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猪行业竞争力的对策

2023-02-20 02:47唐晓琼
四川畜牧兽医 2023年2期
关键词:养殖场生猪营养

唐晓琼

(河南省安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安阳 455000)

近年来,生猪价格多次暴涨暴跌,导致生猪产能增长或下降过快,生猪养殖主体始终面临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导致我国生猪行业仍然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当前亟待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以提高生猪产业的稳定性与竞争力,进而稳定居民的“菜篮子”。

1 问题分析

1.1 生猪养殖标准化水平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散养户为主的养殖模式已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散养户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对疫情的防控意识薄弱、环保设备投入不足、单位产出规模效益低。从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来看,环保生态和土地利用等国家法律政策红线越来越严格,散户自建的分散养殖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土地、环保政策压力。

1.2 生猪养殖业面临饲料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种质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

1.2.1 在生猪实际生产过程中,同一猪群中不同个体之间营养消化利用率及营养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加大了饲料营养的难度精准供给。

1.2.2 在养殖中对生猪品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单纯追求产量和数量,忽视了独特品种资源的重要性,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投入不足、选育技术水平不高、生猪生产性能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3 非洲猪瘟疫情影响 生猪价格低迷、生猪产量减少,生猪屠宰量、销售量下降,养殖场(户)心理恐慌,养猪积极性不高。非洲猪瘟暴发后的跨区禁运措施,使生猪供求产生矛盾,冲撞了养殖区域划分方案和国内养猪业规划布局。近几年的大型养殖公司采用龙头企业集团融合中小养殖户发展产业,使养猪业得到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的规模化、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但非洲猪瘟叠加新冠疫情导致我国生猪养殖方式和运营模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一些小规模企业由于疫病风险、生产经营风险、环保压力等原因退出市场,中等规模的养殖户在各种风险下也举步维艰,养猪行业集体遭遇寒冬。

2 对策与建议

2.1 促进生猪产业标准化发展

2.1.1 探索“公司+农户”等合作模式,依托合作社企业,通过租赁养殖、自营养殖、承租养殖等多种策略实现生猪养殖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将散户引向职业化道路。

2.1.2 实行标准化养殖,提高安全性,有效提高生产的可控性。严格限定生产流程在质和量上所生产的产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标准化养殖是达到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生猪养殖从业主体进行生产控制的最有效手段。

2.2 高效饲养、优化育种

2.2.1 高效化养殖 加强动物营养基因组学研究,建立生猪不同阶段营养需要的动态模型,在饲料生产中应用近红外检测技术与自动配料技术,提高饲料生产和生猪养殖过程自动化程度,实现从饲料营养分析、饲料配置到生猪饲喂全过程精准控制,较大程度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降低营养浪费,在保证生猪营养的同时减少养分排泄造成的环境污染。高效化可以实现降成本、提产能的目标,在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单位生产空间内的产能。应通过更新养殖设备,提高自动化养殖程度,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节约的人力成本可以再次投入生产,提升产能。

2.2.2 优化育种 充分利用我国地方猪种的优势特性和遗传资源,挖掘调控地方猪种优势特性的关键基因,提高我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精准培育优良地方猪新品系和本土化外来猪品系,建立营养稳定高效利用的生猪品系。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实现生猪营养精准供给,改善生猪繁殖性能和猪肉品质。

2.2.3 控制风险 当前在非洲猪瘟、动物防疫、环保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规模化、公司化、集团化的资本市场化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应对疫情发生时,可以实现“养、防、治”各环节管控,降低感染非洲猪瘟的风险。可实行“公司+合作”的生产模式,加强疫情源头控制、保障产销区交通顺畅、适时增加猪肉储备、及时引导养殖户补充围栏。同时提高规模集团延伸到屠宰端、食品端的比例,使供应端的基础更加稳固,减小产业产量大幅下降的风险,保障养猪行业的健康发展。

2.4 加快生猪全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2.4.1 重视生猪良繁体系建设 高度重视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种猪、能繁母猪保护机制,对生猪种业保护、标准化智能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生猪屠宰肉品加工、生猪特色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支持。

2.4.2 优化生猪养殖布局与结构 以提高生猪养殖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水平为目标,按照“畜地平衡、以地定畜”的原则,调整优化生猪养殖布局与结构,支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提升生猪行业集中度。科学设立并动态调整生猪规模养殖准入门槛和条件,引导新建养殖场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建设。

2.4.3 合理进行产能调控 建立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根据年出栏量和市场平均价格(盈亏点)形成四级财政补贴机制。科学设定现有小散养殖场(户)转型发展的合理期限,支持经营户严格按照防疫、环保、规模等方面要求提升基础设施标准,及时监测预警不符合要求者和退出生猪行业者。

2.4.4 大力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对生猪养殖场(户)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执法,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必备的粪污贮存处理设施。研究推广高效低耗粪肥处理技术,完善养殖废弃物收集、处理、利用体系,促进处理后的粪肥就地就近消纳,打通粪肥还田通道。

2.4.5 优化生猪产业链 落实《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用好对用地、环保、金融等方面支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调控机制。生猪产业链项目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全智能化生产、全过程可追溯、全资源可循环,实现养殖、饲料、屠宰、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连锁商业等全过程监测预警,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缓解猪周期波动。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的生猪产业新格局,大幅提升生猪产业竞争力,保障长期稳定的猪肉供应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

猜你喜欢
养殖场生猪营养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生猪 广西生猪自成一极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