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不同处理方式对直播晚稻恶苗病的防治

2023-02-18 01:13徐伟东陆强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咪鲜胺成苗苗期

徐伟东, 陆强

(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嘉兴 314016)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属于世界性水稻种传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也可通过土壤、带病植株等传播[1]。田间水稻植株感染恶苗病后其茎或节间异常伸长、茎节部位长倒生根、植株变得瘦高细长、叶色变淡、叶片缩短、叶夹角增大、分蘖减少、穗减小、结实率下降,成熟收获时产量减少,严重时减产达50%以上,部分植株苗期就会死亡[2-3]。同时,恶苗病病菌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还会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4]。

目前,主要依靠播种前化学药剂处理种子来防治水稻恶苗病。使用较为常见的药剂有效成分为氰烯菌酯、咪鲜胺、多菌灵等,然而随着单一药剂的长期使用,恶苗病对以上多种药剂产生了耐药性,导致防效下降。如江苏省恶苗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达77.7%,表现为高抗药性[5]。浙江省水稻恶苗病对咪鲜胺的抗药性菌株频率超过46.7%,也表现为严重的抗药性,需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进行防治[6]。因此,通过田间药剂试验为恶苗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筛选有效的药剂并延缓其抗药性的发生为指导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通过比较不同药剂浸种或拌种处理晚稻种子后对其发芽势、发芽率及成苗率进行分析,考察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种子发芽、生长的安全性和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能够高效防治恶苗病的复配组合或者单剂,旨在服务当地晚稻生产,提升地区稻米产量和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在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部试验田开展,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水情良好,土壤为半青紫泥,pH 5.9,有机质含量为41.3 g·kg-1。

供试水稻品种为秀水14,易感恶苗病,来自上一年自繁种带菌种子。试验药剂为24.1%肟菌酯·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入田,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顶苗新,上海爱利思达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悬浮剂(劲护,江苏苏研农药公司)、40%丙硫·戊唑悬浮剂(栗健,青岛海利尔农资有限公司)、25%咪鲜胺乳油(使百克,江苏辉丰农化股份公司)、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钢剑,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0.3%四霉素水剂(植佗,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0%噁霉灵·精甲霜·氰烯酯种子处理悬浮剂(劲护·佳,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1.2 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11个处理:处理1,24.1% 肟菌酯·异噻菌胺400倍浸种;处理2,24.1% 肟菌酯·异噻菌胺800倍浸种;处理3,24.1% 肟菌酯·异噻菌胺10 mL·kg-1拌种;处理4,4.23% 甲霜·种菌唑400倍浸种;处理5,25% 氰烯菌酯1 500倍浸种;处理6,25% 氰烯菌酯+25% 咪鲜胺1 500倍+1 500倍浸种;处理7,40% 丙硫·戊唑2 000倍浸种;处理8,17% 杀螟·乙蒜素200倍浸种;处理9,25% 咪鲜胺+0.3% 四霉素1 500倍+500倍浸种;处理10,10% 噁霉灵·精甲霜·氰烯酯175 mL·kg-1拌种;处理11,空白对照。小区面积为25 m2,每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667 m2用种量为4 kg。种子拌种处理为包衣后晾24 h再浸种48 h,免洗,催芽48 h后播种(每处理保留部分种子催芽至72 h,用于发芽率调查),田间湿润直播。1 kg干种子需浸种液1.2 L。

1.3 调查方法

种子发芽情况考察参照徐伟东等[7]的方法,催芽24 h后每处理调查100粒种子,3次重复,调查发芽势,72 h后调查发芽率。成苗率调查参照饶镭等[8]的方法,播后15 d每处理小区中随机选取3框,每框0.1 cm×0.1 cm,以单位面积的出苗数和总发芽数之比统计成苗率。苗期发病情况调查:苗期恶苗病发生明显且稳定后,每个处理每重复调查4框,每框0.5 m×0.5 m,记录恶苗病病株数及总苗数。分蘖末期发病调查:调查全小区恶苗病发病株数及小区水稻总株数。

1.4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WPS办公软件进行整理,采用DPS的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种子发芽及成苗的影响

表1为不同处理条件下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成苗率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的药剂处理对种子的发芽势影响较大,发芽势普遍低于清水对照,17%杀螟·乙蒜素300倍和25%咪鲜胺+0.3%四霉素1 500倍+500倍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余处理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就发芽率而言,25% 氰烯菌酯1 500倍和25%氰烯菌酯+25%咪鲜胺1 500倍2个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74.0%和71.7%,低于清水对照(77.3%),其余处理的发芽率均高于清水对照,其中4.23%甲霜·种菌唑400倍、40% 丙硫·戊唑2 000倍及17% 杀螟·乙蒜素300倍浸种处理时种子发芽率均高于90%,具有极佳的发芽表现。24.1%肟菌酯·异噻菌胺800倍、4.23%甲霜·种菌唑400倍、40%丙硫·戊唑2 000倍及17%杀螟·乙蒜素300倍处理的发芽率与对照相比表现差异达显著水平。24.1% 肟菌酯·异噻菌胺400倍、40%丙硫·戊唑2 000倍及17%杀螟·乙蒜素300倍浸种的种子成苗率低于清水对照,其余处理的种子成苗率均高于对照。总体上供试的10种处理方式对水稻的安全性均较好,个别成苗率低的处理方式可以适当增加用种量以确保田间基本苗数(表1)。

表1 不同处理条件下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成苗率表现

2.2 苗期恶苗病防效

表2为不同处理对直播晚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4.1% 肟菌酯·异噻菌胺3个处理和4.23% 甲霜·种菌唑400倍浸种对恶苗病的苗期防效均超过90%,具有较好的效果;25% 氰烯菌酯1 500倍浸种和10% 噁霉灵·精甲霜·氰烯酯175 mL·kg-1拌种对恶苗病的苗期防效均低于50%;17% 杀螟·乙蒜素300倍浸种对恶苗病的苗期防效为80.2%,效果一般。与苗期防效相比,分蘖期各处理对恶苗病的防效表现基本一致。

表2 不同处理对直播晚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水稻恶苗病一旦发病便无药可治,预防是避免恶苗病发生的关键措施,种子药剂处理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试验中,24.1%肟菌酯·异噻菌胺在供试浓度下浸种或者拌种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苗期和穗期防效均超过93%且对种子发芽和成苗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这与王玖等[9]研究结果一致。丙硫·戊唑作为杀菌剂类药剂,生产上主要用于防治稻麦纹枯病等[10],本试验中40% 丙硫·戊唑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表现较优,这为防治恶苗病增加了新的储备药剂。4.23% 甲霜·种菌唑在本试验中对恶苗病的整体防效表现一般,不排除长期使用后恶苗病生理小种对其产生耐药性的可能。另外,25% 氰烯菌酯、17% 杀螟·乙蒜素、10% 噁霉灵·精甲霜·氰烯酯3种药剂对恶苗病的防效表现较差,在大田作业中不建议使用以上3种药剂。25% 咪鲜胺和25% 氰烯菌酯及0.3% 四霉素的复配剂对恶苗病的防效较优,说明复配剂可提高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可作为储备或者轮换药剂用于恶苗病的防治。

本试验中,供试药剂浸种或拌种对种子发芽具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发芽势表现均低于空白对照。个别药剂处理后成苗率偏低,但整体上发芽率及成苗率等安全性表现良好。结合后期恶苗病的田间防效,适当调整供试药剂的浸种浓度,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及成苗率,确保对水稻发芽及生长无药害。

猜你喜欢
咪鲜胺成苗苗期
大葱苗期耐低磷品种的筛选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蔬菜苗期发生猝倒病怎么办
茄子苗期怎样蹲苗,需要注意什么?
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蒜薹中的咪鲜胺残留
玉米苗期注重管 丰收高产有基础
咪鲜胺降解菌群的富集及降解特性研究
不同激素配比对马铃薯茎尖成苗率的影响
几个葡萄砧木品种在吐鲁番地区扦插成苗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