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大先生”,当好引路人

2023-02-22 20:24吴又存
中国德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教师

■ 吴又存

教学最忌是无情,不能把思政课上成冷冰冰的说教课。语言需要情真意切,交流需要发自肺腑,上课需要激情澎湃,课堂需要真情涌动。思政课不是高高在上的训斥,而是俯首凝神的注视、深入灵魂的抚摸,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勉励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要做“大先生”。“大先生”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我们要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和涵养德行的“人师”的统一者。思政课是让莘莘学子学做人的学科,是塑造学生生命和灵魂的课程,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要用一辈子上好一门思政课,让它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有力量,努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争做“大先生”。

一、坚定信仰,引导学生做热爱祖国的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思政课是培根铸魂的课程,我们培养的人一定要有灵魂,要有一颗热爱脚下这方土地的中国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不断涌现,这无疑是一堂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心怀家国情怀,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主动参与、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当初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我当起了江岸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志愿者,下沉到学校附近的劳动街惠中社区。我不知疲倦地往返社区楼栋利用小喇叭进行防疫宣传,静心接听社区居民的疑难咨询或求助来电,带慰问物资走街串巷探望高龄空巢老人,挨个打电话热心问询街道疑似和确诊患者,对焦虑恐惧的居民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住户送菜买药,协助社区严格封闭管理。

在网络授课“责任”这个主题时,我就讲授了这些发生在我身上的战“疫”故事,与学生分享了令人难忘的志愿服务经历,一同感受责任的分量,交流帮助他人的快乐和幸福的体验。虽然隔空相见,但学生依然能感受到教师的示范作用,起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效果。教师的自身经历是特殊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行为示范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通过我的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在共赴时艰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我告诉学生:老师希望你们这些未来的栋梁,能够永远挺起中国的脊梁!同时,客观上也向学生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思政课教师不是“大忽悠”,而是充满豪迈热情的有血性有担当的人,是人格操守和以德施教的模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他们在关键时刻也能够用实际行动弹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二、德法兼修,引导学生做遵德守法的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把“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作为统筹推进思政课内容建设的两大重点。“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治要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教育中要突出法治内涵。

我先后走进100多个社区和学校,义务宣讲监察法、十九大等重大时政热点;给家长讲家风家教,给孩子们讲法治安全,给留守儿童讲英雄楷模自强不息的故事,给老人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还前往贵州、云南、新疆、内蒙古等边远民族地区送教授课100余次,受益师生达20余万人。在这些授课、讲座或交流的过程中,始终都贯穿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强调德法兼修,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法律的约束力量与道德的感化力量相融合,注重以良法善治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觉得学校教育首先应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决不能培养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考试高分的屠夫。考试成绩再好也只代表一时,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会陪伴人的一生。

在思政课教学中,我常常提醒自己,要把握正确方向和价值导向,帮助学生崇德向善、遵法守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能把思政课沦为简单的原理记诵、概念复述,也不能生硬机械地贴上育人的标签,而是力求通过润物无声、细水长流的润泽,将育人价值巧妙地糅进学生的知识框架中,最终在学生的思想体系中生根发芽。为此,我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现实中真实而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养成法治思维,培养学生做一名遵纪守法的新时代公民。

三、诗词歌赋,引导学生做逐美而行的人

网上盛传着一首口水诗,“语文老师一回头,鲁迅甘为孺子牛;数学老师一回头,六元六次都能求;思政老师一回头,全班同学都梦游”,形象说明了有些思政课教师上课具有催眠作用。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都感到课上得面目可憎,学生自然感觉味同嚼蜡。

我是个超级诗歌迷,课堂上经常与学生一起品读唐诗宋词,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充满意境,将知识揉碎变软,用“小火慢炖”的方式彰显思政课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做逐美而行的人。比如,在讲授“感恩父母”这个主题时,我在课堂上娓娓道来一首朴实的小诗《油盐饭》:“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放着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在执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我仿照李清照的《如梦令》填词一首:“常赴自治区域∕民族欢歌相聚∕归渡∕归渡∕梦回大陆循路。”以此引导学生领悟到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我还经常唱着歌教思政。为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以及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我上课时引吭高歌经典老歌《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在学生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我抛歌引“玉”:你眼中的社会主义“好”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声情并茂的范唱, 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感染和教育学生。

原本最讨厌思政课的学生刘梦觉,在我初三接手她所在的班后,竟“疯狂”地喜欢上了思政课!上课听得津津有味,下课有问不完的问题。我的思政课更给她埋下了一颗研究社会科学的种子。2018年博士毕业后的刘梦觉成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站上了高校思政课的讲台。她回忆说:“吴老师能说会唱,即兴还能来段幽默的脱口秀,把书本上的知识悄悄塞进了诗歌里,用才艺把理论演绎得活色生香,刷新了我对政治课的认识。今天我站上高校思政课的讲台,课堂上也有许多模仿吴老师的影子。”

思政课不是硬性的灌输,不是声嘶力竭的喊口号,不是苦口婆心的道德说教。诗词是感天动地的情怀,歌曲是以声传情的艺术。诗词和歌曲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力量、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思政课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一颗“诗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诗意的情怀中汲取营养,从愉悦的歌声中涵养心灵,透过诗词歌赋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真情涌动,引导学生做求真向善的人

教学最忌是无情,不能把思政课上成冷冰冰的说教课。语言需要情真意切,交流需要发自肺腑,上课需要激情澎湃,课堂需要真情涌动。思政课不是高高在上的训斥,而是俯首凝神的注视、深入灵魂的抚摸,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清晰地记得1999年,当时我在讲授八年级“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想到青少年沉溺校外游戏厅的问题较为突出,我就扛着学校的一台超大的摄像机偷偷地溜进游戏厅,现场取材拍摄学生玩游戏的场景,被老板误认为记者给轰了出来。尽管在推搡中拍摄到的镜头摇摇晃晃,但鲜活的视频引发了学生心灵的强烈触动。在我看来,思政课要用真实打动人,这也许就是教育的真谛。

我的思政课追求“抬头率”,更追求 “走心率”,但绝不简单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思政课不仅要教在今天,更要面向明天。我让思政课“活”了起来,思政课也让我“火”了起来。在解放中学,我的思政课成为了“香饽饽”,成了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我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男神”。经常是已经下课了,我还被学生包围着:“吴老师,希望您能签个名,想和您合个影!”“吴老师,这节课我给您打满分。”有时下课铃响了,学生说:“吴老师,不用下课,您接着讲。”我说:“吴老师不拖堂的。”

习总书记说:“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我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好这块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做一名不忘初心的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