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基于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视角

2023-02-22 20:24孔凡哲
中国德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验性教育资源共同体

■ 彬 彬 孔凡哲

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要想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施路径进行更加清晰科学的把握。学界对此也开展了深入研究,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依据民族学、历史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的原理和理论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教育学视野的相关研究不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校,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关注不多。铸牢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家校社的协同配合,这其中,学校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重要的研究方向。纵观以往研究,学校教育中的路径研究多为宏观层面的路径,具体实施中路径应用有限。学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在创新教育载体、形成教育要素合力、实施路径具体化等方面仍有可挖掘的空间。未来研究可从微观层面基于学校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佳结合点,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实践路径,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的作用。

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注重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强化实践性、体验性、选择性,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因素。开发与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适切路径,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在研究视角层面的丰富和实践层面的深化。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意蕴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意蕴进行分析和界定,为学校教育中构建实践路径、明晰理论、理清操作提供了指引,进而实现培育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一)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基点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要紧紧围绕教育基本要素展开,即围绕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育内容资源和教育手段资源展开,且各要素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之中。

近年来,相关研究进一步聚焦教育活动、教育策略建设等具体领域。有研究认为“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要强化资源意识并构建科学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资源体系”[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多维系统,要从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微观路径,在实践中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3]。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活动,要坚持立德树人,服务于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以‘人’为考察中心,探寻育人的内在逻辑,并以此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设计、实践展开与成效评价的基础”[4],“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逻辑原点与根本之道”[5]。“纵向上完成常识的教育、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教育、精神的教育的升华过程,‘教书’和‘育人’才能真正统一起来”[6]。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基点为: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以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以教育基本要素构建实践路径,开发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知情意行并举,以整体的教育培育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视角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充分用好相关资源,要“强化实践性、体验性、选择性”。选择适切的教育资源,经过相关实践活动,学生经历体验,这是推动学生从获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意志,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实现机理。这也为我们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学理遵循。基于此,在组织和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时,要注意精选符合教育目标的资源,注重学生的体验与经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视角。其实质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通过强化实践性、体验性和选择性,铸牢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建构、情感深化、行为体验,进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目标。选择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并有效应用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蕴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元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资源等,是开展好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保障。这些教育资源也将成为支撑起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和情感的要素。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实践性、体验性较强的教育,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性活动和学生认知、情感和行动的积极参与的整体体验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就要以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通过开发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开展各类学科主题活动、项目式学习等,增强教育的实践性;通过融合校内育人资源,开发校外协同资源,适切运用互联网资源等,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及交往交流等中开展互嵌式生活、对话式研讨、合作式学习、互动式交流[7]等能够调动学生认知、情感、和行动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情感升华和行为体验。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构建

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的视角,构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要围绕教育基本要素,强化实践性、体验性和选择性。通过有效路径,将各要素联结起来,发挥协同性,进而构建科学性、教育性、可行性高度融合的路径,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

(一)构建“教师—教育资源”选择性路径

教师在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引入教育资源和善用教育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之有效的一条路径。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关注资源本身的教育价值,也要注重实施过程的教育实效。教师根据教育理论和学生发展实际,从静态的教育资源本身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价值到动态的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选择适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并在教育中有效运用构成了“教师—教育资源”的选择性路径。

教师选择适切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并有效实施,直接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导向,即强化选择性是构建“教师—教育资源”路径之根本。教师根据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的育人逻辑,挖掘筛选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使之进入学校场域并被有效利用,是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和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资源的适切性选择标准。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政治、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体研究的成果,开发和有效利用相关教育资源,既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选择性路径,也是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成果的积极途径。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关注和搜集相关教育资源,并进一步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结构,有效运用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积极构建教育资源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与学提供支撑。

(二)构建“学生—教育资源”体验性路径

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其知情意行并举的相关学习和活动中,经过多次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形成和发展的。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即对蕴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进行教育学设计,通过情境创设,主题活动开展或融入大概念教学或学科项目式学习等不同形式不同层面,引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体验及思维等深远意义层面,从广度和深度上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开发与有效利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构成“学生—教育资源”的体验性路径。

强化体验性是构建“学生—教育资源”路径之要义。强化体验性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不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引向学生的情感、意志发生和获得规律。例如,通过开发和有效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或学生熟知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源等进行情感升华和体验式的培育。同时,强化体验性需要注重优化学生的参与度,不仅提高学生认知参与也要激发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而要想唤起学生的中华民族情感,还需要提高学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亲和性,使教育资源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构建“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实践性路径

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构建实践型的育人方式。强化实践性是构建“教育内容—教育资源”路径之逻辑。通过开发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逻辑,发掘教育内容的育人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和学科课程教学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积极创设和开展有利于学生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形成价值共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获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的同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体验,直至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

要积极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的实质性内涵,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资源体系和实践体系。例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学科实践活动和主题综合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获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的同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体验,形成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信念与情感。进一步丰富教育实践形式和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合适的教育空间和环境,通过呈现方式多样的教育策略,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从认知建构、情感升华到行为体验,逐渐在理性和自觉层次上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

(四)构建“教育手段—教育资源”协同性路径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协同配合。增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需要在课堂内外相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体化中形成合力,协同培育。可通过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校内校外,课堂内课堂外的育人资源,强化协同性,实现协同共育。

强化协同性是构建“教育手段—教育资源”路径之机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育人体系的协同。例如,通过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汇聚合力。此外,还需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建设,多角度挖掘信息化资源的育人要素,尝试将信息化资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行融合,协同发力;调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多元主体,高等学校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建立教育资源建设共同体,丰富教育资源类型,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体验性教育资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性操作分析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