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力量

2023-02-18 08:24于翀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大学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讲解员志愿

文/于翀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从本科到博士阶段,我一直参与着高校科普团队的建设。在10年里,我先后参加过两个志愿科普团队,分别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志愿讲解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博物馆讲解团。其中,中国地质博物馆志愿讲解团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源石社社团组建。源石社,“源于对岩石的热爱”,是面向全校招募热衷于地学科普、博物馆讲解的学生社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纳米比亚孔子学院交流学者

高校科普团队的发展,在近10年内经历了从单纯的博物馆讲解到综合性科普团队建设的转变过程。高校科普团队凝聚了高校范围内专业能力和创造力都相对优秀的学生,除了完成博物馆的日常讲解任务,线下还举办优质科普讲座及创作活动等。我所在高校科普团队还完成了线上新媒体科普传播、参与地区讲解比赛、探索科普与新技术结合、联络馆际交流及辅助举办展览等活动。通过高校科普团队多元化的“大科普”工作方式,高校、博物馆和观众实现了紧密互联。从事科普志愿工作的学生与观众共同成长,为科学素质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成了一名讲解员

我其实比较内向,从小不大喜欢在人前露脸,只喜欢埋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低头码字。上大学后,我参与的社团活动,也是在宣传部写宣传稿,或是默默地在远处负责拍照。一次学生活动中,我参与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志愿讲解团的活动。之前就有耳闻,这个讲解团是一支优秀的科普讲解团队,在我内心也觉得这个讲解团举办的科普活动很有趣。这期间,有学长建议我也入团参与讲解,当时的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他却笑说,“我已经给你报名了,按时参加面试。”我就这样被赶鸭子上了架。第一次讲解,我拉上了自己的好友在边上陪着我,实在是心里没底。

那时的讲解团招募只面向地质学专业的学生,规模较小。讲解团的工作主要是在每个周末派三名讲解员到中国地质博物馆为观众进行循环讲解。每个讲解员1轮讲解平均能带20到30个观众,一天8小时可以讲4到5轮,这样大致计算下来,每年我们这支讲解团的受众服务可达上万人次。当时大二的我,对这一数字深感自豪,并且在一轮又一轮的讲解中,我变得愈发敢于表达了。

这个志愿讲解团是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服务团队,属于国内大学中成立时间相对较早的大学生博物馆志愿讲解团队。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和讲解业务的熟练,志愿讲解团逐渐开始探索新的科普方式。我们用生动的表述和鲜活的道具,如岩石矿物标本、古生物模型、地质锤等等,吸引观众驻足。观众多时,可达近百人。上百人聚集在讲座现场,这是对处于讲座中心位置的大学生讲解员控场能力的极大考验。每次,顺利完成讲座并熟练回答观众提问后,讲解员们在分享心得体会时都会觉得收获满满。

走出校园的讲解员团队

从2015年开始,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盛行,打破了以往现场讲解的单一途径,我们开始探索科普方式多样化的可能性。科普团队的成员与中国地质博物馆沟通,共同设计出流动博物馆的讲解活动,我们自己动手为活动设计了“小小流动博物馆”的各种装置,包括地质标本、主题展板、互动游戏及其配套设备。这样一来,志愿者讲解员们就可以推着装有地质标本等设备的装置箱深入社区、中小学等地方,随时开展流动讲解。

2017年,高校博物馆联盟首次举办高校博物馆讲解员比赛,这是北京各高校讲解员的第一次同台竞技。馆际交流让我们知己知彼、见贤思齐。中国传媒大学的讲解员一开口,专业的播音功底瞬间力压全场,娓娓道来的讲解让人身临其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参赛选手讲述了一段传奇的空战历史,令在场的所有人热血沸腾;而我,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博物馆的讲解员,为评委和观众科普了我们身边的石头。虽然比赛时间安排极其紧凑,但我还是在去比赛的路上留心观察了中国传媒大学里花园选用的石材和建筑选用的石材。我的讲解便是从这些校内石材开始,讲到石头在我们身边的应用,比如:建筑工地上的水泥,是以灰岩作为原料制作的;构建城市所需的钢铁,由多种金属矿石提炼;人们利用白云母超高的绝缘、绝热特性,制造出了电气设备;再比如我国居世界储量第一的辉锑矿,是提炼锑的重要原料,可以用于航天工业、国防工业;钻石不单单可以见证爱情、装饰美丽的生活,也可以作为工业切割钻头、光学材料和半导体材料应用在工业领域。讲到这里,听众自然而然地会从身边那些看得见的石材,逐渐联想到人们生产生活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石头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探矿、开矿,用专业知识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尽着自己的力量。点评阶段,评委说我是最有对象感的讲解员,比赛中能够很好地和评委自然交流。最终,我获得了“2017年北京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二等奖”。

中国地质博物馆讲解

中国地质博物馆讲解

不可小觑的科普力量

馆际交流带给大学生讲解员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为鼓励讲解员走出去,校博物馆自2019年开始拨经费给志愿讲解团队举办活动,专门用于馆际交流。我们先后选择了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博物馆进行参观和交流。而后,我们团队14名讲解员及3名老师共赴武汉,与湖北省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博物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讲解交流。在组织策划的过程中,我们的讲解团队也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外联部、宣传部、办公室等职能部门,我们每个人既能完成讲解任务,又能拓展科普实践相关技能,把团队的科普实践方式进一步拓宽。

同样也是2019年,在学校、海洋学院领导及校博物馆领导的牵头组织下,学校启动了一项大型展览的策划活动,由这两支讲解团队的同学以及海洋学院的同学负责具体落实。这场名为“沧海横渡 赤子征程”的展览,历时三年终于落地。其展览形式包括线下的图文展板、深海标本实物展品、科考仪器实物展品、科考船模型、科考相关物品展示、VR新技术互动区和实体显微镜互动区,以及线上的口述历史视频制作、图文科普宣传等;此外展览现场还组织了党建及校内外的参观活动。这次展览需要联动学校多个部门和近百名师生,全面地考验着两支学生科普团队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作为学生,我们也通过办展的机遇,从展厅的讲解员,走向了幕后的展览策划,全方位体会了一次办展的历程。最终,展览拿到了中国科协2021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和首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一等奖。

近年来,高校和研究所还有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面向社会开展前沿科普工作,让科学走出象牙塔,他们中有的还是院士。在各位院士老师的主张倡议下,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都在向科普发力。

我懵懵懂懂、歪打误撞,却刚好赶上了近10年这场高校科普团队建设的时代浪潮。以我的讲解经历来看,高校科普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高校与科技馆、博物馆、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群体的有机结合,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丰富的科普资源,推动了科学教育和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我和我的讲解团队也收获了受益终身的实践经验。

普及知识从来不是科普工作的终点,能够让自己和听众一起终身学习,讲好中国科学的故事、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和中国科学家的精神,用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这才是我心中的愿景。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讲解员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博物馆当讲解员
我志愿……
怎样当好讲解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当小小讲解员
我是小小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