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及评估机制研究

2023-02-27 08:08郝博群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劳动考核

王 悦,郝博群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1]199。《中国教育报》发表的《如何推动劳动教育转型升级》一文指出,不同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要有所不同,在高中阶段要边学技术边落实劳育;大学阶段要在课内外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中贯彻劳育[2]。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普通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课程为依托,开设必修课或在学科专业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3]。同年7 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进行了系统性的指导,在劳动教育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4]。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提出以来,我国已有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笔者所在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深化转型改革,开展劳动教育,不断促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劳动教育的实施和评估机制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着劳动教育的成败。只有有效地协调劳动教育机制中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方式,才能使劳动教育中的学习者、教师、课程、平台等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借力,达到要素之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有序整合、协同创新,实现劳动育人的教育目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情况调查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我们对省内几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从劳动观念、劳动实践、劳动技能、劳动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采取“问卷星”形式线上发放电子问卷,共计发放电子问卷500份,回收490 份,通过对问卷结果细致地分析整理,得出相关数据如下。

1.劳动观念方面

在劳动观念方面,本文主要设置了大学生参加劳动的必要性、对劳动光荣的认可度、劳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否有帮助等维度,具体统计数据如表1。可以看出,有39.6%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参加劳动比较有必要,39.6%的同学比较赞同劳动是光荣的,43.4%的同学认为劳动对学习基本没帮助。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同学在劳动观念上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不够端正,对劳动的价值认识不足。

表1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观念统计表

2.劳动实践方面

针对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方面,本文从家务劳动、学校义务劳动、社会实践劳动、勤工俭学劳动等方面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家务劳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的同学基本不到20%,大多数同学是因家长和学校的要求偶尔参加劳动,参加社会实践劳动和勤工俭学的同学更少。

表2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实践统计表

3.劳动内容评价方面

在对劳动内容评价的调查中,对劳动技能、劳动结果、劳动次数等的回答比例统计,如图1所示。可见,大多数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评价是通过劳动结果和劳动次数进行衡量,忽略了劳动过程和劳动技能方面的考核。

图1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劳动内容评价统计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意识淡薄

大学生是劳动观的教育主体,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但是通过我们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劳动的价值认识不到位,缺乏劳动经验和劳动机会。甚至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体力劳动是可耻的,脑力劳动才是光荣的。有些学生缺乏自律性,抱着硬性规定去完成,被迫参与到劳动中,怕苦怕累,厌恶劳动。在劳动观念上模糊不清,认为受过高等教育就能找到好工作,缺乏扎实的基本功,不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不愿意参加劳动,劳动意识淡薄,缺乏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精神,缺乏自我驱动的自觉性。

2.劳动教育边缘化

劳动观念的培养对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我们调研省内几所应用型高校发现,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只是通过实践周安排部分劳动,有一些劳动也流于形式,捡拾垃圾、打扫卫生等,实施劳动教育的措施不够全面。他们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没有设置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劳动教育的考核制度,没有科学规范的劳动考核机制,大学生认识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5]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位,但是基本都是提供给为数不多的家庭困难的同学,不利于全体学生劳动品德的培养,忽视劳动内在的育人功能,使劳动教育边缘化。

3.滥用劳动教育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把劳动教育误用为惩戒手段。利用劳动来惩罚学生,比如让学生打扫班级卫生、打扫寝室卫生、清理校园、清理垃圾、打扫厕所等活动,实施在学生身上,惩罚他们上课不注意听讲、课上玩手机等违反纪律的行为。这种手段扭曲了劳动的本意,也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而且也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给学生留下极大的心理阴影。学生可能认为违反纪律的代价就是多干些活,往往会适得其反。有的学校把劳动误用为利益工具,清理校园等极简单的劳动由学校雇佣专门的清洁人员来完成,这无形中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学生认为劳动与报酬相联系,使他们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

(三)问题成因分析

1.自觉性的缺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普通高校入学门槛越来越低,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剧增,也导致大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千差万别,这在应用型高校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有的学生自律性差、自我管理能力弱、自我感觉良好。部分大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自己的大学生身份沾沾自喜,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成功人士都具有超强的独立性,鄙视挥汗如雨的劳动者。认为学习是第一要务,劳动是下等人的活。认不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毕业后自然而然能找到好工作,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放在心上,不愿意参加各类劳动实践活动。

2.高校氛围不足

调查发现,各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在整个开设课程中所占比例过小,开设过程中也得不到资金的支持,缺少必需的劳动资源和物质条件,有的学校甚至连基本的打扫工具都没有,铁锹、扫帚也都用得老旧破。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也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不设教学进度,只粗略地规范一些开课的学期和周次,学校也不单独配备专业教师,一般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干部进行具体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部分领导也认为劳动教育可有可无、耽误时间,最终导致高校的劳动教育氛围不足。

3.缺乏科学管理

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离不开一定程度的制度保障。调查发现,省内部分高校对劳动资源和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劳动的场地、工具、组织管理等不到位。在学生劳动过程中,缺乏具体的部门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的安排,往往是由每个学院系部的学生干部进行具体安排,导致有些学生出现靠边站等行为,不能保证劳动的质量,劳动的结果也可想而知。有些学校专业课程排得很满,学生周末和晚上都在做实验、上课,这就使劳动教育缺乏时间的保障,涉及劳动教育的各个部门协调也不力,不能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机制构建

(一)常态化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自觉性

高校要牢固树立劳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充分尊重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实施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劳动教育自觉性,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实施文明修身工程。摒弃懒惰、拖沓等不良习惯,从日常生活入手,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利用寝室、食堂、图书馆、创业园等场域,开展内务整理、厨艺比拼、图书归档、手工创新等评选大赛,让学生将动手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创新能力。建立晨读、晨练制度,学生完成学习专业课程后,可以参加教室卫生清洁等劳动,设立劳动监督岗,对学生乱扔果皮、就餐袋、废纸等行为进行监督,促进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学校各二级学院可以设立劳动教育管理部门,由院长或书记担任领导,统筹规划学院内部的劳动教育管理。[6]制定符合院系特点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如计算机设备、实验设备的清洁和保养等,并配有奖惩制度,使劳动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寓劳动教育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二)多举措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大学生劳动教育顺利实施的制度保证。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明确办学方向和发展规划,在战略高度上构建劳动育人策略。[7]确定一支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条件的教师也可以兼职劳动教育课,定时定期邀请或聘请行业专家或者非遗工匠担任客座教师,操作或演示专业劳动技能,实现跨学校、跨区域的师资共享。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劳动教育,各司其职,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负责考勤,专职教师负责分配任务,专业教师负责监督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给专职教师,最后由专任教师检查劳动成果,实现各个环节的高效配合,全校总动员,形成教学、服务、管理相结合的、健全的管理体制。

(三)多模式开设劳动教育系列课程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引领,实践往往是低效的、盲目的,甚至是无效的。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思想态度的转变,在单纯的劳动过程中不一定能够实现,而通过必要的课堂理论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领悟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培养劳动习惯。学校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珍惜劳动成果。采取全校共选、学院独设、跨学院选修、学院联合等模式,大课以系或学院为单位进行,小课以班为单位进行。明确定位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依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特征,制定合理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以劳动政策和劳动法规为准绳,丰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科学化、系统化和理论化水平。还可以在选修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找到专业课程和劳动教育的契合点,更好地推动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完善。[8]

(四)多样化构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就要不断激励教育对象,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公益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组织一帮一互助、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劳动的乐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时定期地去劳动。通过系统的劳动操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成果,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习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此外,高校还要在劳动教育生态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大学生劳动教育氛围,通过广播站、校报、宣传栏等,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构建自我服务劳动平台、美化校园环境劳动平台、校园公益劳动平台等。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城乡社区、养老院等机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夯实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劳动教育的平台化,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估机制的构建

(一)以目标为导向,建立评估维度

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是完善评估的方向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确定劳动教育目标。在中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爱劳动为主,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要以会劳动、懂劳动为主。而且大学不同年级在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分配也应该有所不同,低年级要侧重于理论学习,高年级除理论外还要注重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进行考核时,既要有知识目标的考核,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教育的通识性知识和服务性知识等理论知识;又要有能力目标的考核,考核学生使用劳动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要有情感目标的考核,看学生是否建立起了劳动的信心和成就感,是否养成了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等。

(二)以内容为核心,细化评估要点

考核内容是实现考核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确定考核内容时要慎重考虑。理论考核要重点考核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安全、劳动伦理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还要考核学生对我国劳动政策和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以便就业时能认清自己的劳动权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并内化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养成思考习惯。实践考核可以从生活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新性劳动等方面选取代表性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巧,养成爱劳动、爱干净的好习惯;让学生在服务性劳动考核中学会服务他人,体会服务他人带来的乐趣,增强自我责任感;在生产性劳动考核中提升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创新性劳动考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方式为重点,完善评估体系

健全长效的考核机制是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劳动教育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应用型高校的劳动教育考核要以实效为重心,完善评价方式,要努力把劳动教育的考核成绩纳入到整个考评体系中,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一部分,计算学分绩点。可以采用开卷、闭卷、论文、座谈会、演讲或辩论等形式进行劳动理论方面的考核。实践考核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观察记录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作品、劳动成果等进行考核;还可以设计场景,准备劳动工具,让学生现场完成劳动,明确采分点,现场进行评分;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比赛,学生可以单独或组队参加,最后获得劳动实践的成绩。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可以适当进行加权,作为学生劳动课程的总成绩。考核完毕后学生还可以提交劳动心得,对自己的劳动过程、教师引导等,抒发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坚持劳动观教育考核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使大学生不断反思,找到自己在劳动中的不足,形成长效考核机制。

(四)以结果为依据,反馈评估效能

考核评价是一项活动的风向标,对考核结果的正确处理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无论是理论考核,还是实践考核,最后都会量化为学生劳动教育课的成绩。要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特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不同,衡量劳动教育课程在整个学科结构中的权重,实训实验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权重可以大一点,实验实训少的文科类专业,权重可以小一点。考核时也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考核内容,理科类专业可以加大生产性劳动的比重,文科类专业可以加大服务性和生活性劳动的比重,最后形成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成绩。各个专业可以把劳育成绩融入学生的评优实践中,采取“一票否决制”,劳育成绩不合格不能参加评奖评优,或者根据劳育成绩,限制评奖评优的等级。也可以把劳动教育课程的成绩进行加权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一部分,融入“三育人”活动中,融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实践中,形成多角度、多渠道、多侧面的考核机制。[9]毕业时,可以将劳动教育课的成绩纳入学生档案,像其他课程一样,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并给予一定的学分,成绩不合格要重修,或者延期毕业,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性和主动性。

劳动是人类社会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在劳动中我们可以培养出许多优良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各阶段都必须努力践行的重要内容,是从中小学到大学阶段都要顺利衔接的连续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地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养成学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劳动习惯,更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更好地完成职业选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推动国家创新,实现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劳动考核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热爱劳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