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高惺惟:提振消费 要让百姓挣到钱敢花钱

2023-02-26 02:59民生周刊畅婉洁
民生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营商民营企业消费

□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能够感受到,各地干部群众都“憋着一股劲”,传递出强烈的“拼经济”信号。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并对各地区各部门落实会议决策部署提出要求。

今年1月份,省级地方两会相继召开,各地分别提出各自的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营商环境”等成为地方经济工作部署的高频词,展现了新年的开局势头,释放了全力拼经济、奋战开门红的强烈信号。

拼经济,拼什么,怎么拼?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高惺惟。

民生周刊:据您调研了解,各个省份对于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中央党校教授高惺惟

高惺惟:各地在春节之后首个工作日密集召开会议对经济工作作出部署,从中能够感受到,各地干部群众都“憋着一股劲”,传递出强烈的“拼经济”信号。今年1月份各省级地方两会相继召开,各地分别提出各自的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主题聚焦“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优化营商环境”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去年10月份召开党的二十大,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下一步干好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也想尽快付诸实践。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部署,2035就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就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只争朝夕,耽误不起。同时,从前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的经济数据来看,大家都感受到了压力,都想把因为疫情耽误的时间尽快补回来。可以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压力,只能撸起袖子加油干,而且是抓紧干,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当然,各地条件不同、基础不同、优势不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不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各地都因地制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找到了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从各地设定的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来看,较为稳健,追求“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民生周刊:提振消费在今年各地“拼经济”的大背景下居于非常重要位置。围绕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多地陆续推出具体方案。对此,您有哪些提振消费的建议?

高惺惟: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短暂的风浪掀不翻大海。中美贸易摩擦不能掀翻大海,疫情这只“黑天鹅”同样不会掀翻大海。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经济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这种信心源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以及这个市场所能够释放出来的巨大消费潜力。越大的经济体,越要依靠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导的显著特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就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通过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经济学中有一个“节俭悖论”,即节俭对于经济增长有弊无利。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会导致整个社会收入的减少。“节俭悖论”提示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收入越减少,工人越不敢消费,最后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对经济增长有弊无利。因此,要持续强化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撑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要紧紧扭住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全面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关键的抓手无非是两条,一是要让老百姓能挣到钱,二是要让老百姓敢花钱。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最重要的变量。内生的消费动能,主要源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提高居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消费能力,释放居民消费市场潜力,扩大总需求。为此,“稳就业”“保就业”就显得格外重要。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每一个奋斗者以公平的机会,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只有收入提高了,才能真正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同时,要解决老百姓不敢消费、消费不起的问题。只有消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老百姓挣到钱之后才会舍得花,同时,我们的财政资金要向养老和医疗大幅度倾斜。

高房价和高地价严重抑制居民消费和经济转型。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被房地产“捆绑”了的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既恶化了财富分配,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和经济转型,也对居民消费形成挤压。高房价使居民部门出现大量“百万负翁”,房贷占用大量日常现金流,对居民消费构成挤出效应。老百姓的绝大多数收入不是在“攒首付”,就是在“还房贷”,无力消费。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居民负债中房地产抵押贷款占比过高的现状,扭转年轻人买房“掏空六个钱包”的局面,缓解房地产市场对消费市场的过度挤压。

民生周刊: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高惺惟: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的根本之策,在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今天,我国有1.5亿个市场主体,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和个体户,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的,全面深化改革为民营企业构建了更好的营商环境,缩减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的领域可以自由进入,打破了“玻璃门”“弹簧门”等壁垒,保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财产,让民营企业安心谋发展,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从各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来看,都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就是想表明一个态度:政府要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好,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民营企业最关心的就是营商环境。曾几何时,到政府部门办事,总是“打不完的电话,盖不完的公章,跑不完的腿,磨不完的嘴……”,正所谓“部门一句话,企业跑断腿”。而今天,到政府办事,不再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明显减少。“放管服”改革倒逼政府转变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坚决砍掉各种“奇葩”证明,做到了让数据“多走路”、政府“多跑堂”、群众“少跑腿”,做到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如果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万马奔腾”,那么简政放权就是“一马当先”。“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看似是一项改革,背后却需要推进经济、社会、民主法制、反腐败等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例如,为了让企业最多跑一次,就需要推动针对企业的商事制度改革,做到“多证合一”,推动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事实已经证明,政府审批部门通过“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就连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都能做到“最多跑一次”,甚至能够做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扩大内需,提振百姓消费信心。图/CFP

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还需要给民营企业创造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这也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简单地讲,就是政府的政策要稳定,这样民营企业才会有一个良好的预期。民营企业很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领导一旦发生变动,政策就跟着发生变动。在这方面,政府要给民营企业一个稳定的预期,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营商环境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土壤,必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规范政府的行为。

促进外贸健康发展,图为山西运城某企业生产外贸琉璃制品。图/CFP

猜你喜欢
营商民营企业消费
国内消费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新消费ABC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