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当代中国红绿彩艺术的“火种”

2023-02-26 15:31张学龙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红绿火种陶瓷

张学龙

The training path way of this project is proposed with the premise of enhancing students' overall literacy. In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red-green glaze art, the goal is set as "locking the core, exploring boundaries." While inheriting the essence of red-green glaze art, the project seek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based on this premise and goal, an attempt is made to explore a path that is distinct from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teaching model and differs from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ceramic art heritage. The objective is to establish a modern training model and path way for red-green glaze art that integrates advantageous resources nationwide.

国家艺术基金是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朱乐耕教授及其团队经过一年的申请和筹备工作,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顺利立项。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次承担红绿彩艺术人才培训项目,也是国内首次举办面向社会公开招收红绿彩学员的人才培训项目。2023年7月10日至8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学员先后在北京、长治、景德镇完成了集中授课环节。项目共邀请了30余位专家学者授课,其中包括传统红绿彩理论研究的学者,知名国画、篆刻艺术家,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陶瓷设计师、陶艺家等。此次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对未来红绿彩艺术创作与技艺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红绿彩艺术是中国陶瓷彩绘的发展源头。宋金时期以来,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社会风尚的变化,红绿彩艺术先后经历了多次兴衰的历程,但这种以红绿二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从未在陶瓷彩绘中消失,并且这种简练的一色带多色的艺术形式,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陶瓷彩绘的发展,还成为明代中期以来海上贸易的畅销产品。东亚、东南亚等地深受红绿彩装饰特色的影响,特别是日本,至今民众仍有日常使用红绿彩瓷器的习惯。然而,目前在中国的仿古和工艺美术领域对红绿彩艺术的关注度却不高,陶瓷艺术设计师、陶艺家群体也鲜少关注红绿彩艺术。长此以往,红绿彩艺术可能面临产品绝迹和技艺失传的问题,而这无疑也将使其理论研究陷入僵局。在传统文化复兴和非遗保护的理念指导下,“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一方面着眼于不断发掘、传承红绿彩瓷艺术,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融入当代中国艺术理论,使红绿彩艺术介入到当代的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范畴中,以不断拓宽红绿彩艺术的发展边界。

本项目培训路径拟以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为前提,在红绿彩艺术的创新设计方面以“锁住核心、探索边界”为目标,在传承红绿彩艺术精华的同时,探寻其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同时,在此前提和目标的基础上,试图探索一条既区别于学院式教学,又与传统陶瓷技艺传承方式不同的路径,建立一个整合全国优势资源的红绿彩艺术现代培训模式和培训路径。该模式将为学员提供多样化、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全面落实红绿彩绘制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并引进交叉学科的理论,提升学员对红绿彩艺术的理解力、创造力。此次培训共分为5个单元。

一、提高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修养

本单元重视红绿彩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并将红绿彩艺术理论放置于宏观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之中。周庆富院长通过分析表现时代精神的经典文艺作品案例,探讨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方李莉研究员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陶瓷史的演变与发展,并通过人类学中的“异文化”和“他者”这两个关键词引申出了不同文明间,因思想意识系统、社会系统、技术系统、自然系统、信息系统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同的美学思想的讨论;朱阳教授在对比中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样式美学的概念,他认为设计体现了特定的生活样式和生活方式。当今时代我们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活空间,探索新时代生活样式美学,引领时代美学风格是当代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耿东升研究员、江建新研究馆员和庞洪奇会长依据丰富的史料,对红绿彩艺术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针对红绿彩瓷的起源、工艺、窑口等问题展开了相关讨论。本单元课程从传统出发,并将传统脉络与当代艺术理论进行联通,即用当代艺术理论的研究视角去重新审视历史与传统的价值与意义,深入挖掘红绿彩艺术的文化内涵,使之建立新的发展方向,以适应时代的更迭与需求。

二、拓展对其他艺术形式的了解

本单元的授课专家在中国画、书法、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领域卓有建树,同时这些专家也在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创作方法和创作主张。以上提及的几类传统艺术形式都与红绿彩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即皆用线条来表现艺术、升华艺术。其中,范曾教授着重探讨了中国绘画为什么是哲学的,是诗性的,是书法的相关问题,并从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性探讨了中西方绘画的不同表现方法与精神内涵,同时对艺术创作应如何传承与创新等问题也展开了相关讨论;张立辰教授、何家英教授皆强调了线条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传统文化与个人艺术创作及当代艺术的关系;杨涛研究员、魏杰研究员分别从书法和篆刻这两种艺术形式分析了线的韵律与结构、古意与神韵、气韵与风貌等特點,并剖析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刘波教授讲解了墓室壁画、卷轴绘画、石刻造像等古代经典作品,并通过不同角度对线的审美和表现做了细致的分析。红绿彩艺术的装饰特点既体现在红、绿两色中,同时也蕴藏在线条的转与折中,因此,对线条的理解与表现是极为重要的。本单元的授课,着重对中国传统艺术不同形式的线条进行剖析,并探讨这些线条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以全面提升学员对线条的理解与认识。

三、分析经典案例启发创作

陶瓷艺术领域所涉及的种类十分丰富,如陶瓷雕塑、现代陶艺、陶瓷绘画、紫砂、陶瓷产品设计、环境陶艺等,本单元的专家均为陶瓷艺术领域的知名艺术家、设计师,他们成功拓展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应用的可能性。吕品昌教授、宁钢教授、邹晓松教授、戴玉祥教授从个人的创作经历入手,阐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陶瓷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如何传承红绿彩艺术、发展红绿彩艺术等相关问题;何炳钦教授、邱耿钰教授分别从红绿彩瓷的功能和民间陶瓷的角度探讨了红绿彩艺术的特点,并启发学员从日用陶瓷、民间陶瓷中吸收养分,进行探索和创新;张亚林教授、高振宇研究员皆认为红绿彩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色彩的基本概念中,要经营好面与线的关系、红与绿的对比,同时应借鉴、学习民间青花和当代陶瓷绘画中的经典作品,以创作出丰富的、充满活力的作品;余建峰教授通过列举陶瓷艺术应用于建筑和公共空间中的典型案例,说明在当代社会,红绿彩艺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刘晓玉教授结合个人日本留学经历与在英国陶艺家巴纳德·里奇工作室的创作学习经历,详细介绍了日本和欧洲的具有代表性的陶艺家的作品。本单元的课程意在通过分析不同形式的陶瓷艺术来丰富红绿彩艺术创作,这些经典案例能够强化学员本领域的知识结构,同时使学员掌握线条、造型、功能、笔法、空间等创作要素,在多维语境下启发红绿彩艺术创作。

四、通过艺术考察追本溯源

艺术考察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与扩展,此环节主要通过对博物馆及红绿彩瓷生产地进行实地调研,使学员系统地了解红绿彩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时使红绿彩艺术遗存,如窑址、矿坑、瓷片等成为学员可触、可观、可临的学习内容。在北京艺术考察阶段,吕成龙研究馆员带领学员参观了故宫博物院武英殿新陶瓷馆,并结合展品深入细致地分析和讲解了新馆目前正在展出的10个主题展览;山西省长治市考察阶段,在李建平董事长和李保宏局长的安排下,朱乐耕教授和团队成员张学龙、张晴、许鹏飞带领学员参观了红绿彩村、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红绿彩材料矿区、生产窑址、观音堂、长治堆锦博物馆、潞安府衙、千佛寺等地。借此次考察,学员临摹了大量珍贵的宋金红绿彩作品,同时学员还利用当地所产瓷胎,在承续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具有个人风格的红绿彩作品;景德镇考察阶段,学员首先参观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并在朱乐耕教授的讲解中了解了景德镇陶瓷的烧造历史和文脉。此外,学员还前往作坊参观了瓷胎成型、上釉、烧制等制瓷流程,为后续红绿彩艺术创作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五、引导学员充分发挥创作表现力

本单元邀请的授课专家大多是具有丰富陶瓷艺术创作经验的艺术家,同时在红绿彩艺术创作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授课中,专家们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导学员进行绘画练习和设计创作,并在引导学员寻找个人创作方向的同时,切实解决学员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技艺和观念问题。其中,朱乐耕教授将他绘制的多幅十六米长卷进行了展示,并通过长卷探讨了红绿彩笔法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详细讲解了如何提炼、运用红绿彩笔法,此外,朱乐耕教授还根据学员的创作风格与特点,逐一为学员修改了方案,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朱建安老师为学员示范了民间青花和红绿彩的绘制技法,讲解了民间陶瓷绘画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并鼓励学员大胆尝试,勇于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红绿彩作品;吴白雨教授、杨冰教授分别为学员示范了云南民间青花的典型绘画技法和青花没骨技法,并在相关理论教学中分享了他们长期积累的创作经验与心得;李磊颖教授、喻宏教授、王清丽教授在案例分析中强调了红绿彩绘画的协调之美,同时结合自身艺术创作经历,在指导学员创作的过程中分别提出了独特的创作思路与方法,为学员的方案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张学龙博士则认为红绿彩艺术的创新不应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也应参照产品设计的思路,将图案、造型、色彩产品化,提高红绿彩艺术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此外,黄文芝先生还为学员讲解并示范了不同器型的拉坯方法,并细致地说明了拉坯时的注意事项,为学员后续的造型设计奠定了基础。本单元设置的目的是将前期所学理论进行切实转化,既注重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的指导作用,从而使课程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在专家与学员的不断交流与探讨中,全面提升学员对红绿彩艺术的感知力与创作能力。

以上五个单元既包含了理论、视野、方法、行动和方向,在时间安排上也具有承起关系,并在相互关联、互相作用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架构与实践体系。项目主持人朱乐耕教授将整个培训过程概括为“问道之旅”“寻源之旅”和“创作之旅”,这三个阶段也是对培训模式和培训路径的总结。此项目为期50天,在培训过程中,30位学员共撰写了40余篇课程总结文章,集中创作了100余件红绿彩创新作品,其中涵括了日用器皿、雕塑、瓷板、装置、壁画等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在承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红绿彩艺术的创作边界。朱乐耕教授曾在开班仪式中说:“这次培训不只是培养创作型人才,还培养研究型和教育型人才,所以这次培训的目的是点燃当代中国红绿彩艺术的‘火种,参与此次培训项目的大部分学员来自高校,希望学员们能把这个‘火种带到他们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中,让红绿彩艺术红火地发展起来,也让此次培训作为中国红绿彩艺术发展的新起点。”正如朱乐耕教授所说,中国红绿彩艺术需要一个新的发展契机,而此次培训正是秉承着这一理念,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持续挖掘红绿彩艺术的精华,并在不断拓展其艺术形式的同时,使红绿彩艺术以新的面貌重新回归日常与生活,实现红绿彩艺术的全面复兴。

猜你喜欢
红绿火种陶瓷
夏义兵
火种
初春
河南红绿辣椒种业有限公司
点燃火种的地方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红绿交辉映紫山
陶瓷艺术作品
火种,离我远一点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