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诗”说“春捂”

2023-02-13 04:41吕云祥
养生月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春愁学士杜诗

◎吕云祥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是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学士答和陆丞相《早春》古调而作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言宦游之人,劳于官事,不知光阴之速,忽惊物候之新;晋陵即常州地近东海,云霞映日而先出,但见天色已曙,江南地暖而花先发,梅花早放,杨柳早青,春色早至;淑气芬芳,黄莺娇啼,晴暖春光,催绿青萍;此情此景之中,忽闻丞相古歌之调,思归之泪,情不自禁,沾湿衣巾。

由此诗,我想到人的身心健康。你瞧,早春的景物,变化特快,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佳句,描写早春物候之变,最为生动。杜学士此诗亦是描述早春景物之变,早春之时,梅开柳发,水萍转绿,淑气暖和,黄莺弄晴,景物变化之快,顿悟流光抛逝之速,于是由“感春”而“伤春”,故而泪湿衣衫——“归思欲沾衣”。 因为春光易逝,正如宋朝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所云“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令人大发伤春之感。为了排遣伤春情绪,只得“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伤春,导致春愁、春忧。但我觉得,春愁、春忧的原因,除此之外,更与早春气候易变有关。

万物复苏的早春天气,乃是细菌病毒蠢蠢欲动的季节,细菌入侵,就要得病。同时,因为早春季节乍暖还寒,正是西北风和东南风相互交替的时候,冷暖气流经常呈拉锯状态,因此气候忽冷忽热,谚语说:“三春天,孩子脸,说变就变。”天气变化无常,若忽视保健极易得病。早春的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那样酷冷,但若“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过早地减衣潇洒,很可能使人体防御能力减弱,导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据医学史料记载,忽冷忽热的气候,易使人体的血管不断收缩扩张,这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危害极大,有可能诱发脑中风、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更易使体弱的儿童遭受“倒春寒”之苦,有可能感染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等疾病。

因此,科学家、养生学家、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民间俗语,很形象地说明了早春养生、防病即“春捂”的重要性。

如何“春捂”,专家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子如果为追求美丽而过早更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遥想此诗作者唐朝杜学士,除了“感春”“伤春”之外,是否注重“春捂”?“春捂”是否得法?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思归泪沾巾”也只是一时而已吧。

猜你喜欢
春愁学士杜诗
朱绍昌
瓦学士
庚子春愁
《宋史·宰辅表一》校正一则
微评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篆刻杜诗记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寄李儋元锡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