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蕴含与践行路径

2023-02-24 21:14葛国政
关键词:龙舟中华育人

王 锐,葛国政

(南京理工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政治建设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共进效应。[1]“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在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中发挥积极效能、展现独特魅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意识与促进坚强意志品质形成,发挥了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能够助推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

在国家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越来越注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挥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思政育人价值。以中华龙舟为例,中华龙舟项目走进高校、引入课程是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顺应了国家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开辟了创新路径,为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提供了新途径,助推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基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探讨南理工中华龙舟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参考。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思政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厚重文化底蕴,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的好素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发挥独特的育人价值,助力高校培育时代英才,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民族传统体育的育人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度契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明确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的最大区别在于不是以竞技与胜利为唯一目标,而是注重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构建,注重平等、友善的人际交流与公正、诚信的待人处事原则,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与个人价值目标非常契合。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首先是民族性,即中国性。以中华龙舟为例,中华龙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气节的重要载体。中华龙舟运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屈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爱国情操深受世人追颂。中华龙舟的纪念屈原说,使高校中华龙舟运动能够极大地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忧国忧民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提高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提高学生爱我中华的向心力与凝聚力。[2,3]

赛龙舟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地方端午节的重要节日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节日气氛。2023年疫情之后的首个端午节,海内外赛龙舟可谓是火爆“出圈”。祖国的大江南北,到处都看到赛龙舟的火热场面。赛龙舟时呐喊助威的观众,拼搏进取、奋勇争先的比赛队员,富有灵感的劈波斩浪的龙舟与美丽的河湖风景,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祥和的愉悦感,也体现出文明、和谐、富强的社会发展风貌。不同群体在竞赛规则的约束下参与不同类型的赛龙舟,人们借助端午赛龙舟烘托氛围、表达心意、展现自我、洋溢幸福,凸显祖国祥和繁荣的大好景象。端午赛龙舟赛出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和中国自信,传承了中华龙舟文化,树立了文化自信,弘扬了民族精神,更带来了城市文体旅的融合,宣传了城市,拉动了消费,助推了城市发展,搭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端午龙舟游历于祖国风景如画的山水之间,构成了一幅中国精美国画,呈现出具有中国风范的中国式浪漫画卷。端午赛龙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地。

2.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具象化地表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有效的弘扬与传播方式之一。以中华龙舟为例,龙舟运动是中华龙文化传承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几千年来,龙的“兼容,奋进,福生,谐天”的精神一直感染着炎黄子孙,反映了图腾崇拜、礼仪教化、娱乐休闲、生态和谐的内涵。[4]中华龙舟文化作为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龙文化一脉相承,是人类对龙舟竞渡及其相关客观现实的感受、认识的升华和历史的沉淀。[4]中华龙舟文化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调适,赋予了地域性特征,服务于政治需要、社会教化和社会整合,与其他文化横向交流和融合,影响着不同时代的龙舟传承人。[5]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历经多年传承,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层面,教育了中华儿女具备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与良好的习惯。以中华龙舟为例,中华龙舟竞渡尤其体现了华夏民族团结奋进、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这符合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助推了中华龙舟文化走向世界。

中华龙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精神象征。2023年9月1日到3日,可容纳2000多人的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每天晚上都座无虚席,以顺德龙舟队为原型,以团结拼搏、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为主题的舞剧《龙·舟》在这里受邀演出,展现了广东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创造性传承了中华龙舟文化,现场观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全场更是响起热烈的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引起首都各界广泛关注。2023年“中国龙舟文化主题艺术展”在亚运会龙舟赛举办地浙江省温州市展出。2023年在10月4日到6日在浙江第十九届亚运会龙舟赛在温州瓯海区开赛,本次龙舟赛吸引来自12个国家与地区的293名运动员争夺200米、500米与1 000米的6枚金牌。舞剧《龙·舟》巡演与亚运会龙舟赛的举办,助推了中华龙舟文化的弘扬、传承与走向世界。另外,中华龙舟文化的校园保护和传承,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民族与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国际中华龙文化交流,实现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一体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和全面化育人。

3.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56 个民族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华夏文明,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以往1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保护和发展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珍珠球、民族健身操、毽球、舞龙舞狮、民族武术、摆手舞等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多民族喜爱的运动项目,成为多民族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承担着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进各民族之间友谊、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责任,展现了全国各族人们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中华龙舟项目也是如此。中华龙舟运动的高校传承、发展与创新,秉承了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承载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各民族学生通过接受中华龙舟文化教育,有效推动了高校各民族学生之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立,使得各民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共同组成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有效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2024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海南三亚举办,设置了18个竞赛项目,3个表演项目,龙舟也是本次运动会竞赛项目之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建设兵团都将组队参赛。这次全国民运会的举办将为各民族搭建交流平台,助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有效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国家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行课程思政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助推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化。南京理工大学积极探索实施中华龙舟课程思政育人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发挥了积极的思政育人价值。

在教改中,中华龙舟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体现育人本质;体现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一体,紧紧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培养学生国家情怀、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学生立志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堪当民族复兴的重任。[7]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文化体验”“龙文化研讨”等实践环节,展现文化自信,坚守初心信念,凸显时代特色,培养优良品质,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夏令营、志愿者活动、媒体宣传和龙舟竞赛、基地实训、裁判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学生实施全程、全面与全员的思政教育,使学生成为中华龙舟文化传承人与实践者。通过构建教学、群体、训练、竞赛、服务“五位一体”的思政育人模式,引领中华龙舟从校园走向社会,依托校内外课程教学、训练与比赛开展教育与社会服务,引领青少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育人与服务相连,学校与社会融通,形成课内外与校内外一体化课程育人新模式。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注重抓住中华龙舟课程教师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中华龙舟课程和教师的优势,在践行中华龙舟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从中华龙舟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内容与形式、广度、深度、温度、协同与融合等不同维度对学生实施全员、全程与全面育人。[8]倡导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志趣、享受乐趣、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质,倡导教师善于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和运用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找准共情点,找到契合点,找对着力点,以情以理以事以真以行育人,[9]通过校内外龙舟教学、训练与比赛,教育学生团结协作、奋勇拼搏,激发集体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与责任担当,使中华龙舟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全面把握中华龙舟的“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的价值。有效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通过丰富教改内容,依托节日载体,运用案例,抓住典型等引领思想、达成育人目标;通过讲述岳飞、戚继光、霍元甲等民族英雄故事;通过追溯端午节龙舟竞渡为纪念屈原、伍子胥等爱国人士的故事;通过参观红色基地等融思政教育于课程教育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家情怀与责任担当,引领学生立志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事业中,承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依托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载体,让学生参与龙舟训练、活动与比赛,开展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引领价值观,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践行路径

1.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思政”的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观,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顶尖大学,都把体育作为育人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中应借鉴世界名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经验,结合国情、校情与学情通盘考虑、科学规划,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思政”的育人管理体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教育资源体系与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深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思政功能”,夯实“民族传统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基座;通过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支撑;通过激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思政赋能”,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和方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达成。[10]通过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教育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家情怀与文化自信、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风范,体现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育人效果。[9]中华龙舟课程也应构建好“龙舟+思政”的育人体系,通过实施中华龙舟课程思政多维全面育人,助推学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

2.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置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运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挖掘思政元素,选择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发展历史、新闻报道等思政载体,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等多样化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现一般教育与专项教育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存;基础化与综合化并存;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存,[11]体现中国味,通过多元路径把大学文化精神融入到知识、技能、技艺、社会化服务、能力培养之中,[1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培养学生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勇敢坚毅、不惧失败的意志品质等,[13]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内容。

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应立足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课程思政具体要求,满足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系统整合,教学目标的转变要按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变化,构建包括运动认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价值观以及运动乐趣在内的多元目标。其次,重新编写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应组织相关专家定期重新编写。民族传统体育教材除包括原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还应新增“民族传统文化”“民族运动会”“民族英雄”等多样化的思政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思政内容入教材。再次,修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大纲。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大纲应从课程内容的结构、学习资料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课程参与、评分的要求进行优化调整,把思政因素融入到课程大纲,体现全程育人要求。最后,重新构思编写课案课件。课案课件的编写必须结合学生特点,系统构思、优化形式、调整结构,最大程度地体现思想引领价值,提升育人成效。当代高校中华龙舟课程建设也应顺应国家“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课程思政”战略建设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范的中华龙舟课程。

3.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对体育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强化教师的德育责任,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使命初心,加强对教师理想信念、政治素质、理论素养的培训,培育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二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和共同体学习,使之成为具有深厚学识、博闻广识的饱学之士,以体育教学内容的学术创新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共同体”,转变单纯的以教师为主体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以体育人”价值理念重构,吸引和凝聚专业内外部各种教学资源,以创新课程内容体系、翻转课堂和研究性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构建形成多维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14]

在教法上,教师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言行、课堂氛围和内容的示范育人作用,注重能力培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行导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达成价值引领、品格培养与精神铸造,[15]教师要积极探索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法,如采用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合作式实践、项目式研究的教法、信息化、翻转课堂和研究性教学手段,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提问答疑等形式,融入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进行学术探究,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提高科学素养、引领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民族传统体育与思政同频共振。技能教学要采用个别指导、分组对抗、集体学训、教学竞赛等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通过教会、勤练、常赛路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切实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课程的挑战度,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展现文化自信,推进全民健身,凸显时代特色,发挥课程铸魂育人效能。有效解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问题。中华龙舟课程思政育人同样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中华龙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结 语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实施课程思政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体育课程育人提出挑战,探索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改革,顺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发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独特的思政育人效能。中华龙舟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独具特质的代表,能够在课程思政育人中发挥铸魂育人功效。南京理工大学通过中华龙舟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探索,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高质量的时代英才,助推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大任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

猜你喜欢
龙舟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屈原 端午 龙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龙舟
《金娃——龙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