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情志,斋戒心灵

2023-02-19 11:35蒋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2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归有光

蒋玲

摘要:书斋作为“兼济天下”的理想起源地,“致君尧舜上”的自我人生规划的起点,自然成为文人情志的抒发之所。本文试从书斋名中蕴含的士人情怀,书斋物中暗含的家族悲歌,书斋景中透露的超然物外三个方面,来论述“项脊轩”对于归有光情志表达的重要性。从书斋文化的角度来解读《项脊轩志》,我们可以一窥诗人的心灵,更真实地了解诗人的情怀。

关键词:归有光 《项脊轩志》 书斋文化

方寸天地中,“将经营书斋作为寄情人生的文化载体,书斋的意境、陈设、器具等都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书斋也成为他们的最终归宿和心灵栖息之地”[1]。细读《项脊轩志》,我们不难发现“项脊轩”对于归有光的独特意义。无论是书斋名中蕴含的士人情怀,书斋物中暗含的家族悲歌,书斋景中透露的超然物外,“项脊轩”都是归有光心灵的依托。从书斋文化解读《项脊轩志》,我们可以一窥诗人的心灵,更真实地了解诗人的情怀。

一、书斋名中的士人情怀

明代,科举进入鼎盛时期。科举之风的盛行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环境安定,区域经济繁荣,这为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时,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江南,读书、藏书、著书风气盛行。归有光正是由书斋中勤学苦读,拉开了仕途人生的序幕。

纵观归有光的一生,二十岁考了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但他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却都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才中举人。本以为可以进入仕途,实现宏愿,然而命运却是困顿不堪。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却一连八次落第而归。嘉靖四十四年,年已六十的他仍满腹诗文经义,壮志依旧未减。九上京城,才终于考中三甲进士。歸有光享年六十六岁,居然有近四十年都在科举考试的路上。归有光对于仕途的热衷可见一斑。

有研究者指出,“传统文人的书斋起名有‘九大类型:标明斋主字号;表达爱书情感;夸耀珍本秘籍;炫示藏书数量;纪念宗亲先贤;展现地理环境;阐述治学之道;披露心态品性;反映意趣爱好。”[2]而如果我们从书斋名的文化中去探究,便可窥见这一少年的“拿云”之志。

“项脊轩”斋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其远祖归道隆。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并在此成就过功名。归有光以“项脊轩”命名书斋,别号“项脊生”,显然有追念与自勉之意。归有光在《梦鼎堂记》中自述说道:“余少时有狂简之志,思得遭明时,兴尧、舜、周、孔之道,尝鄙管、晏不足为。”他的远大理想正蕴含在这一书斋名中,以成就功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删掉了“项脊生曰”一段: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教师教学用书》说:“我项脊轩生只是没有‘蜀清‘孔明的际遇罢了,因此才不为世人所知。但是自己自得其乐和自我陶醉于‘项脊轩之‘奇景,‘自嘲里夹杂着自傲,自喜中又透露出怨愤不平之气。”教材删去的理由是“内容不足取”,但历来有很多学者认为此举削弱了归有光的情感表达,是不可取的。

彭建的《文脉深深:再论〈项脊轩志〉的不宜删节》一文,引用梁顺和的《〈项脊轩志〉选入教材不该被删节》,论述道:梁顺和一文从归有光的人生之路即“学而优则仕”与“内心声音”的角度讨论,认为删去此节不能展示归有光的真实情感。作者还认为“‘项脊生曰的心灵独白,将文势推向高潮,直抒一个少年的‘拿云心思,宿怀之志。这末一层是第一个板块的核心,前文的写景叙事均为此议论而设。”“‘删节部分正是归有光自励自勉,表达青春壮志的言语。在科举制度下一个读书人最大的人生理想不就是读书、中举、富贵?这是一个古代读书人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或许是唯一途径。”[3]

从“项脊”这一书斋名的由来,我们可以看出归有光对举业满怀信心。归有光曾明言:“予少有四方之志,既年长,无用于世……为太平之不遇人。”可见他虽后来“无用于世”,但也曾有“四方之志”(《震川先生集卷十三·晋其大六十寿序》)而结合《项脊轩志》前四段写作的时间来看,正是写于归有光19岁奋发凌云的少年时期。他以“项脊轩”为书斋名,表达了他追慕先祖的仕途成就,立志为国的抱负和期望。一年后他以第一名的身份,补苏州府学生员,从而进入科举,踌躇满志。书斋名正是他“拿云”之志的体现。

二、书斋物中的家族悲歌

书斋作为文人情志的抒发地,几架书,一桌、一椅、一盏灯,于是有了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而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记录了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祖母持象笏至,一个“持”字,将祖母殷切而庄重的神态传神地刻画出来了。不能用“抱”,也不能用“拿”,正是在于她所“持”之物的重要。“象笏”,这一书斋之物承载了太多的辛酸和期盼。

“笏”学名是朝笏,又叫手板、朝板,是朝见帝王的所持之物。笏本来是官员拿在手里当记录本用的,是防止将君臣之间议事所说的重要事情忘了,后来渐渐演变出礼仪和装饰的功能。不同材质、不同尺寸的笏板,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明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执象牙笏,由此看来,归有光的先祖太常公,曾经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而归有光的祖母应是家族鼎盛时期的见证者。她将这块代表着家族至高荣耀的象笏交于归有光,并信誓旦旦地相信“他日汝当用之”,其言其行,包含着多少期待。这场祖孙之间庄重的交接仪式,寄托了祖母对归有光光宗耀祖的希望。

但书斋之物如此之多,为何对这段“象笏”的描绘尤其深刻。除了对光宗耀祖的期盼之外,潜伏在归有光生命深处的巨大隐痛却是:曾经的家族荣耀,而今安在?

归有光的《叔祖存默翁六十寿序》中曾说:“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于唐亡。吴中相传谓之著姓。”在归有光的文字描述里,归氏曾是显赫一方的大族,福贵累世,无限荣光,后来归家子孙对入仕不感兴趣,归家逐渐走上衰落。如五世祖归度永乐中曾“以人才征,辞不就”,曾祖归风“雅不喜为吏,每公退,辄掷其冠曰:‘安用此自苦?亡何,以病免归”(《震川先生集·归氏世谱后》)。至归有光时,已传至第六代人,家道早已衰落。曾经的祖屋“中通南北为一”,因“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过去风光的大宅院变成了大杂院。更为可悲的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人心已散,一堵墙已经隔断了亲情。“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往日的家族荣耀荡然无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象笏”中饱含的辛酸,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仕途路上的没落,更是一个家族人心离散的悲歌。他在《先妣事略》中记载,自己少小时,祖母和母亲对他施行严厉的家教,目的是希望他能重振家业,不愧于祖上的荣耀。而他积极入世的目的更是为了凝聚家族的人心,但他在《家谱记》一文中却不无痛心地说:“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未分,口多而心异……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家族之衰落可见一斑。

所以说“项脊轩”不仅是归有光仕途规划的起点,更是他凝聚家族文化的起点。书斋之物“象笏”,不仅包含祖母对他仕途光明的期盼,同时也是对他凝聚家族的企盼。昔日的家族荣耀激发了归有光奋进仕途的勇气,他希望科考及第来改变家族败亡的命运。但造化弄人,结合后来归有光四十年的坎坷仕途,家族命运的渐近渐远,让人不禁唏嘘。归有光借书斋之物“象笏”对家族逝去的荣耀和繁华,唱出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三、书斋景中的超然物外

古雅幽静的书斋环境是我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书斋意境,归有光的“项脊轩”本是“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简陋之所,但却意境不减,乐趣无穷。除了与当时的文人情趣相关之外,也与他“超然物外”的个人精神境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他在《群居课试录序》中所说:“圃中花木交茂,开门见山,去廛市仅百步,超然有物外之趣。”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思想世界,总会有一种“出世入世”的矛盾存在。反应在书斋环境的布置上,“入仕”则有“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希冀“蟾宫折桂”的仕途之路;“出世”则有“偃仰啸歌”“小鸟时来啄食”的“物我两忘”的意趣。所以“项脊轩”的景色不仅是他身边的伴读,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暂离课业辛苦,家族离心,聊以解忧的独立空间。

所以文中有一段灵动的描绘:“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人与景致的和谐不正是古人所羡称的“鸥鹭忘机”吗?李商隐说道:“海翁无机,鸥故不飞”(《樊南文集·卷八·太仓箴》)忘却机心,故能与景物融而为一。

“机心”之论来源于庄子的思想,后世诗作中往往有这一思想的体现。王勃的《江曲孤凫赋》:“尔乃忘机绝虑,怀声弄影。”陆龟蒙的《酬袭美夏首病愈见招次韵》:“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司马光的《花庵独坐》:“忘机林鸟下,极目塞鸿过,为问市朝客,红尘深几何?”俞国贤的《归来》:“荒圃一区行灌亩,遗书几卷坐忘机。”都是忘却机心,与自然为一。而归有光写出了小鸟啄食不去的这一刻,就已经实现了物我两忘的“忘机”境界。

“笔底吞吐天下事,小屋笼尽济世心”,春日雪朝,雁影鸿声,深入书斋,与圣贤对话,书写仕途人生;“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亲近自然,与小鸟伴读,在这一方净土,寻找自我的归途。斋有古意,人有古风,无论是书斋名中济世天下的宏伟志愿,还是一秉象笏中流落的家族悲歌,亦或是暂得远离仕途、家族的超然姿态,归有光将自己的情志在这一方书斋中娓娓道来,让后世之人得以理解他繁复的心情,和他与这书斋的难以隔离,让人叹惋。

参考文献:

[1]施晴.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的书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12.

[2]苏广利.我国私家书斋名称的九大类型[J].图书与情报,2002(1).

[3]彭建.文脉深深:再论《项脊轩志》的不宜删节[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8(10).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浅谈《项脊轩志》的写作艺术
寒花葬志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论《项脊轩志》的情感把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