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的评价体系探析

2023-02-25 04:03唐业喜李彦谆
高教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唐业喜,李彦谆,左 鑫

(吉首大学 1.美术学院;2.外国语学院;3.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党的十九大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1]。2021年8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大学生培养也不例外,不仅要在学业和专业发展方面有所成就,还要培育他们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的内涵和价值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族人民为生存、发展和福祉而结成的一种互利合作、休戚与共的相互关系。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等院校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这一政治主体从认知到情感升华,形成健康的人格,再通过已有科学认知,实现从理性情感向政治行为的实践转化[1]。效果评价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是指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以国家出台相关民族工作政策等为依托,制定出全面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指导其实践行为的过程。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的价值

1.自我教育: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自我教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状况及培育效果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也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整体效果[2]。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指引他们的实际行动,即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稳固,大学生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时可能有疑惑或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大学生可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及时对自己进行反思,以检验自身行为并及时调整,以此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过程改进:有利于发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需求。科学的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不仅能帮助判断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效性、发现培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能发现培育过程中的新需求并加以完善。部分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以结果为导向、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大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过程性、形成性学习评价和检验,这样可能会导致效果评价有失偏颇。因此,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价体系可以帮助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发现在培育过程中的新需求,如关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性和阶段性评价,注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等。

3.路径创新:有利于作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决策。构建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还能为高校、高校教师提供科学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培育路径参考。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可及时准确了解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等。从而,高校能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作出相应决策,教师也能根据评价结果和高校相关决策对日常教学活动做出调整。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维度和原则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维度

1.主体维度。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体为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这不仅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还应包括行政工作人员、任课教师等。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主体维度主要包括高校教育工作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掌握情况的评价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的评价。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体,他们自身必须要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强化自身的理论修养,做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付诸实践才能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好地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较为抽象,且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项长期的思想性工程,因此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促使他们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客体维度。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客体为受教育者本身,即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客体维度的评价,主要在于考察和观测大学生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大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情况以及大学生自我评价情况。首先,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学习间接知识,即前人已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相关总结。只有了解了、明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什么”和“为什么”,才能消除大学生们的疑惑,他们才有可能带着兴趣去主动地、有目的地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注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情况。大学生在学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后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这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果的具体体现。主要关注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对待事情(尤其是民族事务)的态度、社会实践等是否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要求。最后,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不仅可由别人评价,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大学生自我评价更加直观和准确,因此及时了解学生自我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这能够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高效和完整。

3.内容维度。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容维度评价主要为考察和观测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学生的法制意识[3]。首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各民族发展的历程,从而主动去维护民族团结,所以评价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是内容维度里重要的一项。其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立在各民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之上[4],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最后,法律制度是道德的最低标准,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大学生需要具备法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除此之外,大学生平时应积极学习有关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落到实处。

4.方式维度。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评价维度主要有教育关系、教育载体、教育资源三个方面。首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项思想性任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及时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疑虑,构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好、平等、和谐关系。其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正确搭建教育载体,除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堂以及通过其他学科课程传授以外,还应利用特殊节日、主题讲座、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社会实践、学科课程和各类竞赛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需要高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如可在高校图书馆设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书籍的专区、提供免费电子资源下载、邀请名师开展讲坛等。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原则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系列过程,其包含主体、客体、内容和方法四大维度,与此同时,评价原则是对评价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规范、导向和效果保障,因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原则包含着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事实是评价的基础,效果是评价核心。意识培育效果评价要坚持事实和效果分析相统一。一是要有客观性,这要求在构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遵循客观规律,即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评价要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符合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要求、符合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二是要有合理性,这要求构建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能够精准反映受教育大学生的接受效果,也能够精准反映教育者的投入和水平。当然,客观性和合理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实事求是,以定量指标来客观体现培育成果,又要合理考虑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性,以定性指标来完善评价体系。

2.系统性原则。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狭义上讲是一个从接触、认识,领会、到认同、践行的过程;广义上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需要多方合力,从而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意识培育效果评价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系统应当包括评价主体、客体、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教育者和大学生是评价的对象,意识培育效果是评价内容,细化的评价指标是评价标准,测评方式是评价方法,各部分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此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具备发展的眼光,遵循动态性原则,既对现状有科学评价,又对未来趋势有合理预测。

3.导向性原则。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效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更是指导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本质上也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培养符合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因而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要明确导向,发挥评价作为指挥棒的作用,进而实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等。

4.实践性原则。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可操作性极其重要,所有评价体系都要服务于实践,脱离实践的评价体系往往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其特点决定要注意评价体系的操作路径。首先,评价体系必须是有利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并通过不断反馈进而促进培育效果在改进中提高。其次,评价体系要让评价主体有据可依,尽量减少评价主体的主观性,保证客观公平公正地反映培育效果。最后,评价体系也为评价客体树立了一个标准,让评价客体的工作落到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三、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的模型选择

本文选择美国学者斯塔夫尔比姆(Stuffle-beam)提出的CIPP模型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该模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十分契合,具体体现在:一是CIPP模型的反馈性很契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改进改善目标。CIPP模型最重要特点为“不是证明结果,而是注重实施过程的反馈”[5],这个特点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改进与完善要求,而该模型注重过程反馈的特点刚好符合改进完善的目标。二是CIPP模型的过程性很契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各个过程。CIPP模型重视过程评价而非只有结果评价[6],这个特征十分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要求,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本身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思想性教育过程,其效果评价需要注重过程评价,而该模型注重过程评价的特点刚好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过程评价的目标。三是CIPP模型的灵活性很契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动态变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评价需要应对大学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及意识培育动态变化,而该模型的灵活性正好与之匹配。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综上可知,依托CIPP模型进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有着很强的契合性,因而从该模型的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四个评价要素出发,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实践性四大原则,结合主体、客体、内容和方法等维度,构建以理论认同培育为前提的背景评价,以文化认同培育为保障的输入评价,以政治认同培育为关键的过程评价及以情感认同培育为核心的结果评价的四大主指标,涵盖学校重视、制度保障、日常培育和践行实效等12项分指标以及学校领导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设有专门领导工作小组等50项子指标(见表1)。

表1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

续表

(三)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1.以理论认同培育为前提的背景评价指标体系

以理论认同培育为前提的背景评价是指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宏观环境进行评价,包括学校重视、师生认知和布局建设三项分指标,分别表征学校领导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视度、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认知情况及学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整体规划布局情况。学校重视包含工作小组、专项工作、规则体系、培育活动设置四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重视程度[7]、专项工作、规则体系实施情况和培育活动次数。师生认知包含理论学习、实践认知、能力提升和意志提高四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学习、实践认知、师生个人能力提升情况和开展参与培育活动意愿。布局建设包含教师队伍、课程、教材、班级建设四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学校统筹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合理开发课程建设、落实国家统编教材情况。

2.以文化认同培育为保障的输入评价指标体系

以文化认同培育为保障的输入评价是指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础保障进行评价,包括制度保障、设施支撑和文化熏陶三项分指标,分别表征学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制度、设施完善情况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情况。制度保障包含总体实施方案、教师考核、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和培育效果反馈制度四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学校总体实施方案、教师考核评价环节、育人体系制度、培育效果监测与反馈制度的实施情况[8]。设施支撑包含专门经费、沟通平台、教育途径和“互联网+”教育开展四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培育专门经费、多方沟通平台、实践教育途径建设和“互联网+”培育开展情况。文化熏陶包含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传播方式创新和学习氛围建设四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学校加强对图书馆等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等网络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传播方式创新和学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文化情况。

3.以政治认同培育为关键的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以政治认同培育为关键的过程评价是指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过程实施进行评价,其包括日常培育、实践培育和课程培育三项分指标,分别表征学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日常培育、实践培育和课程培育建设情况。日常培育包含融入日常、节日习俗、互嵌式管理、主题班团会和文体活动五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大学生的日常教育、民族节日习俗、各民族互嵌式管理、主题班会和团会和文艺体育活动深入融合情况。实践培育包含主题实践教育、家校社模式、结对帮扶、交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组团式”援民族地区教育人才选拔六方面的子指标,表征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性认知、自然认同、情感统一和意识形成情况。课程培育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学科课程、专题教育和党团课程等四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自然融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学科课程、意识培育专题教育、党课和团课等课程的情况。

4.以情感认同培育为核心的结果评价指标体系

以情感认同培育为核心的结果评价是指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践行结果进行评价,其包括培育实效、践行实效和培育满意度三项分指标,分别表征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培育效果、实践行为效果和各界培育满意度情况。培育实效包含对中华民族、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四个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学生增强“五个认同”的具体情况。践行实效包含行为选择、行为践行、知信行合一和培育教育的持续性四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学生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有行为选择、行为践行、培育教育的持续性以及知信行合一。培育满意度包含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满意度三方面的子指标,分别表征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对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满意度情况。

四、讨论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培育体系,才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产生践行。通过构建科学的意识培育效果评价体系,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进行及时指导,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整体上促进大学生形成“五个认同”,促进高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但由于意识培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极少,可参考的文献有限,文章构建的意识培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还需继续丰富和完善,且该评价体系仅建立在理论基础上,没有对它进行实证研究,在后续研究中,期待有学者进行补充。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