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一场由物及人的内生革新

2023-02-27 09:02王湘蓉邓晓婷
教育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评价

文 | 本刊记者 王湘蓉 邓晓婷

桑 标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主任

解慧明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罗清红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方晓波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以及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变革,各地各校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走向更加公平、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必要准备和途径。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各地各校需要深刻领会教育数字化的本质含义和实施目标,教育的目的是赋能人的成长,围绕人的成长,教育数字化不能仅仅是一场与信息化对接的形式变革,而是要调动教育的全要素,包括学校空间、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师能力、学生思维以及评价过程等“人”“物”和“流程”,培养更适应未来的人才。

针对此议题,本刊邀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主任桑标,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共同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为当下正在经历和参与转型的变革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案。

教育数字化是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的转型

《教育家》:2019年以来,一系列教育政策持续推动着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国家、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为什么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刻的内涵是什么,也即转什么,怎么转?

桑标: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该是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的转型。全要素涉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相关的教育教学过程各要素,包括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师能力等;全流程则是指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招生与选拔、培养与管理、升学与毕业等;全领域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等领域。最终形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资源、考试评价、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达成千人千面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许多因素的协调,包括技术、人员、资源和教育政策。要建立教育数字化战略,提供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与技术支持,建立数字内容和资源库,培养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化能力,推进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评价,形成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等等。

罗清红: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现代化。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亟须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融合的关键在于数字化转型,转型的重点在“化”,化的对象是“人”“物”和“流程”,也就是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要数字化“人”,数字化“物”和数字化“流程”。当前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在于数据粗放而不精细,教育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实现对“人”的全生命周期活动、对“物”的全生产状态变化、对“流程”的全过程监管的“数字化”。

一是数字化“人”。是指实现学生、教师标准统一的数字化身份认证,实现人在教育场景中的数字化。二是数字化“物”。是指要升级改造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实现学校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图书馆、食堂、宿舍等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三是数字化“流程”。是指探索数字化条件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推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选课走班、校际协同、校企联动等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协同育人。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效模式,推进常态化应用。

《教育家》:与以往的教学媒介环境、教师能力、教学过程、评价过程等维度相比,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哪些重点突出的内容?它与智慧教育的显著区别是什么?

解慧明:数字化教育的核心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和现代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同时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习者的信息能力和素养。因此,数字化教育的重要之处在于使学习者具备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的能力。

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一是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资源的互联和人的互动协作;二是基于智能推送选择的学习、教学和生活方式;三是基于大数据及分析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教学干预和管理服务。因此,智慧教育的重点在于各级各类教育应用系统(平台)的智能提升与整合、教育大数据的建立与挖掘,同时通过构建智能汇聚、共享泛在的交互式教学环境,提升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为核心的数字化、智慧化应用,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发展学习者的智慧。

数字教育是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的基于各种数字技术的新型教育形态。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数字教育的范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二者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替代的关系,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

罗清红:教育数字化转型重点在于从数据标准杂乱到数据标准统一;从粗粒数据模糊不清到细粒数据精确刻画;从数据孤岛到数据融合、蝶变升维。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的结构性变革、系统性创生、程序性推进的内生革新工程。

此次转型旨在提升教育大数据的综合治理能力。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需要打造教育数据大脑,建立统一、安全、便捷的数据交换通道,提升教育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等处理能力,并推动教育数据有序流动,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需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分析,支撑科学决策,推动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高管理服务效率。需要促进政府和学校数据共享,实现校内外业务协同、教育服务一站办理,提高办事效率。

教育数字化思想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

《教育家》:数字化不应仅仅推动教育形式的变革,而且还要对应整体的数字化环境,去改变学生的思维以及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因此,教育数字化要从哪些方面去重塑或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方晓波:教育数字化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推动教育变革的力量,又是一种创造新教育思想的力量。数字世界里学生思维能力如何培养是教育数字化必须引导和集中回答的问题。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使教育教学成为有助于学生适应数字时代崭新环境、创新实践、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样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要途径,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须过程培养的助推器。

一是教育数字化思想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教育数字化是新型生产力条件下教育活动呈现的新形态,这种形态旨在促进学生主体的思维能力发展。二是教育数字化为创新思维培养打开了新的实践空间。创新思维的评价、测量和培养需要载体。三是教育数字化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基本维度。包括可测量维度、可提升维度、可分析维度。四是教育数字化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教育数字化应超越硬件等基础装备的数字化,更本质地体现在教育教学思想的数字化方面,让教育数字化思想真正成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思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解慧明: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极佳的路径。数字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种并非个体性因素造成的优越,已越来越得到认同,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数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网络的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理念培养的往往是一种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协助孩子成长,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根据学业的需要,自行斟选、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和学术信息,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见解。

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将教育评价落实到“具体的人”

《教育家》: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如何推动解决评价方式变革这个难题?在大数据和算法资源不断的迭代升级中,要如何构建既适应时代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评价方式?

桑标: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解决评价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教育教学全流程的数字化资源,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评价方式变革提供了基础保障。

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大大扩展了评价的内容,更注重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偏重于采用纸笔测验,看重考试成绩;数字化转型可以更好地为评价内容提供更多选择,如记录学生在真实或虚拟实验室中的实验操作、作品创作过程及其结果、参加讨论的方式与活跃度等,能全方位、更客观、更精准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从多维度呈现学生的不同特质。

另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将教育评价落实到“具体的人”,形成重点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智慧评价,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和需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更强的评价方式,提供“学习者画像”,帮助他们扬优补短;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挥作用,甚至是参与评价规则的制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反思自我的学习与成长,并且有助于建立起信任的师生关系。

罗清红:在大数据时代,万物万事皆可数据记录。数据的内涵扩大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也是数据。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是人们对事物进行测量的结果,是作为“量”而存在的数据,称为“量数”;图像、音频、视频源于对周围环境的记录,是一种证据,根据而存在,称为“据数”。量数的核心是精确,据数的关键是清晰留痕。量数到据数,是从普适记录到高清社会,从数权到数治,从数基到数联网。量数与据数可以实现人、物和流程的全记录,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反馈,实现提前预判趋势、前置干预管理、调适匹配资源,进而实现因材施教、精细管理、提高育人效益。

评价改革是当前的难点,通过开展伴随式数据采集,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创新评价工具,支持学生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在技术成熟的领域,可推动招生考试改革,尤其在艺考、研招等方面扩大线上考试比例,提高招考方式的灵活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探索规模化机考、无纸化考试。

这场教育的深刻变革,需要懂教育的人来引领

《教育家》:教育数字化对整个教育生态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它将切实为学生、教师的成长以及教育的发展带来哪些利好转变,又将带来哪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规避或求解?

桑标: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从机遇来看,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现实中存在的校园边界、学科边界、现实边界等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的成效,教育数字化转型使得突破学习边界成为可能,并且极大地提升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有助于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

从利好来看,首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在线教学平台等,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和工具,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其次,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数字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设计多样化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参与和发言。第三,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数字化教育可以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从挑战来看,最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数字鸿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与学习习惯,尽快掌握与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软件等。

方晓波: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受大的数字化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势必会经历一种由被动转变到主动应变的蜕变。广州教育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早,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上下求索、持之以恒,有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纸笔测试到人机对话,教育数字化为广州阳光评价带来了新动能。一是评价指标创新,从单一指标走向全维度指标体系;二是测评技术创新,从分数线一刀切走向多重科学分析法;三是成果运用创新,从运用不足走向遍地开花。

从校园阅读到智慧阅读管理平台,教育数字化为阅读教育实现可知可导可管。一是从无痕式阅读走向回音式阅读,使学生阅读可知;二是从散户式阅读走向集成式阅读,使学生阅读可管;三是从盲目式阅读走向科学式阅读,使学生阅读可导。

从电视课堂到共享课堂,教育数字化为全学科线上课程实现“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一是从电视播放走向网络播放,云技术使线上资源更易共享;二是从单边讲授走向多元互动,AI技术使课程形式更为丰富;三是从直播走向录播,录播技术使学习体验更为沉浸。

解慧明:学校的边界正在扩大,不再局限在有限的物理空间,而是借助数字化延展教育的广度,给新时代的育人理念插上腾飞的翅膀,让育人更富有张力,展现多元育人理念。在新阶段,数字化要前行,教师要采用融合并行的应用思路接受数字化,要发现技术赋能教学的最亮点,从细微习惯的改变,让技术“嵌入”课堂,减少犹豫和止步不前,果断尝试数字化。习惯的改变体现在,能够让日常备课环节多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日常上课时多些数字化赋能的交互活动,日常作业设计时多些数据循证的理念……总之,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是从一个个微小的行动开始的,要果断前行。

罗清红:我们不介意自然环境注视或监视我们,那我们是否介意算法机器注视我们?未来,算法和机器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机器了解我们,向机器开放我们的数据,这恐怕是通向智能时代、机器人时代、人机协同时代的唯一选择。真正的问题在于,通过公开数据,互联网也可以成为影响、操纵、控制他人心理和观点的媒介工具,这不是隐私侵犯,而是心理入侵、思想入侵和意识入侵。显微镜把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和测量水平推进到“细胞”级别,大数据就是我们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监测大自然的“仪表盘”,预测未来的“水晶球”。

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把一个人刻画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人体无完肤,无处藏身。基础教育面对鲜活的未成年人,他们在不断试错中成长。为此,教育更应该具有宽厚的胸怀和容错的气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唯有真正富有爱心,懂得教育的人,才可以最终引领这场教育的深刻变革,走向理想的彼岸。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评价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数字化制胜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