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2023-02-24 10:32何,傅
科教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人才

张 何,傅 昕

(湖南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当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也不断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高校以创新带动就业”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部2017年4月提出“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新工科建设实质内容为“工科”、发展取向为“新”,培养多元化、创新性人才。因此,致力培养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人才是时代的需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内核与原动力,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院校是我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创新教育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2],也就是说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既能够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较好解决社会生产领域的实际问题。与学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学生拥有更强的综合能力,能够更好地运用与转化知识,即具有明确实践性和高层次性。

1 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及不足

1.1 办学定位明确

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工程教育70年,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成为教育部“卓越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湖南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学校始终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为国家建设培养大批具有较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2 课程体系不完善

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未将成果/目标导向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未以职业所需能力为立足点设立课程体系,因此,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未能构建与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能力培养体系。同时,重课内,轻课外;重课程教学,轻实践教学,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1.3 培养模式创新不足

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没有较为明确的培养方案,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除了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外,还希望其利益得到保障,否则就会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最后出现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同时,学生对未来缺少整体规划,对企业了解不够,并没有把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在实践上,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导致校企合作发展缓慢。

1.4 “双师型”教师力量薄弱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团队主要由生物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偏向专业理论,缺少社会行业实践经验。生物工程领域的工程型、技术型专业教师数量不够,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理论知识不成比例,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和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1.5 教学保障体系及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师的考核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的考核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未建立合适的管理及评价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估,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与培养质量,不利于专业持续改进。

2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围绕生物医药下游产业,吸纳行业领域专家、企业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强化能力”为基本原则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不断提高药学类和工程类课程的交叉力度,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3]。课程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突出“应用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够了解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建立“分层次、模块化、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采用项目驱动的全开放式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实训、专业见习、课程设计、技能达标训练、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生产实践的竞争实力。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以问题为导向,以校企联合培养为载体,制订系统的培养方案,建立“1+3+5”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图1),即“一个导向、三个结合、五个注重”。在校内,依托企业实际需求,建立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校内平台,设立课程研发项目,共同开发虚拟仿真课程,组织学生积极申报校、省以及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课外创新活动、竞赛等,构建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开发创新,以综合应用性为主的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以实际工程问题或课题为目标,开展课外创新训练项目,以满足培养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4,5]。

图1 “1+3+5”的校企联合平台

在校外,建立校企联合双导师协同培养机制,通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定期沟通,了解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已熟练掌握的知识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在企业研发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还能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再学习,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3 注重引培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教学名师、教学能手为示范,建设示范性的课程群,通过教研室内部交流总结、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相互审阅课程教案、集体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形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开发适合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实际的校本教材。

每年选送1-2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通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见习、锻炼以及与企业开展联合项目攻关等措施,使学校教师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增加教师对企业的了解,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邀请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讲授前沿性讲座或就某一专题讨论、共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6]。

2.4 激发学生兴趣,丰富课程教学形式

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有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混合式教学拓展了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的优势,把学习者引向深度学习。此外,邀请校内外有一定科研成果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将传统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学生课堂研讨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师生成为整门课程共同的讲授主体。

2.5 完善教学保障体系,促进持续改进

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将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7,8],建立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图2)。通过校、院和教研室三级保障机制,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估,保证教学质量与培养质量。同时,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及对参与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校友的跟踪调查,获取用人单位及对毕业生理论知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分析培养目标达成度并做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图2 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别于综合性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更加突出强调培养“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主要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湖南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实践,能够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