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研究

2023-02-22 08:04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嘉祎
区域治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战略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嘉祎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摆脱贫困是我们国家长期追求的目标,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基于反贫困理论的阐述,结合自身经历以及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方略,这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准扶贫思想不仅帮助我国贫困地区摆脱了贫困,极大的推进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对于世界减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成效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2015年在贵州考察时对精准扶贫提出了“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为我国扶贫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正是由于“六个精准”要求的实现,我国在2020年底如期实现了全面脱贫,我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一,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切切实实走进每一个贫困村庄,对每一个贫困户进行实地考察,找到真正需要被帮扶的人群,把扶贫工作具体到个人,对评判过程进行严密监督,确保扶贫工作能够帮扶到真正需要的人群。第二,精准选择因村派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2]优秀的农村基层组织直接决定了精准扶贫的成效,要从各行各业中选拔一批能力强、作风正的优秀干部人才,派驻到贫困地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第三,精准引进产业项目。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特色项目,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在项目安排上要真正为扶贫对象服务,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第四,精准进行脱贫施策。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它“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3]。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粗放式扶贫,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每一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以及贫困程度进行精准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对症下药。第五,精准使用扶贫资金。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国家专门设立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资金使用上必须严格审查,防止挪用冒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改善生活质量上。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防止因为地理区域存在差异而导致资金使用不对口。第六,精准评估脱贫成效。扶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它周期较长而且针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式,在保证高效率的同时必须注重质量的提升,按照其严格的考核标准去评判脱贫的成效,确保公示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结果的客观性。

(二)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成效

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实践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效。第一,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4]2020年11月,在贵州的九个县宣布退出贫困县的行列之后,就标志着我国如期实现了全面脱贫。在实现脱贫之后,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增多,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贫困地区群众有了吃穿不愁的生活到他们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得到保障,这些成就对我国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地区发展差距缩小。在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我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使得我国的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这些资金一大半都用于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该地区公路、铁路的修建,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学校的建造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地的文化水平会随之提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具有联动性的两个任务,我国在成功脱贫之后放眼长远,为了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实施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5]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保证脱贫成果不被破坏,脱贫人口不再返贫,乡村振兴战略在维持脱贫成果的同时进一步的保障和提高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建立了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精准扶贫时期的一系列实践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同样适用。

二、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以及对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贫困问题是古今中外面临的难题,精准扶贫思想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兼爱”“大同”思想,也吸收了以往的反贫困理论,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新时代我国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富裕的原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是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了治国理政的思想,儒家学说中的仁政思想提倡富民惠民,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只有人民富裕了国家才会安定,人民穷苦国家则会动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和对贫苦生活的厌弃是人之本性,人民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他们的正当需求,国家要重视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精准扶贫思想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思想,致力于解决贫困群众所面临的生活难题,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为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所努力。古今中外的反贫困理论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又一个理论来源,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现状,那就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在这个斗争中,“无产阶级除了贫困以外,什么也不会失去,而得到的则是整个祖国,整个世界。”[6]在公有制的前提下生产资料归所有无产阶级共同占有,他们会进行积极的、自觉的生产活动,这样才能使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中脱离出来,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个人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满足,最终才会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为精准扶贫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针对我国的贫困问题,必须根据不同贫困地区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反贫困措施,面对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方案。

(二)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对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

精准扶贫思想,坚持在公有制的前提下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将摆脱贫困与实现共同富裕结合起来,立足于长期的目标,努力奋斗。反贫困理论强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必须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这才是消灭贫困和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我国贫富差距中存在的问题,在扶贫工作中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生产力要素中“人的要素”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至关重要,这是防止脱贫又返贫现象出现的关键。在扶贫工作中必须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通过教育扶贫,开展学前教育以及针对各种技能的培训,坚决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我国的贫困地区虽然有着良好的地理环境,但是人们为了经济的发展而肆意开采,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还要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目光立足于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在我国的脱贫工作中,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他们从贫困中解救出来,还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既要解决贫困问题,又要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还原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根据我国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创新发展了反贫困的理论。

三、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我国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大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也为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带来了信心与希望。

(一)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扶贫思想使得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乡村振兴又是我国脱贫事业的优化升级,前一阶段的显著成果为我国下一阶段目标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维持我国反贫困事业取得的成就,防止脱贫又返贫现象出现,必须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地有效衔接,而我国在反贫困事业中取得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点”到“面”的升华,只有解决好了“点”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由“点”向“面”的过渡。我国的脱贫事业最主要是为了弥补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出现的短板,主要呈现出“点”的特征,在政策上主要对准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解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问题,不仅对我国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它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就在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解决的是乡村整体的发展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实现了从“点”到“面”的升级。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的脱贫事业迈向了新的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能够保持脱贫成果,也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这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并在我国目前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做出长远的规划,这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加速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推进了中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的进程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在这伟大的成就背后,还有一些我们未能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这就阻碍了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评判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贫困地区人口是否实现了如期脱贫。我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扶贫工作中科学施策,为贫困地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精准扶贫使得我们识别真正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使他们能够被准确的帮扶对象,精准的满足贫困人口的需要。在扶贫工作进行到后期时,重点防范贫困地区人口的返贫风险,有力地保障了扶贫工作的成效。贫困地区经过了长期的治理,在各个方面都有可喜的进步,贫困地区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脱贫工作有了成效,在党、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在2020年带领贫困地区人民一起进入了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思想推动了中国整体进入全面小康的进程。

(三)为世界反贫困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8]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仅帮助中国贫困地区的人民走出了贫困的泥沼,而且为世界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浪潮下,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懂得分享交流,最终会被历史淘汰。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是和平使者、仁爱使者,与世界各国交流,分享我国的扶贫经验,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义不容辞的义务。长久以来,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解决本国的贫困问题,但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随着中国在脱贫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界上一股研究“中国式减贫”的浪潮也开始兴起。我国的扶贫实践中始终在运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直把扶贫作为我国的重大优先战略,注重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根据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精准施策,立足长远,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有效的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帮助贫困地区。在发展贫困地的经济时还不忘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 ”[9],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来帮助世界其他国家的贫困地区,分享我国的扶贫经验,帮助其他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发展。

四、结语

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精准扶贫思想在与我国实际结合的实践中产生巨大的成效,可见其科学性。扶贫治理是党的宗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使得我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精准扶贫思想继承了反贫困的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论述,这不仅对我国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经验,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精准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战略
精准的打铁
战略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