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

2023-02-27 10:36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北极海北冰洋海冰

考点解读

科学是个万花筒,走进科学的世界,你会发现生活是那么五彩斑斓。主题为“科学探究”的文章通常以说明文为主,阅读此类文章,需要同学们具备提炼文章中心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中考常见的考点有:1.简述说明顺序;2.分析文章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概括段落或文章的内容。

人从水中来

◎陈夏法

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璞归真,重回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不妨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最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我们的身体,有一半多是由水液组成;我们的胚胎期,有像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海洋的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

人类是由猿猴变来的,这一点早已编入了各种教科书。那么猿猴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

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人就会被呛死。因此,古人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它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而《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洋中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的解剖学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这是偶然现象还是说明人类与鱼类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在人的胚胎早期仍留下了鳃的痕迹。

科学地说,不仅是人类,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和鱼类一样,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的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这是造鳃的初步表现。所不同的是,鱼类和两栖类的鳃裂发育成为呼吸水流的通道,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类的鳃裂,产生不久即从胚胎中消失。

在胚胎早期出现的鳃裂,是脊椎动物同出一源的有力证据。这个“源”就是奇伟浩渺的海洋,而鳃裂就是脊椎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留下的一种起源于海洋的共同印记。

据生命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首先是由单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鱼类。鱼类中的一支(总鳍鱼)逐渐从海中登上陆地,演变成为两栖类,尔后又逐渐将在水中呼吸的鳃变态成为在空气中呼吸的肺。此后,两栖类又进化到爬行类、哺乳类以至人类。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足以佐证上述结论的例证:属于两栖类的蛙的幼体蝌蚪,像鱼一样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之后蝌蚪变成了蛙,登上了陆地,鳃变成了肺,进化到用肺呼吸。唯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异,蛙类的这个由水登陆的过程,是在两三个星期的短时间内发生的。可是,当初的总鳍鱼由海登陆,却经历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

(节选自《神秘的海洋》)

●思考练习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是由猿变来的,猿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说法是有几分科学依据的。

B.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

C.所有的脊椎动物在头后部的咽腔都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

D.鱼类中的一支演变成为两栖类后,又逐渐将鳃变态成为肺。

2.文章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 盛

美国科学家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歐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3月18日)

●思考练习

1.阅读全文,概括北极海冰减少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

2.请分析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

说明方法:

作用:

3.小文在阅读文章时觉得第四段中列举的北极熊和浮游生物的例子可以颠倒顺序,小雪则认为顺序不能颠倒。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4.文章画线句子中黑体部分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原因。

猜你喜欢
北极海北冰洋海冰
末次盛冰期以来巴伦支海-喀拉海古海洋环境及海冰研究进展
潜艇冒出北冰洋
基于SIFT-SVM的北冰洋海冰识别研究
南、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中部型El Nino与北极海冰变化的联系
累积海冰密集度及其在认识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作用
太平洋还是北冰洋
应用MODIS数据监测河北省近海海域海冰
中国近50年寒潮冷空气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的关系
基于TerraSAR-X全极化数据的北极地区海冰信息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