于都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发展,现阶段的于都乡村红色旅游也有了一定的游客基础,但由于周边县市红色旅游景点的挤压和竞争,于都乡村红色旅游的发展面临着挑战。

1.4.2 疫情、天灾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2019年5月开始,于都的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发展态势良好。然而,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遭受重创。全国旅游业在2020年春节假期期间几乎颗粒无收。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的特点,游客在各地的流通短暂而快速,接触到的人员数量多,不利于对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控。除新冠疫情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也会影响旅游发展。例如,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九寨沟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于都乡村旅游基于农林业发展,受天气影响较大,洪涝、落石、泥石流的发生对于都乡村旅游影响巨大。

2 于都乡村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对策

通过前文对于都乡村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得出于都乡村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有以下不足:第一,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不深,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活的互动较少。第二,旅游景点规划缺乏创新点和特色的旅游产品。第三,旅游景点文化运营管理制度需加强,包括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基础旅游设施的完善及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景区规划。第四,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第五,旅游竞争力不高。针对于都乡村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从政府引导和地方共管相结合、产旅互融、确立旅游定位、加强营销宣传和开发创新创意旅游产品等方向对于都乡村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发展对策。

2.1 政府引导和地方共管相结合,构建好旅游发展底基

2.1.1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和协调引导作用

完善对旅游发展区域的相关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地方旅游执法、规范管理等基础工作,在发展特色旅游的同时,注意标识标语、设施设备、卫生情况、服务的标准化。严格落实旅游产业监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引导人民群众研读红色文化,积极协调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的资金问题。除了应用政府财政拨款外,还要增加融资渠道,多方引资,完善乡村红色旅游发展的资金保障,夯实乡村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科学规划乡村红色旅游,借鉴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把红色旅游和乡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融合乡村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红色文旅品牌。引导旅游乡村居民养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意识,重视对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

在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景点时,要加强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作为旅游地或旅游景点,当地生活、卫生条件必须达到国家相应的旅游要求,设施设备的完善和卫生安全保障是给旅游者舒适旅游最基本的条件。乡镇之间的交通建设保证了当地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包括道路路牌和标语的设置、乡村道路的修整完善等。当地政府要严格执行监督检查,除了定期检修基础设施外,还要定期检查当地旅游卫生情况、督察旅游景点“天价”物品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引导乡村人们保护周边山林和野生动物,在农耕中综合利用秸秆、麦弃物等进行生物化肥堆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促进生产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当地产业的污染治理,树立科学发展的联动理念,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3 加强旅游队伍人才素质管理

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基础条件,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必须有专业人才的加入,没有专业人才的支持,管理将会混乱,没有良好的管理和有序的工作秩序,再好的企业规划也只是一盘散沙。服务行业要想做强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服务队伍的建设对服务企业来说是重中之重。

目前,于都旅游企业在旅游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旅游服务管理水平低,服务人员组织队伍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于都旅游的发展。加强旅游队伍人才素质管理,一方面,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加强对旅游服务人员的各类资格审查,积极组织开展服务培训活动。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完善服务人员的聘用制度及人才培养制度,做好人员素质培训,同时企业可以适当提升服务人员薪酬水平,减少人才流失,使服务人员素质基本保持同水平。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能够为广大旅游者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使旅游者尽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旅游活动中,体验当地乡土风情,感受当地文化。

2.2 确定旅游定位,推动旅游跨地域合作,增强旅游衔接

红色旅游的跨地域合作,能最大化地实现红色旅游的文化衔接,从而进行红色旅游长线路产品的开发和经营,提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效益,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游客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有重要意义。自然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的碰撞合作,能够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丰富旅游路线的开发思路,从而丰富旅游路线游玩度,使游客对旅游行程保持兴趣,达到较好的旅游休闲效果。赣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其中较为知名的赣南红色县市就有瑞金、兴国、于都、宁都等不下5个,还毗邻红色根据地吉安市井冈山,赣南地区另有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会昌、安远、大余县等,地域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增加旅游地衔接渠道,旅游地的“捆绑销售”能够促进旅游地进行一带一协同发展,从而促进旅游产业薄弱地域的经济发展。

2.3 尝试产旅融合,推动旅游更优发展

近年来,有关产旅融合的研究开始发展成熟,结合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实施背景,乡村产旅融合是实现乡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方式。借鉴曹煜(2021)、谭明交(2016)等对产旅融合的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可根据以下产旅融合模式:田园综合体、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体旅融合、景村融合,发展第一产业引领融合型、第二产业引领融合型、第三产业引领融合型三种融合方式的适地性乡村旅游。

2.4 加强文化合作和旅游推广,打造特色品牌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促进红色文化、乡村文化与互联网科技文化、艺术文化、民族文化等的合作和融合,在原有文化接触上,利用文化的互容特性创新当地文化表现,丰富当地文化内容,增强旅游吸引力,对文化的挖掘和创新融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快文化融合,积极挖掘当地人文资源,促进文化互融。同时,注重利用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堪舆文化等当地代表性文化,着力开发人文旅游,厘清开发思路,挖掘人文底蕴并整合开发,打造文化互融的旅游景点,让人文旅游成为乡村红色旅游的重要助力。

第一,激活文化力量,尝试文化创新。积极在乡村城镇宣扬于都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开展于都特色文艺会,举办长征诗歌诵读晚会,用艺术激活红色基因,带动文化表现。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营造全社会关注的氛围,加强于都“红色文化+”的尝试。第二,加强代理商合作,拓宽旅游市场。加强与外界旅游合作商的合作,积极开发旅游市场,利用文化衍生品进行旅游推广。第三,利用“习近平”名人效应,加强旅游推广,提高旅游地社会曝光率。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微信、微博等互联网软件对于都乡村红色旅游进行宣传营销,通过网络传播增加旅游景区的曝光率,达到旅游宣传效果。把握“重走长征路”的国家旅游精品路线和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于都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媒体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宣传。

2.5 突出“文化+”创新创意,抓住游客市场

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创造性,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转化,不断拓展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以满足广大人民的多元化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普查、梳理、挖掘,开发和推广一批旅游精品线路、旅游项目,丰富文化创意产品、旅游商品、旅游产品的营销推广。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保存文物,开发修缮尚存完好的遗址遗迹,改造创新文物生活用处,使文物在居民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利用革命文物的观赏性和纪念性,将无人使用的革命场所遗址改造成当地文化馆,成为当地居民的文化活动场所。通过对乡村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创新,赋予乡村旅游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景点引入更多的文化内涵,让“文化”成为旅游景区的“金名片”,激发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

充分挖掘、利用于都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底蕴,以当地历史人文文化为核心,做好“文化+”文章。开发特色文化体验项目,设立乡村文化节等活动,将于都乡村如寒信村的客家文化、农耕文化、特色产业文化与乡村红色文化有机融合,建设乡村文化体验所,开展文化体验活动。

积极利用现代设备及方法对乡村文化和红色文化进行多样化展示,丰富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创新旅游文创产品,增强景区吸引力。举办红色故事会,邀请学校、党政工作人员、村民等群体参加,也可以邀请旅游者参加。融合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在于都乡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推出红色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

鼓励于都民众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创作,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可以邀请艺术团队创作歌曲、舞蹈、诗歌,或举办文化联谊会抑或开展其他艺术,创新于都乡村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在于都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带动下,加快融合当地人文资源,积极利用文化互融的促进作用,带动于都全县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文化的宣传作用和创新能力,发挥科技赋能作用,促进网络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AR/VR/MR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和创新,提升文化的数字化创作、文化传播和宣传营销,推动旅游发展。

3 结语

乡村旅游对带动乡村经济有持续的积极作用,作为红色革命乡村,红色文化在当地乡村文化中占比不低,每一个革命乡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历史中都曾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乡村发展,尤其是红色乡村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向我国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全面迈进的必由之路。党和中央反复强调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台了推进老区发展的实施意见,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获得全面胜利,革命老区也在政策扶持下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振兴道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作为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有着大量红色旅游资源。本文以于都县为例,结合过往研究者的经验基础,对于都乡村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目前,于都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乡村旅游也在逐步发展,但由于乡村旅游知名度不够,制约了旅游发展。与此同时,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前景良好,但呈现出同一性严重,缺乏创新,当地旅游管理制度不严,服务水平不高及旅游资源融合不够的问题。于都县旅游发展问题与多数革命老区发展类似,通过对于都县的旅游发展分析和发展对策探索,提出建议如下:第一,政府引导和地方共管相结合,构建好旅游发展底基;第二,确定旅游定位,推动旅游跨地域合作,增强旅游衔接;第三,尝试产旅融合,推动旅游更优发展;第四,加强文化合作和旅游推广,打造特色品牌;第五,突出“文化+”创新创意,抓住游客市场等发展对策,以期对乡村红色旅游发展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红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红色是什么
融合菜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融合》
红色在哪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