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路径

2023-02-26 19:58王立珏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旅文化遗产数字化

王立珏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esent-day digit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creation path is proposed to not only help creators take advantag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ut also boost digitaliz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独特的人文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内在吸引力。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数字化的支撑。本文从文物保护、非遗活化、文创消费等不同非遗传承发展方向;展品陈列、信息可视化、文创新玩法等不同科技手段形式浅析数字技术为传承非遗带来的新机遇,通过相关案例展现数字非遗的新特征,再通过现有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问题给出创作路径,帮助创作者利用数字技术及传播渠道,助力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

一、文旅融合时代非遗传承发展现状

1.文旅融合时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迎来诸多机遇。伴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旅游产业为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途径。数字经济的蓬勃生长促进文旅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和智能化建设为非遗发展提供崭新的方向,文旅产业智能化时代将全面开启新征程。

2.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现状

非遗传承之所以迟迟不能有效落实,原因主要在于:非遗传承存在断层现象,非遗发展业态的单一性,缺乏创新意识,设计上创新创意以及时尚感不足,非遗文创产业链流通不畅,没有产生持久良性循环。人才匮乏,非遗传承内生力受限。

3.数字化文创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技术将文化遗产转化、再现、还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式,从新的角度解读、以新的方式保存、根据新的需要利用。在数字化非遗文化活动中,用户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约束,保护原有历史文化材料,为用户了解历史提供便利。研究者可以利用图片、文字、音频等手段将相关工艺品、经典作品、历史渊源等内容的展示进行整合,使其成功转化为具有共享特性的多媒体数字信息资源,这为非物质文化产品的数字化提供了机会。

二、数字媒体助力非遗文化传承新形式

1.数字交互展馆:新的文化沉浸体验

数字化的展示互动平台包括“多媒体展览”“沉浸式博物馆”等一些当下流行的文化艺术传播方式。保留传统的翻阅和欣赏静态藏品及其相关资料形式,还可以观看影像、使用交互程序等内容,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视听资源。

如南京的沉浸式明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将真实历史与《南都综合展映图》所描绘的美丽灿烂世界相结合,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再现了一个繁华的金陵城。它融合武术和神话元素,形成一个真正的娱乐圈,以激发游客不断创造话题。2021年12月由故宫和腾讯联合主办的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在深圳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故宫携手腾讯推出了新的数字体验展。该体验展分为七大展厅:锦绣世界、流光溢彩、“纹”法自然、巧思成“纹”、纹窗弄影、梦幻江南等。在锦绣世界展馆中庭,设计了一个长6米、宽6米、高8米的裸眼3D纹样视觉装置。装置外部展示了粉彩开光四季山水图转颈瓶和嘉靖款五彩鱼藻图盖罐。转颈瓶放大了近22倍,盖罐放大了9倍。装置内部以万花筒形式展现了取自故宫5件精品文物上的吉祥纹样,有寓意福气的蝠纹、富贵有余的鱼纹、花开富贵的团锦花纹、生生不息之意的缠枝纹以及谐音“福禄”的葫芦纹。“纹”法自然以展厅中间的圆盘形装置为核心,联动360度环幕,通过数字技术让盘中的纹样在光影中重焕光彩。文物经过了10-20倍的数字化放大,游客可以通过体感装置与之互动,感受别具一格的纹样之美。

2.信息可视化:新的文化传播路径

科技的发展,信息可視化+新媒体可以让昨日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今日的生活,借助小程序这一新载体被完整纪念与传承,让大家记住其“灵魂”。数字光影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设计了一款“青阳有腔”小程序。产品是图像结合戏曲声腔的感官联动演示,产品在保留青阳腔原有主要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设计理念,对所收集归纳的信息进行整理,再设计,呈现了一套青阳腔图案和其他衍生设计作品。产品所选取的青阳角制为十角制,与明代王骥德《曲律·论部色》中所提到的角色大体上一致。其十个角色是: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该产品利用古书中长卷的形式,慢慢播放翻阅,将青阳腔这一文化遗产像诉说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结合视觉和声音,对戏曲的传播与表现做了全新的探索,并进行脸谱数字化复原设计。青阳腔脸谱的独特魅力体现在独到的艺术造型和精细考究的色彩处理上,颜色丰富多彩,多半是以人物行为方式,性格特点的臧否为依据来勾画,传达一种人物的忠奸善恶。其创作基于古籍《湖口青阳腔》中的一页资料,将它进行数字化复原。根据小程序中的元素制作了相关衍生文创产品,文具、手提袋、书签。可见信息可视化为历史文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思维方式。可以将不同时代文明的产物,用科技连接文化和数字世界,让文化及其故事的传播不再受限制于时间、空间、修复等条件,在互联网上永久保存、流传。

3.数字藏品:新的文化艺术载体

近年来,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提出,“科技+文创”融合模式正在孕育新的突破。数字文创利用互联网平台,依托5G、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利用区块链技术对产权保护,生成具有超高权威性的数字凭证,以此在消费者购买、收藏等环节中保障了其真实性、独特性,为整个文博产业提供可信、高效的数字化藏品转换存储技术,有效保护文物数字版权,让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能拥有不可复制、永久保存、随时鉴赏分享的数字藏品。

敦煌美术院联合工作室丝道奇华工作室以及国内首家数字艺术电商平台唯一艺术,推出了首款敦煌艺术系列动态NFT,该系列以敦煌美术院院长王峰的敦煌壁画创作“飞天舞乐图”为基础,分割为7份特写。除数字化处理外,动态插画呈现形式也是其一大亮点。通过对创新技术的使用,开发团队不仅让古老文化以新形式留存传承,还令其焕发出现代的活力,“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将盲盒、集换解锁、自由合成等新鲜玩法引入,让观众通过更有趣味性的新鲜方式,深入体验敦煌文化的美学魅力和文化价值,敦煌艺术系列NFT以盲盒的形式分两期推出,共发售了50000份,第二期的2500份,一上线便迅速售罄。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建议

1.融合线上线下传播渠道,强化非遗与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线上线下融合传播形式增强了游客的体验与互动。线上体验的成功往往激励用户主动参与线下体验。例如大唐不夜城是由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全资打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是全国三大步行街之一,孵化了“不倒翁小姐姐”等拥有千万粉丝、百亿流量的网红IP,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有极高的传播量,目前日均人流量达到20万人,一年人流量到达近1亿次,相当于30个旅游景点景区的集合。

当前,非遗数字化只停留在目的搜索层面,本质上,只是非遗到人的单方面输出,其主体仍在于非遗而非人,难以满足用户的交互需求。数字化时代下,信息技术革新了数字交互手段,将人与非遗之间的单向传递拓展为双向交互,这样才能保证传播的集中和有效的记忆叠加。

2.严格把控数字产品质量,提高文化资源再创造能力

艺术类的文创产品最重要的是还原文化本身的魅力,文旅文创产品本质就在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在刘育政看来,一个成功的数字藏品,离不开优秀的原创设计团队以及团队对市场的深入调查程度和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加工和再创造能力,只有将地方文化、艺术、非遗民俗等与创新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助力文旅产业升级。《大唐开元》元宇宙为了更好地复原唐长安城的风貌,数字光年与国内知名的数字古建建筑团队“明诚京太学”和“史图馆”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元宇宙的内容搭建和创作,“大唐开元”系列数字藏品由西安数字光年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与大唐不夜城联合打造,通过旋转和放大功能,“大唐开元”系列3D建筑模型上的细节和纹路清晰可见。西安数字光年借助数字科技力量,更加高效地连接人与文化、以更好的体验形式传承中国文化,通过数字藏品的形式成功出圈,真正跨越地域和时间形成长远影响。

3.分析受众心理及行为,使大众在更加开放的态度下拥抱数字非遗新势态

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依赖创作者,同时我们大众也需要用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智能化的时代。大众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创产品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大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时需要“获得感”与“共鸣感”,同时带给受众社会观察、文化情感、知识收益等多方面的收益,让受众心理获得强满足感,就可将受众成功转化为消费者。非遗产业的受众分为两类,其中认同民族文化的“忠实粉丝”寻求精神意义和价值知识,而“遇见”受众更关注产品能否带来满足感,满足感一部分来自审美需求,一部分来自反思需求。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个自我认知的理想形象。对“理想自我”的追求,新颖的设计理念,深刻的产品内涵,突出的价值主张,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挖掘文化题材,完善原创设计,增强文化情感,对于中国原创文化产品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推动跨专业协同创新,培养多维度复合型人才

产业革新需要人才支撑,大数据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发展数字化非遗保护需要专业人才支持,尤其是“数字+文旅”等新兴领域的相关人才缺乏。新一代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也应该积极探索新媒体生态下非遗传承的转化,满足广大受众和用户的需求与偏好,在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强大的视听感受和多元化的媒介态势,为受众转化成用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跨学科课程建设,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等复合新兴专业,为文旅数字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再生力量。

四、结语

中国非遗传统文化经天纬地,是中华文明的沉积和珍宝,是经过时代检验后留存至今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孕育于人民的生活实践,又服务于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不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境遇的主要困难和挫折是传承延续问题和传播群体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迎来了数字化信息社会,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我们的生活进入“数字化时代”,当百年非遗文明在新时代与数字科技碰撞出火花,其产物将渗进我们的日常生活。非遗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地与当代大众喜闻乐见的主流文化相结合,与新兴科技手段融合,契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心理,从而得以源源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蔚.线下文旅受疫情扰动布局数字藏品能否解围[N].每日经济新闻,2022-06-28(4).

[2]冯俏俏,唐滨.跨专业融合推动“双创”实践教学: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数字媒体专业融合发展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24):85-88.

[3]王紫薇.数字化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博物馆模式研究[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21,31(2):422-431.

[4]吴钰萱.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探讨[J].文化产业,2022(30):139-141.

[5]詹延章,张皑彬,林晓晴,郑石燕.非遗时尚创新设计产品的消费特征初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21(11):59-61.

猜你喜欢
文旅文化遗产数字化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文旅照明的兴起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