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培育诗性
——曹利民近年诗歌印象

2023-02-18 09:25
扬子江诗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异类新鲜感利民

叶 橹

二十多年前,经庄晓明介绍,我认识了曹利民。当时,她还像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姑娘。岁月匆匆流逝,如今的她大概也到了知命之年。以前她写的诗虽不失优美,但总感到缺少点生活的沧桑感,现在读到她近几年写的诗歌,不禁令我产生一种刮目相看的感受。

我阅读诗歌,最怕读到那种矫情的诗,不管是故作豪迈壮美,还是假意忧愁感伤,只要读到这类诗,我都会弃之而去。在曹利民的新诗中,我读出了一种内在的心灵感受,它们看似平静淡泊,却深藏着一种对生活内在的相当深切的领悟。

都说生活会改变人生,而我从曹利民近几年诗歌中所读出的,却是生活在培育她的诗性。从我最近读到的曹利民诗歌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旅游诗,可是,恰恰是这种“旅游”,暗含着曹利民在人生的旅途上的种种感受,这也是她内心的诗性得以抒发的时机。

比如,《黄金大道的构成》所写的“黄金大道”,是我们都欣赏过的一种场景。秋末冬初,两旁的银杏树的金黄树叶铺满道路,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曹利民居然从中感受和体验到那么复杂又丰富的人生意味。她一会儿体会“在这些草木间的纷争,风一吹,就散了/风一吹,就让我/感到羞愧:越到中年,越放不下心中/那点明月”;一会儿又感到,“就像生活,有喜悦与爱还远远不够/还有悲哀与忧伤,纷纷扰扰地洒落/像突然涌起的种种卑微/像光,也像暗影”。诸如此类的“明月”“光”和“暗影”,正是写诗者所不可或缺的诗性感受。

是的,“黄金大道的构成”不会因为表象呈现金黄而呈现单一的色彩,能够从单一的色彩中窥视到内部的复杂和丰富,才能够从现象中触及内在的本质。

每一个写诗的人都是从对生活现象的不断接触和观察中受到启发并进而深化思考的。我之所以从曹利民这些表面上看来是“旅游诗”的诗中,读出了她的观察和思考,必定是因为她写下的许多感触和意象,启发了我的联想与思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不必指望什么奇迹出现才写诗。诗人的智慧和才华,不在于她能够洞察一切,而恰恰在于她的“难得糊涂”。我从曹利民的诗中,读出的并不是一种真正的醒悟,恰恰是一种有点令人难以捉摸的糊涂。不妨试读这首《夜读〈微暗的火〉》:

我承认,第一次读《微暗的火》时

翻译过的诗句,不按常理出牌的文字

让我特别陌生

特别纠结

半月后,艰难读至15 页

依然在黑黢黢的

冬夜

无法平静

走出门外,那些不可见的梅花正在开

雪乱飞

这是一首写读后感受的诗吗?好像是,又不像是。究竟她读了哪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文字”,好像也没有交待。反而是看到了“那些不可见的梅花还在开/雪乱飞”。这就是曹利民清醒中的糊涂,糊涂中的清醒。

有一句话叫作“人在旅途”,但是这个“旅途”却是因人而异的。作为众生中的一员,你可能大体上与众人“共命运”,而这“共命运”中却总会因你个人的独特感受而成为“异类”。就写诗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异类”,曹利民作为普通人,也许并不是什么“异类”,但是因为写下了这些诗歌,或许就显现出了她某种程度上的“异类”。我在读她的《河西走廊日记》《新疆散记》《江南以南》等诗篇时,就不时地从她的诗句中读出一些新鲜感和奇妙感。

当我读到她笔下的兰州人说出“这有什么呢,不过是把碗里的水倒回锅里”时,不禁为这种对水灾习以为常的平静产生了新鲜感。而在读到《在喀纳斯遇雪》中众人的惊喜时,就深深地体验到因时因地而异的奇妙感。人生时时会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奇妙感,或许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生活得以延续的一种精神支撑吧。

诗人是能够带给人们以新鲜感和奇妙感的人,也是赋予生活以新鲜感和奇妙感的人。在一首诗中,我们或许读不出什么深文大义,但却可以获得一种神秘的新鲜感和奇妙感。不妨再读一下她的《双门楼之夜》:

我诧异这样的雨点:细密的

犀利的火苗,就像一张破碎的脸,喘着粗气挨近我

冬至未至。它的成长

与流逝。恍惚,缥缈,但不像缠绵

也不像恐惧。在无人的地下室舔舐我,温暖我

发于幽暗,起于偏执。——它沿西山墙向上

狂奔。长成爬行植物的瘦影

一种长满皱褶的,苍茫的,落地即化的浅笑

一个断句

昨天,接连五次返回,在那幢建筑物的尾声

只找到一点遗忘

这种诗,乍读犹如听了一连串的废话。它的不按常理出牌的语言方式,带给读者的好像是一堆凌乱的印象。但是你如果仔细思索一下,它好像又隐藏着某种对生活细节的凝视,蕴涵着若干对生存的默然无语。作为一个生活中存在的思者,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在看似凌乱的现实中,因生活印象的积累而形成无奈之感,诗人是不是应该成为这样的思者,并且把这种思绪表达和呈现出来,以达到给人以启悟的目的呢?

我之所以一再地用这种非正规的方式来解读曹利民的这些诗,正是因为我从中读出了她不同于以往的一种诗的表达方式。我认为这正是她从生活吸取到的养分,从而深化了自身的生存感受,因此才形成了她现在这种写作状态。我以为,这是她的一大进步和诗艺上的改观。作为读者,我是欣赏她的,并且也从中获得了一种新鲜的阅读感受。

从形式上看,曹利民的这些类似旅游诗的诗篇,好像是片断零星式的浮光掠影般的感受,但是当这种零星感受积累成一种经历时,它们便具有了整体意义上的涵蕴。多年前我就注意并评点过她的一首《这样的红》,我非常欣赏其中的诗句:“再红下去。就像血了”;“再红下去的话,我担心/她不单要耗尽心血,还将丢光原有的绿/找不回春天的路”。这样的有感而发,固然是指向某种偏颇的生活现象的,但也不失为她的一种生活态度。

现在的曹利民呢?她好像又沉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写下别一种感受了。《逆流的浪花》是这样表述的:

离水越近,越能感受光芒

站在江心的那些字句,高过

潮头的尖叫

……

比如现在,我只想再次读一条江

再次兴奋、惊叹、湿润

回到年轻岁月

是不是曹利民又有了什么新的领悟,想再次回到年轻的岁月,甚至再红下去?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绝对化。诗人的写作情绪,往往会因时因地而变,所以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诗人在写作上自相矛盾之处。我这样评曹利民的诗,正是为了证实我对她的一种判断。我觉得她是一个在生活的进程中不断受到启迪而培育出新的诗性思考的人。作为已经人到中年的诗思者,我欣赏她的深思与自省。一个人摆脱了青年时代的热情与浮躁,并不意味着就失却了对生命热情的关注。我从她的《大海像暴风雨》这组诗中,依然读出了许许多多复杂而深邃的思考。这正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种诗的品格。只要读一读这些诗篇的命名——《黄海就是我的故乡》《海风拿什么来喂养辽阔》《海风养大的女儿》,我们便可以揣测到她内心世界在涌动着什么。且看她的《一个字的汹涌澎湃》:

他指着黄土上的一块指示牌说:

看到巨变了没?

我有点发愣

这里离最近的村子也有二十几里路

本地人不来,外地人更少

不过是把“滨海新区”变成“黄海新区”

不过是一个字的变化

在他眼里已经翻天覆地

在他心里,已经汹涌澎湃,将一个安静的名词

变成了汪洋大海

不知道读者会怎样看待这首诗,在我的眼里和心里,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不但呈现出曹利民在写诗时的静中之动,表现了她诗歌表达方式的练达,更勾起我许多对诗语的联想与感叹。我真的非常欣赏这种平淡的姿态中内蕴的心潮的澎湃。我们在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平淡地目睹着一切的汹涌澎湃的吗?

一个诗人日渐走向成熟和深刻,不是靠他发表了什么样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诗作之中所呈现的。至少在我看来,曹利民正走在这样日趋成熟、深化的路上。

让我们继续期待吧!

猜你喜欢
异类新鲜感利民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果树大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KINGSWOMAN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毛毛虫中的异类
鱼中的异类
新鲜感
鹦鹉中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