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主流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构想

2023-02-19 09:54汪璇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汪璇

摘 要:本文基于对南理工紫金学院大学生开展的性别调查所得数据,分析了该校大学生的性别观念现状,并对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高校社会性别教育供给不足的困境,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构想。从融入的可行性、融入路径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全世界推进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共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必将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推动性别平等和共同进步。

关键词:社会性别主流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74

0 引言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现代性别观念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妇女事业的投入,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式宣传现代性别观念,我国女性社会地位获得普遍提升。但由于封建传统文化持久弥坚的影响,“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的观念在新时代大学生中仍有占有一定的市场,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性别教育。“性别主流化”是促进性别平等的一项全球性策略,旨在以两性均等受惠的政策变革打造一个符合性别正义的社会。而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最主要方式就是社会性别教育,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大学生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由此我們可以将社会性别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突显“以人为本”。

1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理论视角

人的性别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即生理性别,它从生物学角度将人划分为男人和女人,生理性别与生俱来无法改变。但由于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在其后天的成长中生理性别的性别特这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生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与生理性别相对应的社会性别。所谓社会性别,就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性别差异及所表现出的性别特征,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属于男女两性的群体特征,表现为社会对两性在社会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期待。所以社会性别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形成的,正如西蒙娜·波伏娃所说:“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步变成一个女人的,正是社会化整个过程产生了这种东西。”

“社会性别主流化”是社会性别应用于社会政策等领域的实践理论,是由联合国倡导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理念,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其定义为:“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评估所有计划的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策略方法,它使男女双方的关注和经验成为设计、实施、监督和评判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纳入主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由此可知,主流化需要改变人的认知层面并最终融合到实际行动中。所以,社会性别不仅是性别角色问题,更体现的是价值观问题。

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是我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根本出发点

所谓妇女解放就是要推翻并瓦解妇女所遭受的全部压迫与欺凌,让女性真正享受到与男性同样的自由与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认为私有制和性别压迫的根源,并且将妇女解放上升到人类解放的高度,深刻指出女性解放是人类解放的一部分,让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去是妇女解放的第一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传入我国,此后就成为指导我国妇女运动的主要理论,也成为我国“性别主流化”的理论来源。

1.2 女性主义教育论对“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者开始把目光转向教育领域,充分肯定教育在人的社会性别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有可能会推动性别不平等的消除。女性主义教育论主要关注男女不平等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表现,从社会性别视角为人们揭去高等教育领域性别不平等的遮羞布,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可以成为终止两性地位不平等的重要环节。女性主义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消除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性别隔离,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性别意识,促进其性别角色期待和教育行为的变化,纠正教育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营造无性别歧视的课堂环境,从而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

2 “社会性别主流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2.1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学生性别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1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学生性别观念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的性别观念,课题组在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五个二级学院进行“大学生性别意识”的调查。本次调查运用“问卷星”专业调查平台开展问卷调查,共263人参与调查,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围绕大学生性别观念现状、影响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因素、高校性别教育现状、大学生对性别教育的认识四个维度进行设计。调查样本总体情况如下:从性别分布来看,女生比例(603%)明显高于男生比例(39.7%);从专业分布看,理工类占28.2,文科类占71.8%;从户籍分布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占58.2%,来自城镇的占41.8%。

本研究依据较权威的“中国妇女地位调查问卷”,结合大学生的特点,选择了性别观念相关的7种观点,简化了测量尺度,通过回答赞同、不赞同和说不清来判断性别观念是否传统。根据性别平等的现代化理论,“男生擅长理工科,女生擅长文科”“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男人要阳刚,女人要温柔”“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在经济不景气时,应该先解雇女性员工”观念上越是持否定(不赞同)态度,越具备现代的平等的性别观念,观念上越持肯定(赞同)越具备传统性别观念。调查数据显示,总体上来说性别平等的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性别能力观、性别气质、婚姻观、家务劳动以及经济贡献等方面,趋向现代平等观念的比例均50%以上,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性别观念认同上仍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仍趋向于保守(不平等)的性别观念,女性则更具平等的性别观念。

2.1.2 大学生性别观念影响因素分析

在性别观念形成机制的既有研究中,学者主要围绕宏观的国家和市场层面研究其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或者影响性别观念的社会地位实践,如先赋地位、自致地位和夫妻间性别地位等方面展开,这些研究忽略了性别观念的教育层面或者群体互动的影响。我们认为大学生性别观念影响来自于两个方面:事实层面和观念层面。事实层面影响大学生性别观念的主要因素为家庭中父母的性别平等状况,其中包括父母在处理家庭事务中的决策权,父母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家务劳动在家庭中的分配等。观念层面的影响主要通过教育、说服、模仿等途径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其中与大学生最为密切的三个群体为长辈(包括父母)、学校老师和同辈伙伴。而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是在大学校园,平常交流接触的对象除了同学就是老师,所以家庭对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学校教育和同辈群体的影响起到了很多作用,由于大学生的同辈群体主要是身边的同学,因此影响大学生性别观念主要因素就是学校的性别观念教育。

2.2 高校社会性别教育供给不足

2.2.1 高校社会性别课程开设少

从以上分析可知,学校的性别观念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性别观念的主要因素。但从目前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看,社会性别教育一直被片面地认为是国家和妇女联合会的事情,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在我们发放问卷开展调查的四所高校中,关于学校是否开设性别教育或男女平等的课程,45.18%的学生说学校没有开设此类课程,36.95%的学生选择“不清楚”,笔者所在的南理工紫金学院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这说明不少高校对社会性别教育进课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便有相关课程设置也是出于“敷衍”心理,并没有投入精力去建设,在学生中的宣传力度也不够。

2.2.2 高校相关课程中社会性别教育内容缺乏

除了通过开设社会性别课程来进行性别观念教育这种方式之外,还可以在其他课程中融入性别教育内容,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也是不容乐观。以笔者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开设的五门理论课程中都没有明确涉及社会性别教育的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社会性别教育”供给总体上是缺失的。而从学生的需求来说,在本次问卷调查“您愿意参加关于性别教育的讲座或培训”问题的回答中,61.4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说明学生对接受性别教育是有一定需求的,这就产生了学校社会性别教育的有效供给与学生性别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便捷有效地途径之一就是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社会性别教育,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拓宽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研究的视角。

3 “社会性别主流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3.1 二者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所谓人才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德”处于首要位置,而培养和完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心理品格,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性别教育以性别社会化为出发点,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定位性别角色,如何处理两性关系。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意义不可小觑。通过社会性别教育,引导学生从性别的视角来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这样才能对自我有正确全面的认知,从而有助于性别的社会化,培养健全的人格,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以上分析可知,社会性别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

3.2 社会性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独立的个体自然就会有着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特点,这实际上就是自我认知的问题,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每个大学生只有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之后,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对自我性别的认识是自我认识的重要内容,社会性别教育帮助大学生从社会性别角度进行自我剖析,增强自己的性别认知,减少性别偏见,转变受限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刻板思维方式,消除性别压抑,从传统性别文化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正确的性别意识和性别价值观引导自我,正确对自己进行性别角色定位,实现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4 社会性别主流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及保障机制——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为例

4.1 社会性别主流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

4.1.1 将“社会性别主流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

“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紧密,教学中可以从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困惑出发,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走出困惑。

通过对南理工紫金学院学生的性别观念现状调查分析,我们认识到仍有一部分学生受到“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近几年受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以及应聘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的隐性存在,使得一些女大学生从内心抵触就业,甚至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持消极态度对,同时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产生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针对存在的这一现实问题,在学校大一新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设计中进行相关调整,如人生观、价值观内容的教学中,一方面,教育大学生平等正確地认识男女大学生的主体时代特征。男性女性只是生理上的差异,没有尊卑之别,要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认同这一事实,做到尊重异性,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异性,积极主动与异性建立伙伴关系,这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冲破传统性别观念的藩篱,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在追求社会价值中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激励女大学生,强化他们的开拓进取意识,消除人格依附、漠视社会责任思想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身边的成功事业女性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在道德教育环节,对待传统文化中男性女性的规定要坚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一些传统道德言行,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头发长见识短”“妇人之仁”之类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语,这些先入为主的对女性评价有所偏颇的行为话语必须及时矫正;通过“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让大学生认识到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究其根源就是女性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弱势地位。同时对于中华女性传统美德这部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勤俭节约、善良贤惠、吃苦耐劳、谦让隐忍等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大学生继承发扬,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有性别暗示,这是对所有大学生的道德要求。

在宪法内容环节,“男女平等”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让“男女平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在实处,这需要通过社会性别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牢牢掌握社会性别的基本观念,正确运用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从思想上认同“男女平等”这一法律权威;让学生充分认识两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对应的权利义务,两性之间相互尊重和自觉保护女性的意识。教学中可以开展“角色互换”模拟教学,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男女两性立场在法律意义上的异同,探讨促进男女平等的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操作机制,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对待异性的正确态度和处理性别问题的正确方法。

4.1.2 在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设计中体现社会性别主流化——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马研部教师团队一直致力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打造了“红色金陵进课堂”系列实践活动,以“发掘和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以“南京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在“纲要”课程中开展“走近金陵英模人物”主题活动,活动中引导学生挖掘革命、建设时期曾在南京这块热土上挥洒血汗的女性杰出人物,如南京隐蔽战线卧底英雄陈修良、沈安娜,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通过这些女性的光辉事迹,展现女性的社会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性别价值观的形成。

4.2 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校园环境的建设

4.2.1 加强性别教育培训和性别研究以培养一批高质量师资队伍

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带有性别偏见,就会加速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传播,成为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阻碍力量,所以社会性别主流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尽力打造一支可靠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首先从教师教育开始,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和专题课程调研,把性别教育和性别平等的相关内容纳入思政教师的培训体系以及相应的考核体系中,完善教师性别教育的评价体系。增强教师的性别敏感性,使教师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从而提高从事性别教育的能力。其次高校要加强性别研究,重视研究平台建设。最后,高校需要整合性别教育的力量。除了高校教育体制内的资源,应当将校外社会活动家、专家、学者及民间力量作为高校性别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同时发挥学生自组织力量,引导大学生性别社团、志愿者队伍等参与到性别平等的宣传与教育中。

4.2.2 创建良好的高校校园性别文化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处于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以能以隐性的形式作用于大学生,向大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和主流文化从而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是社会性别主流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南理工紫金学院马研部的教师利用学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电子屏等媒介,宣扬男女平等的观念,让大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在活动主题、内容策划上要避免性别刻板现象,搭建起男女生充分交流沟通的平台,创造两性相互学习的机会。发挥学生社团凝心聚力的作用,筹划成立专门的女生社团,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别意识引导,激发她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

当前中国社会传统性别观念有回潮趋势,高校是实施社会性别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又是接受和传播现代性别观念的关键环节,将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合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的创新途径,也是增强性别平等政策敏感度、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引导人们消除歧视性的性别观念,促进男女两性实质平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莫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性别教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1.

[2]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309.

[3]联合国妇女问题专题之社会性别主流化[EB/OL].(2007-08-09)[2009-01-09].http://www.un.org/chinese/esa/women/mainstreaming.htm.

[4]王俊.解讀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5]顾辉.国家、市场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回潮[J].学术界,2013,(06):104114+284.

[6]刘爱玉,佟新.性别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J].中国社会科,2014,(02):116129.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