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23-02-25 08:00樊定钧
学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樊定钧

(甘肃省镇原县临泾初级中学,甘肃镇原 744500)

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教师立足核心素养背景,重新规划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吸纳,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驱动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有效树立。为此,教师应该明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加强分析教材、衔接丰富的课外资源,策划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破除教学弊病,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发展成效。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和五个维度。三个方面是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五个维度是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品质,关乎学生未来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品格形成。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核心素养结合得不够紧密,经过学情调查和广泛的理论实践研究,现归纳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不浓

核心素养背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趣味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就当前的教学现状来讲,部分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采用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比如教师口头向学生讲授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概念,鲜少创设生动具象的多媒体情境,或是关联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话题等,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难度大,同时也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枯燥、沉闷的不良印象,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文化基础的夯实和自主发展。

(二)教学资源有待拓展,降低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形成效率

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五个维度,需要在丰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培养。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有待拓展,给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碍。如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时,教师对社会舆情、时事新闻的涉及和应用较少,学生很难对社会责任意识产生切身的感知,也无法将教材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思考,限制学生开阔眼界,不符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从而影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效率。

(三)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得较少,拖慢了学生核心素养成长步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追求营建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都难以理顺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担心学生知识吸收得不彻底,所以完全把控课堂教学节奏,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得较少。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比如在探讨道德与法治案例时,教师出示案例后直接讲授案例中包含的知识点和思想价值观点,省去了学生深入思考、互动研习的过程,生生之间交流沟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课程案例内容的认识不深刻,从而拖慢了学生核心素养成长的步伐,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新时期教学中全力解决和改进。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创设多样化情境,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要素之一,教师优化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着重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政治认同是一种最基本的国民身份确认能力,以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整合教材内容,创设政策、生活、社会、多媒体等多样化情境,同时设置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唤醒学生的心底共鸣,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促使学生树立和国家、民族、社会共同发展的意识。

1.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在这一步,教师必须全面剖析教材,明确课程要点后再搜集整理教学资料,创设相应的导学情境。如在有关于国家利益的课程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树立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价值观。教师在导学时可以先展示几张其他国家民众饱受战乱之苦的图片,同时出示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蹂躏,革命先辈为救民族危亡献身的事迹资料,再呈现国家领袖、文学家、科学家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学生观看过情境资料后,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交流几分钟,初步活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爱国情感,为后续的深度讨论做好预热。

2.发展课堂讨论,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学生通过自主交流,熟悉情境素材中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可提出讨论话题:同学们,观看这些资料后,大家有怎样的感受,明白了哪些道理?请大家结合具体资料详细阐述。学生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有的学生结合其他国家的战乱图片发言:和这些国家的人民相比,我们享受着和平、幸福的生活;有的学生回顾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后表示:山河如果沦陷,个人命运无疑是悲惨的,覆巢之下无完卵;还有的学生结合国家领袖、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爱国名言说:每个中国人都怀有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有广袤的土地和灿烂的思想文化,如果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幸福生活就不会存在。教师最后小结:同学们的观点十分正确,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密不可分,作为有信仰、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必须坚定立场、秉持价值、赓续血脉,积极践行并维护国家的利益。这样一来,既攻克了课程教学目标,也令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政治认同感[1]。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把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摆在首位。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生活中的言行密不可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摒弃单一的理论说教,将课程知识和生活日常联系起来。可以借助生活事例讲解教材中的道德思想,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自述生活,让学生从中提炼做人做事的标准和原则,切实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

教师联系生活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时,应该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话题揭示课程内容,然后再启发学生代入自己的生活,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道德思想,并让学生回扣到日常生活中,思考和阐述如何将优质的道德思想外化于言行。如在有关亲情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投影工具播放一段家庭题材的情景剧,同时提问:同学们,这段情景剧中表现了怎样的情节内容?学生交流后作答:表现父母对孩子日常的关怀和照料。教师继续问:那么在生活中,你的家人是如何照顾你的呢?能否分享你与亲人相处的温馨瞬间?学生随即参与亲情点滴的回忆和讨论,讨论告一段落后教师再问:在这些温馨瞬间中,你有哪些思想和情感的体悟?学生反馈: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情感,我们在家人的关爱和呵护中成长。教师认同学生回答后,跟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亲人的爱如此无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用同样温暖的言行回馈过家人?如果没有,未来又预备怎样做?学生探讨后汇报:未来会更体谅父母的辛苦,多和家人沟通,通过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努力学习来回报家人深沉的爱。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感恩情怀从而获得了有效涵育[2]。

(三)引入法治案例,树立学生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必须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法治案例是培植学生法治意识的绝佳材料,教师应该引入契合课程主题的法治案例,带领学生思考和辨析案例中潜藏的法治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法律运用能力,使学生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法治案例时,应该坚持教材优先原则,即重点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法治案例材料,然后再根据教学难点甄选1-2 则课外法治案例供学生拓展研究,才能确保学生积累充足的法律常识,突破学习难点。如在学习法律的作用和法律与其他规范的区别时,教师可以将教材法治案例展示在白板屏幕上,同时出示几组违法、违反道德准则的漫画案例,引出案例分析任务:同学们,在这些案例中,你能判断哪些行为属于违法,哪些行为属于违背一般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学生辨析案例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每则案例规则的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展开辨别,学生准确判断后,教师追问:那么法律和其他一般的规范之间存在哪些区别?请同学们结合案例和教材理论进行分析。学生通过探讨和交流概括:法律和一般规范规则的主要区别,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发挥普遍的约束力。随后,教师再让学生自主列举几个法律和普通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的比较案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校规校纪,交通法和文明过马路的宣传牌等,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法律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更大的自由还是限制自由?学生根据自己列举的案例探讨后得出结论: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的存在使社会环境更加安全、健康、有序,带给我们的是更大的自由。这样学生就能认清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形成坚实的法治观念,并敢于同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3]。

(四)深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既是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生终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初中生个性思想较为突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渴望和同伴产生交流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必须深化合作探究,给每个学生创造互动学习、社会交往、发光发热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优化学生的学科学习和身心成长环境。

教师在基于合作探究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时,应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重点,设计有趣味的合作探究任务,吸引和驱动学生参与协作学习活动。如在分析学习材料时,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出现分歧,教师就可以借机发展小组合作形式的观点辩论任务。教师先把学生存在分歧的观点整理罗列到电子白板上,然后发动学生根据个人见解划分辩论阵营。学生正式开展辩论之前,教师给各小队学生留出几分钟准备时间,可以开放互联网搜索引擎,让学生自主查阅论据;也可以提醒学生画出教材中支持自身观点的理论,把辩论话术简略记录在练习本上,落实辩论任务的准备工作。各小队学生辩论期间,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紧密围绕学习材料阐述观点,附带自主搜集整理的各项论据。随着辩论的深入,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会被说服,这样学生对课程要点会理解得更深刻,体验到和伙伴据理力争的乐趣,从而养成健全人格和博采众长的优良品质[4]。

(五)借助社会热点,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社会参与和责任意识都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重点,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必须衔接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社会、国家以及民族的发展建设中,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需求与社会需求得到同步满足。社会热点新闻是学生日常乐于关注的事物,同时也包罗社会万象。教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时,应该加强借助社会热点新闻对学生的启示作用,带领学生关注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无缝渗透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社会热点新闻过程中,必须选择和课程知识关联性强,符合学生认知经验的新闻材料,同时利用好新媒体资源和网络舆情,拓展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面。如在有关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搜集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新闻案例,如科研人员突破研究成果,青少年帮扶老人助人为乐,人民子弟兵戍守边疆,等等。学生了解新闻案例内容后,教师发布讨论任务:同学们,在这几则新闻中出现的人物,分别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他们身上具备哪些精神品质?他们的付出对国家和社会有怎样的贡献?学生讨论期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身为时代少年该如何履行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在社会热点新闻的带动下,学生日常也会自觉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养成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品德[5]。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匮乏,以及合作学习活动开展较少,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在应对过程中,应该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创设多样化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法治案例、深化合作探究以及加强借助社会热点新闻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公共参与和责任意识,巩固学生文化基础与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核心素养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效改革。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