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旅游促进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探索

2023-02-12 16:24李开泽,付丽
四川建筑 2023年5期
关键词:公园城市生态价值

李开泽,付丽

[摘要]以西岭雪山地区为例,分析现状发展问题,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探索都市旅游促进公园城市绿色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有利于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助推旅游产业建圈强链,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关键词]公园城市; 都市旅游; 建圈强链; 生态价值

[中国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成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相拥,沱江、岷江水系两江环绕,广袤平原沃野千里,是典型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山水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都构筑“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市域总体生态格局,建设了上千个公园,形成了包括山水公园、天府绿道公园、乡村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多类型的公园场景。利用公园场景发展都市旅游,可以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发公园城市的经济活力。

近年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的靓丽名片。西岭雪山是距离成都市区最近的雪山,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生物及气候多样性,其生态资源极其宝贵,有望成为都市1 h生活圈“公园+场景”的理想消费地。但与世界级的旅游度假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西岭雪山地区(即为“泛西岭地区”,主要包括西岭镇、花水湾镇、江镇、鹤鸣镇、悦来镇)背靠千万级都市客群市场,可提供都市周边游、休闲度假、娛乐消遣等活动,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较大,其生态人文价值还未得到充分转化。基于此,本文以龙门山脉的西岭雪山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加强都市旅游业建设,促进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推动旅游产业建圈强链。

1现状问题

1.1品牌建设能力不足,资源未充分整合利用

空间发展受限,品牌建设不足。受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西岭雪山景区用地空间受限,冰雪资源的开发难度大。与国内外知名的冰雪旅游目的地相比,“西岭雪山”的“名山”地位和品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雪山”认知较高,西岭被“湮没”。西岭雪山及周边地区以单个景点独立经营,没有形成整体品牌效应。西岭雪山地区拥有冰雪、温泉、森林、古镇、林盘、大熊猫等优质资源。但无论在宣传口径上,还是在公众的印象中,这些资源和项目之间的联系都是断裂的,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形成鲜明的文化标识。

1.2基础设施落后,景区接待水平不高

生态容量及配套设施是制约西岭雪山发展的两大瓶颈。景区二三平台日接待游客容量不足3万人。在雪季高峰期,进出西岭雪山主要依靠单一的大双路,交通拥堵问题突出。景区内,索道排队时间4~5 h,交通运载力不足。此外,游客接待中心、住宿等配套设施也较为陈旧。景区范围内,商业配套设施不足、品质不高,住宿设施陈旧,床位数仅900余个,景区接待能力有限。

1.3产业经营模式传统,市场适应能力弱

产品体验单一,季节性依赖较强。从西岭雪山景区目前的产品项目来看,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变化,季节性依赖较强,非雪季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不足。且产品未及时更新换代,呈现初级、老化状态,游客体验感及旅游满意度有待提升。

经营模式传统,人均消费低。西岭雪山景区旅游收入结构单一,门票及索道费用占总营业额的70%,人均冰雪旅游收入尚不足千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客群画像模糊,创新产品供给不足。西岭雪山景区的客群以赏雪戏雪的游客为主,旅游产品开发较为初级,旅游客群定位较为模糊。大双路沿线农家乐也较为低端,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斜源社区率先探索引入创新业态产品,发展文创、民宿等新兴业态,但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

1.4整体风貌不佳,地域特色彰显不足

进出西岭雪山的大双路沿线,分布有西岭镇、花水湾镇、江镇、鹤鸣镇、悦来镇等多个特色镇,但是各镇的风貌美观度不高,建筑风貌混杂,色彩不协调,区域整体特色彰显不足。比如,西岭雪山景区二平台以欧式建筑为主,一平台现代民居风格混杂;西岭镇以传统川西风格为主,夹杂着少量的现代建筑,部分建筑的墙面、屋面、门窗破损严重;花水湾镇建筑风格以欧式和现代风格为主,建筑风貌、形态体量不协调,部分建筑色彩突兀;悦来镇作为西岭雪山地区的门户小镇,其建筑风貌不佳、环境品质较差的问题较为突出。

2发展趋势

2.1周边游、近郊游促进旅游市场稳步复苏

成都旅游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旅游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点的都市游、近郊游、周边游逐步成为众多市民周末及小长假期出游的首选,并促进了旅游市场的稳步复苏(图1)。

2.2探索都市周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疫情以来,围绕大都市周边1 h生活圈,以自然空间为探索主场,以各种户外活动形式探索城市周边,正在成为都市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根据DT财经的《2021国产青年周末调查报告》显示,睡到自然醒、拥有新体验、欣赏或置身于大自然中,是都市青年最受欢迎的3种过周末方式。

2.3旅游消费需求层次升级,旅游观念革新

年轻人逐渐摒弃以往大团、长线、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追求高质量的旅游方式,并且有更强的旅游消费意愿[1]。旅游业转型升级遇上后疫情时代,户外运动为主的休闲运动健康游成为新追求。都市人群更加重视在旅游中获得精神、文化、心灵方面的收获,特别是寓教于旅、游有所得的自然式教育亲子游成为都市旅游中的热门。

随着成都的快速发展,以西岭雪山地区为代表的绿色自然空间将逐步吸引都市人群的关注,其生态人文价值将越发明显。

3经验借鉴

对标国内外类似案例,聚焦世界都市圈内知名的山地型旅游目的地,这些区域发展成生态人文与城市和谐相融的都市生活探索地。作为人文生态魅力的展示窗口,都市功能和空间上的延伸,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标识。

3.1东京都市圈——富士山(箱根)

富士山是日本精神、文化的神圣象征。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位于日本关东地区的山梨县、静冈县、神奈川县和东京都境内,距离东京都约90 km。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是日本较早建立的国立公园之一[2]。

经验借鉴:(1)精准定位,区域协同。箱根地区五大区域承担着综合服务、疗养康体、文化展示、休闲游乐、高端度假等不同的功能,整体上和谐统一,分区各具特色,形成箱根地区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

(2)交通一体,绿色高效。前往箱根的主要交通方式有轨道、巴士、小汽车等。景区内部有特色摆渡车、缆车、游船等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可达性强,并与旅游项目结合,交通体验感强。

(3)文化铸底,极致体验。充分挖掘本底资源,产业深度融合在地文化,构建“温泉+”特色旅游项目,结合在地文化体验、节庆活动获得极致的度假体验。

3.2瑞士——阿尔卑斯山(达沃斯)

达沃斯,位于瑞士东南部格劳宾登州,靠近奥地利边境,距离苏黎世机场115 km;是阿尔卑斯山系最高的小镇,是欧洲最大的滑雪场,国际知名的疗养和旅游胜地 ,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举办地。

经验借鉴:(1)核心突出,联动发展。以冰雪为主题,旅游通道沿线串联高端度假、特色康养、综合服务、国际会议等不同主题的特色小镇,通过交通进行串联,区域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实现片区联动发展。

(2)产业多元,丰富体验。以高山滑雪产品为核心,延展国际功能产业,以阿尔卑斯雪山优势资源为本底,综合开发康复医疗、医疗美容、教育培训等高端度假产业,并承接国际性会议及赛事功能。

(3)交通一體,快捷多元。通过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系统快速抵达,并通过沿线梯度设置的停车场+摆渡车进行转换。

3.3长三角都市群——莫干山

莫干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沪、宁、杭金三角中心地带,依托良好的生态和区位条件,已经发展为中国民宿业的标杆,是长三角都市旅游生活的向往地。

经验借鉴:(1)坚持绿色发展,守牢绿水青山的生态底线。制定了《德清县西部保护与开发控制性规划》,规范了环莫干山地区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2)完善基础配套,强化旅游发展的硬支撑。把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第一工程”,把环境打造作为“第一名片”。

(3)丰富旅游业态,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趋势。统筹布局一批游客参与度高、体验性强、能留住人的休闲度假旅游业态,将度假区沿线的散落景点串珠成链、连线成片。

(4)利用原产地保护,建立品牌保护壁垒。对“德清洋家乐”品牌进行保护,准予使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

4路径研究

成都的自然生态价值及独特的文化标识性需要进一步凸显。西岭雪山地区是成都市自然生态资源的典型代表,研究西岭雪山地区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西岭雪山地区有条件建设为成都面向世界的都市旅游名片,打造为公园城市生态度假区标杆,生态价值转换实践区典范。

4.1基础支撑,完善配套服务保障

在道路交通方面,需要尽快解决旺季上山拥堵、排队等问题。

(1)要加快成都市区到景区的高速路建设。

(2)推进轨道交通规划研究,争取轨道交通落实实施。

(3)加快大双路等联系道路改造,形成区域旅游环线。

(4)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构建“梯度停车+摆渡车”的交通换乘体系。

(5)提升索道运输能力和重要节点的疏散能力。

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考虑用地条件,建议构建“山上游、山下住”的梯度式配套服务体系。包括构建梯度式住宿配套设施,结合山下特色小镇形成多层次级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加强智慧景区和旅游导视系统的建设等。

4.2业态升级,强化都市功能延展

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营造雪山公园场景,打造冰雪运动分发平台,自然生态体验和教育基地等。培育绿色产业,构建“文旅+文创”创新驱动,带动都市旅游文化升级、消费升级和区域增值发展。

强化都市国际交往功能。以山水公园为载体,植入国际赛事旅游、国际文化旅游等旅游服务业态,积极引进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文旅项目,助推成都“三城三都”建设。

强化都市休闲度假功能。秉持稀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山地运动、康体养生、休闲度假、自然体验教育等生态休闲功能。不断丰富四季旅游产品,精准定位客群,增强旅游消费活力。

4.3特色塑造,彰显公园城市内涵

公园城市是体现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高级形态,公园形态承载着公园城市发展的社会理想[3]。城市公园不仅极大程度满足人们对美好人文的需求,更是满足了城市居民在快节奏工作、慢节奏生活背景下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文化意境与绿色生态场景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可进入、可观赏、可体验的人文公园场景,体现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筑牢公园城市文化底色,彰显公园城市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在旅游产品设计、风貌环境提升等方面,以“文旅文创”为切入点,培育“西岭”文化标识,注重“雪动西岭、研学西岭、疗愈西岭、探秘西岭”等文化品牌塑造,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生态人文精神与都市生活进行深度融合,探索契合都市生活方式的旅游新体验。

4.4串珠成链,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特色镇和川西林盘是成都独具魅力的文旅资源,为区域发展特色民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以西岭雪山景区为依托,将西岭镇、花水湾镇联动发展,聚集核心功能,打造为核心景区,同时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发展,以“泛西岭”为统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以“文旅”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一镇一品精准定位、差异发展,串珠成链,形成“核心引领,区域协同”的片区联动发展格局。

5结束语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历经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本呈现出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两山两水”的生态骨架为都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以都市旅游为依托,坚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不断丰富龙门山生态带、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公园、川西林盘公园、天府绿道公园等特色公园的消费场景,有利于促进生态价值的转化、创新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建圈强链。

参考文献

[1]周晶晶. 旅游消费市场的变化与新型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向[J]. 社会科学家, 2020(7): 38-43.

[2]彭建,桂美华. 日本国立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研究——以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3): 17-24.

[3]吴承照,吴志强,张尚武,等. 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类型与规划特征[J]. 城乡规划, 2019(1): 47-54.

猜你喜欢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
与扬州市委书记谈“公园城市”
从公园规划到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初探
资阳市临空经济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对策与建议
四川省公园城市试点建设基础评价
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思考
江门市公园文化服务供给实证研究
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传粉昆虫生态作用研究进展
生态价值会计核算框架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