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八大意识,创作“出彩”作文(下)

2023-02-10 13:21张德平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出彩现实生活高考作文

张德平

强化材料意识,取之于“材”用之于“材”

取之于“材”包括观点源自材料、论述引用材料两个维度。材料既是触发思考感悟的媒介,也是作文要表现的对象。近年来,材料作文呈现出四大特点:(1)真实性:材料来自生活,多为当下的新闻热点和生活事件,如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题“双奥之城”、全国新高考卷Ⅱ作文题“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北京卷作文题“在线”、浙江卷作文题“本省的发展和浙江青年的表现”。这种对于真实的社会和生活的关注,要求考生体验日常生活、关注社会时事。考生只有对身边的人、事多观察、多思考,才能在考场上迸发出有广度、有深度的见解。(2)多元性:提供多个观点,往往涉及几类人、几种观点,从而形成几种立意的角度。如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的材料涉及了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并让考生阐释“对哪个感触最深”。(3)思辨性:提供多个概念,进行多元思辨。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中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题中的“本手”“妙手”“俗手”,都要求考生對三个概念进行思辨。(4)导向性:高考作文命题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调对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考生要对这种导向性有所认知,扣合要求,准确行文。如下面这道作文题,考生就要充分理解材料内涵,准确立意行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细小的声音,要侧耳倾听;对巨大的声音,要保持质疑。”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题,前后两个分句一起构成思辨关系,引人思考。提示语中的“联系现实生活”,引导考生从生活中选材,进行举例分析,拒绝远离现实的空谈。审题时,考生首先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剖析。何为“细小的声音”?它可能是普通人、个体的观点或态度;何为“巨大的声音”?它可能是权威的话语、社会舆论等。我们要把“细小的声音”与“巨大的声音”结合起来,对两者的现状进行解读,绝不能前后割裂。其次,在弄清楚“是什么”之后,考生要进一步从“为什么”的角度深入思考,对现状背后的缘由作深度剖析。最后,考生要把声音的状态还原至自然,抛却声音的大小与来由,结合社会生活审慎辨析,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如此,方能写出有现实意义、有深度、有温度的作文。

强化文化意识,用深厚底蕴为作文添彩

作文要深刻,就必须体现文化的内核,将古今中外思想融入文中,让其进行碰撞,强化文化色彩。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文必然理性而深刻,立意必然高远而大气。著名学者李旭东曾指出,高考作文的文化引领的终极指向是通过高考作文命题与考试,激发出考生的文化自省力、文化融合力以及文化创新力,在文化自觉中意识到作为社会公民应该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职责。这种文化意识在高考试题中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载体,表现出社会责任的担当、公民道德的担当以及人格尊严的担当。在常规写作中,考生可以采取引用(或化用)诗词歌赋点染文韵墨香,以名言警语阐释话题内涵,以文献典故彰显人文精神,写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活的时代气息的作文。考生要善于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关照社会、关注时代、思考未来,做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强化现实意识,“文章合为时而著”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提醒我们选材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写作不能“老气横秋”,而要充满时代感,这样才能吸引人。因此考生在写作时,不能“只见古人,不见今人”,要扎根现实、服务现实,剖析现实现象,解决现实问题,体现现实价值,具有思想深度。

综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强调思辨性、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外,还非常注重“三贴近”——时代特色、社会生活、个人经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作文材料反映现实,二是通过作文提示语或任务设置驱动引导考生联系现实生活。但在具体写作中,不少考生所写内容无视现实生活,缺少现实针对性。考生在作文时,首先要具备强烈的联系生活的意识,也就是说,看到材料后,要先有意识地主动联系对接现实生活,分析其反映出怎样的现实问题等;其次,如果举例说理,尽量选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人物、事件等。

强化主体意识,以我手写我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青年成长,多次勉励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近年来,高考作文写作主体身份始终立足于青年,突出强调青年的身份特点,特别是情境交际性写作,强调青年的使命担当、胸怀视野等。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要求中的“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的主题“可为与有为”、2020全国卷Ⅲ作文题的主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均是如此。因此,考生必须要增强青年的身份意识,做到“内在的我”与“社会的我”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陈淮高将“主体”细分为“真我”“新我”“大我”,也即聚焦真我,凸显“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特质;探索新我,寻求“一水深澄苍玉远”的新意;树立大我,展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大气,从典型性到特殊性再到时代性,要“活在当下,我在其中”。考生在写作时要增强身份代入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员,要为自己代言,也为群体代言,理性思考社会现象,坚定立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我手写我心,也写我辈之心;做好“小我”,更要心怀“大我”,与时代同行。

强化文体意识,解锁写作“密码”

不同文体适应不同的情境需要,有不同的表达要求。因此,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特征,还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训练,掌握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巩固相应文体的写作技巧。考生在写作议论文时,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要齐全而鲜明,要有清晰的论证结构、严密的逻辑思路、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突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立论——本论——结论”的文体特征。书信、发言稿、文学评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中极具代表性的三种文体,考生备考时也要着重进行专项训练,掌握其文体特征: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文体;发言稿就是讲话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观众,围绕主题讲话的稿子。

猜你喜欢
出彩现实生活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中小银行的“出彩”机会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