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深藏350年的诗集
——方以智的《三游诗》

2023-02-26 03:03诸伟奇
学术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方以智武夷

诸伟奇

(安徽大学 方以智研究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39)

方以智(1611—1671)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明亡后,他辗转流离,逃禅问学,坚持抗清,一生行止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操行和担当。其著作因遭清廷禁毁,不少已散佚不传,但后世学人一直在寻觅中,被深藏了350年的《三游诗》就经历了这样的命运。

一、方以智的福建之行

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方以智有福建之行。

张永堂、诸伟奇执笔的《方以智的生平思想及其著作整理》,亦即《方以智全书》“前言”中曾简要记述了这一行程:这年闰四月,方以智“自青原出发,迁路新城,与魏禧晤于天峰寺,至福州长庆寺……滞留一暑养病后”,与为霖道霈游鼓山屴崱峰。余飏之子“余铨奉父命来迎,八月一日(方以智)与僧非渠抵莆田拜访余飏”,之后被请入通天寺说法;“又应林豁轩昆仲之请于东山石扆垂示。由郑郊、郑郏兄弟陪同游九鲤湖,同至石所山麦斜岩访隐者刘尧章……八月十六日离开莆田,至建安永安禅寺,会钱澄之。十月,(在)武夷山扫石屏东苑,建宁会书商后返青原。”〔1〕

对于方以智的这次福建之行,见于当时记载的不少。行前,他与魏禧彻夜长谈。魏禧在《送药地大师游武夷山序》写道:“丁未闰月,师自青原游武夷,迁路新城,招晤天峰寺中痛谈一日,夜不得止……独恨身羁课诵,不得从武夷游”,还盼望能“结茆屋居师”,而“师老于武夷,为吾道南主人”〔2〕;并以诗相祝:“风雨洗青苔,摩石待师纪。”〔3〕余飏写道:“岁在丁未八月朔日,浮山愚者大师访予芦中,随游九鲤,过通天寺。”〔4〕钱澄之赠诗:“大师栖废院,夹路芰荷香。有客耽禅况,邀予问讲堂……谈清一夜梦,画破十年悭。”〔5〕还有方孝标的《愚上人〈三游诗〉引》,方孝标当时也在福建,他在文中写道:“愚者师今年扫塔东苑,值炎暑,不能为武夷游;先过鼓山,又赴云窝居士招,入九漈游焉,得诗若干首。秋深当往武夷,武夷山水更奇秀,诗必更多。其门人将合梓以行,而属予序。”文中清楚地交代,此引系应方以智门人所请,写于方以智鼓山游、九漈游之后,武夷游之前。〔6〕方以智次子方中通《忆亲闽中》等诗文更详细地记载了其父的行踪。

从记载看,方以智此次福建之行,除了在福州避暑养病那段时间外,活动很是频繁,内容十分丰富。但奇怪的是,这些活动,既已见于他人的多次记载,但在他自己的存世著作中却并未多见。《方以智全集》中,可以查到的,仅有载入《浮山此藏轩别集》的《九漈》《武夷》,〔7〕还有《冬灰录》中记述的几次佛事活动,如“扫鼓山永和尚塔”和“病起垂示”。〔8〕“愚者诗多”,〔9〕凡登山临水,方以智必纪之以诗,而在这次长达六个月的福建之行中,却未见他有诗歌存世。这实在令人生疑。方以智当时没有写诗吗?当然不是。上文已引方孝标所写的《愚上人〈三游诗〉引》,还有曾经与方以智同为崇祯举人同为书画名家的王岱(?—1686),于康熙十七年(1678),在京中友人房慎庵处得见方以智的《三游诗》,并写下《无可和尚〈三游诗〉序》。〔10〕可惜,随着乾隆四十年、四十六年方以智和王岱的著作先后被禁,而在之前方孝标的著作早遭禁毁,如此,方以智《三游诗》及其流存情况就绝少人知或不再被提起了。20世纪40年代,方叔文在《方密之先生年谱》中记道:康熙六年闰月,公自青原,先“赴廪山扫塔,游鼓山,游九鲤,归游武夷,有《三游诗》”。又于《方密之先生著作表》列出此书,并注“散失不传”。〔11〕方鸿寿《方文忠公年谱》及《鸿寿书目》亦作如是说。我们在《方以智全书》“前言”论及他的著述时,肯定了方以智《三游诗》的撰写,写作时间定为1667年,标为“已佚”。〔12〕

二、《三游诗》的发现

从1667年方以智创作《三游诗》,到1678年王岱撰写《无可和尚〈三游诗〉序》,再到2019年《方以智全书》的出版,350年间未见《三游诗》公之于世,多以为此书同他的其他佚作一样,因遭清廷禁毁,已经“散失不传”了。

但这种情况在2021—2022年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2021年夏天,温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生卢亚倩因撰写硕士论文《曹尔堪年谱》,专程到上海图书馆查阅曹尔堪诗文集,发现该馆所藏的一册《曹顾庵残诗》中的《浮山后集》非曹氏著作,而是方以智的《三游诗》。几乎与此同时,苏州大学文学院陈昌强先生在作《曹尔堪年谱》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于注释中透露了顾圣琴所撰《方以智孤本〈三游诗〉及其晚年行实考论》的信息。〔13〕之后,张昭炜先生也告知了笔者这一信息。2023年5月,友人寄来《三游诗》复印本。本人在校读完全部《三游诗》后,于8月前往上海图书馆古籍部,查核了馆藏原本,终于将这部“散失不传”的方以智诗集大致理清了原委。

先说此书的收藏及形态:

上海图书馆古籍书目是这样著录的:《浮山后集》一卷、《曹学士近诗》一卷、《槐憩集》一卷、《南溪文略》一卷,清曹尔堪撰,康熙刻本;分类为清别集,索引号是线普长345592。未涉方以智信息。该书线装一册,四眼装(装线处下端有旧登录号“一六五四五”),依次将《浮山后集》《曹学士近诗》《槐憩集》《湖上近体》《南溪文略》装订在一起。封面右侧题“曹顾庵残诗一册汪君炳森得自高邮”。曹顾庵即曹尔堪,汪炳森未知何人,“得自高邮”也不知何时。〔14〕书的首页实为首页的b面,当初的装订者很巧妙地将其与全书的护页粘贴在一起,几乎难以看出,这样就避开了方以智的著撰痕迹。书单页10行,行24字,诗序及注作双行小字;白口,单尾,左右双边,版心依次标书名(浮山后集)、子书名(石鼓游、九漈游、武夷游)、页码、版刻名(此藏轩)。全书页码连标。第1至第6页为《石鼓游》,第7至第14页为《九漈游》,第15至第22页为《武夷游》。每种子诗集的首页(即全书第1、7、15页)首行标书名:“浮山后集”,顶格;第二行标作者名及撰写方式:“浮庐愚者随笔”(浮庐愚者为方以智别名),低三格;第三行标子诗集名,如“九漈游”,低一格。全书版式及字体一如方氏此藏轩所刊各书,一些版刻用字也多相同,如面作靣,考作攷,垂作埀,旁作,盖作葢,船作舩,铁作銕等。书的最后一页为游艺所写的跋,跋后为空白页。游艺,闽人,乃方以智弟子。

该书为什么三百多年不为人知而如今却被深藏于上海图书馆呢?

方以智的《石鼓游》《九漈游》《武夷游》写于康熙六年闰四月至十月,其后由其门人“合梓以行”,称《三游诗》。从它的写作时间、内容和刊刻体例看,它接续《无生寱》《借庐语》《鸟道吟》和《建初集》,是方以智后期诗集《浮山后集》的一部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方以智构画的《浮山后集》的规范是比较大的。方以智晚年以禅游而积极参与遗民反清活动,福建之行或许动止较大,难免为清廷所忌,魏禧、沈寿民都劝其“挂鞋曳杖,灭影深山”,〔15〕尽量不要开堂说法。而“粤难”发作及方以智之死,使其著作渐为当局忌讳,如此才有康熙十七年王岱发现《三游诗》时的连连称幸了。乾隆四十年后,方以智著作全面遭禁,一度连《通雅》《物理小识》也未幸免,《浮山全书》更是既禁且毁,零落殆尽。上海图书馆“漏网”的这部《三游诗》,可能是时人有意错装,将被列为禁毁之目的方以智诗集混入曹氏之书,使之得以保存。内中的各子书,从书名到内容都非常清楚,且刻本行款、版刻用字、每行字数等皆与后面的曹集有别,但书的封面却题成“曹顾庵残诗”。用心良苦,于斯可见!

上图本此书卷首空白页右下镌有“王培孙纪念物”阳文印。王培孙(1871—1953),名植善,字培荪(后改孙),以字行,室名日晖楼,上海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南社之友,上海南洋中学创办人,也是著名藏书家。其藏书以明末诗人文集及地方志居多。1952年,他将全部藏书捐献给上海市政府,由上海图书馆收藏。这批书中就有被清廷列为禁书的陈子龙《经世文编》、方孝标《光启堂文集》、潘江《龙眠风雅》、曾灿《过日集》和这部被装订错的《三游诗》。〔16〕山泽遗书,次第复出;先辈心血,不致沦亡。我们感谢当初的保存者、收藏者和捐献者!

从上海图书馆藏本的版本形态看,该本即清初此藏轩刻本,刊刻时间应不晚于康熙十年(1671),因为据游艺跋文可知,此书刊刻时方以智尚在世。三百五十年来,此书一直被深藏,外间未闻有传,海内孤本,当之无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应补入。

三、《三游诗》论绎

“有无明暗费商量,燧取空中纸炭藏。”〔17〕有无明暗,代行错明,和方以智晚年的一些诗文一样,《三游诗》也有明暗两个内容。我们先说明面上的内容。

(一)文本展示的内容

1.诗篇统计

《三游诗》为方以智康熙六年游历福建福州石鼓山、莆田九漈、建宁武夷山时所作的诗集,依其游踪的先后分为《石鼓游》《九漈游》和《武夷游》三部分。全书,《石鼓游》6页(第1页缺前半页),收诗23题30首;《九漈游》8页,收诗27题35首;《武夷游》8页,收诗30题37首,合计22页80题102首,跋一篇。其中:五言古诗4首,五言律诗47首,五言绝句1首;七言古诗2首,七言律诗23首,七言绝句25首。

2.“三游”过程

福建山海交汇,景色奇丽,又兼文人代出,无论是儒学南传,还是禅宗衍进,福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清鼎革之后,更是遗民隐居及抗清力量活动之区薮。方以智一生到过福建三次,第一次是10岁时随父任官到过福宁;第二次是距此时二十二年前即1645年,为避弘光党祸,南奔亡命,仓促间经过太姥、福宁;这次他以青原净居寺住持的身份,应闽地寺院及好友相邀,行程要宽裕得多。

之前我们写《方以智全书》前言,在讲这一段内容时,只能依据方以智的《冬灰录》和他的零星诗文及余飏等人的集子,现在读了《三游诗》,对他此行的过程就清楚了许多。康熙六年(1667)闰四月,方以智与魏禧等晤谈后,即从新城(今黎川)出发,自闽赣边界的杉关入闽,一路向南,到达福州。由于年老体衰,加上夏季炎热、山路难行,抵榕后方以智养病休息了一段时间。其间,陆续参加了一些佛事活动,会见了一些朋友,游览了鼓山。为登屴崱峰,方以智等行前先“在鼓山旬日”,做了充足的准备。随后,选择一个大晴天,从松坪石出发,经白云峰,“竭蹶以登”,〔18〕终于登上了屴崱峰。

方以智此次福建之行,一个很大的愿望就是看望他的老师余飏。其时余飏隐居莆田,差其子余佺专程到福州邀请以智。以智在释非渠的陪同下,于八月一日到达莆田,拜见了恩师,俩人长谈尽日。期间,以智受邀在通天寺说法并题额,同时以“未了净居旧债,且为杖人佣书”为辞,谢绝了寺院方面“专席见迎”的邀请。〔19〕会晤了郑郊、郑郏兄弟及有关人士。在恩师推介和友人陪同下,他带病游览了当地最富特色的九鲤湖及麦斜岩。〔20〕八月十六日,方以智离莆田返福州,临行赋诗与友人惜别。

在福州经过短暂休整,方以智等即赶赴建宁,住在永安禅寺。在此他遇到了故友钱澄之,二人做了长时间的交谈,钱澄之不仅“日暮忘归”,还“留僧舍宿”,“谈清一夜”,方以智为他画了《寒林学〈易〉图》。十月,方以智在友人陪同下,游览了武夷山,在虎啸岩、茶坑、石堂、接笋峰、天游峰、大王峰、峰窠、玉柱峰、鹰嘴岩、更衣台、一线天、水帘洞、五曲、东苑岱堂、同文书院等处留下了诗篇。在方孔炤四十七年前所题“云路”二字的石刻前,方以智百感交集,作《云路见先中丞题有感》,诗的后两句是:“总是沧州梦,长流碧一溪。”〔21〕

方以智福建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建宁读书坊。在读书坊,方以智与书贾朋友相会,“昔所托《周易时论》《药地炮庄》《物理小识》等已刻成”,〔22〕而“此卷(指《三游诗》)从此坊流通,是夙缘也”。〔23〕读书人最终之事还是落在读书和刻书上。诸事即毕,方以智遂取道南昌,返回青原。

3.佛事活动

方以智此次福建之行,是以青原住持无可大师的身份拜访闽地山林的,佛事自是重要活动内容。其间,主要佛事活动如下:

晤涌泉寺住持为霖道霈。道霈与方以智之师觉浪道盛同辈,继永觉元贤主鼓山法席。

扫鼓山永觉元贤和尚塔,作五律《怀永觉老人》。

到长庆寺为空隐和尚(即宗宝道独)设供。供祠有曰:“七个蒲团懒道场,锹锄楖栗叉手笑。且道青原智行者,到此以何为供聻?”〔24〕

到福州长庆寺说法,在怡山寺问答。《病起垂示》有云:“石门不跨为何事,屴崱峰头晓日红。”〔25〕又云:“死生来处知谁造?色里胶青说不明。体尽自愁伤触后,一瓢薪火与时行。”〔26〕

在莆田通天寺礼佛,为余飏设斋,问答。曰:“游山竿木驾云龙,偶画葫芦却不同。黄石当机堪一笑,点睛专待老壶公。”又曰:“超出乾坤惟一掌,山中星月自呼潮。”〔27〕

在武夷石屏,扫东苑老祖塔。老祖塔前致供。东苑上堂问答。曰:“此来扫出石屏心,击棹声中无古今。偶向读书坊下过,破尘一句待知音。”〔28〕

(二)体现了方以智晚年的诗歌特色

鼎革前后,方以智诗歌创作风格判若两途。前期,他无论是作为贵公子,优游皖中,流寓南都;抑或及第后仕宦京师,救国无门,其诗都充满了忧国忧民、意气风发的情感。国变后,其诗悱恻深沉,尤其是顺治七年(1650)其平乐不死而逃禅后,诗风大变,笔触迂回曲折,“水火中行”。〔29〕“水火”,两种极端对立、极端艰辛的状态,这既是他晚年的生存状态,也是他治学状态和诗歌创作状态。《三游诗》作为其存世的最后两部诗集之一(另一部为《禅乐府》),其中所体现的其晚年诗歌特色尤为明显。

1.寓精神于山水

方以智此次福建之行所到三地,都是闽中极负盛名极富特色的景地,方以智为之所写诗歌也极富艺术特色,如:

登屴崱峰

挥袖乘风上翠屏,悬空一点醮沧溟。古人高兴常如此,奇事传虚每不经。绝顶望洋惟有白,扪天摩背果然青。云端戏泼浮杯水,也算南游浪里萍。

太姥亲看浴日红,岱宗华顶尚朦胧。此山说见琉球影,今日惟观沧澥风。旧画昆仑三级上,下方楼阁万松中。秋晴正喜浮云尽,杖指人间眼不同。〔30〕

该诗收入《三游诗》的《石鼓游》,是组七律二首,诗前的序较长,但写得很精彩。诗的头两句就写出了登上屴崱峰的快意和观感。屴崱峰是作者所游鼓山的最高峰。平心而论,其海拔九百多米的高度,在见识过“岱宗华顶”的作者眼里不算奇峻;但该山有特点,它东临大海,一望无际,有文化传统,朱熹为它题写了“天风海涛”,赵汝愚为它写下了“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此山说见琉球影,今日惟观澥沧风。”至于传言,登上峰项,能够看到琉球,作者于诗序中直言:“地丸水饱,数千里乌能及耶?”虽然看不到琉球,但能一饱海天风光,也是此景的一大特色。“绝顶望洋惟有白,扪天摩背果然青。”作者对色彩的捕捉非常敏锐,描写也生动贴切。“太姥亲看浴日红,岱宗华顶尚朦胧。”作者精通物理之学,更善于观察对比。他在诗序中说:“因语日观、泰岱、华顶诸处,去海尚远”,故观日“朦胧”。“旧画昆仑三级上,下方楼阁万松中。”“三级昆仑,随场竿影,万松楼阁,藏在中阿。”〔31〕作者在诗和诗序中明言,那些都是文献或传说中的记载,而眼前的林树威蕤、岩壑清幽、山海互映、四季推移,才是真实的存在。全诗情景交融,磅礴大气,又兼序文上下古今,说理透彻。

又如:

鲤湖漫兴

海眼藏峰顶,圆壶泻曲溪。两岸成碧井,九叠挂丹梯。雷自龙渊出,云知雁荡齐。石门风雨返,好梦不须题。雁荡顶有湖,故以相比。

粉碎蓬莱影,方知仙所云。降龙还破浪,化鸟即垂云。珠玉倾盆落,幢幡逐队分。我来投一石,未许世间闻。

将谓雷轰甚,环林鸟雀稀。峡生虹饮涧,晴怪雨沾衣。钟鼓难争响,烟云易合围。此潭深可羡,鱼老不知飞。

月出危崖口,珠悬翡翠围。绞绡当殿卷,鳞甲破空飞。对镜光回互,神灯影是非。步虚骖驾好,露湿羽毛衣。〔32〕

该诗收入《三游诗》的《九漈游》,是组五律四首。九鲤湖在仙游县城东北万山之巅。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仙在此骑鲤升天,故名。明人王世懋(世贞弟)曾称:闽山以水称奇胜者,即无如九鲤湖。诚如是哉!“海眼藏峰顶,圆壶泻曲溪。”作者劈头就写出了九鲤湖的特色:大凡湖多在山下或山的周围,而此湖在山顶。“两崖成碧井,九叠挂丹梯。”“降龙还破浪,化鸟即垂云。珠玉倾盆落,幢幡逐队分。”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写出了九鲤湖千崖竞秀,万木葱茏,奇峰绝壑,漈水震撼的壮观。“此潭深可羡,鱼老不知飞。”从山水到物象,从物象到精神,连体衰已久不思动、此番更是“强病登九漈”的作者,也被这神奇的景象所打动,快心醒目,忍不住也要:“我来投一石,未许世间闻。”全诗通篇写实,渗透着诗人的精神与情思,山岚水波,诗人的笔触也随之起伏蜿蜒……

再如:

一览歌

该诗收入《三游诗》的《武夷游》,是首七言歌行。福建名山,武夷第一。元人萨都剌《游武夷》称其“神仙曾到有遗迹,天地已来无此山”。明人聂大年《游武夷》有句:“不宗朱子元非学,看到武夷方是山”。熟景本来难写,何况自宋入明,已有好诗无数。且看方以智是怎么写的:首先,体裁选用七言歌行,就选得好。歌行一体,可以放情长言,杂而有方;步骤驰骋,又疏而不滞。作者起句看似很平,其实不平,一句“南北奇峰数不足,溪边见者三十六”,一下子就突出了武夷山的不平凡,南北奇峰无数,其峰峦大者三十六,而且山在溪边,水在山中,山水交映。作者精于画艺,对水光山色的描绘异常精准生动,其笔下的武夷,无论是山色的青绿,还是“凌空倒景”的神奇,都是任何丹青高手都难以传真的。“崖鳞嶂角争拏云,鱼龙起舞鸾骖驾”,怪石嶙峋,奇岩插天,溪水回曲,鱼龙并行,武夷山势的高耸奇峻,水流的瑰诡多姿,让游人惊心醒目,又目不暇接。诗中历数虎啸、一线天诸峰,水云、五曲诸水,山水交错,层层递进。“桃源火焰双石门,倒水分溪各相送。”作者将一百二十里武夷,三十六峰胜景,一曲歌之,为武夷之行留下了完美的绝唱。

2.藏哲理于歌诗

方以智晚年的治学方法是“藏虚于实”,其时他的诗歌创作也有明暗虚实之分。《三游》一集,以写景叙事为主,然诗中往往参以哲理之思,虽寥寥数语,却让人涵泳反复,回味无穷:

有的是因事因景亦即物象,感发而为诗。如《二林属书四字于石》:“造雷飞雪待知音,日炙风吹无古今。墨汁壶中才一点,定然穿过石头心。”〔34〕还有《天游一览亭值余初度》:“人生换骨是何时?惟有名山柱杖知。对此隐屏堪自祝,借来仙掌待题诗。”〔35〕前者旨在说明要成就“造雷飞雪”那样不寻常的事,需要“知音”相助,更要忍得艰辛,如同笔蘸壶中的一点墨汁,也定然会穿透坚硬的山石,以弱抗强,靠的是时间与定力。后者则感悟只有在人生的晚年,才能清楚自己一生中的蜕变。密之后半生多在“隐屏”下生活,纵如此,也还在想着“造雷飞雪”。

集中更多的是以诗句的形式表达某种感悟,直接以哲理示人。如:

沸澥安然卧,冬雷此处藏。(《怀永觉老人》)

屋似舟藏壑,江因潮逆流。(《金利窟同不波孤月税担诸公小坐》)

人间车马皆因梦,世外箪瓢始善游。(《宿湖宫阅漈记因成二首星容窝本师》之二)

且命古今堆榻上,尝悬天地在窗中。(《容窝》)

镜里千岩影,钟声两岸听。(《虎啸西来岩》)

帝王遗敝屣,仙佛亦浮云。(《重书游息引》)

在所有“藏哲于诗”的诗中,通篇最具其晚年哲学思想的,是这首《薪火引与诸子》:

有无明暗费商量,燧取空中纸炭藏。灶下灰传千古焰,人间灯继两丸光。莲花位里非玄路,柏树庭前岂异方。烹水提笼休错过,何须白昼觅萤囊!〔36〕

诗中告诉人们:有与无、明与暗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深入的探讨,如同以燧镜向空中取下火种,之后……灶下的炭灰传递着不熄的火焰,人间的昼夜持续着日月的光华。莲花位里并非只有一种参禅悟道的路径,柏树庭前更有着多样的求索寻真的方法。像烹水饮茶、观赏听音那样的乐趣休要错过,更不必在大白天去寻觅发光的萤囊!本诗诗序说:“闭距窃纵,空忧何益?钻燧荷薪,无回避处。”有无明暗,代行错明。灶下即便灰冷,千古火焰不熄;人间纵遭剧变,天地真性不灭。薪尽火传,火种不灭,在永历帝败亡五年之后,方以智没有无谓的伤感和绝望,而是以薪火相递、代行错明的真谛告诉年轻一代:空忧无益,希望总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产生了一批不同凡响的诗人和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方以智晚年的诗最有嚼头。

(三)诗中透露的信息

本节所谓“诗中透露的信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书中虽已涉及,但读者未必深知的内容,如余飏。二是书中未明言或点到即止的内容,如“二郑”及其他。

1.先说余飏

余飏,字赓之,莆田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任宣城知县,曾分校己卯(崇祯十二年)乡试,方以智于是科中举。此前以智十年未第,自叹“病客”,〔37〕有了举人的身份,以智才有次年的进士及第。二人的关系非同寻常,不仅有师生之谊,更是志同道合,虽二十年未能相遇,但彼此相知相重。弘光时,余飏擢吏部文选司,不久即归乡,杜门不出。康熙三年(1664),余飏应施愚山邀,赴青原山讲学,与以智(时称无可)相见,“二十年师生,抱头欲哭”,“已而,吏散人阑,与无可对坐,谈交轮错代之理,《易》《庄》借象之趣,宣尼迦老是二是一”。以智受余飏之请,作《莆田通天寺碑》。〔38〕此次莆田之行,可谓是方以智对恩师三年前青原之行的回访。余飏在给方以智的信中,邀请他来莆田游览九鲤洞:“吾师招我书,书中有九鲤。笑慰多生梦,正当穷宛委。”〔39〕以智理解恩师的厚意,故而不辞辛苦,抱病以行:“崎岖千里外,带病到师门。山记青原会,书承黄石恩。”〔40〕相见后尽日长谈。此行以智前后共写了四首诗以“呈本师”。诉说了再见恩师的喜悦:“葆祠黄石果奇缘,一点开颜喜问天。连夜月明忘老病,苍苍指是谷城仙。”〔41〕探讨了对时事、对人生、对学问的认知,其中《芦中师采药图赞》写得真为深刻,此诗既是对余飏的称颂,也是方以智的夫子自道。迻录如下:

大地无非药,在吾左右手。尝毒是何心,漫劳神农口。日月转磨盘,海岳供杵臼。裁成君臣方,医王寓奇偶。冰霜炼硕果,金石留瓦缶。灵丹既万应,缪刺亦神灸。我来床下拜,香烟荐尊卣。吾性无须眉,丹青烦敝帚。崆峒特室中,开闭听户牗。阶下长兰荪,青葱滋百亩。两袖挥八风,一毫藏四部。点睛破壁飞,唾地早不朽。悬寓众难识,缁布慢搔首。入躶叹滔滔,且示缊组绶。破蓝盛百草,紫芝为上寿。童子弹一指,窢然狮子吼。千里来通天,明月坐良久。必欲问黄石,吾师捧腹否?〔42〕

药者,这里代指解释世界、治理世界的理论与方法。药,既可医人,也可医世。无论是采药医人,还是方略治世,他们师生本都堪为国手,奈何国事剧变,人生难逆,如今一个隐居山中,一个逃禅青原,虽尚能“滔滔不竭,如河决而滩流下峡”,〔43〕然毕竟都已垂垂老矣。

2.再说“二郑”及其他

“二郑”,指郑郊、郑郏。郑郊,字牧仲,号南泉,莆田人。崇祯八年(1635),拔置第一;十七年(1644),与弟郏同贡于朝。入清,隐于莆田山中。郑郏(1615—?),字奚仲,一字皆山。入清隐于莆田壶麓山,与同为遗民的陆圻建红花亭。有《易测》《皆山集》存世。方以智此次到莆田,拜见余飏后,即与郑氏兄弟交谈,之后他们又同游了九鲤湖。〔44〕

在莆田时,方以智与刘赧见面并交谈。刘赧是刘中藻(1605—1649)之子。中藻字荐叔,号泂山,明末福安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行人,北京陷,为僧。南归后,隆武朝任给事中、副都御史;永历时授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清军围福安,他坚守不屈,败,着明衣冠,“坐堂上,为文自祭,吞金屑死”。〔45〕有《泂山集》。此时,虽然永历帝、郑成功已先后亡故,明清易代大局已定,但反清活动在闽海一带并未消亡,而反抗的意识更是在遗民的内心无法消减。郑氏家族在当地影响大,有号召力,之前郑成功抗清队伍的发展,而今郑经等在台湾军事力量的存续,借助郑氏家族的能量都是重要的因素。刘中藻在福安地区有着较大影响,其就义时的壮烈更是激荡过千万人的心灵。方以智此番与他们交谈,除了表达崇敬之情外,或许还有其他深意,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丹山碧草九潭存,留得琼枝天地恩。磨盾弯弓真有种,蒯缑弹处托谁门?”〔46〕“磨盾弯弓”“蒯缑弹处”,期望之情、寄托之意,尽在言中。

集中有些诗,乍一看是写景,仔细琢磨,颇具深意。像《武夷游》中的那首《偶见郑牧仲和黄文成公游武夷韵因次其后》,诗是这样写的:“比肩千里梦相从,海容图成瓠可容。最笑顽仙留断骨,何为凿路锁孤峰。随身赖有如瓶杖,劫火还存合抱松。幸遇石堂开旧址,人间添得一声钟。”〔47〕诗中的“留断骨”“锁孤峰”,当然是在写风景,但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象征着某种力量和精神。“随身赖有如瓶杖,劫火还存合抱松。”颈联上句既是写实,也可以理解为精神力量,下句则有守望相助、合力为之的意思。

由于作者佛寺高僧的身份和诗中深刻的禅意,不仅迷惑了当时可能出现的文化检察官员,也使后世的读者往往难有确解,如《且招》:“云窝茶洞许同人,庐阜无终早结邻。游遍五都留退步,说来三岛欲飞身。还洲木榻风随火,避世桃源记即真。便使香山归洛下,草堂让客转车轮。”诗前长序,将主人招友来其云窝茶洞的目的作了说明,实际是收留遗民同道来山中“避乱”。序中引用了汉末、晋末隐士的典故,着重讲了唐人李泌“安史之乱”时先“隐居衡岳”、后出山救国的业绩。〔48〕

还有《耐葊希之居士》:“天地随人寓,金粟止一榻。将开∴字镜,莫疑多宝塔。耐葊河汉胸,古今任杂沓。岁寒守松窗,黄石修伏腊。赤鸟飞东门,环辙不及踏。昌谷蒲塘心,廋词漫离合。南郭隐几坐,仰天忽焉嗒。万卷破微尘,当风无问答。优游通天寺,千里来一衲。展袖伸五指,振木绕三匝。一切姑置之,不敢重献纳。无语声如雷,举此风飒飒。”〔49〕这首诗是写余光的。余光,字希之,号耐葊,明末莆田人。崇祯时曾与林简、郑郊等结琉璃社(又称红琉璃社)。入清不仕。方以智赞其“耐葊河汉胸,古今任杂沓。岁寒守松窗,黄石修伏腊”。诗中感慨天地就是人生的寓所,纵有滚滚财富,也只需睡榻一张。将开圆∴的明镜,莫疑塔刹(代指学问)的高深。“南郭隐几而坐,仰天焉嗒”(《庄子》语),看似无精打采,万卷在胸,也无问答;但是,“无语声如雷”,静止中却显示出力量。通篇禅语,但又难掩其关注现实的深意。凡此,皆诗意丰富,信息量大,然因作者晚年诗风艰涩,可资研究的资料又有限,今人一时尚难确解。

最后以方以智的《诸子送过涵头卷卷不已口占为别》作为本文的结束:

明知来必去,空惜黯然魂。万里终须别,千秋各自尊。涵头平野阔,江口晚潮奔。分手休言梦,当知薪火恩。〔50〕

面对亲近的人,说着真诚的话,没有禅语,也无支吾晦涩,这是方以智此行向闽地诸友的告别,也是他一生对闽地诸友的最后告别。

注释:

〔1〕〔12〕张永堂、诸伟奇:《方以智的生平思想及其著作整理》,黄德宽、诸伟奇主编:《方以智全书》第1册,合肥:黄山书社,2019年,“前言”,第27、80页。

〔2〕〔清〕魏禧:《送药地大师游武夷山序》,《魏叔子文集》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10页。

〔3〕〔清〕魏禧:《送药地大师游武夷山序》,《魏叔子文集》下册,第1294页。

〔4〕〔明〕余飏:《送愚者归青原序》,《芦中全集》清刻本卷四,参见任道斌:《方以智年谱》(修订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276页。

〔5〕〔明〕钱澄之:《江在湄少文邀同过永安寺访无可师因随看白云寺关主融相即事》,《田间诗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302页。

〔6〕〔9〕〔清〕方孝标:《愚上人〈三游诗〉引》,《方孝标文集》,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50页。

〔7〕〔明〕方以智:《武夷》《九漈》,《方以智全书》第10册,第122-124页。

〔8〕〔明〕方以智:《冬灰录》卷七,《方以智全书》第3册,第374-375页。

〔10〕〔清〕王岱:《无可和尚〈三游诗〉序》,《了庵文集》清初刻本,卷六,第4-5页。

〔11〕方叔文:《方以智先生年谱》,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5-250页。

〔13〕陈昌强:《曹尔堪年谱》(下),《词学》第四十七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377页。

〔14〕日前吴运兴小友发来《敬灶章宝录》、曾国藩奏议等资料,知清同治年间有汪炳森其人,此与后之王培孙得此书以收藏,时间上亦大体相合。

〔15〕〔清〕魏禧:《与木大师书》,《魏叔子文集》上册,第257页。

〔16〕上海南洋中学编:《王培孙纪念文集》,第125页。

〔17〕〔明〕方以智:《薪火引与诸子》,《三游诗》,上海图书馆藏清初此藏轩本,第14页a。

〔18〕〔31〕〔明〕方以智:《〈登屴崱峰〉序》,《三游诗》,第1-2页。

〔19〕〔明〕方以智:《冬灰录》卷七,《方以智全书》第3册,第382页。

〔20〕〔明〕方以智:《游漈引》:“吾师招我书,书中有九鲤。”又《陈木长同游见我强病登……》:“雪窖冰壶快此生,通身汗下病犹行。”《三游诗》,第7-9页。

〔21〕〔明〕方以智:《云路见先中丞题有感》,《三游诗》,第17页b。

〔22〕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卷七,第279页。

〔23〕游艺:《〈三游诗〉跋》,《三游诗》,“跋”,第1页。

〔24〕〔25〕〔26〕〔27〕〔28〕〔明〕方以智:《冬灰录》卷七,《方以智全书》第3册,第374、375、376、379-380、385页。

〔29〕〔明〕方以智:《合山栾庐山·慕述》:“老亲切问,本无生死。一实惟心,自尽而已……退藏于密,水火中行。”《方以智全书》第10册,第371页。

〔30〕〔明〕方以智:《登屴崱峰》,《三游诗》,第1-2页。

〔32〕〔明〕方以智:《鲤湖漫兴》,《三游诗》,第7页。

〔33〕〔明〕方以智:《一览歌》,《三游诗》,第19-20页。

〔34〕〔明〕方以智:《二林属书四字于石》,《三游诗》,第10页a。

〔35〕〔明〕方以智:《天游一览亭值余初度》,《三游诗》,第17页a。

〔36〕〔明〕方以智:《薪火与诸子》,《三游诗》,第14页a。

〔37〕〔明〕方以智:《陈昌箕在新安以书索序且叹一第不我十年为此志而答之》:“愧我十冬成病客,劳君一札问苍天。”《方以智全书》第8册,第148页。

〔38〕〔明〕方以智:《莆田通天寺碑》,《方以智全书》,第10册,第65页;另见余飏《芦中全集》卷六《游青原记》。

〔39〕〔明〕方以智:《游漈引》,《三游诗》,第7页b。

〔40〕〔明〕方以智:《见余季芦本师》,《三游诗》,第11页a。

〔41〕〔明〕方以智:《黄石通天寺夜呈本师》,《三游诗》,第11-12页。

〔42〕〔明〕方以智:《芦中师采药图赞》,《三游诗》,第13页。

〔43〕〔明〕余飏:《送愚者归青原序》,《芦中全集》,清刻本卷四。

〔44〕〔明〕方以智:《酬郑牧仲》,《三游诗》,第12页。

〔45〕钱海岳:《南明史·刘中藻传》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3770-3772页。

〔46〕〔明〕方以智:《晤泂山之子子炎刘赧》,《三游诗》,第12页b。

〔47〕〔明〕方以智:《偶见郑牧仲和黄文成公游武夷韵因次其后》,《三游诗》,第20页b。

〔48〕〔明〕方以智:《且招》,《三游诗》,第21页b。

〔49〕〔明〕方以智:《耐葊希之居士》,《三游诗》,第13页a。

〔50〕〔明〕方以智:《诸子送过涵头卷卷不已口占为别》,《三游诗》,第14页a。

猜你喜欢
方以智武夷
方以智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述評(1949—2021)
《武夷天下秀》
方以智逃禅前行迹及其思想的挖掘与阐择
武夷学院
不忘故国的梅下僧人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武夷岩茶书写传奇
方以智人性论思想探析
方以智为什么说西学“拙于言通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