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进到赎回:新中国初期的中苏合资企业

2023-02-19 23:38王旭辰红都孜·哈孜别克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引进

王旭辰 红都孜·哈孜别克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凋敝,百废待兴。1950-1954年,中苏两国在新疆合作经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石油企业。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仅仅运营4年就宣告结束,公司经营时间受到了当时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经营期间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既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引进;赎回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3.017

1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创建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是推进国家工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源。近代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由于时局动荡,同时也缺少技术和资金,因此近代石油工业发展较为缓慢。“1949年全国原油产量(不包括台湾)只有12万吨,不到旧中国最高年产量40%”。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新疆解放初期和全国一样,百废待兴,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此时“被称为旧中国三大油矿之一的独山子油矿仅有150名工人,两口出油井,原油日产3-5吨。”当时既缺乏资金、器材和设备,又缺乏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要恢复新疆的石油工业面临很多的困难。

1949年12月17日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在翻阅解放前的文件档案时,发现了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曾经与苏联政府商议在新疆合作设立有色金属和石油公司的议定草案,彭德怀认为采取中苏合作的方式对于恢复和发展新疆经济具有重要作用。1949年12月28日,彭德怀前往北京向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汇报了该草案的内容。1949年12月29日彭德怀在发给毛泽东关于新疆形势的报告中讲到新疆的财经状况极其困难并指出:“为了同时逐渐动用和发展自己的物质资源,实现新疆与苏联之间的地方经济合作,关于建立中苏石油公司和开采稀有金属及有色金属与苏联进行谈判,并且已经起草协议草案。对于这两个公司发挥作用方面,现在很希望与苏联进行谈判。”

1950年1月2日刘少奇在《关于中苏两国在新疆设立金属和石油股份公司问题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详细介绍了在新疆同苏联合办有色金属和石油的公司,并表示“我们如果不主动表示要苏联来办,苏联是不会要求我们办这种事业的。现新疆同志则要求苏联来办,我们是否向苏联作这种要求,请你考虑决定。”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接受了刘少奇提出的在新疆合办有色金属和石油公司的建议,并指示尽快办理。

中苏两国政府经过谈判于1950年3月27日签订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和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决定成立中苏石油公司和中苏有色金属公司。1950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有关《协定》签署的消息后,一些不了解《协定》内容的人士发起抗议,引发了舆论风波。针对出现的舆论风波,刘少奇对此解释到:“为了利用外国资本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某些事业的和外资合营及成立这种合股公司甚为必要,不独和苏联,和各新民主国家甚至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还可能在适当条件下订立这种合营合同甚至租让合同。苏联在1921年以后新经济政策时列宁亦曾提出并曾出现一些租让企业。关于这些,中央准备作出适当的解释发表。”此后,中央和地方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宣传中苏合作的积极意义,很快平息了国内关于中苏签订协议的舆论风波。

1950年9月15日,中苏石油公司第一次创办人(股东)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中方股东代表张英明,苏方股东代表阿盖耶夫出席会议。9月29日,管委会通过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章程》。10月19日,新疆人民政府工业厅依法准予中苏石油公司注册。

2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

中苏石油公司合营初期的基本任务是:“查明新疆石油资源情况;增加石油产量,满足新疆地区的需要;大力培养干部。”

2.1 迅速恢复独山子油矿的生产

新疆和平解放之初,此时新疆境内仅发现独山子油矿,因此公司成立之初便将工作重心放在恢复和发展独山子油矿上。中苏石油公司主要围绕油田钻井、原油开采、原油加工等生产任务开展工作。

(1)油田钻井。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于1951年5月在独山子成立钻井处,在独山子地区钻探的同时,公司还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进行不同程度的钻探。钻探过程中“在黑油山地区钻构造浅井4口;在車排子地区钻了部分地质浅井;在塔里木盆地的喀什、库车等地区钻地质构造浅井和探井11口”。在钻井过程中,这些井大部分见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中苏石油公司经营期间油田的钻井量整体是增长的。

(2)原油开采。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后,为了增加石油产量,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并组织油田日常生产,1951年成立油田处,专门负责原油开采工作。在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生产经营的4年中,油田生产井数量、投产井数量、年采油量较解放前有大幅度增加,“1951年至1954年累计采油174645吨,相当于解放前新疆石油总产量的15倍。”

(3)原油加工。

1951年10月在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第二次管理委员会会议上,重新讨论原油加工问题,通过新炼油厂技术设计方案,决定在矿区北部建设一座管式加热炉常压蒸馏装置,同时对原蒸馏釜炼油装置重新进行改造。1952年由于炼油装置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原油加工能力。1954年中苏石油公司的原油加工水平已达当时的先进水平,是一座能完成原油加工全过程的炼油厂。中苏石油公司生产经营的期间“累计加工原油17.3万吨,生产汽油、煤油、柴油9.29万吨。”

由于中苏石油公司经营管理效果良好,独山子油矿的钻井、采油、炼油等事业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1953年底,独山子矿区成为中苏石油公司唯一的石油生产矿区和新疆石油工业最早的石油联合生产基地。

2.2 加快新疆地质勘探进程

为推进地质勘探调查工作,“1951年1月,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质调查处在独山子成立。同年组建地质队3个、电法队1个、重磁力队2个。”中苏石油公司先后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开展地质调查和深井钻探等工作,对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性地质勘探。1954年,又在吐鲁番盆地开展石油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

2.3 大力培养石油工业管理及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的石油专业人才较少,难以满足新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中苏石油股份公司除了恢复新疆独山子油矿生产的任务之外,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培养石油技术人才。1951年10月,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第二次管理委员会决定,组织技术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各类管理干部和生产技术人员。在培训中又结合生产和管理的实际,采取了不同的培训办法,主要有:

(1)将大中专毕业生一律分配到石油生产一线进行最基本的操作实习。由有经验的专家或技师对他们进行系统地培养指导,使他们能够较快地掌握石油生产技能。

(2)中苏石油公司的各级管理干部通过专题讲座学习班和向有经验的苏联专家跟班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的业务管理知识和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

(3)工人和业务人员,以不脱产的个别训练与集中办脱产训练班相结合,提高业务知识和技术素质。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到1954年底,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共培养3723名中方人员,其中干部671人,专业技术培训达到67种。”在中苏石油公司经营期间成长起一大批技术管理和业务骨干,在数年后曾经在中苏石油工作过的专家、职工在回忆当年中苏石油公司工作时,均认为苏联专家将石油生产、管理经验传授给我方工作人员,对于迅速培养一批石油生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技术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成为以后新疆乃至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3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结束

3.1 苏联方面主动提出将中苏合营公司交还给中国

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的签署,使中苏两国的关系得到了迅速、全面的发展。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也是因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签署《协定》而成立的。1953年3月,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去世,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生了变更。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格局,应该说“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新领导人,不论是马林科夫还是赫鲁晓夫,都十分重视巩固、发展苏联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1954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我国政府邀请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庆祝活动。原先苏联方面部长会议决定,“派苏联政府代表团赴北京参加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周年庆典活动,代表团由米高扬(团长)、苏斯洛夫、卡巴诺夫、亚历山德罗夫同志组成。”但是此时赫鲁晓夫急于获取中国政府方面的支持,因此由他担任团长亲自访华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典。为了使这次访问取得圆满成功,赫鲁晓夫亲自审查了中苏经济问题,并希望加大对华经济援助的力度。1954年9月30日上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祝大会。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中,感谢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使得新中国在这5年以来取得了许多成就。隨后,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们两国伟大人民的友好、同盟和互助,是建立在完全平等、相互尊重民族利益、互相帮助求得共同的经济繁荣的真诚愿望之上的。”庆典结束后,毛泽东会见了苏联代表团。会见时,双方商定,从次日起,两国进行谈判。10月3日,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了中苏两国最高级会谈。中方参加会谈的有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以及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5位副总理。苏联方面参加会谈的有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此次会谈双方主要就各自国内情况与国际形势交换了看法。这次会谈之后,中苏双发分别于10月5日、6日和11日又进行了三次会谈。双方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第一,关于中国加入苏联东欧经济互助委员会问题。第二,关于旅顺港问题。第三,关于中苏合资公司问题。在会谈中,苏联方面表示,将把1950-1951年先后创办的中苏金属公司、中苏石油公司、中苏民航公司、中苏造船公司中的苏联股份,从1955年1月1日起全部移交给中国。”

3.2 对中苏石油公司的历史评析

中苏石油公司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早的一批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从其成立到结束也是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讲到:“后来斯大林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向毛提议:我们组织了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来开发新疆的自然资源。中国人未加反对就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毫无疑问,他们对这个主意是不高兴的。他们一定会觉得,苏联在新疆有某种企图,这个国际性的公司是对中国的领土和独立的侵犯。”1956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同苏联大使尤金的谈话中说:“应当高兴地指出,中东路和旅顺港现在已归还了中国,几个合营公司不再存在。”应该说中苏石油公司仅仅经营4年就宣告结束,中苏关系的发展及走向对于合营公司的命运有着重要影响。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4年,但对促进当时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

首先,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经过4年的恢复和发展,在当时生产条件十分薄弱和落后的基础上,全面恢复了独山子油矿的生产,建立起当时较具先进水平的石油综合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石油技术骨干和生产管理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石油技术人才缺乏限制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问题。

其次,经过区域勘探为新疆的油气勘查指明了初步方向。特别是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进行的地质调查、电法、岩心钱钻等勘探所取得的资料和在山前局部构造上没有找到大油田的经验教训,为1955年以后把地质勘探重点转向地台,发现和探明克拉玛依油田起到积极作用。

最后,为新疆能源短缺解了燃眉之急。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与内地交通非常不便,交通线漫长,燃油供应非常困难。中苏石油公司积极将生产的油品供应到新疆工农业的建设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疆能源短缺的问题。

总之,就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业绩成效而言,中苏石油公司经营的4年中,在恢复新疆石油生产和培养石油技术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建国初期中外合资公司经营管理的有益探索,对于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利用外资,借助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本国工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刚.首任石油部长李聚奎[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3.

[2]刘宝宏.功业千秋——新中国首任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情洒新疆[J].新疆地方志,2008,(02):5761.

[3]沈志华.俄国解密档案:新疆问题[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344、410.

[4]迪特·海因茨希,张文武,李丹琳.中苏走向同盟的艰难历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64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75276.

[6]中共克拉玛依市、新疆石油管理局委员会史志办公室.中苏石油股份公司[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1418.

[7]政协克拉玛依市委员会等编.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上册)[M].(内部资料),2005:62.

[8]中国石油编年史(第二版)编写组.中国石油编年史[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4950.

[9]顾达寿,郑少锋.直译中苏高层会晤[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42.

[10]李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史研究(1953-196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57.

[11]李文政,等.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244.

[12]尤金,李玉贞.与毛泽东同志谈话记录[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5,(02):3133.

猜你喜欢
引进
关于国企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思考
广告学著作引进与广告学的发展
深圳特区新定位:从“引进”到“引领”
红枣生物肥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国外黑萝卜种质资源的引种鉴定及评价
河南地区露地裸仁籽用南瓜新品种引进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