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东南地区民间体育文化遗产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探究

2023-02-20 03:24赵宏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体育项目民间

赵宏亮

(1.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2.赤峰学院 内蒙古社会体育科学研究基地;3.赤峰学院 蒙东南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们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则显得更加强烈,然而,政府供给不足与多元差异化的居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居民的体育健身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满足,这已是当下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现实[1]。显然,完善和优化体育资源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实现供需均衡则是满足体育资源供需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目前各地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来看,缺少相对较优质的体育资源与内容,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民族区域的健身休闲产业而言,这一情况更为更严重。而民族民间体育作为一个大的资源库则未能较好地被开发和利用,综合二者需求,则恰好可以做以互补与相互滋养。本文以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以下简称“蒙东南”)为研究对象,对其民间体育文化遗产进行搜集与整理,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剖析,并该地区民间体育文化的“活化”与发展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蒙东南地区是一个以蒙古族、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长期生活着蒙、汉等多民族的祖先[2],创造了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挖掘、搜集与整理研究,并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进行探讨,对促进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推进居民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蒙东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搜集与整理

1.1 蒙东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内容与分布

蒙东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依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1990)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2016)等相关研究,以“来源”论蒙东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话,当下蒙东南地区共有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1项,总体来看,可以归为宗教祭祀类、军事训练、生产生活、童趣、益智等几大类,具体见表1。

表1 蒙东南地区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一览表

1.1.1 宗教祭祀类

受北方萨满文化的影响,蒙东南区域内的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均或多或少地存留有一些萨满文化的印迹,有着对天地万物的崇敬之情,一些传统身体活动项目皆与宗教祭祀有关。在当下,在敖包、庙会、那达慕大会以及一些重大的节日活动中,尤其是活动的开场仪式中,仍有一些宗教祭祀性的身体项目呈现,其中,安代舞、藏传查玛舞在赤峰、通辽、兴安盟等地流传较广。据考,安代舞源于通辽库伦旗,是一项古老的蒙东南地区民间舞蹈,具有较强的宗教信仰色彩。“安代”一词源于萨满,意为“祈福”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安代舞已成为蒙东南地区地区传统的体育舞蹈,并进入了学校传承[3]。藏传查玛舞,是源于藏传佛教,传入蒙东南地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表演形式有赞颂、欢乐与手足三种形式,有祈福平安之意[4]。在蒙东南南地区皆有过流传,目前主要集中于赤峰、辽宁朝阳、通辽北一带,深受蒙东南地区喜爱。伴随着体育新风尚的到来,这些带有宗教祭祀类的身体活动,保留了古朴的神韵,吸纳了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成为了当地乃至区域性的健身运动形式。

1.1.2 军事训练类

当下,与军事训练相关的一系列传统体育项目在蒙东南地区还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开展,其中,搏克、赛马、射箭、打布鲁、马术等项目开展的范围基本遍布整个蒙东南地区,可以说搏克、赛马、射箭、打布鲁、马术等五项内容,每个盟市的牧区在一定范围内仍有开展,尤其是“好汉三项”更为人们所关注,在敖包、那达慕大会上,早已成为“赛会”上演的必备项目。每个盟市在一定的时间内都有一系列草原盛会,在每年4月至8月均有开展,在每个赛会或仪式上,搏克、赛马、射箭等项目的展开形式也有着诸多差异。搏克、赛马比赛最受人们喜爱,尤其是赛马比赛在各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5]。赛骆驼、支大炮、叉草人、拔腰、马球、驼球等体育项目则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其中,赛骆驼、骆球这类项目在赤峰北部、通辽库伦地区有流行。据考,赛骆驼、驼球最初源于阿拉善地区、锡盟地区,而后流行于库伦沙漠地区,后期由于人口迁移,这类赛事传入蒙东南北区域。近年来,在兴安盟靠近通辽地区边界的区域也有过开展;马球这类项目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偶有开展,虽然马球队早已消失,但该项目偶尔为人们所发起。另外,支大炮、叉草人、拔腰传统体育项目在蒙东南地区各地均有展开,但也多是民间小范围的娱乐性的参与。

1.1.3 生产生活类

相比较而言,在蒙东南地区生产生活类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民间流传则是相对较多,由于其诸多运动项目源本是源于生产生活,各类项目仍有着生存的空间。人们生活、生产之中,生活空闲之余,便可以参与。其中,击石头、布木格、打嘎嘎、打梭儿等项目在蒙东南各区域牧区大部分地区均有开展,打嘎嘎、打梭儿、布木格在各地最为常见,打嘎嘎、打梭儿在牧区的街头便有小朋友参与。类似于现代足球踢高、踢远的布木格,在诸多关于蒙东南地区的记录多有提到,而在调研的区域内未能见到在项目实际的展开,仅有讲述人描述其参与的经历。劲力滑雪、陶力棒两类项目有呼伦贝尔地区开展较多,尤其是三少民族之中,劲力滑雪、陶力棒等两类项目参与人数是较多的,每年一到冬季,劲力滑雪便有诸多民众积极地行动起来。陶力棒,是类属于曲棍球的一类项目,男女均可以参与,在呼伦贝尔三少民族地区多有开展,主要集中于莫力达瓦自治区。在生产生活类项目中,最为激烈的民族体育项目是套马运动。从调研中发现,套马运动目前在生活中开展的则相对较少,更多地见于各类赛会上,在敖包、那达慕大会上,一般都是有组织性进行的。

1.1.4 童趣类

蒙东南地区童趣类项目形式多样,有对抗类、协同类、嬉戏类等等,如骑马战、滑草、跳马、寻棒、熊抢石头、拉棍、毽球、冰爬犁。其中,诸多老人的记忆中均在儿时参与过骑马战、滑草、跳马等项目,当下,在各地尤其是农牧区仍与开展;寻棒,是人们提到的一个分组对抗性的比较有趣的小游戏,与其他游戏的最大区别是这种游戏是夜间进行,在一个固定范围内,将一个长约15厘米的木棒抛出,两组人分别寻找,先找到一方为胜。这种游戏在兴安盟、赤峰地区偶有开展[6]。熊抢石头,是比较传统的蒙东南地区传统体育游戏,由一名儿童护住身下的石头,其他小朋友从其身下抢石头而不被其踢到,如果被踢到,就要进场护石。这类游戏目前开展过程中,石头已换成其他器材,多以软式物体代替。在赤峰、锡盟地区开展地较为广泛。冰爬犁,与其他冰嬉类项目在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地区开展较多,尤其是呼伦贝尔地区开展较多,每年一到冬季,尤其是进入11月以后,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冰面上便可见到大人带小朋友嬉戏,玩冰车儿、溜冰、坐冰爬犁等等。

1.1.5 益智类

在蒙东南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中,除了具备大量身体活动的项目外,还有一系列益智性游戏项目,以蒙古象棋、鹿棋最为典型。蒙古象棋,又叫“沙塔拉”,分为白色与黑色两种,棋盘与国际象棋一样,由六十个小方格构成正方形。开局,相互鞠躬示好表示尊重,年长者先走一棋,在结束时要给对方留一枚棋子,从某种侧面上反映了蒙东南地区的传统习俗。这种益智类游戏在通辽、锡盟地区流行最广。鹿棋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时间较长的一种益智类项目。共有26枚棋子,其中,有24枚小棋子代表狗,有2枚大棋子代表鹿,主棋盘由四方格构成[7],中间画成米字,有大山、小山、山口等地形构成,比赛以围住对方为胜,比赛必须决出胜负。这类游戏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展较多。

2 蒙东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分布与文化特征

2.1 蒙东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分布特征

正如前文所讲,蒙东南地区地处北方草原腹地,深受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影响的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创造了属于本民族但有着北方游牧文化特征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他们的传统体育活动时间也相应的有所差异[8]。“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恰恰是生动地写照了这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在整个蒙东南地区的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诸多不同。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蒙古族、满族、回族等三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为最多,这与蒙东南地区自古便是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就聚居在这一地域有直接的关系。就历史发展而言,蒙古族是这片区域上除汉族以外,人口数是最多的、分布最广泛的,可以说他遍布了整个蒙东南地区的各个境内,因此,他的体育文化遗产也是相对较多的。相对比而言,在蒙东南地区内,人口较少的藏族、朝鲜、达斡尔族等民族,他们聚居的地域也相对分散,传承下来的体育文化遗产就相对较少,即使有也大多在传承的过程中慢慢消失了。

当然,从项目的具体类型上来看,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以仪式表演、游戏娱乐类的偏多,竞技类体育项目则相对较少,这在较大的程度上是受到中华儒家文化的影响。当然,也不乏有诸多马上阳刚、比拼勇敢的草原项目存在。在这里传统体育活动的时间通常会是在节庆时间或休闲时节,大多数是在相对固定的地点与统一的时间内来进行,有一部分则不在节日上,则是由相关部门或官方组织或族群上有关人士进行召集的。当然,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型节日庆典中几乎都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在诸多传统活动中也是有着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合于其中,各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此文化空间中获得了传承。

2.2 蒙东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特质

2.2.1 鲜明的地域特质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的。蒙东南地区的体育文化遗产的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得益于草原文化的供给,它的发展深植于草原文化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所处的天然环境、社会结构以及本身所存在的形态所形塑。与农耕文化不同是,草原文化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与融合性,也造就了蒙东南地区民间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在蒙东南地区有着广阔的草原,同时,也有着高山、原始森林等,其地理环境与其他地域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也呈现出诸多的地域性[9]。大多数民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满族生长白山黑水的大兴安岭之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也导致了他们生活、生产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传统体育项目的生产上也呈现了居多不同,在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自然而然地,以草原游牧为生的北方民族,他们所创造的体育文化则与游牧有关,比如射箭、搏克、赛马等。而处在大兴安岭边侧北方高原的北方民族,其所处的环境更加偏寒冷,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以打猎为生,他们所创造的传统体育文化则与其有着紧密的关系,像劲力滑雪、陶力棒等一系列雪上项目的产生都是与气候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的。因此,可以说蒙东南地区的复杂地貌,也就造就了各民族间不同的体育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2.2.2 游牧文化遗风

布迪厄“场域论”指出:“文化系统的生成往往取决于其所在的场域空间[10]。”特定的生态环境生产特定的文化系统,这早已是人所共知的重要事实。蒙东南地区居于我国北方草原腹地,在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大部分时间聚居生活在草原之中。各民族在广袤的温带草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游牧文化”为标志的文化形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之间进行传承,展现着草原游牧文化风貌,形成了诸多与内地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遗产样式。蒙东南地区的体育文化与草原生态的游牧、狩猎生活适应休戚相关,与其生产、生活表里相依。赛马、赛驼、搏克、查玛舞等等,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着游牧文化的遗风。以阳刚、勇敢的原生态式的形式与精神传承,展现出游牧文化的无尽魅力,表达着对游牧生活的欢乐与自由,诉说着对草原的深情与挚爱。

2.2.3 明显的时代印记

文化遗产作为宏大历史叙事的当代留存,并非是一定时期的文化简单机械地传递,而是不断创新与超越的产物,无不打着时代的印记。作为文明成果的“活化石”的民间体育文化遗产,其自身会以不同的文化标识透射出其时代风貌,承载着遥远的历史记忆。蒙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带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其中,布鲁、套马、安代舞等项目皆有体现。如“布鲁”(蒙古语译为“投掷的棍棒”)产生于少数民族游牧文明时代,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蒙东南地区放牧生活的时代烙印在当代的显现。布鲁这种器具最初是源于游牧,而后用于娱乐,再后来渐进演化于蒙东南地区的一项体育活动。因为功能上的不同,布鲁主要分为三种,用榆木等质地坚硬木材制成、镰刀形状的称为“海木勒布鲁”,常用于日常训练;在弯木头上装上钢铁箍环的为“图拉嘎布鲁”,主要用于狩猎;而以铁或铜材料制成“心”形状的则为“吉如要布鲁”。布鲁比赛作为七、八世纪蒙古社会游牧时期放牧生活与生产的现实的反映,是力量的比拼,也是技艺的竞赛,同时,也是蒙东南地区乐观拼搏性格的体现。

3 蒙东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与休闲健身产业融合进路

3.1 强调体育项目文化建设,借助休闲旅游产品平台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群众对健身休闲产业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随之而来地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契机。为了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健身休闲产业的良性发展,国务院与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比较典型的是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为了配合国务院对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推进,亦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实施意见,2017年,内蒙古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丰富健身休闲产业产品和服务供给为核心,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11]。在某种程度上,为各地区健身休闲产业提供了一系列法理上的支撑,健身休闲产业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民间体育文化遗产与健身休闲产业融合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其中,深化内涵建设则是其中一项关键措施。

蒙东南地区地处内蒙古东部与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天然地旅游资源,其民间体育文化又非常具有区域性特色,但由于其体育文化项目的内涵建设的缺少以及缺乏平台推广,而使得其难以获得较好地发展。在赤峰阿鲁科尔沁、通辽市库伦旗、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自治区等区域调研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当地成功地将“民族民间优秀的体育文化遗产”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产品。在这些区域,都采用了体育产品与休闲旅游相融合,对其体育文化遗产进行了内涵的建设与升级的方式,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其中,搭建休闲旅游区,借助休闲旅游区开展各种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以及体育节是各地较为常见的做法,在各地“体育文化遗产”与休闲健身相融合上成效比较显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民间体育文化项目产品不可以独立存在,需要在传递的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平台,寻找其他有形式、有内容的平台进行搭接,其中,休闲旅游、健身康体都是体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较好地融合平台。一方面休闲营销如旅游、康养等行业为宣传市场,可以将项目作为本体资源的核心内容来吸引顾客与大众的参与。

3.2 突出业务融合,当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

众所周知,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建设,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外部环境。在西方体育项目强势介入的民族地区,其民间体育文化在部分地区也日渐消失。然而,亦有的地区其民间体育文化项目发展的便是相对较佳。剖析项目推进的潜在因素,不难发现当地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支持,则是各类体育文化遗产项目能在当地休闲健身产业中获得广泛认可与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在蒙东南地区的调研中,从文化遗产传承与休闲健身产业相融合的比较好搏克、射箭、安代舞项目的区域调查中可以发现,这些地区之所以能够获得较好发展,都与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有关。以锡林浩特的体育文化遗产与休闲健身产业的融合发展来看,当地非常注意各类项目本身的多元化发展,以“商、养、学、闲、奇”等要素制定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遗产”发展政策。其中,“商”是突出了以搏克、赛马项目、射箭为核心项目的体育旅游体验,“养”是强调了户外拓展登山、垂钓等项目的滋养,“学”强化了以马术、滑草等运动项目的学习培训,“闲”则是突出了以骑行类、行走类项目的度假休闲,“奇”则是打造了以户外探险、徒步穿越等为依托的体育探奇旅游。从其当地制定的“商、养、学、闲、奇”等一系列政策来看,“把握需求,业务融合”是其政策制定的关键,其中,旅游体验、身体滋养成为其促进民间体育文化与健身产业融合的结合点,强化民间体育文化对个体旅游体验、身体滋养的介入,则是其“活化”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之相匹配地,当地政府结合本地资源,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为休闲旅游提供了诸多政策支持,同时,也为当地居民以及域外居民休闲健身提供了重要空间,间接地促进了当地地“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二者获得了相互促进的效应。

3.3 强化技术融合,传统体育“精英人士”主动介入

从蒙东南地区调研经验来看,新时代当下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被赋予新的价值,深入挖掘其内涵建设是其民族地区体育资源融合的一个选项,然而,为了促进其“活化”与发展,强化技术融合、“精英人士”介入则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说“内涵”建设偏重于文化方面的话,那么,技术融合则是偏重于“实践”层面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休闲健身产业对民间体育文化的吸纳的选择性是极强的,是需要市场检验的,比如骑马、射箭、安代舞等均为休闲健身产业所认可,一方面是由于其地域特征、文化遗风、时代印记的吸引所使然,更重要的是诸多体育项目依据人们的需求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造,诸如骑马项目将快马换为快马、慢马适应大众不同的需求,便是一个较好地例证。显然,依据健身休闲产业的需求,强化技术融合则是极为必要的。

从实践推进上来看,在蒙东南地区的各地,文化遗产传承与休闲健身相融合比较好的项目有搏克、射箭、安代舞项目,而对这些项目的梳理过程中不难发现,各类项目获得良好的发展,从传统走向当代,从民间走入群众健身,走向学校,其中,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是“精英”的介入,一批技术精英的热爱与推动。从蒙东南地区阿鲁科尔沁旗的射箭项目的成长历程不难看出,当地射箭传承人德力吉得、宝音、哈斯等人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从调研可知,作为项目的传承人,一直致力于射箭项目的推动,主动联系当地体育局,找场地,并且,每年都组织各项项目相关的体育项目,使得当地群众对这项目运动有了大量的群众的参与。同时,德力吉得为了让这项目技术更加适用于与群众健身服务,进入学校教学,宝音、哈斯等人作为德力吉得的重要“伙伴”一同推进了项目的“标准化”、“操作化”。自此,为射箭项目在群众健身与学校体育的展开获得了良好的开展。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体育项目民间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