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

2023-02-24 15:22韩姗姗
时代商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岗位事业单位单位

韩姗姗

(邢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邢台 05400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全面实施以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逐步推进并初见成效,但总体来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较为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科学掌握内部控制管理方法,及时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合理规范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单位管理水平上的重要作用,最终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一、内部控制建设在单位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遵循特定原则,运用控制方法,通过制定制度、规范流程和执行程序系列操作,最终实现制衡与效率的统一。良好的内部控制建设体系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控制:单位层面包含机构设置、“三重一大”制度、关键岗位责任制以及内控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业务层面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业务、建设项目业务以及合同业务六大经济业务。通过开展内部控制,事业单位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规范,有效提高国有资产的配置质量和单位业务的运行效率,最大限度规范了工作人员行为,进而提升了单位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既能够为事业单位提供合理的资金保障,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又能够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是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之一,内部控制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资金管理密切相关,各项制度和流程的制定规范了资金的运作过程,从预算的科学合理性、收支流程的逐级审核和制衡、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和牵制机制、合同签订的审核和风险防控多方面对资金的来源及去向进行全方位监控,形成一套严密的制约机制,有效降低了资金损失的风险,保证了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三)有效预防腐败,提升服务效能

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和社会资源的损失,极大地破坏了单位形象,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同时贪污腐败者自毁前程,辜负了党和国家多年的培养。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建立制衡机制,制衡体现在单位的决策机制以及六大经济业务关键业务岗位上,通过制衡可以有效防范管控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采购风险、经责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有效杜绝人情交易和暗香操作,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干部,提升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事业单位的持久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较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起步晚,2017 年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要求填报内控报告时,多数基层事业单位才开始了解内控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单位管理者对这项工作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他们简单的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仅仅是单位财务部门的职责。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和完成内控报告的填报,有些事业单位制定了内控制度,可这些制度只是从浅显的层面泛泛而定,未能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更不能与时俱进。这样的制度形同虚设,难以发挥相应作用。内控工作的牵头部门一般是财务部门,领导者不重视,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一心想在业务工作作出成绩,觉得内控只是辅助工作,不值得付出精力时间,还有的工作人员对于“内控”闻所未闻。这样的环境下,财务部门孤军奋战,很难打赢“内控建设”这场战役。

(二)职责分工不清晰,权力运行不规范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合理,授权层级内容不清晰,导致事业单位很难建立完善健全的权责机制。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会导致单位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分工不明确,职能上存在交叉或缺失,权利执行制衡力欠缺,增大了单位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风险;岗位设置不科学会导致岗位权责不明确,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有些关键岗位胜任能力不足,无法完成预定目标。有些关键岗位未定期轮岗,还存在不相容岗位一人兼的问题,这就增大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授权层级内容不清晰会导致工作人员有职无权或者有权无责,有职无权做起事来畏首畏尾,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有权无责滋生滥用职权的的现象,增大了经营过程中财务舞弊风险。

(三)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要想稳步发展,就得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及时规避经营活动中的各类风险。可是很多事业单位认为自己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生产经营风险,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忽略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首先,风险评估参与者大多是临时组队,专业能力不强,平时缺乏正规的培训,评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导致无法达到预期的评估效果。其次,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时不去详细了解单位运行的全面信息,只是评估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预测风险存在,缺乏对风险类型,风险等级,风险概率、风险应对策略等内容有效分析,没有具体的防控措施,影响了单位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再次,事业单位大多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风险规避体系,不能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已预测的风险不能得到有效防范,风险评估工作成为徒劳。

(四)预算控制力度不够

预算业务是事业单位六大经济业务的核心,现阶段大多数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相对粗糙,不能依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前期缺乏调研和论证,得出的预算数据准确度较低,导致后期有些项目资金无法满足现实工作需要,有些资金长期闲置,不利于资金的优化配置。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时缺乏有效监督,预算执行流程不规范,岗位之间的制衡力较差等原因导致擅自改变资金的用途的现象屡有发生,弱化了预算的刚性约束。事后认为钱花完了任务就完成了,不能深度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并未对预算差异进行分析,导致预算控制力度不足。

(五)固定资产控制与管理混乱

早些年固定资产登记管理不规范,还存在单位的分立、合并等原因引起的固定资产归属问题,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现阶段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现象时有发生,现阶段固定资产管理虽然引起了较高的重视,可这些遗留问题很难梳理清楚,一些早就没有实物的固定资产一直在账上挂着,导致固定资产账面数额过大。固定资产存量不清,管理和使用责任划分不清晰,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做起来困难重重,导致单位连自己的真实“家底”都无法清晰。另外很多固定资产专业性强,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信息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整理,也不能充分考虑不同部门的需求,无法推动闲置资源共享,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

(六)合同管理存在缺陷

合同管理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对于防范和控制风险,保障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安全高效进行至关重要。很多事业单位没有从制度上对合同流程进行规范,经济活动过程中呈现出较多风险点,最终面临着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管理机制的缺陷造成合同拟定时不会进行深入的调查,授权审批也流于形式,对拟定的合同缺乏关键性审核。签订合同时,经常出现合同未注明签订日期,双方或其中一方未进行有效签字,或者付款方式、付款时间约定不明确的现象。一旦发生纠纷,容易造成单位经济损失,影响事业单位的公共形象。合同归档管理采用的是比较原始的人工整理、纸质存档模式,不便于合同的查询与分析,难以发挥合同管理的真正效用。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单位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单位领导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度,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单位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内控工作人员要将最新的内控文件精神以及内控工作的进展及时汇报给单位管理者,这样便于管理者全面深入的了解内控的概念及相关内容。单位需定期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内控知识,沟通工作内容,总结工作过程中的风险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内控制度,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制度进行适度修订和完善,努力实现制衡与效率的双赢。财务部门必须做好自身内部控制,严格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同时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加强对单位经济业务来龙去脉的了解,把好资金支付安全关口。单位全体员工各负其责、各领其职,大家都责无旁贷,共同营造出内部控制建设的良好环境。

(二)明确职责分工,规范权力运行

按照“三定”方案以及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事业单位组织机构应该科学合理,不能只有决策者和执行者,更应当设置内审机构,为内部监督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单位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应当明确分工、相互分离、分别行权,通过执行制度和流程形成制约和调整内部各项活动的自律系统,让组织职能和权力运行发挥最大效力;健全岗位责任制,依据单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明确分设岗位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各岗位之间良好衔接,相互配合。遇到问题有序进行,各履其职,避免出现“一人多岗,能者多劳”的现象。定期开展职业能力培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关键岗位实行轮岗制度,从制度上细化轮岗对象、轮岗期限,操作程序以及纪律要求等内容。若规模较小事业单位确不具备轮岗条件的也应定期开展专项审计,及时发现问题,控制风险;对于各管理层级,应当明确授权内容,做到权责统一,既提高工作效率,又避免滥用职权。

(三)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及时识别并有效规避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的经济活动风险,从而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事业单位应该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单位风险评估体系。首先应当组织有较强内控意识及内控专业能力的人员来负责风险评估工作,可以指定专门机构,如单位内审机构负责风险评估专项工作。其次风险评估人员应当详细了解单位运行的全面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理归档,对单位运行情况有全面系统认识,深入分析并详细掌握单位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再次应当建立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周期至少一年一次,评估工作结束后要将风险评估结果分析汇总整理,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及时汇报单位领导,以便对各项风险进行统一规划,及时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效化解风险,确保单位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预算控制力度

预算控制对单位经济活动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事业单位应当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基本支出遵循定员定额的原则,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做到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数据准确。项目支出遵循“紧要急需”原则,立项前充分调研论证,做到既能完成事业目标,又能实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将预算监控与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监督部门要结合年初设定的预算绩效目标来监控项目资金的支出进度以及项目绩效的完成情况。预算岗位要做到预算编制与审核相分离,预算审批与执行相分离,预算执行与分析相分离,通过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增强预算控制的制衡力,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杜绝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事后要加强预算绩效评价,严格审查财政资金预算绩效是否落实到位,对于无效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总额中占据较大比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认真梳理业务流程,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至关重要。规章制度需要对固定资产的购置申请与审批、采购与验收、登记与保管、使用与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详尽明确的规定,为后期实际操作提供具体依据。对于由于历史原因引起的固定资产的问题,应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后勤服务部门进行沟通,尽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理清资产底数,定期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另外,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资产的梳理和分类,充分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推动闲置资源共享。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不科学的地方并进行改正,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六)建立合同管理机制

合同签订前,应当调查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商业信誉、履约能力并给予恰当的可行性评估;合同订立时,应当对合同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合同价款、付款方式、付款时间、履约期限、违约责任,争议解决办法这些关键性合同信息,必须表述的清晰明确,防止因文本不严谨导致单位利益受损。履行合同时应由合同执行部门监控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隐患及时反馈,若有违约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因合同违约给单位带来较大损失。合同档案应整理齐全,从合同签订前的调查资料、评估结果,到正式签订的合同文本及合同发生变更时签订的补充协议,再到后期的验收资料、资产入库及移交资料,这一整套合同资料要做到及时整理留存。归档过程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方便资料的调取、查询和分析,发挥合同管理的真正效用,有效提升单位公共服务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管理体系,贯穿于单位管理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各个阶段、各个层面。事业单位需要自上而下增强内控管理意识,将内部控制制度规定融入业务工作中去,实现制衡与效率的统一,充分发挥内控建设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

猜你喜欢
岗位事业单位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看错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协办单位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