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

2023-02-23 12:09
中国商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消费绿色

前言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业内各位专家学者和各界支持下,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商联专家工作委员会承办、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协办,一直记录着中国商业发展历程的“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活动,从2003年至今也已走过二十个年头。二十年展望商业进步,二十载聚焦流通发展,二十度预测记录再出发。

在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支持和《中国商论》杂志社有限公司的协助下,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商贸流通行业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组成专家评审组进行多次讨论。

今年的专家评审组组长仍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和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高级经济师傅龙成共同担任。部分专家委员、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及媒体资深记者参加评审组的研讨和评述报告的撰写。

参加本年度评审和研讨的领导与专家有: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姜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原常务副会长丁俊发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研究员,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李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研究员、原所长任兴洲研究员,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敏、华北地区首席代表李涛博士,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城市商业处副处长李哲,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依绍华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陈立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王晓东教授、商学院谢莉娟教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所所长赖阳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郭馨梅教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张昊副研究员,中华全国信息中心书记曹立生高级经济师,中国商报社副社长胡斌,中国商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沈实,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吴颖,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彭建真,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秘书长杨青松博士,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会长干为,IBMG商业智库总裁唐韶娟,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郁迪、副秘书长、《中国商论》杂志社有限公司常务副社长杨金龙,中国商业联合会办公室副主任兼宣传处处长宋媛媛,以及《中国商报》记者冉隆楠等。

2022年9月27日,我们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商业十大热点二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活动,同时专家评审组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与会专家针对新时代新背景下行业发展的新态势,提出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国内统一大市场,人工智能对商贸流通业成本价格结构变化趋势,电商进农村,公益性的流通设施、流通网络建设,建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流通提质增效,商贸物流网络,集团消费,乡村消费新蓝海,促进零售企业的创新,商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餐饮业的数字化发展,助力城乡居民增收和共同富裕,大数据如何驱动创新,消费互联网带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培育全面内需体系,健康消费的升级,国货国潮经济的崛起,短视频直播加品牌加服务商的协作,夜经济热度等问题,展开了前瞻性的研讨,会议持续讨论三个多小时,并提出30多个商业热点相关问题。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姚力鸣等专家,因事未能到会,以书面形式向秘书处提出了对明年商业热点的建议。

专家委秘书处将专家评审组提出的热点问题梳理、归纳为19个选题,征求160多位专家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2022年11月1日,秘书处在收集归纳各位专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第二次评审会议。与会专家针对反馈意见展开了深入讨论,对热点选题进行提炼、修改和补充,最终确定“202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并组织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的撰写工作。

参加“202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执笔的有:郁迪、曹立生、殷夏、张昊、谢莉娟、孙开心、彭建真、宋媛媛、钱慧敏、冯凯盈、杨金龙、张娟、冉隆楠、蒋永霞。全篇由傅龙成修改统稿,郁迪编辑校对。

2023年1月,“202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在北京向媒体及业界发布。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根据专家的评述报告撰写制作“2023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英文报告”,同期在香港向港澳及海外媒体和商界人士发布。

热点一 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流通业深远变革,现代流通体系深度联动商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并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流通业变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商贸流通业将迎来发展新契机和变革新机遇。

具体表现在:其一,抓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商贸流通业将进一步突破流通发展的效率瓶颈,深度畅通国内大循环,以满足广大人民具体现实的消费需要为出发点,助推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以更好应对不确定性环境下的需求收缩压力,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基础。其二,随着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流通领域将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流通网络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良好格局,推动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助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日益升级。其三,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与城乡流通一体化将进一步提上日程,特别是随着城乡双向流通渠道不断畅通、农村商贸流通体系逐渐完善,城乡流通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从而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其四,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内外贸一体化建设将持续推进,有望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流通企业联动国内国外市场,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在加速演进,商贸流通领域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进程,继续着力建成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仍是流通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且,着眼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流通体系的建设还将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产生深度联动,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注入新活力。首先,流通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将持续激发出流通效率提升的巨大潜力,进一步实现新技术由零售等商业环节拓展至供应链全场景的应用,使数字化不仅仅停留在对消费者多元偏好的探测,更体现在联动生产的供应链优化,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其次,从流通领域发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特别是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将助力供应链协同发展,有效实现生产、销售、库存、配送信息共享,衔接供应链上下游,促进生产效率提升,也是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再次,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补齐农村流通短板,使流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同时畅通农产品流通网络和末端配送渠道,并确保粮食等大宗战略农产品供应安全,切实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最后,以大型国有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公有制经济形式为主力,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合力,提升流通体系的应急保障能力,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内市场价格和供应稳定性,还将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促进国内商品流通与国际供应链体系更好融合。

展望未来,专家指出,流通体系将以高效顺畅为目标,同时参与深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流通主体数字化转型、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完善和流通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第一,从锻造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要求出发,数字化流通体系建设将稳步推进。只有依托流通主体的数字化转型,才能在大数据时代真正发挥需求反向引领柔性生产的流通先导性作用,促进供应链协同性全面提升。通过流通向上游各环节各领域进行数字赋能,将加快供应链、产业链整合以及配送体系的智慧化升级,以强大的供应链弹性提高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反应能力和速度。

第二,为进一步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基础,发达畅通的物流体系将加快推进。物流体系的可达性和有效性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重中之重,由此要增强面向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推动综合货运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继续取得新成效,同时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与枢纽布局衔接,更好地发挥其在物流网络中的关键作用和产业集群的区域辐射能力。在流通体系数字化转型趋势下,物流体系的智慧化水平有待持续提升,应用物联网新技术,进一步助力打造高效、敏捷的数字化供应链,提升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围绕产品制造到仓储、配送实现供应链全链路协同,以一体化供应链支撑富有韧性和效率的生产。

第三,为确保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稳定,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目前,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持续升级,作为流通主渠道之一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智慧化转型有望进一步加快。随着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农村传统商贸设施加快转型升级,未来新型流通基础设施在农村及偏远山区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此外,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农产品储备制度建设也有助于缓冲供给或需求冲击,提升产业链稳定程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有效补充。

第四,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流通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部分流通企业在疫情期间稳物价、保供给过程中已经表现出突出的应急保障能力,下阶段有望出现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进一步整合国内外资源,推动构建国内国际一体化的渠道体系,进一步深刻影响全球供应链安全体系。同时,商贸流通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也将进一步得到关注,在突发事件中不断提升面向供应链的直采功能。

总之,党的二十大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描绘了新蓝图,吹响了商贸流通业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在未来应继续深化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促进商贸流通业提质增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驾护航。可以预见,流通企业将更加积极地拥抱数字经济变革,在补齐包括物流体系和农村流通基建在内的流通短板、加强流通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执笔人 谢莉娟 孙开心)

热点二 促消费政策效应加快释放,消费品市场期待趋稳复苏

2022年,国际地缘冲突风险骤增,国内新冠疫情多地反复,给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增长及国内消费品市场平稳恢复带来巨大挑战,特别是第二季度,超预期突发因素给市场带来严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面对异常复杂困难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力度落实保民生、促消费、稳经济等各项政策,积极推动国民经济在第三季度企稳向好,巩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前三季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恢复回稳,积极因素较上半年有所增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7.0万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1万亿元,同比增长0.6%,增速较上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贡献率较上半年提高9.2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4.6个百分点,高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9.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从各月情况来看,2022年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波动中恢复增长的运行态势。2022年1—2月,消费品市场迎来开门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增速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2.8个百分点。但3—5月,本土疫情多发频发,居民外出购物、就餐减少,非生活必须类商品销售和餐饮收入受到明显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下降3.5%、11.1%、6.7%。6—9月,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重点领域消费举措持续显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2.7%、5.4%、2.5%。10月,多地疫情出现较大反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5%。

尽管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消费品市场的恢复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起伏,但总体上能够呈现出与政策引导方向、经济运行规律密切相关的发展特点:

一是网上零售对消费市场增长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在直播电商、无接触服务等新型消费较快发展的推动下,前10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实现9.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高于消费品市场平均增长水平6.6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6.2%,比2021年前10月提高2.5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高达295.2%,比2021年前10月提高271.9个百分点。

二是大宗商品消费快速恢复。在全球油价上涨的推动下,前10月,限额以上单位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增长12.5%,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高达98.6%。在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作用和2021年同期低增速基数的作用下,6—9月,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零售额平均增长13.4%,对6—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2%,是推动消费品市场恢复正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是大众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前10月,限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8%,日用品类增长1.6%,中西药品类增长9.3%。网上吃类商品零售额在上年同期增长19.0%的基础上,再增长16.7%。

四是绿色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良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对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绿色消费、文化消费得到较快发展。前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443.2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07.5%。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9%,增速分别比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高2.8个百分点。

除积极、正面的特点外,消费品市场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且亟需改善的方面:一是线下客流减少,制约实体店消费和餐饮消费有效恢复,前10月,实体店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6万亿元,同比下降1.6%。餐饮收入3.5万亿元,同比下降5.0%;二是居民消费偏谨慎,以可选消费为主的部分零售业态销售下滑,前10月,限额以上单位百货店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6.8%,前三季度,以百货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6.7%;三是居住类商品消费未有明显改善,前10月,在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3%、销售金额同比下降26.1%的影响下,限额以上单位的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8%、家具类同比下降8.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同比下降5.3%。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发挥,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持续增加,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我国流通方式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商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新型消费快速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扩内需、促消费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为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第一,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保证消费规模合理增长的情况下,实现消费品质再提升、消费内涵更丰富、消费增长可持续。

第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意味着扩大的内需必须是有效需求,是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一致的需求,是可以促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健康发展的需求。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中等收入群体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大众消费升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利于农村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持续较快增长;国家将以更大力度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有利于居民多元化、个性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意味着,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同等重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特征。商业供给在实现数量更充足、价格更实惠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并努力营造一个消费更安全、交易更公平、商业更诚信的市场环境,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精神方面的获得感。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绿色、环保、低碳消费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形态,并成为消费品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我国商业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六,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将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我国商业将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各国企业用国际品质满足中国消费需求,推动中国智慧为全球消费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总的来看,2023年,我国消费品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但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积累。国家将出台并持续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加快释放扩消费政策效应,推动经济进一步趋稳复苏。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住房需求有效满足、大宗消费保持增长、新型消费快速壮大、消费价格稳定可控等有利条件的作用下,我国消费品市场有望加快恢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实现6%左右的增长。

(执笔人 曹立生 殷夏)

热点三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现代流通体系支撑要素商品高效流动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要求和举措,引起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市场制度规则不一,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现象仍存在于一些领域或地区,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堵点尚未完全消除。由此,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成为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意见》体现了新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要求。在统一市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妨碍商品要素流动的因素及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发生转变,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商品跨地区流动的基础逐渐被打破,而公共事业、自然垄断等领域中涉及招标、集采的审批、备案、许可准入成为地方保护主义行为的多发地。对外开放过程中片面重视吸引外资、扩大外贸的发展理念一度造成了忽视国内规模效应的后果,而在国内市场日益受到重视、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的过程中,国内流通过程复杂、成本偏高的问题日益凸显。自然地理条件形成的“硬阻隔”也是妨碍要素流动的重要因素,这在近年来大力推进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已有明显改观,而地区间市场规则不同、监管要求不一以及营商环境难以预期等“软问题”成为企业开展跨地区经营活动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意见》强调了规范市场干预行为、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设现代流通网络、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推动基础规则制度与监管执法统一,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等举措内容,呼应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通环节中商品的自由顺畅流动,既是构建统一市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公平竞争、平等交换的必要基础。流通体系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挖掘内需潜力、实现商品价值方面的关键作用。流通环节直接承担大量生产资料与最终商品流动的属性,更意味着统一市场消除地区歧视、优化规则秩序的要求应当在流通体系中首先得到体现。

近年来,随着零售、物流、批发等领域中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流通体系运行效率有了明显提升,为全国市场统一提供了有力支撑。流通领域中大量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身处各地的消费者方便获取更多的商品信息并选择购买,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扩大商品、服务所能触达的地域范围。“线上销售+快递配送”的模式实现了比传统零售更快的扩张速度,加之线上与线下融合成为趋势,大型流通企业依托其“生态圈效应”高效连通产业带与消费地,从而主导“买全国、卖全国”格局的初步形成。由此,不同地区中包括生产、流通在内的经营主体都逐渐被纳入到一个更为统一、竞争程度更高的市场环境之中。

建设统一大市场将为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学术界常常根据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状态下地区间价格趋于一致的“一价定律”来衡量市场统一度;而随着大型流通企业跨地区拓展业务,尤其线上销售渠道的发展,不同地区“同品同价”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统一市场已经建成,因为流通企业跨地区经营的成本差异仍然存在,一些方面差别还比较大,只是在流通企业内部被平均化了。并且,流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会遇到涉及跨地区分支机构设立注册与税务登记等事项,不同地区办事规则、业务流程、营商环境等方面也往往存在具体差别。此外,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出台招标、审批、评比等措施时,更加偏重企业在本地的经营业绩。随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进程的加快,地区间市场与规则将更加一致,企业跨地区经营成本将得到降低、竞争将更加公平,这对于流通企业提升网络化、规模化经营效率无疑是有利的。

构建统一大市场还有助于增强流通体系调剂商品余缺、促进供求匹配的能力。近年来,一些产地农产品集中收获以后发生滞销、价格下跌直至“烂在地里”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而实际上,其中多数情况中的产品只是在当地出现了短时供过于求,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有很大需求的;但由于地区间流通成本高企,跨地区商品流动与价格套利就变得难以实现。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销衔接、改善营商环境,将有助于持续降低各种制度与非制度性成本,从而促进地区间商品的自由流动与余缺互补。流通体系环节价格波动、稳定市场预期的能力也将得到提升。此外,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资源交易互通、利用开发与权益保护机制,还能够使流通数字化进程拥有更加广泛的用户基础,进一步增强商业“反弹琵琶”带动上游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加新型供给的作用,惠及更多的厂商与消费者。

在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应着力抓好流通领域批发、零售和物流三方面内容,提升流通企业在采购、销售、物流等方面综合能力;同时,要加快流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优化各种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完善制度体系保障。企业也要突破传统的“本地化”经营思维,更新发展理念,适应统一大市场建设带来的更为开放的竞争环境。

(执笔人 张 昊)

热点四 疫情反复促使商业企业策略转变,政府纾困和企业自救需齐头并进

2022年3月以来,新一轮新冠疫情严重影响零售、餐饮和服务行业企业的正常经营,二季度乃至下半年企业承受着不亚于2020年新冠疫情刚爆发时期的经营和生存压力。

在新冠疫情的反复冲击下,消费者消费意愿降低,其消费习惯也逐步向线上转移,零售企业各业态尤其是线下业态表现欠佳,同时,线上零售企业增速明显减缓。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长期影响下,此前表现尚可的购物中心和商超业态也出现了客流大幅下降,购物中心出租率下滑的现象也非常明显。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考虑到目前国内疫情防控逐步放开,全国范围内实施乙类乙管,但传导到消费端,零售与餐饮和服务相关行业的恢复仍需一定时间,所以相关行业需从实际出发,切实转变观念和策略,找到疫情“乙类乙管”条件下的经营策略。

为了帮助服务领域困难行业恢复活力,同时发挥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拉动作用,国务院和相关部委2022年出台了一系列惠及企业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具体举措如下:

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

4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统筹做好道路货运疫情防控和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在严密防范疫情通过道路运输环节传播扩散的同时,全力做好应对疫情医疗防控物资、鲜活农产品、重点生产生活物资、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种子等)、能源物资、邮政快递等各类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加大失业保险支持稳岗和培训力度等;4月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等会议均将助企纾困具体政策研讨作为重要议题。

4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部署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有关工作。

6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六方面33项具体政策措施。通过部分大型跨区域发展的连锁经营企业调查发现,涉及连锁商业企业的主要措施,各地大多仅限针对中小微和个体工商户。

继稳经济33项措施后,9月,国常会为加力固牢前期经济恢复发展态势,坚持以发展解决经济艰困难题,再定调实施19项稳经济接续政策,以形成组合效应,推动经济企稳向好,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助力经济发展和零售企业纾困解难提供了较大帮助,部分政策的落实情况具体如下:

1.税费减免

(1)关于“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继续按15%加计抵减应纳税额”。餐饮企业反馈均已享受;部分零售企业反馈也有部分享受。

(2)关于“研究将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7个行业企业纳入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目前,全国有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关政策。部分规上企业反映部分连锁企业按中小企业界定享受到了留抵退税政策。

2.社保缓缴及减免

(1)关于“2022年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在2022年度将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该政策企业已享受到。连锁经营企业稳岗返还比例为30%,远低于中小微企业的90%,但连锁企业承担的就业容量更大,稳岗效果更显著。建议提高比例至60%,并且增加行业维度,扩大到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所有零售、餐饮行业。

(2)关于“在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5个特困行业实施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保费政策的基础上,对受到疫情严重冲击、行业内大面积出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其他特困行业,扩大实施缓缴政策,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阶段性延长到今年底。”

各地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基本执行的是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可延长至3个月,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缓缴期限可延长至1年的政策。福建、上海、济南还出台可申请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或者缓缴。

(3)关于“拓宽失业保险留工补助受益范围,由中小微企业扩大至受疫情严重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所有参保企业。

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各省份确定,与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不重复享受,政策执行期限至今年底。”

该政策加大了对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也拓展到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经营的企业。

3.餐饮、零售业纾困

关于“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餐饮企业,给予阶段性商户服务费优惠”。

据了解,主要外卖平台对中小及困难餐饮商户实施了降费和增收等措施,包括透明收费结构、线上活动补贴、下调服务费、增加服务项目等。

关于2023纾困扶持政策,如新冠疫情持续,我们呼吁国家对零售、餐饮、旅游等与消费密切关联的行业,要进一步加大纾困力度。目前大部分扶持政策仅限于小微企业,将大型连锁企业排除在外。建议有关部门开展广泛深入地实地调研,摸清连锁经营企业实情,将助企纾困、扶持政策覆盖面扩大至遭受损失的全行业企业,不排除连锁经营企业,或者允许连锁经营企业按单一门店认定为中小微企业以获得政策精准纾困。

此外,行业也呼吁加大稳岗及社保等减免力度。对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的企业建议参考执行2020年三项社保减免3~6个月;加快增值税留抵退税进度,让资金尽早落到市场主体账上。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4号)规定,一次性退还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是最直接的现金流纾困政策,现金流对面临重大经营困境的中大型连锁经营企业也十分重要。建议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零售、服务业纳入留抵退税范围,对增值税存量留抵准予退还,对新增留抵全额退还,以缓解企业现金流紧张问题。

同时,专家呼吁简化留抵退税申办流程,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市场主体要一视同仁”的讲话精神。承租国有企业房租减免等针对小微企业的相关政策应全面放开所有市场主体,往往中大型连锁经营企业是商业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稳经济保就业作用更加显著,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连锁反应。建议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家战略下,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落实全国统一的通行证制度,依法依规制定通行管控措施,不得层层加码、一刀切。

2023年,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企业的基础上,企业也需要采取自救措施,无论是寻找新的赛道,或夯实供应链,强化商品能力,或加强精细化管理,都是未来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基础。

(执笔人 彭建真 白美蓉)

热点五 平台经济趋向公平规范有序,线上零售寻求突破与亮点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迅猛发展,广泛渗透到零售、餐饮、出行、社交、支付、资讯等各个领域,并诞生了多个巨头和超级“独角兽”。但伴随着高速发展,平台经济也诞生出如商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及其他涉嫌垄断的问题。在过去一年中,针对平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乱象,我国坚持规范和发展并重,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平有序、健康发展成为平台经济新的发展关键词。

平台经济基于数字技术,采用数字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一种新型经济系统。互联网时代,平台经济相当常见,如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著名互联网企业,都与平台经济脱不开关系。某种意义上,平台企业已成为跨界融合的重要载体,他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消费体验,重构了商业生态,也推动了生产、流通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

但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问题也随之而来,商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数据安全等问题反过来制约了平台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特别是在过去一年中,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不仅能看到国家对规范平台经济发展的决心,也能看到明显的成效。

2022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包括加强全链条竞争监管执法,强化超大型互联网平台责任等;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指出,关于平台经济治理,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不难发现,一系列规制政策的发布,传递的信号越来越积极。虽然有不适应的阵痛,但历经了集中整改后,平台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对宏观经济的支撑性随之提升。

2022年5月公布的《2022阿里巴巴平台经营环境报告》显示,阿里巴巴通过健全完善合规组织体系,提升全员合规意识,开展业务风险自查自纠,推动合规举措落地,营造公平有序、健康持续的平台经营环境。一年以来,平台治理水位明显提高,平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超过90%的受访商家表达对平台合规治理表示满意,消费者服务满意度同比上升6.6%。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平台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竞争环境变得更加健康、公平的同时,网络零售的发展趋势在过去一年中也发生了转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09542亿元,增长4.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4506亿元,增长7.2%,增速比1—9月加快1.1个百分点,对市场销售增长拉动超过1.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2%,比1—9月提高0.5个百分点,自8月起占比连续上升。

网上零售额的增长,离不开企业的创新。为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零售及餐饮企业不断开拓线上业务,加快发展网络销售、外卖送餐等无接触服务,带动线上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除了线下企业积极“触网”,线上企业也“变了”,开始寻求新的突破点。

一方面,2022年开始,电商平台不再一味追求成交额,淡化价格战,更多的开始关注对商家和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关注整个平台经济的增长质量。这一变化趋势,在2022年“双11”充分体现。“双11”之前,各电商平台就对商家推出各种扶持措施,给予消费者最大力度的优惠。如2022年天猫“双11”进一步简化规则、降低门槛、降低商家经营成本;京东在扶持商家方面也不遗余力,发布“招募新商家、建立新机制、推出新服务、开启新增长”的“四新举措”。在天猫和京东的“双11”业绩战报中,与商家和消费者服务相关联的云计算和物流能力的提升也成为亮点。

另一方面,线上平台开始发力实体经济,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共融共生。在国新办的举行《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市场监管总局负责人明确表示,鼓励商业经营创新模式,线下实体店和网上店铺都是参与实体经济,不会限制其中任何一种经营模式。网络销售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

2022年“双11”大促期间,京东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近10000种农产品成交额超过10万元。同时,京东深度融合的“三网通”供应链体系,也正成为提升乡村产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另外,京东助力产业带商家、工厂获得实在增长。天猫数据显示,从10月31日晚8点天猫“双11”第一波售卖启动到11月11日0点,全国多条产业带的整体成交额实现同比3位数增长。这些产业带集中在家装家居、企业服务、宠物食品和潮流玩具等领域。

从过去一年的情况来看,平台经济已经进行专项整改,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网络购物、平台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经营企业或平台主体,仍需致力于利用、维护、开发、提升。政府将会继续予以规制、监督。相信2023年平台经济将继续规范发展,公平有序健康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未来常态化监管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平台经济的发展与创新。

在平台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同时,网上零售转型的趋势也会持续,电商平台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面对消费者和商家的“服务战”,不断创新,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继续前进。此外,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线下会成为线上电商平台们的新突破点之一。

(执笔人 冉隆楠)

热点六 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商业创新精彩纷呈

2022年1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39.8%,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之一。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数字经济正向各个领域加速渗透,传统行业纷纷利用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商贸流通领域,有专家认为,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零售商业模式加速深度融合,数字化在释放消费活力、推动消费升级、创新消费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商业转型、企业升级优化和消费市场增长的新引擎。同时,随着线上消费基数逐年增大及线上线下公平竞争政策效果的显现,网上实物商品零售进入低速增长期,但线上线下的创新依然精彩,从消费方式、业态、品类、营销等不断迭代升级,线上线下结合走向深入。

一、数字经济重构产业链、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聚焦商业领域,专家们指出:在各类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和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多种因素叠加下,数字化在商业创新和降本增效方面的独特优势已成为众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从智能化应用、智慧化场景,到更高效的线上线下交易流程、更智能的运营解决方案,数字经济为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赋予了新的动能。

众多零售企业在经历了前期探索后逐渐根据自身规模、区域特色、业态定位等选择了更适合自身的数字化道路,平台、App、小程序、私域、社群、团购、直播等模式接连涌现并被广泛应用。数字服务商根据零售企业的行业特性通过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智能导购、直播导购、智能试衣镜、智能停车、智能导航、交互式货架、云货架商城、云POS、无人门店、游戏互动等多种方式,围绕消费者“引、逛、试、买、离、回”消费场景全流程,实现企业的引流、转化、分析、复购、降本增效等全方位的数字化增长。

专家们指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数字化的运用在未来发展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行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单纯消费端入口的营销方式电商化或营销渠道线上化,还要推进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化应用贯彻到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及体验、消费等全过程;要重新用数字化来改造和重塑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重构人、货、场,变革生产、物流、仓储、零售等整个环节,同时在企业内部的前台运营和后台管理等方面也需要向数字化要效益,从内到外实现数字化变革。

作为消费前沿,行业之前的数字化应用主要集中在渠道拓展、自有平台建设、全渠道营销和流量运营等产业链前端,而价值链中上游、未能在业绩上立竿见影、改造难度更高的领域仍是行业数字化短板,整个供应链的数字化建设仍任重道远。随着企业的数字化应用逐渐超越技术思维,开始转向商业运营本质的中后台,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即将进入深水区。

伴随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第二阶段,线上流量日趋见顶,增长空间有限,存量用户挖掘、企业内部和产业链的效益提升成为所有线上线下企业的新增长点。传统零售企业已经意识到仅仅有线上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真正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效率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对于成长于互联网的电商企业来说,流量红利时代逐渐过去,本就是短板的商品和商业运营能力逐渐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增长的短板。

专家指出,利用数字化转型来实现企业毛利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求数字化重点从前台的触点转移到中后台,需要建立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和业务中台,需要在具体的场景中用数字来优化零售企业的成本,提升效率。因此,更精益化的运营、更强的商品力、更高效的供应链将成为行业下一阶段数字化转型应用的重要方向。

二、商业创新精彩纷呈,即时零售成为新增长点

如果说数字化是商业企业未来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创新就是行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商业领域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各类创新一直在不断迭代,专家们一致认为,2022年在全国疫情防控持续加强的背景下,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已发生根本性变革,加之我国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原本就如火如荼的商业创新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2022年露营经济、宠物经济、悦己经济、国潮国货经济、艺术文创消费、生活方式品牌等得到快速增长并持续引领新消费发展。以露营经济为例,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由于跨省旅游难度增加,2021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到747.5亿元,同比增长62.5%;带动市场规模为3812.3亿元,同比增长率为58.5%,预计两年后的2024年中国露营经济带动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在商品品类方面,随着绿色健康消费不断升级,品质化消费逐年增加,婴幼儿专用食用油、调味品等细分品类快速增长,饮食消费更加细分、精致;在大健康理念下,自行车、帐篷露营、户外运动类品牌也有着长足发展;智能窗帘、衣物护理机、一体机、烘干机等智能家电的更新换代需求快速增长,备受消费者青睐;“低碳”意识深入人心,绿色智能家电、新能源车成为消费主流。

在消费业态方面,疫情以来涌现出一批追求极致性价比的硬折扣店,如嗨特购、好特卖、奥特乐等,门店数量均已达到200家以上;以“零食很忙”“薛记炒货”为代表的连锁零食坚果店,也在2022年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为满足Z世代、M世代在VR、游戏、电竞、动漫、IP潮品、娱乐影音、美食等方面的消费需求,诸如BOM嘻番里、戏精桃花源、五只猫密逃城等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业态开始了全新尝试。

在营销创新方面,虽然近两年网络零售增速放缓,但电商的创新热度依旧。截至2022年6月,我国直播电商用户规模达4.69亿,年复合增长率达23.2%;2021年我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到23615.1亿元,比2017年增长近120倍。专家认为,一方面直播电商迅速渗透各行各业,并依然处于高增长状态,但以“东方甄选”新的内容电商成长更为迅速。另一方面,随着行业规模日益增大,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后,直播电商将进入大分化时代,无论是直播还是短视频,不管是内容电商还是兴趣电商,头部主播们的布局逐渐开始从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红海”到布局供应链生态的“蓝海”,直播电商下半场的角逐仍将回归供应链。

具体到线下企业,由于企业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增加新的流量越来越难,因此会员营销成为2022年的经营重点,从业务实践上看,零售企业的会员规模越来越大,几千万会员级别的企业越来越多,会员销售的占比创新高,大型零售企业会员的销售占比平均超过60%。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会员店对企业选品能力、自有品牌及供应链整合能力要求极高,2021年以来多数转型做会员店的大卖场经营效果并不理想。

在模式创新上,专家普遍认为,在数字化浪潮兴起、线上线下融合加速、消费者习惯变化的多重驱动下,2023年及未来几年“即时零售”发展迅速且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2年11月9日发布的报告,2020—2021年,即时零售年同比增长率基本保持在80%~100%,预计到2026年底,即时零售行业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作为到家业务的拓展和延伸,即时零售是消费者利用线上平台下单,商家利用平台或前置仓,30~60分钟为消费者配送到家的一个新型模式,分为自营型和平台型,目前京东、阿里、美团、饿了么、盒马、沃尔玛、永辉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深入即时业务。专家指出,即时零售的迅速增长将会给传统便利店带来新的挑战,长期看来,其呈现出消费端“客群广、场景广、诉求广”和供给端“品类广、品牌广、地域广”的特点,可以让企业跳出单纯的流量生意,使大部分实体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后,既能承接线上流量,又能获得实际订单,切实帮助实体企业获得业绩增长,这一模式将会对2023年以及未来几年零售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执笔人 杨金龙)

热点七 流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绿色商业绿色消费渐成主流

自2020年中国宣布“双碳”目标,绿色消费相关的政策密集出台,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绿色消费体系建设。过去一年,商业领域的绿色转型明显加快,商贸企业持续探索推行绿色商业模式,积极向绿色转型,绿色产品、绿色品牌大量涌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愈来愈强,消费者更注重消费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绿色消费渐成主流。

一、全方位、全链条政策促进绿色消费

为进一步提升商业领域的绿色化水平,政府出台一系列指导政策,从多方面引导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涵盖设计、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物流等多个环节。政府为提升绿色产品质量,至今已印发了3批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及认证的产品目录,覆盖多类别产品。

同时,政府积极引导消费者建立绿色消费观,培育绿色消费模式。2022年1月,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针对促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出多项政策措施,涵盖衣食住行等重点领域,目标是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预计到2030年,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目前,激励措施在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领域力度较强。例如政府在2022年第三次延续自2014年9月起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至2023年底,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针对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积极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并举办以绿色智能为主题的“2022全国家电消费季”和发放绿色节能消费券。

从供给侧到消费端,全方位、全链条政策在多个范畴均见成效。例如,全国现有绿色商场的数目、新建绿色建筑面积等持续增加。而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14年的7.5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352.1万辆,占新车销量比例达13.4%。在政策导向下,商贸领域开启绿色转型。

二、商业领域的绿色转型加快

商贸企业持续探索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升级路径,业界推行的减碳措施百花齐放,涵盖范围更深更广。很多知名企业已经设立绿色运营目标,以及减碳策略和计划路线图。另外,企业积极建设碳中和生产基地,推出绿色低碳产品。例如,目前迪卡侬中国的所有产品中,25%为生态设计产品。

在零售场景上,企业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负责任的消费。电商平台的绿色举措更是跑在零售行业前列,积极为消费者打造绿色消费场景。以阿里巴巴为例,继在2021年底发布国内互联网企业首个碳中和行动报告后,2022年在绿色方面的诸多举措包括:(1)参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制订17项绿色低碳团体标准,为商家及消费者提供清晰可依的指引。(2)旗下电商平台天猫开设国内首个“绿色领跑者”电商专区,协助消费者融入绿色消费。(3)推出碳账户,引导用户主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绿色、可持续成为电商平台促销亮点,各平台更向消费者发放绿色消费券和建立绿色消费积分制度等,以进一步激发绿色消费。2022年“双11”期间,京东物流向消费者派发“20万吨减碳券”,联合消费者共同参与脱碳计划。

线下实体零售,大型百货商场积极打造绿色商场,更透过各种举措把绿色理念渗透至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银泰百货在过去几年先后推出过空瓶回收、无纸化小票、会员卡券数字化等活动,2022年再开展旧衣回收业务,并使用更环保的“全生物降解快递袋”。这些活动受消费者欢迎,成效显著。据调查,超过四成受访者曾经参与商场的化妆品空瓶回收活动。

三、年轻人引领绿色消费新时尚

在一系列政府政策支持和企业推广下,消费者对低碳环保加深理解和认同,绿色消费理念在社会逐渐普及和流行。据调查,超过六成受访者认识绿色消费,其中00后和90后对该理念的认知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分别达79%和70%。年轻消费群体关心社会,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在选择品牌的时候会更多地考虑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举措,成为绿色消费的主力军。在具体实践中,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包括:

(1)保持理性消费,自觉践行减少浪费和节约资源。比如,购买耗电量较低的绿色智能家电、选择二手闲置物品,在餐饮消费领域则减少使用即弃塑料餐具和选择“小份菜”等。

(2)喜爱天然、无添加、健康、有机等概念。消费者追求天然成分,尤其是在食品和彩妆等领域。天猫数据显示,70.5%的用户有意愿购买纯净美妆类产品,护肤类则高达81.1%。

(3)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溢价。根据天猫平台数据显示,环境友好型理念可以打动新一代消费者,年轻消费群体愿意为此支付10%~20%的溢价。

数据显示,中国有机低碳生活的消费规模正迅速增长。过去五年,京东平台上有关消费金额增长167%,用户数增长86%。然而,目前部分消费者在正确识别绿色产品方面感到困难,而且对绿色产品质量信心不足,造成绿色消费认知度高、践行度相对较低的情况。

四、从政策导向到需求导向,绿色消费市场发展向好

在绿色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消费者由过去被动地接收环保信息,变为主动关注品牌在绿色方面的举措,对绿色消费有高度认知,并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概念将从政策大力推动的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领域,逐步扩展到其他产品类别,如基本生活商品等,可持续性将在消费决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随着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持续提高,绿色消费市场将从政策导向走向需求导向。绿色品牌更受消费者青睐,商家因而获得品牌溢价,为零售业界带来商机。为了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商贸企业将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市场供给。

“双碳”目标下,政府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在重点领域的消费绿色转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商家积极响应国家绿色战略,更主动地向绿色转型,愈来愈多的消费者也自觉践行绿色消费。展望2023年,绿色消费成为主流的势头不可逆转,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的差距逐步收窄,消费市场将迎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执笔人 钱慧敏 冯凯盈)

热点八 餐饮业复苏基础尚需巩固,转型升级谋求发展新机遇

2022年,面对更趋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等多种挑战,促消费、扩内需仍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发展活力与韧性的需要,更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所在,餐饮业依然是稳就业、促消费、惠民生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

一、餐饮业恢复基础仍需巩固

受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2022年,餐饮行业复苏态势遇阻,遭受到较大冲击。1—10月,全国餐饮收入实现35348亿元,同比下降5%,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8%,比重较2021年降低0.8个百分点,增速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5.6个百分点。预计2022年全年餐饮市场总规模为4.4万亿元左右,同比下降6%~7%。

餐饮业在波动中艰难前行,复苏的基础依然需要继续巩固和加强。2022年第一季度,面对新一轮疫情的反弹,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8%。第二季度,全国多个省市相继发生疫情,且呈散发、多发、反复、持续时间较长等特征,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明显不足,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5.9%,降幅进一步加大。第三季度,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以及政府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居民外出购物、就餐、旅游等活动逐步恢复,餐饮服务消费明显好转,餐饮收入同比由负转为正增长1.7%。进入第四季度,国内疫情形势严峻,餐饮消费再次受到影响,预计餐饮收入同比下降9%左右。

持续疫情防控下,餐饮业由谋发展转而为求生存,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以及促消费、稳市场的政策措施。总的来看,各项举措落实成效不尽相同。2023年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落实和促消费系列政策成效逐步显现,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广大企业期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餐饮业稳定复苏的基础和成果迎来持续增长和快速发展的景象。

二、数字化智能化成高质量发展推力

疫情防控期间,餐饮新业态新模式在提振消费、激发市场发展活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当前餐饮行业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餐饮企业仍在不断探索实践,还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监管规范滞后等突出短板和问题。数字经济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驱动业务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餐饮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持续渗透到餐饮业中,继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餐饮企业也面临着线上社交与第三方平台相融合、线上和线下商业决策与行为相融合的新局面。作为供给端升级核心推动力,数字化为整个餐饮行业带来了深度变革,赋能市场提质增效。未来,餐饮市场竞争不仅体现在企业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还体现在前端场景和客流量的竞争,更体现在后端系统和供应链的竞争。

专家认为,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出重要部署,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餐饮业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大力推动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加速餐饮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助力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改造提升餐饮传统发展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

三、经济新增长点为市场发展新活力

夜间经济持续活跃。当前,夜间经济还面临同构化同质化、配套设施缺乏、交通拥堵、扰民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关政策措施扶持下,各地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夜间经济打造成亮丽的城市名片,同时不断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探寻均衡点,平衡好夜间经济发展与规范管控,推进形成健康“夜生态”。

“一人户”家庭渐成重要消费群体。当前,“一人户”家庭所占比重已超过1/4。单身经济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可见一斑,尤其是一、二线大城市。为迎合“一人户”家庭就餐需求,预计“小而精”单品店、注重消费享受的休闲简餐、在线外卖外送、新零售都将成为餐饮消费发展趋势。

新型社区餐饮面临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独居的成年子女、已婚未育的年轻夫妻、空巢老人等“一代户”家庭构成逐渐上升。有关数据显示,“一代户”家庭比重已接近一半。老人餐、社区餐饮可满足此类消费群体的就餐需求,定位在1至2人的餐饮消费水平,制定发展策略,进行菜单设计,将单品和多种优质菜品相结合,并融入年轻化元素。

四、餐饮业新消费、新零售有助于餐饮行业提质增效

新零售已成为餐饮行业发展亮点,预制菜的发展则为面临困境的餐饮行业增添了些许亮点,渐成新的盈利点,也是餐饮市场新的竞争赛道和热点。不过,餐饮业正处在由传统烹饪技艺转向现代化产业发展阶段,预制菜市场刚刚起步,准入门槛较低,规模化大型品牌企业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尽管疫情防控之下一些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需求快速增长,但还有一些消费者对其认可度和接受度并不高;行业规范化发展不足,也存在食品生产加工安全风险;冷链仓储物流配送能力成为发展制约因素,也是投资布局的重要领域;预制菜对具有特色的菜品口味复原还存在困难;从业人员技能提升面临挑战等。

专家指出,餐饮新消费新零售出现,既得益于现代科技强有力支撑,也是消费需求推动的结果,是餐饮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奔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有一定的发展前景。餐饮新零售加速推进是餐饮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餐饮业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五、疫情防控之下推进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

食品安全监管将延续“四个最严”的要求,继续利用监督抽查、检测、媒体举报、信用公示等方法,严厉处罚,责任到人。强化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强化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供餐的食品安全要求。继续落实好疫情防控要求和更加严格、完善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政策,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管控,营造安心用餐环境。深入开展“铁拳”行动,持续净化市场环境,优化完善消费维权机制。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消费者安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各方共同努力,继续推动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促进餐饮行业科学健康规范发展。

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更为深入全面

为确保履行碳达峰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餐饮业需要进一步全面可持续发展布局,积极研究探索形成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技术路线,凝聚绿色发展共识,优化绿色、有机原材料和产品构成,“小份量”“小份菜”供应逐渐增加等。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推广,绿色低碳消费意识进一步提升,都有利于推动餐饮行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执笔人 宋媛媛)

热点九 农产品市场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式农产品现代化流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连接城乡,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农产品市场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城乡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和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出村出乡的核心功能载体,其高质量发展关系着城乡人民美好生活,将呈现出新阶段的新发展特点。

一、统一大市场下的农产品大流通将更加畅通,流通先导作用愈发突出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将立足内需,畅通循环,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在改革开放历程中,农产品早已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格局,但由于存在一定的行政壁垒,市场经销商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还是会在一些政策落实、地方执法差异等方面遇到很多问题和难点。随着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全国统一的市场环境、统一的市场责任制度、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统一的监管要求、准入退出机制等将逐步建立。流通的营商环境、政策环境也将逐步统一,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农产品大流通必将更加顺畅。尤其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先导作用势必更加突显。而随着政策导向的着力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成为各路资本,特别是大型互联网电商资本和商业物流资本争相布局的重点领域。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集团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态势增强,更利于应急保供配送体系建立和完善

近年来,以深圳市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地利集团、雨润集团、宏安集团等为首的全国一些有实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团公司,在各地通过新建、合作、入股、收购、托管等方式,投资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园,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向“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走集团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这些市场在管理、技术、品牌和业务一体化等方面发力,形成了标准化的管理运营体系,提高了市场的管理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通过各市场业务系统的统一和数据互联,建立了各市场“高度联动”的业务模式,也提高了管理效率,并逐渐积累了“品牌价值”。比如,深圳市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等23个大中城市经营了33家综合批发市场。旗下批发市场农副产品2021年总交易量3061万吨,总交易额2219亿元,约占全国规模以上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的10%,保障覆盖全国2亿多人口。地利集团利用市场的区位和季节差异,推动西果东运、东鱼西运、南菜北运,利用分销属性的差异,实现了“产地-中转-销地”三类市场的协同发展等。这种发展所带来的规模化效应,易于统一监管的实施和流通效率的提升,凸显市场保障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方面的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主渠道,能快速统筹调度米面粮油肉蛋菜奶等生活必需品货源,是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以公益性市场为核心,全国范围多层次的应急保供配送体系的建立已是当务之急。当前随着国内大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建立,集团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更加重视加强旗下市场管理的整合及资源的共享,集团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态势必将日趋增强,从行业发展角度,将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便于政府和行业协会对农产品流通进行整体规范和统一管理,实施行业自律,实现高效沟通与数据共享,更好地保障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整体效率,全面提升应急保供能力,确保在各类突发事件情况下,农产品“配得全、调得出、用得上”。

三、数字技术+供应链创新带来农产品全产业链升级,流通助力乡村振兴定向帮扶机制将推动建立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农产品的销售既关系着城市消费者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也是农民“钱袋子”的重要来源。农产品的快速销售和高效流通,离不开供应链的强大驱动。目前农产品的帮扶销售都是散点的、以解决局部、临时性滞销为主,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正积极探索与各地农产品主产地产区定向帮扶机制,通过批发商定点集中采购、市场建立特色专营区、标准化和品牌化基地建设等方式,构建起定向帮扶的长效机制。而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一些互联网企业加速在全国布局建设温控仓储基地,推进“云仓网、运输网、共配网、信息网”深度融合,实现融生产者、消费者及其他服务者于一体的跨行业、跨区域产业联盟。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农产品流通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地方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合力推动的农产品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和产业化,以市场化的模式打造的多方共赢、可持续模式,由全新的数字技术+供应链助力品牌地标农产品全产业链升级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平台与区域内特色产业精准对接,与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建立合作关系,打通农产品产销堵点,打造种养、加工、贸易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加大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物流设施建设,将产业链延伸到储藏、精深加工、运销、服务等领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农产品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及深加工产品品牌化运营。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推广和供应链运营体系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连接机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并通过流通大数据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促进农户经营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多次增值,既推动农产品上行,又在乡村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四、RCEP红利持续释放,成员国农产品商贸合作将增速顺畅,更多乡村优质农产品将走向世界

2022年,受《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的带动,关税减让利好,区域规则协同,贸易成本明显降低,贸易便利化显著提升,RCEP成员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增速明显。RCEP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自贸区,也是农产品贸易活跃的一个区域,15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占全世界农产品贸易额的22%左右。RCEP生效后,成员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加顺畅,实现了优势互补。越来越多成员国的农产品正在更加便利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农产品对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出口额也持续增长,对日本出口利好初现,双边首次实现关税减让,水产品、蔬菜等优势产品出口较快增长。据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和RCEP成员国实现农产品贸易额519亿美元,达历史同期最高。基于RCEP提供的稳定市场预期,全国多个省份特别是主要出口省份,如山东、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多措并举推动对RCEP成员国的农产品出口,分享RCEP“盛宴”。2022年1—6月,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总额654.7亿元,其中对RCEP国家出口额34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浙江与RCEP成员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实现260亿元,同比增长12.8%。广东已率先在优质水果主产区打造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浙江台州正在创建浙江省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筹备建设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河南的“万邦鲸采跨境农产品冷链物流港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物流园,中国(广东韶关)RCEP食用菌国际采购交易中心,湖南怀化的国际陆港建设等,都在致力于开拓RCEP国际农产品商贸网络,打造农产品国际采购交易中心。RCEP将持续释放强大的活力,激发区域内农产品贸易、投资潜力,跨境产业园区数量将不断增多。

专家预测,2023年随着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创新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流通和全面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执笔人 张娟)

热点十 商贸物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全面升级

数字化、绿色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以智慧物流为方向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也成为物流业当前的变革路径。2022年,政府重视给予有力扶持,企业积极性高,努力进取,技术驱动的数字物流与绿色供应链不仅助力整个物流行业提质增效,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其已成为促进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有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数字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专家注意到,技术驱动的数字物流时代已然来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业融合,物流业正在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智慧物流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业涌现的新模式新服务不断延伸服务触点,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完善物流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推动现代物流行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成本与效率是物流行业最为看重的要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降本增效成为物流企业的第一要务,新技术的应用、科技的创新也成为行业普遍的追逐方向。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以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为基础,应用并研发数字化系统应用于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推动科技创新和实际运营的深度结合,实现全链路数字化运营和智能化决策。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使得整体的运输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2022年“双11”期间,我国物流业也充分彰显了数字物流的力量。“双11”旺季期间全行业新投入900多套自动化处理设备,“网点管家”、智慧安检、地址围栏等技术更加成熟,作业效率持续提升,“分钟级”配送逐渐普遍,整个运输配送过程井然有序,告别慌乱。

当前物流与制造业、商贸业等深度融合,通过资源整合、流程优化、组织协同,降低供应链全链条成本的优势愈加明显。随着物流业触点的延伸,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领域不断升级创新,从而助力我国各行业实现物流供应链数字化、一体化、智能化。在打造物流一体化供应链的过程中,我国产业供应链的转型升级也开始加速推进。

二、绿色供应链践行者队伍壮大

实现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向,物流要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绿色是发展的底色。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行业绿色发展意识逐渐增强,低碳、节能减排的绿色物流已成为行业关注重点。

当前,绿色物流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底,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模式。在政府的推动下,物流行业开始积极探索绿色物流建设的新路径,包括推广快递绿色化包装,使用可降解的包装袋、可循环的包装箱、减少二次包装,无纸化寄件等,运输环节普及绿色新能源车辆的应用,航空运输中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等。

快递绿色包装的践行者队伍不断壮大。2022年“双11”期间,物流行业上演了一场绿色大戏。菜鸟数据显示,整个“双11”物流全周期的绿色回箱数将达到600万个,相较2021年增长50%。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从包装设计到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2022年“双11”有更多的商家参与到物流减碳,比如伊利、联合利华等品牌开展“双11”每个包裹“减碳50克行动”,以期实现绿色供应链。

三、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物流的畅通是生产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石。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当前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是经济发展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结合点,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前疫情形势复杂严峻,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重要前提是,构建起一个系统综合、快速响应、多方协同、坚强有力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过去我国应急物流体系不完善,但从2022年开始,行业意识逐渐增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几年,社会物流规模与实力不断壮大,相关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2022年不断有物流企业与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应急物流联动工作机制,提高灾害事故救援装备和救灾物资物流联动能力。应急物流与常态物流开始有机融合,常态物流在遇到紧急事件时,快速转变为应急状态。

关于2023年商贸物流创新发展趋势展望,专家认为,未来行业的竞争是数字时代智慧供应链的竞争,2023年,物流行业将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继续前行。传统线下物流将全面触网,加快向业务在线化、数据业务化和流程可视化转型;物流企业边界将全面打开,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赋能,加快向共享化、绿色化和平台化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将全面融合,新基建带动新一代智能物流弯道超车,万物互联的物流互联网有望形成。

绿色物流是一种长期的能力建设,目前推进绿色化发展仍有挑战与困难,比如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因而一些商家的积极性不高。接下来,物流行业仍需坚持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减量、减碳;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共同推动快递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将联合浙江省政府、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等单位在温州举办“全球数字物流与绿色供应链博览会”,共同探讨数字赋能、绿色发展、产业协同的方法与路径。

中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疫情常态化趋势下,要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统筹”,应急物流与常态物流需要有机融合,常态物流在遇到紧急事态时,要很快转变为应急状态。同时还需要不断对社会物流进行结构优化,从而打通堵点、痛点。

(执笔人 蒋永霞)

猜你喜欢
消费绿色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消费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