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认同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怀化学院为例

2023-02-23 14:30陈秀珍
科教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维度设置

陈秀珍

(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0)

专业课程设置是本科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学生通过接触专业课程,认知与了解该专业,并在课程实施中产生相应的专业情感、专业行为甚至对口就业意愿,最终形成专业认同。教育先行、社会认知整体偏低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如何通过提高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而促进社会认知的提升,是所有业内人士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已有研究仅单方面关注专业课程设置或专业认同,缺乏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尤其缺乏专业课程设置对专业认同影响的定量研究。本文拟以专业课程设置为自变量,以专业认同为因变量,力图发现专业课程设置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1 研究的理论背景

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王颖认为课程设置的关键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建构中[1]。关于设置要素,费梅苹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框架指出专业课程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指导思想、课程结构、学时分配、课程进程;刘华丽与衡孝庆等基于课程地位将专业课程分为基本知识课程、核心课程两类,或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与实习三类;慈勤英、赵彬则从武汉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内容分析中提炼出专业课程三要素: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顺序[2]。关于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李精华等人提出现有专业课程设置西化过重与本土地域特色问题;衡孝庆与刘玉兰指出专业核心课程相对统一,但专业实习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关于专业课程设置模式,费梅苹与邹晓红一致认为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模式,存在技术性、实用性与批判性三种模式,当前以技术性模式设置为主。相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还停留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讨论的阶段,欧美国家此时的专业课程设置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基于各国错综复杂的种族、宗教、人权等现实,更加注重人权、反种族主义、宗教信仰等意识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体现,如Didier Reynaert,Peter Dijkstra,Jeroen Knevel[3]与Daniel A.Boamah,Sharon D.Jones-Eversley,Dana K.Harmon[4]等;二是更加关注实践教学品质。阿雷桑德洛·西科拉等认为意大利大学提供的社会工作课程与专业实践的距离太远,无法吸收来自社会和社会服务的新刺激[5];三是认为教育者亦是社会工作者的五大经典角色之一,部分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将教育学部分课程深深嵌入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中。

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研究。秦攀博第一个设计出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和适切性四要素在内的个体专业认同问卷[6],该问卷在各专业认同水平研究中获广泛使用;借助问卷工具,邹裟与邱幼云指出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究竟什么影响了专业认同,多数学者从定性角度分析,倪玉霞与赵雪莲指出职业期望与职业声望、家庭支持与个体人格四大因素;胡莹则指出政府宏观政策支持、专业教师专业素养、同辈群体积极影响与专业价值个人价值契合都能对专业认同产生正面影响;余冰与熊若杉以及衡孝庆与刘玉兰则专注于专业实践环节对专业认同尤其是毕业后职业认同的影响。与前述关注专业认同定性研究不同的是,衡孝庆与刘玉兰将注意力放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认同影响因素上,并得出学生个人特质对课程认同产生偏相关关系,学校特质则影响不大的结论。相较于国内学者更多关注学生校内专业认同,欧美学者则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毕业后的职业认同研究上,如Bernadette Moorhead,Karen Bell,Therese Jones Mutton提出要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加强职业认同的培养;Andreina Bruno,Giuseppina Dell Aversana认为工作整合学习的策略可维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职业认同中的作用;Julia Mary Wheeler认为学生实践中安置主管和中介环境对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有影响。

社会工作起源于欧美,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职业认同的研究,欧美国家不仅发展在前,且都呈现出显著的国别特色。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快,2019年全国已有348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7]。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多单方面聚焦专业课程设置或专业认同,说明解决这两个问题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但已有研究中竟无一探究两者关系。专业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与灵魂,那么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认同之间是否有关系、关系如何就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这亦是本文对已有研究的一个拓展。本文以怀化学院为分析对象,从专业课程设置入手,寻找二者间的关系以及专业课程设置对专业认同到底有无影响、影响如何,进而依据分析结果改善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在怀化学院内开展。2011年怀化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至今已培养出8届毕业生,每年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过关率与考研成功率颇高,在省内外高校同行中享有良好口碑。针对研究议题主要聚焦专业认同中的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因素分析,所以仅选择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大四两个年级的85位学生进行整群抽样。相较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大三大四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情况有更大发言权,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业认同。其中,男女学生性别比1∶2,大三大四人数比9∶8,农村城镇户籍比4∶1,高考志愿类型中调剂、第一志愿、他人推荐占比分别为6∶3∶1,完全符合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现有性别、年级、志愿类型以及该校学生户籍分布状况。

2.2 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主要借助《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认同关系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该问卷总共12个题项,由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专业课程设置维度与专业认同维度三部分构成。其中,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4个题项,分别是性别、年级、户籍与志愿类型;专业课程设置维度主要参考蒋慈英、赵彬两人课程设置构成三要素的思路进行编制,包括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课程理论内容设置、专业课程实践内容设置以及专业课程顺序设置4个题项,采用3级计分;专业认同设置维度直接借鉴秦攀博的个人专业认同量表,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与专业适切性(即对口就业意愿)共4个题项,亦采用3级计分。

2.3 信效度分析

借助spss软件对量表各维度以及量表整体进行信效度分析。首先,量表两个维度信效度都较好。其中,专业课程设置维度克隆巴赫系数0.730,KMO值0.671(P<0.01),信度与效度较好;专业认同维度克隆巴赫系数0.769,KMO值0.689(P<0.01),信度与效度较好。其次,对量表整体进行测量,克隆巴赫系数0.772,信度较好;KMO值0.736(P<0.01),效度可接受的同时,根据总方差解释率与旋转后成分矩阵发现:量表预设2个维度(即专业课程设置维度与专业认同维度)共8个题项是不适合的,应划分成3个维度7个题项,这样量表中3个维度的总方差解释率68.901%>60%,才是比较可靠的(见表1)。具体而言,变化一是原先预设的专业认同1个维度4个题项,最后变成专业认同1个维度3个题项与专业认知1个维度1个题项;变化二是专业课程设置维度4个题项中的课程顺序题项在第2个维度(即专业课程设置)载荷为0.575,在第3个维度(即专业认知)载荷为0.505,都>0.5,表明课程顺序可反映2、3维度,亦说明该题项针对性不强、能效性不高,应该在量表中予以删除,也即专业课程设置维度由原来的专业课程结构、课程理论内容、课程实践内容与课程顺序4个题项最后变成了专业课程结构、课程理论内容、课程实践内容3个题项。以上是本文对慈勤英、赵彬两人专业课程设置构成思路以及秦攀博个人专业认同量表的适度修正。

表1 量表整体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3 结果及分析

3.1 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同均值一般偏上,专业认知均值偏低

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同都给予一般偏上的认可程度,其均值得分依次为2.4、2.2(其中1分为不认同,2为一般,3分为认同);学生对专业认知的评分较低,均值仅为1.6(见表2)。专业认知评分较低这一结果基本符合目前学生的实际表现,也即经过三四年的专业学习后,即便对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同有较好的评分,但对于社会工作到底是什么、学完以后能干什么,相当比例的学生依然处于半知半解的状态,无法做到像教育学、法学等专业的学生那样明白与确定。

表2 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知、专业认同现状数据

3.2 学生的人口学差异均不影响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认同

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发现:第一,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知、专业认同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中P值均>0.05,意味着不同性别不会影响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知及专业认同情况。第二,不同户籍的学生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同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中P值均>0.05;但户籍在专业认知维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F值为22.3,其中农村户籍学生对专业认知均值1.5,比城镇户籍学生均值低0.25。第三,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同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0.05;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认知维度存在显著差异,P=0.04<0.05,F值为4.4,且大四专业认知值为1.63分,比大三高0.4。第四,不同高考志愿填报类型的学生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知、专业认同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检验中P值均>0.05(见表3)。即学生的性别、年级、户籍与志愿类型均不会影响专业课程设置或专业认同,但年级、户籍会对专业认知产生影响。根据这一结果,意味着后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认同的对策制订中,无须考虑学生的人口学差异,尤其无须纠结于学生高考结束后志愿填报的具体类型。

表3 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知、专业认同与学生人口学差异矩阵

3.3 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认同显著正相关,专业认知与前两者均不相关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认同之间呈现出显著正向相关关系,Pearson系数0.46(P<0.01),即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评分高,意味着专业认同评分就高;反之,则低。专业认知与专业认同之间、专业认知与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由于P值都>0.05(见表4),表明专业认知与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知与专业认同彼此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如何理解专业认知与专业认同不相关这一结果,学生说:即便我对这个专业有较高的认知,但因为薪酬偏低、兴趣不在此等主客观原因,可能也不会产生认同。专业认知与专业课程间不相关的结果与人们通常的认知刚好相反。一般人认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年份越久,专业认知就应该越多。究其缘由,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给出如此答案,即身在此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学得越多,接触越深,不懂的也就越多,反而刚学、刚入门时自我感觉还挺好。由于专业认知与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同不相关,也就不存在专业认知对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知对专业认同等之类的影响,故影响因素研究仅在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认同之间进行。

表4 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认知、专业认同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矩阵

3.4 专业课程设置维度尤其课程理论内容与课程结构显著影响专业认同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专业课程设置维度整体显著正向影响专业认同,(B=0.435>0,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专业课程设置维度内仅有理论内容与课程结构可以显著正向影响到专业认同,其非标准化回归系数B值分别为0.196、0.198(P<0.05);而课程实践内容则不能显著影响到专业认同(P值均>0.05)。对于课程理论内容能够影响专业认同、而课程实践内容不能影响专业认同这一结果,访谈中教师与学生基本认为:因为理论内容承载着社会工作专业所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方法,所以影响着专业认同;而课程实践内容,对于提高专业技能很重要,往往更多影响的是职业认同,而非专业认同。依据标准化系数分值大小排序发现,课程理论内容(0.255)对专业认同的影响重要性稍大于课程结构(0.253)(见表5)。依据以上分析,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认同间得出如下回归方程:专业认同=1.088+0.196*课程理论内容+0.198*课程结构。

4 对策与建议

表2到表5的数据分析表明,专业课程设置尤其是课程理论内容与课程结构是正向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且课程理论内容的影响力稍大于课程结构。所以,改善专业课程设置,尤其是改善课程理论内容与课程结构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针对怀化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拟从以下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表5 专业课程设置三要素与专业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系数矩阵

4.1 扎实提升价值伦理类课程教学的内化成效

社会工作是一个价值与伦理凸显的专业。依据知识所属的性质,专业课程理论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类、实务知识类、专业方法类与专业价值伦理类。相较于前三类内容,教育界、学术界与实务界一致认为专业价值伦理类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价值与伦理难度最大。如何在原有内化水平基础上力求成效的进一步提升?建议如下:第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挖掘双师型教师有效处理价值冲突与伦理抉择困境的能力。教师强、学生才强。目前该校3/4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虽已拥有国家人社部与民政部批准颁发的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但证书不等于能力,任课教师处理价值冲突与专业伦理抉择困境的能力亟须提升:继续深化落实每年一次的专业教师行业实践活动,提高行业实践活动标准,对行业实践活动提出价值伦理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二,教学主体整体设计中,进一步拔高学生主体地位,具体操作如下:专业价值伦理教材中基础理论知识章节由教师主讲,具体领域与具体人群的实务价值伦理冲突抉择章节,则改由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组依次上台主讲,彻底改变了原来学生从头听到尾的被动学习状况。这一设想已在该校探索实施了三年,学生学习专业价值与伦理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有效性有极大提升。

4.2 有效补足法律法规类课程内容的短板

从诞生之日起,社会工作专业首先是培养服务弱势群体的专业人员的学科,对专业人员的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实务能力有较高要求。对照该校2020版(2021级沿用2020版)、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设置,发现仅开设有一门“法学概论”课程,虽能奠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但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或维权类的法律法规完全没有涉及,这将严重影响学生法律实务能力培养的自我效能感。再者,该校社会工作专业设立于该校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之下,依托于该二级学院的法学师资优势,定下司法社会工作发展方向,但与之相关的法律课程却一门也未开设,特定方面人才培养徒有虚名。建议:第一,增设涉及弱势群体的法律法规类课程,第二,增设司法社会工作领域所服务的边缘群体的相关法律法规类课程,以补足本专业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类知识短板,培养其服务于具体人群的法律实务能力。

4.3 系统构建专业课程结构中的特色板块

当前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在校学生分别是2019、2020、2021与2022四个年级,其中2019级大四学生已学完所有课程,正等待毕业论文答辩。所以就以2020、2021两个年级都在使用的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与2022级使用的最新202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对象,分析当前该校司法社会工作特色板块中所包括的课程数量,分别是矫正社会工作与法学概论、矫正社会工作与民法学,都是5个学分。两门课程5个学分能否支撑起一个特色板块,能否培养学生具备这一领域所独有的知识与能力,值得商榷。建议:走出去,借鉴以司法社会工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同类高校的板块课程构架;静下心,结合该校实际,在原有两门课程基础上,增设如司法社会工作、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禁毒社会工作、边缘人群心理及行为解析类课程等。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维度设置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