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场域视角下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行为研究

2023-02-12 11:50于文娟崔宇红钱周伟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场域权力学术

于文娟,崔宇红,钱周伟

(1.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2.北京理工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081;3.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

开放科学具有“开放、透明、共享”的特点,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多样性,促进科学研究的诚信建设,实现科学知识的高效分享与传播。青年科研人才是开放科学行为的先锋。青年科研人才代表着学术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将引领未来学术发展。他们是学术活动的行动者,是未来学术机构的决策者,并将作为导师,招聘和培养新的研究人员。他们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理应成为科研范式变革的先行者[1]。因此,他们的开放科学行为将推动开放科学进程、学术研究范式的改革以及人类科学文明的进展。

目前学术界对开放科学行为研究有多种理论视角。国外关于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大类别:第一是以David Nicholas为代表,对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态度与行为进行的实证研究[2];第二是以Geange SR为代表,对青年科研人才实践开放科学的意义等内容展开具体讨论[3];第三是以Jan Smith等为代表,探讨对青年科研人才学术表现进行替代计量学的新型评价手段[4]。国外关于开放科学行为研究的理论非常丰富,如信誉增加理论[5]、文化改变金字塔和EAST框架理论[6]、制度理论[7],委托代理理论[8]等。国内对科研人员开放科学行为的研究较少,主要的理论视角包括行为理论[9]、社会网络理论[10]、利益相关者理论[11]、经济学理论[12]等。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性关注不够,少有研究其背后的结构原因。

开放科学行为研究的新视角——场域。场域理论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场域是指“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13]。此外,他还提出了惯习、实践、符号暴力等概念,通过对场域和惯习的分析共同对行为进行解释。学术场域是布迪厄划分的各种具有自主性逻辑的场域之一,他在《学术人》《国家精英》《再生产》等著作中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他眼中,学术场域是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场域,他认为学术场域“虽然从更大范围的社会世界中普遍流行的利害关系看可能算是超功利的了”[13]。布迪厄批判了以默顿为代表的结构动能论者的“学术界是一个有着公正合法的调节机构的有共识的共同体”的观点。他驳斥了共同体研究无私利性的观点,认为学术场域同样充满了斗争,学者们在此争夺着对学术世界和一般社会世界真理的掌握权。布迪厄的场域、惯习和实践构成了其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超越了一元论逻辑,兼有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两套逻辑[14]。因此,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开放科学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行为差异

开放科学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从发展路径看,主要有从E-Science到Science2.0再到开放科学以及从开放获取扩展到开放数据再到开放科学的过程2条路径。研究显示,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科学存在着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内容上的差异以及学科方面的差异。同时,女性青年科研人才的开放科学实践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一)态度和行为差异

随着开放科学运动的不断推进,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科学越来越熟悉。COVID-19的爆发与流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科研方式,也间接促进了开放科学在学术界的接受与发展[15]。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科学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他们认为开放科学使研究过程透明、所有研究结果公开可用,而这正是科学所需要的[16]。更迅速、更广泛地传播,增加可见性以及对研究工作更多的个人控制是青年科研人才眼中开放科学的3个主要优势[17]。然而,他们对开放科学的态度和行为处于矛盾状态,即在态度上积极支持,在行为上却偏向保守。在选择期刊阅读和发表成果时,他们仍然选择传统的发表模式[18]。相比创新和开放,期刊的高影响因子、能在WOS和SCOPUS上被检索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国家的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科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存在差异。最明显的是处于世界科学中心的发达国家和处于全球科学事业边缘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研究人员,前者相比后者,有更多的开放获取期刊引用和发表的机会,提交的预印本也较多[19]。同时,大型机构的青年科研人才提交的预印本数量也远远多于小型机构的青年科研人才[20]。

(二)内容差异

开放科学是一个涵盖性术语,包括一系列旨在提高科学研究透明度的行为。欧洲资助项目——促进欧洲研究开放科学培训项目(FOSTER)将开放科学分为包含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复制研究、开放科学评价、开放科学政策、开放科学工具在内的综合性架构。青年科研人才对于不同内容的开放科学态度和行为也存在差异。他们对开放获取最为了解,接受最广泛,而对预注册和注册报告等则不那么积极。即使表示倾向于数据共享和重用,但是行动上却往往比高级研究人员更害怕和不愿意分享他们的数据[21]。他们认为预注册耗时、操作不便,容易被剽窃研究计划[22],双盲比开放评审更加公平,因为开放评审中作为评审人和被评审人的他们,会受到偏见甚至招致不必要的麻烦[23]。

(三)学科差异

不同学科的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科学的态度与行为也存在差异。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信息技术领域,预印本流行的时间较长,因而其预印本提交行为也较多。马普学会内部开放科学调查研究显示,人文学科(HUM:humanities)青年科研人才与生物医学(BM:biology and medicine)和化学物理技术学科(CPT:chemistry,physics,and Technology)青年科研人才相比,虽然对开放科学更为了解,但却有较低的开放获取意愿。生物医学学科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数据了解更多,态度更为积极,但在过去一年内数据共享行为以及未来一年内数据开放的意愿方面低于人文学科和化学物理技术学科青年科研人才。

(四)性别差异

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青年科研人才对开放科学的态度与行为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女性青年科研人才在参与开放科学或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时面临着独特的障碍[24],这些障碍影响了她们的开放科学行为。青年科研人才的声音在研究领域往往是最不受重视的,而女青年科研人才思想和努力更是经常受到质疑或被边缘化。开放科学对话中日益激烈的在线辩论文化显示,开放的科学空间通常是由白人男性的西方价值观和声音所统治[25]。在美国,这种超家长式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对少数群体和边缘群体是不利的,抑制了他们参与开放科学。学术就业市场的不稳定,开放科学的透明性也给女性青年科研人才带来更多的批判。如,心理学中的女性学者偏向于运用定性研究,而心理学的开放科学实践中大部分是定量研究,因此她们的工作会被认为不够严谨,更不容易获得资助和发表。

二、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行为差异的场域解释

从分析的角度看,一个场域就是一个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具体说,场域就是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来的一个个“社会小世界”,一个“社会小世界”就是一个场域,如经济场域、文学场域、学术场域、权力场域等,这个意义上的“场域”,类似于我们平时讲的“领域”[26]。场域中充满竞争,这是场域运动的表现。与其他场域不同的是,在学术场域中学者间的竞争主要是资源、权威和声誉之间的竞争。此外,学术场域内的“马太效应”与学术优先权奖励制度相辅相成。学者在获得科学优先权的同时,也带来了声誉的提高、职业的晋升和奖励以及学术资源的进一步丰富。

(一)学术场域内的权力不对等

学术场域的运作和转变的原动力就是它的结构形式、场域内互相对立的各种力量间的不对称关系。学术场域内的力量不对等主要存在于青年科研人才和年长学者之间,包括话语权和依赖性两方面。与年长学者相比,青年科研人才经验较少,影响力较小,所以他们对开放科学行为的话语权较低[27]。而话语权较高的年长学者并不或不完全支持开放科学[28],他们认为预印本存在竞争对手窃取成果、传播低质量研究成果、降低科学研究整体诚信等缺点[29]。“那些科学巨匠不仅把他们的技术方法信息和理论传授给和他们一起工作的新手。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指导研究的规范和价值观传给了其同事”[30]。导师和合作老同事的研究范式和价值观,会在青年科研人才身上继续延续。长期科研习惯形成的路径依赖会使青年科研人才在面对挑战其原有工作信念的新研究实践时,保持谨慎态度。作为作者,他们担心青年学者的边缘地位影响文章的评审;而作为审稿人,他们担心对文章的负面评价会招致不必要麻烦。比如,签了名的同行评议内容的公开,可能会招致其他学者对其评判性评议的报复。对于青年科研人才来说,不了解权力关系的背景和历史,会加重权力的不平衡[31]。长期科研范式形成的路径依赖,即惯习,影响着青年科研人才的科研行为,这是客观规律在行为层面上的体现,是外在的内在化结果。在学术场域视角下,不同学者间因地位、资源等导致场域内的权力结构不平衡,是学术场域运作的动力之一,也是学术场域对青年科研人才学术行为的第1层规训。

(二)同行评议制度的畸形

认可是学术共同体内部最有价值的无形资源,它不仅决定了个体在整个学术系统中的等级、权力和地位,而且在间接意义上,影响了个体在具体组织机构中对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占有[32]。对青年科研人才来说,通过同行评议是获得学术共同体内部认可的主要来源。目前,同行评议的主阵地依然是传统期刊,并且期刊的“等级”与同行评议认可的含金量呈正相关。尽管同行评议存在弱点与争议,但是其认可的含金量远高于学术出身、身份、性别、种族和年龄赋予的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同行评议就是获得了学术共同体内部权威专家的认可,进而可以得到整个学术共同体的认可。为获得认可与资源,青年科研人才就要遵从学术场域的运行规则。在青年科研人才眼中,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就是质量高、声誉高的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畸形带来的是学者们对传统期刊、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孜孜不倦、锲而不舍。青年科研人才对传统学术出版的追求和遵从,再生产着学术场域内的隐性规则。他们不仅是学术场域内规则的维护者,也成为规则的生产者,实现了结构的自我再生产,即“结构化了的结构”,这是学术场域对青年科研人才学术行为的第2层规训。

(三)绩效考核体制的异化与符号暴力

学术人虽然置身于特定的组织之中,但对其工作成就的认可,却并不局限于组织内部。随着新管理主义的发展,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卷入了绩效指标考核,深陷于“计量学评价”的痴迷之中。研究机构的学术奖励制度几乎只把就业、晋升和终身教职与在高等级期刊上的发文数量和被引数量联系在一起[33]。外在的决定因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一定场域中的行动者,只有通过场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预先经历一次重新形塑的过程,才能对行动者产生影响[34]。学术场域在此时就扮演了中介的角色。即外界行政力量对青年科研人才职业地位的获取、晋升考核是以学术场域为中介发挥作用的。换言之,官方体制主要是通过文章数量、被引数量、项目数量、基金数量等“数数”方式来判定青年科研人才的学术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决定职业的发展晋升与终身教职的获得。青年科研人才若要获得职位、晋升、终身教职就必须在高等级期刊上发表文章。评价标准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游戏可能被操纵,青年科研人才除了遵守现行制度,别无选择[35]。

符号暴力是通过一种既是认识又是误识的行为完成的,这种认识和误识行为超出了意识和意愿的控制,或者说是隐藏在意识和意愿的深处。这些规则通过制度、意识形态、语言,以学术场域为中介,微妙地、无形地发挥着作用,形成学术场域的“符号暴力”。有趣的是学者们对这种“符号暴力”为表现的权力运作并非一无所知,相反,他们通过积极发文章、申项目、申基金,加入这场权力运作的游戏中,串通一气被支配,这就是布迪厄所说的“被支配者在自身的被支配中是同谋”[36]。青年科研人才被迫自觉地加入科研产出、晋升制度的竞赛中,进而通过接受和内化这些规则使自己处于从属地位的思想和结构来复制自己的从属地位。这种制度化的意识形态和话语围绕着绩效目标、晋升,形成了他们思维和认知方式的一部分,形成了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惯习。对计量学指标的过度依赖扭曲了学术行为和职业决定,导致研究者将精力放在那些容易吸引人的研究上,甚至引起学术不端[37]。同时带来“重科研、轻教学”,压力增大等问题[26]。工作地位不稳定、资助不够、考核压力大给青年科研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焦虑与压力。学术退休年龄的推迟,终身教职的减少也加剧了青年科研人才的职业压力。他们不断调试自己的学术身份,以“八小时外工作制”为原则来应对这些困境,将现行的标准内化为他们的追求与自身能力的证明。对期刊“三、六、九”等级的划分,以期刊影响因子代表文章质量进而代表学术水平认可的运行规则正是布迪厄所说的施行者与承受者“合谋”的符号暴力的表现。外部行政力量的绩效考核以学术场域为中介,将符号暴力巧妙地隐藏于青年科研人才的意识和行为深处。这是学术场域对青年科研人才学术行为的第3层规训。

三、推动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行为的策略

开放科学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开放科学进程。全球开放科学战略工具大致包括强制性、激励性和赋能性这3大类型政策工具。强制性工具主要指相关机构强制公共资助科研成果开放获取或在线知识库自助输取;激励性战略工具主要是以资金支持分担开放获取出版物成本;赋能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开放科学技能培训等[38]。但实践证明学术场域内外3层学术规训的层层推进,使青年科研人才很难成为开放科学行为的引领者。因此,可以从场域内外权力博弈平衡、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开放科学设施建设培训以及国家开放科学强制性和结构性公平政策等方面去推动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行为。

(一)构建权力博弈平衡机制:改善青年科研人才的场域地位

能够起到支配作用的只有一种场域——权力场域。权力场域是按照一种交叉状的结构排列的,按经济资本构成的分布和按文化资本构成的分布在某种意义上形成的交叉[39]。在学术场域中,由资本分配而决定的位置和对场域的认识,决定了青年科研人才所采取的实践策略。正是游戏者之间的力量关系决定了某个场域之结构,游戏者拥有自己的特定资本,于是对应了其在游戏中的相对力量、位置及对游戏所采取的策略性取向,游戏者在游戏中所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和结构。学术场域涉及学者个人、学术共同体、机构科层体制和各种行政管理以及出版机构等群体的权力博弈。

博弈是指博弈者为了自己或自己所代表的利益,按照一定的规则,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策略评估、策略选择、策略对决或策略对话而达到预期结果或收益的过程。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权力关系才是影响、决定实践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推动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行为,使其成为引领者,必须构建权力博弈平衡机制,提升其场域地位。学术场域内的权力博弈平衡主要集中于学术场域内青年科研人才和年长学者之间以及学术共同体作为整体学术力量与外部行政力量之间,主要任务就是减轻年长学者与行政机构对青年科研人才的专断与压迫程度,最大程度赋予青年学者学术自由,使其对开放科学有更高的热忱,践行开放科学有强劲的动力。

(二)建立合理科研评价制度:提高青年科研人才的话语权重

青年科研人才话语权重的提高是场域内权力博弈平衡的主要追求。学术场域处于权力场域之中,与学术活动主体(科研人员)相关的权力有三:作为个体的学者自主权力、学术人群体的共同权力以及外部政府机构中的行政权力。学术系统内部存在上述3种权力间的博弈,并最终基本达成一个大致能够为各方妥协的制度架构[40]。青年科研人才目前处于学术权力边缘地带,其职位不稳定、话语权不够、资源不足,因而在开放科学推动方面有心无力。因此,要增加青年科研人才拥有的资源量并提高其话语权重。而科学共同体对青年科研人才的赋权与重视,国家对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视与政策倾斜,是提高青年科研人才在学术场域内话语权重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更多资源的方式。

共同体对青年科研人才学术能力的认可方式必须革新。社会行动者一旦进入某个场域,必须表现出与该场域相符合的行为,以及使用该场域中特有的表达代码。进入学术场域的青年科研人才必须按照场域的运行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而科学共同体的奖励制度对于学者的研究范式突破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科学共同体的奖励主要是声望和名誉的奖励,声誉与名望的奖励带来的是资源和地位的进一步丰富与提升。因此,要增加共同体对开放科学的诉求,坚持落实推进“破五唯”政策,营造良性的科研评价与传播环境。通过对开放获取、预出版等传统期刊外的学术传播方式的价值认可,形成新的学术水平认可方式,进而推动共同体成员开放科学行为惯习的建构。通过提高高校青年科研人才通过开放科学实践追求声誉、资源和权威的话语权重,进而推动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实践。

(三)优化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引导青年科研人才的态度行为

场域外的权力博弈平衡主要体现在学术人群体与外部行政权力之间,即学术共同体自主权的增加。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永恒斗争的场所并且具有相对自主性,任何一个场域的发生发展都经过了一个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程,场域自身的逻辑逐渐获得独立性,也就是成为支配场域中一切行动者及其实践活动的逻辑。“符号暴力”学说揭示了场域内语言交流与权力支配的共谋关系。与“实践”不可分的一个词是“交往”,布迪厄在某种程度上对哈贝马斯的理性交往实践做了批判,因为他忘记了所谓的理性的惯习,本身是特定经济条件的产物,而能力和性情倾向来源于其经济占有权力,因此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权力的博弈。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的失衡,“唯论文”、“唯奖项”等简单评价思维和浮躁功利的学术风气以及“非升即走(up-or-out)”“不发表就出局(publish-or-perish)”等“游戏规则”正是学术场域外行政权力以学术场域为中介向场域内学者进行权力支配的表现,也是简单思维与推卸思维的表现。而若开放科学实践减少了科研人员职业晋升和地位提升以及获得其他资源与奖励的机会,那么科学研究就很难取得进展。因此,外部行政体系对学者职业考核与晋升的评价方式必须革新,替代计量学等新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与运行。只有建立以鼓励开放科学行为为导向的考核体制,才能为青年科研人才践行开放科学行为提供“方向标”与“指挥棒”,青年科研人才实施开放科学行为方有理性的制度基础。

(四)健全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增强青年科研人才实践能力

加强开放科学设施建设以及对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的培训。目前,开放科学自身存在一定不便性也是开放科学实践的阻碍之一,如预注册和开放数据耗时、操作繁琐、预出版存在成果窃取等问题。因此,应加大和健全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使开放科学基础设施更加广泛,操作更加便捷。同时,要定期对青年科研人才进行开放科学培训,加强其对开放科学的了解与接受,增强其对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操作能力。

开放科学的实践推动离不开强制性政策和结构性公平政策的辅助支持。强制性政策主要体现在受公共资助的不涉密课题的研究过程透明与研究成果公开可用,强制开放出版或承认预出版等传统期刊阵地外研究成果的传播。结构性公平的目标主要是消除权力的扭曲以及权力结构的失衡,并优化学术资源配置甚至向青年科研人才倾斜,进而增加青年科研人才在学术场域内的话语权重及权力,增加科学共同体在与外部行政权力博弈过程中的自主权。同时结构性公平还体现在对女性科研人才的特殊考虑。男性身体的男性化和女性身体的女性化导致了文化任意性的躯体化,正是这种文化任意性持续地构建着无意识。生理力量的不足、社会地位的边缘化以及社会对其母亲角色的期待,都是女性青年科研人才在科研范式革新的引领上面临的独特挑战和压力。因此,相关政策及资源应适当向女性青年科研人才倾斜,完善女性青年科研人才资源、政策和评价激励机制。扩大高端科研人才队伍中的女性比例,优化科研人才性别结构与科研政策环境,支持女性科技人才解决科研瓶颈问题。

四、小结

以开放科学为代表的研究范式将推动人类科学事业的巨大进步。青年科研人才代表着学术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对开放科学的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但学术场域内青年科研人才与年长学者权力不对等的第1层规训;同行评议的第2层规训;绩效考核与符号暴力的第3层规训使得青年科研人才在成为开放科学实践先驱者的路上充满挑战。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场域内外权力博弈平衡、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开放科学设施建设和培训以及国家开放科学强制性政策和结构性公平政策等方面推动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行为。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青年科研人才在学术场域接受的3层学术规训的分析,揭示了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行为受阻的底层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行为的促进策略。以深化青年科研人才开放科学研究,扩展其研究视野,为后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场域权力学术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