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治疗仪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护理中凝血指标和下肢肿胀及疼痛情况的影响分析

2023-02-24 07:38倪静
医疗装备 2023年2期
关键词:治疗仪气压股骨

倪静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骨科 (江苏 南京 2113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股骨骨折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与静脉管腔狭窄、静脉回流受阻及静脉管腔异常凝结等有关[1],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肺栓塞,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术后下肢DVT 发生风险对于改善股骨骨折患者预后意义重大[2]。气压治疗仪属于复合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下肢施压,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及局部组织代谢,有利于炎症消退,改善肢体肿胀,减轻患者疼痛,并预防下肢DVT。但目前有关气压治疗仪在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气压治疗仪用于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对患者凝血指标、下肢肿胀及疼痛情况的影响和预防下肢DVT 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于我院行股骨骨折手术的66 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男15 例,女18 例;年龄25~66 岁,平均(48.62±2.75)岁;体质量指数18.5~24 kg/m2,平均(21.65±0.78)kg/m2。观察组男19 例,女14 例;年龄24~68 岁,平均(47.02±2.11)岁;体质量指数18~24 kg/m2,平均(21.83±0.67)kg/m2。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0103),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股骨骨折临床诊断标准[3],且经CT 检查确诊为股骨骨折;符合手术适应证;术后病情稳定;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既往DVT治疗史;凝血功能存在异常;伴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伴精神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沟通障碍;不配合诊疗。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术后当天嘱患者卧床休息,术后1 d 在不牵拉伤口的前提下,活动四肢,指导患者做膝关节屈伸动作,30 min/次,3次/d;术后3~7 d,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指导患者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可在家属搀扶下在病房内行走,同时指导家属按摩患者下肢,30 min/次,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仪:仪器采用广州龙之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LGT-2200HN型气压治疗仪,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确保腿部皮肤无异常后实施治疗,将腿套套在腿部并连接主机,拉好拉链,连接好套筒,设置参数,压力为25~30 mmHg(1 mmHg=0.133 kPa),由上到下释放压力,观察患者耐受情况并适当调整压力值,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宜,治疗频率为充气1 min,休息10 s,反复操作,每次30 min,2次/d。

1.3 观察指标

(1)凝血指标:在干预前后的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3 000 r/min),取上层血清,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of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D-二聚体(D-Dimer,D-D)水平。(2)下肢肿胀程度:于术后1、5 d,通过肉眼和标尺法评估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将下肢肿胀程度分为3 个级别,患侧皮肤较健侧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在,患侧较健侧肿胀中心高度<5 cm,为Ⅰ级;皮纹消失,但无水疱,患侧较健侧肿胀中心高度为0.5~1 cm,为Ⅱ级;患侧皮肤较健侧皮肤重度肿胀,出现水疱,患侧较健侧肿胀中心高度>1 cm,为Ⅲ级[3]。(3)下肢疼痛情况:于术后1、5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估患者下肢疼痛情况,共0~10 分,评分越高下肢疼痛越严重。(4)下肢DVT 发生情况:采用飞利浦EPIQ5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患者下肢静脉情况,若观察到血流及声音消失则说明下肢DVT 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

干预后,组间PT、APTT 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长,D-D 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s)

注:PT 为凝血酶原时间,APTT 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D 为D-二聚体

组别 例数 PT(s)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3 9.23±1.16 12.05±1.57对照组 33 9.02±1.30 10.22±1.16 t 0.692 5.385 P 0.491 <0.001组别 例数 APTT(s)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3 23.53±2.51 32.25±4.37对照组 33 23.62±2.18 26.32±3.21 t 0.156 6.282 P 0.877 <0.001组别 例数 D-D(mg/L)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3 4.63±1.12 2.19±0.52对照组 33 4.80±1.09 3.25±0.64 t 0.625 7.384 P 0.534 <0.001

2.2 下肢肿胀程度

术后1 d,两组下肢肿胀程度比较(P>0.05);术后5 d,两组下肢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I 级占比为72.73%,比对照组的48.4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肿胀程度比较(例)

2.3 下肢疼痛情况

术后1 d,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观察组VAS 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VAS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下肢VAS 评分比较(分,±s)

注: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 例数 术后1 d 术后5 d观察组 33 4.98±1.21 1.86±0.67对照组 33 4.79±1.35 2.37±0.96 t 0.602 2.503 P 0.549 0.015

2.4 下肢DVT 发生情况

观察组下肢DVT发生1例,发生率为3.03%(1/33);对照组下肢DVT 发生8例,发生率为24.24%(8/33)。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2,P=0.031)。

3 讨论

股骨骨折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极易引发DVT,患者多出现疼痛及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术后康复。临床认为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DVT 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导致干预效果不理想[4-5]。气压治疗仪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康复治疗仪器,已经逐渐应用于康复科、骨科、神经内科收治的需长期卧床或者肌肉萎缩等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我院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采取气压治疗仪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PT 指的是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及组织因子后,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其作为一种外源性凝血系统筛查试验也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APTT 是一种内源性凝血系统筛查指标,其能够显示血浆凝血因子VIII、IX、XI 水平,可间接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是否正常。D-D 二聚体是体内先溶亢进和高凝聚标志物分子,其含量升高说明存在血栓性疾病风险[6-8]。本研究将上述指标作为评估股骨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结果显示,干预后,组间PT、APTT 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长,观察组D-D 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肢DVT 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变性疾病,若不及早干预可引发肺栓塞、静脉瓣膜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有研究发现,创伤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水解物含量明显增加,血液内凝血因子活性增强,从而破坏抗凝-凝血的动态平衡;加之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作用、术后长期卧床休息可导致下肢肌肉、血管长时间放松,从而下肢静脉回流变慢,增加下肢DVT 发生风险[9]。因此,对于行手术治疗的股骨骨折患者而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术后DVT,可促进术后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为,气压治疗仪能够对肢体反复加压、卸压,产生类似于肌肉收缩、舒张的过程,从而促进肢体静脉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增加局部供血供氧,加快新陈代谢,促使血液流速加快,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下肢DVT。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5 d,观察组下肢肿胀程度比对照组轻,VAS 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吴越[10]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进一步说明气压治疗仪的应用对股骨骨折患者下肢肿胀及术后疼痛的改善作用较好。主要是由于气压治疗仪的应用能对下肢发挥充分的按摩作用,从而有效减轻肢体肿胀;且相较采用其他电子仪器及人工手法加压按摩,气压治疗仪的按压力度均匀,速度和人体血流速度相近,所以患者的舒适感更强。

综上所述,气压治疗仪用于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可改善凝血指标,减轻下肢肿胀及疼痛情况,预防下肢DVT。

猜你喜欢
治疗仪气压股骨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看不见的气压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