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运动与另一种“生活方式”

2023-02-23 15:03
读报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飞盘生活方式攀岩

近几年,潮流运动在年轻人中持续火爆。前有“新三板”(冲浪板、桨板、滑雪板),后有飞盘、腰旗橄榄球,再加上骑行、越野、攀岩、射箭……从多年前默默无闻的小众运动,忽然变为“潮流网红”,它们是否带有相似的特征与共性?

第一代运动玩家:满腔热爱,自学成才

  当下所有的潮流运动,追根溯源,在国内早已起步几十年。只是彼时鲜少人知,它们还不算潮流。

  第一代玩家们往往步履维艰,缺装备、缺场地、缺资源,没有系统学习的机会,大多自学成才,凭着一腔热爱坚持下来。

  张弦,2002年来上海工作,攀岩只是他的业余兴趣。当时玩攀岩的人很少,上海体育馆的攀岩馆是他记忆中上海仅有的两个攀岩馆之一,除了周末外,场地里一天碰不到3个人。

  如今想来,攀岩是一项科学和系统的运动,已经入选奥运会项目。可当时这批玩家只能自学成才,或是看国外的教学DVD,或是向体院的朋友请教。

“比我更早的一批玩家,连装备都得自己做。”张弦说。安全带、绳子、保护器等,可以从登山设备里找,但专业攀岩鞋实在太小众,只好请人从国外带。直到2005年左右,国内终于可以买到专业攀岩鞋,大约300元一双,玩家一年得消耗四五双。

  张弦和朋友发起成立了攀岩俱乐部,注册了论坛,最初的作用就像今天的微信群,方便朋友们组队约玩。起初,俱乐部一年只能举办两次比赛,现场各种吆喝,找人参赛,报名人数也就16人。2010年是个拐点,攀岩基础人群忽然增大。许多人表示,从网上知道这项运动,想来体验一下。这一年,线上报名比赛的就超过500人,社会上也开始有更多的攀岩馆出现了。

  李闯是一名资深滑板爱好者,也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2002年,他刚开始玩滑板的时候,在北京买一块滑板花费要上千元。而现在,一块入门级整板,300元以内可以搞定。

与攀岩类似,滑板也成为新的奥运会项目。进入体育新课标后,如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小区里,随处可见玩滑板的孩子,就像20世纪四处可见弄堂里对着墙壁打乒乓球的少年。

  当初,这些运动特别“潮”“酷”“有面子”吗?未必。更多初代玩家是出于对兴趣爱好的坚持,杂念很少。它们鲜为人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运动还是那个运动,变化的其实是人。

  2018年,张弦辞去本职工作,计划专门经营攀岩场地。经历了16年,市场日趋成熟,他有信心可以变爱好为职业了。

  2019年,他的攀岩馆开张。攀岩墙的设计出自一名建筑设计师之手。玩家最多时,20条线路全部开放,候场队伍可以排二三十米长。夏日周末的傍晚,每场可达100多人。直到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人数锐减。好在场地是在室外,疫情对他的影响相对略小一些。

  据张弦观察,玩家中,青少年比较多。“80后”家长与“60后”家长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对攀岩态度就不一样。比如说,老年人带小孩过来一看:“哎哟,老危险了。”但“80后”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要不要去试一下?”两代家长的观念不同。

  攀爬是孩子的天性,加上家长的鼓励,孩子特别愿意尝试。有的孩子第一次哭着下来,第二次笑着下来。有人开心地爬上去,却惧怕滑下来。各种故事在这里发生,让曾经身为玩家的张弦感慨万千。

  如今,玩攀岩的人中,20%是固定爱好者,80%为流量客人,与当年全是玩家的氛围不一样了。但市场化、商业化的普及,未尝不是好事。

  李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认为,这一代年轻人,喜欢展现自己,但不是通过“扑街”的名牌,而是通过更有趣、有内容的东西;喜欢体验新奇,市场也提供了丰富的选项;特别寻求身份认同,以及志同道合的伙伴,这可能与个体化生存的时代背景相关。

  而一项“新”运动,有人把它延伸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有人把它作为一次性打卡活动;有人玩上瘾,也有人就在朋友圈晒一晒。背后不只是因为运动本身,更是它们恰好对应了年轻人的这些价值诉求。

  如果传统体育,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有“高人”运营,让它们在某些时髦场地变得好看、有趣,重新营造出一种“潮”“酷”“晒出来有面子”的氛围感,有助于个性化形象的表达,那么时髦场地里的传统体育项目,或许也会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追捧。

生活方式运动:弱对抗、重认同

  针对这些潮流运动,有国外学者作过一番归类,称它们为“生活方式运动”。其更注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身份认同,社交属性更强。

  摄影师MZ(网名)是一位运动达人,几乎玩遍各类潮流运动。比如飞盘,他介绍,这项运动囊括了足球的跑动、篮球的传接、橄榄球的规则,是一个“综合体”。玩过足球、篮球的人,比较容易理解这一点。如果是一场标准的飞盘赛,需要满场跑,运动强度相当大。但也可以只进行双人、三人的抛接练习,或五人制非标比赛,形式比较自由。“仿佛回到读书时代,男女生一起上体育课。”他说。

  早上6点,上海天山公园,一群练早盘的人已经准时到了。早盘不打比赛,对场地没要求,公园完全免费,可谓零成本。两三人一组,你丢我接,纯粹练习抛接技术,可以快速进步。有人还要上班,出身汗就走。也有自由职业者,从6点打到11点。MZ身边有朋友打完免费早盘,觉得自己一天都充满活力,工作效率变高了。

  目前,在上海传统的早盤场地有静安工人体育场、复兴公园、中山公园、天山公园等。MZ习惯每次在静安工体场打完早盘,和伙伴们去附近吃一客小笼,再去喝咖啡,仿佛是一套流程和仪式。如果下午还有时间,他们再去复兴公园练午盘。晚上才是俱乐部包场训练和比赛的时间。只要参加新的俱乐部,就能迅速认识新朋友。

  与传统体育项目比,为什么飞盘的社群属性那么强?MZ感觉,这项运动本身就强调“爱与和平”。比如,飞盘规则中不允许身体接触,排斥冲撞对抗。无论胜负,队友或对手很容易在场下成为朋友。

  李闯发现,潮流运动的一大特征,就是普遍缺乏冲撞对抗,规则中很少有身体接触。比如飞盘、腰旗橄榄球等,而板类、骑行、越野、攀岩、射箭等,更是个体的自我对话。这或许并非偶然。

  2022北京冬奥会,板类运动就表现出别致的风格。比如,当某些观众为苏翊鸣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排名第二的成绩“打抱不平”时,他本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没那么在意,更加享受比赛的过程,同场的几位都是他的偶像。

  有观众认为,是他心态好。当然也没错。“其实板类文化都有点这种风格。”李闯解释。他们更在乎好友们一起在场地上玩的感觉。比如,滑板比赛之前,运动员之间常常闲聊,互相鼓励,气氛友好,仿佛大家并没有为了打败对方而作紧张的准备。他们享受比赛的过程,愿意为对手喝彩。

  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分胜负不再是运动的最高价值,回归生活日常、回归内心喜爱更为重要。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什么是年轻人心中的潮流运动——它们是弱对抗、重认同的“生活范”。

  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飞盘、陆冲、桨板等吸引方式明显不是采取竞技体育视角,而是标榜时尚、潮流、帅、酷,强调生活方式和社群属性,有些甚至与城市空间更新、网红打卡地关联。“根本上,这些运动是青年文化,而不是体育文化。它们不是以竞技体育为价值导向的。”李闯说。正如奥林匹克的精神宣言里,增加了“更团结”,这个词语的背后正体现了年轻人的运动观。

(摘自《解放日报》龚丹韵)

猜你喜欢
飞盘生活方式攀岩
攀岩、轮滑……让我们一起运动吧
PLAY LIKE A GIRL
波比攀岩
徒手攀岩
不一样的飞盘游戏
浅议宠物犬接飞盘的训练技巧
飞盘游戏
攀岩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