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23-02-27 07:40王佳佳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融通

殷 娴 王佳佳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不断从战略高度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不断完善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期待,实现“幼有所育”“幼有优育”。教育部《“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提高幼儿园师资培养培训质量”的任务,要求“通过深化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实践能力”[1]。作为幼儿园师资培养的主要供给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021 年4 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学前教育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课岗融通”“课赛融通”“课证融通”,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幼儿园师资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一、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的基本内涵与逻辑关系

要实现“岗课赛证”融通,需先厘清其各自的基本内涵和逻辑关系。“岗”即工作岗位,具体表现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定向性强,学生的职业面向主要是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入职后的初始岗位为幼儿园、早教机构教师,岗位发展方向为幼儿园、早教机构管理人员,如教研组长、园长等。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对教师职业标准、工作能力的要求,基于岗位资格需求与真实教育场域中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流程,可将幼儿园教师的岗位核心能力提炼为: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能力,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能力,环境创设能力,家园沟通能力,研究与反思能力,等等。“课”是指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外在的岗位能力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职业素养的中间环节,具体包括不同类型课程的设置,不同性质课程的组合,课程内容的筛选、整合与实施,等等。“赛”是专业技能竞赛,是指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参加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是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检验教学效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形成层级分明、类型多样、形式多元的竞赛体系。纵向层面,“校级—省级—国家级”层层递进,逐级推进。横向层面,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互结合,个人赛与团体赛互为补充。“证”即证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中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属于必考,艺术方向教师资格证书学生可以自由报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相关度较高的主要是社会心理服务(中级)和幼儿照护(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未来还会开发更多学前教育领域的证书。

在“岗课赛证”融通中,“岗”是融通根源,是逻辑起点,“课”“赛”“证”皆缘“岗”而设、随“岗”而改[2]7;“课”是融通核心,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实现“岗赛证”融通的主要抓手。“岗课赛证”融通必须基于对“岗”“课”“赛”“证”各自内涵的精准解读,采用系统思维统筹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图1),以课程为载体,通过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式等途径,将岗位能力需求、行业技能标准、大赛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四维”进行融会贯通。“课岗融通”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梳理岗位工作任务,提炼职业能力要求,并将其精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形成“岗”“课”联动的课程机制。“课证融通”需要有机整合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证书培训内容和专业课教学内容,将证书规定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转化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3]108。“课赛融通”即充分发挥大赛的激励、引领作用,真正发挥大赛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催化作用。

图1 “岗课赛证”逻辑关系图

二、“岗课赛证”融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综合化发展趋势,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4]。幼儿园教育也由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未来需要的是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同时注意协调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技能标准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将它们有机统一于“高素质复合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下。

(一)“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结构优化

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课程整体功能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课程育人效果的关键所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以岗位为逻辑主线系统分析岗位工作任务,融合大赛赛项内容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按照“平台+模块”的逻辑优化课程结构。其中的平台是由基本素质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教育实践课程平台三级组成。

基本素质课程平台包括文化素质课程模块、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模块、身心素质课程模块等,旨在拓宽知识面,夯实基础层,有力支撑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参照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划分为五大模块:儿童学习与发展课程模块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融合教育等专业理论课程;幼儿教育基础课程模块按照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等课程序列层层深入,逐步推进;幼儿活动与指导课程模块设置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幼儿行为观察等专业核心课程;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课程模块包括幼儿园班级管理、家园沟通、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课程模块以师德教育课程为根基,以幼儿教师艺术技能课程为支撑,通过教育研究方法和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提升教师的研究反思能力。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保教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使学生“能教”且“会教”,具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育实践课程平台建立了全程渗透的实践教育体系,将教育见习实习规范为保教见习、保教实习和保教研习三个阶段,将技能训练渗透于保教实习中,将毕业论文与保教研习相结合,打破院园合作的边界,让学生尽量多地体验工作情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二)“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类型拓展

从课程性质看,理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均有设置,确保课程形态的多样化。首先,理论课程要注重联系实际,创设将理论知识学习融入岗位问题的教学情境,整个学习过程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实现教学做合一。其次,所有课程均有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技能训练、社会调查、情景模拟训练、下园实践等形式,重视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针对传统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比重远超实践课程,或实践课程的实施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突出实践课程并提高其比例,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课程实践、活动实践、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时间上全程递进,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上全面整合,形式上全面统整,以确保全面多维的实践目标的达成[5]。

按学习要求分,各级平台都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获得专业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需求。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设良好条件。为解决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夯实基础与发展特长的矛盾,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开发渐进式、系统化的选修课程,成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然选择。按照“公共基础任选课程—学前教育限选课程—学前教育方向课程”三层贯通、立体进阶,既能横向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厚基础”要求,又能纵向拉伸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高素质”目标。尤其是学前教育方向课程的“模块化”设计,避免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实现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意愿实现分流。

三、“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实施建议

(一)产教融合,建立“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

整合“政校行企”等不同主体力量,成立区域学前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高校与其他主体基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在人才培养、教师研训、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践改革等方面开展项目互动,实现共建共享、双向赋能、互惠共赢。一方面,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发挥行业企业作用,与行业专家、幼儿园教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切实把职业岗位需求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政校行企”合作开发紧密结合工作过程的新形态教材,教材内容有效对接岗位工作任务,体现岗位能力要求,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实现理论与实践、职前与职后的有机结合。建设高质量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教育场域,亲近教育事实,结合课程实训、认知性见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实现从“坐”而学理到“做”而学理的转变,在实践反思中转识成智。此外,“岗课赛证”融通的实现离不开优质的教师队伍,要鼓励教师通过指导教育见实习、挂职锻炼、参与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强化教师的专业意识、课程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革新教学方法,通过下园实践强化职前师范生教育。

(二)以赛促改,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以赛促改,革新课程理念,从“跟进”走向“引领”[6]。大赛秉持先进的基本理念和前瞻性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要研读赛项规程,明确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新期待,改变以往供给侧被动适应需求侧的弊端,主动预判和构设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具体样态。

其次,以赛促教,深化教学改革,从“分立”走向“统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坚持“基于教学、高于教学、引领教学”的原则,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要顺应大赛理念,打破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相关课程之间要聚焦实践需求进行多维统整,设计基于儿童完整经验的综合教育活动课程,按照“模块—项目—任务”的结构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问题解决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最后,以赛促学,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走向“自主”。发挥大赛的激励作用,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比赛,通过大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发挥参赛学生的辐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课程教学,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实行“赛课”互认,参赛学生可通过参加竞赛来代替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可根据竞赛的规格和成绩获得相应的课程成绩[3]111。

(三)多元评价,构建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育人效果、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的作用不应局限于诊断、甄别,更要发挥其改进、激励功能,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首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传统的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引入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的评价。其次,以促进发展为导向,评价内容多样化。改变传统的通过纸笔考试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将学生课堂表现、岗位实践情况、竞赛获奖情况、考取证书情况等多个项目纳入考核范围,形成生动、立体的多元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习得,更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尊重差异与个性,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建立多元化成长成才的“立交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和职业适应能力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最终目的。课程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既重视学生共性发展目标的达成,又要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特色发展,减少同一标准的量化评价,增加质性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最后,加快学分制改革,探索参与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有效路径,将融通后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2]10。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融通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