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芬 四代專注 傳承「茶匠」精神

2023-02-27 01:00陳春风
台商 2023年6期
关键词:傳統台灣大陸

陳春风

千百年來,茶作為國飲不知育養了幾多茶匠,他們世代傳承的手藝,延續著經久不衰的茶脈。這些茶匠們以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和敬業精神,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和把握世界一個可觸摸的片段,以過硬的產品向世人展現了傳承精神。

「從1938年祖父開始種茶以來,到我這裏已經歷經了三代,現在第四代也開始承接了。」坐在鏡頭前,台灣鹿谷森茂名茶第三代傳人劉月芬把家族與茶的故事娓娓道來,「從我出生到現在剛好見證著台灣茶產業的興衰以及茶藝茶飲的轉變。」

搭上外貿出口快車

早期,樟腦、糖、茶葉,是台灣最重要賺取外匯的農產品。台灣茶業的開始是掌握在外國人手裏,當時外國人經營較大的洋行有五、六個,主要做茶葉的出口,也就是說,台灣茶葉從自給自足以後,就發展成以出口為主的外銷貿易。

台灣鹿谷森茂名茶的創始人劉國永先生也搭上了這列快車。作為台灣鹿谷森茂名茶的第一代茶人,他主要是跟著茶葉改良廠的吳振鐸博士學習,致力於茶園管理跟制茶的專業技術。第二代茶人即劉月芬的叔伯,除了制茶外主要重心放在推廣茶葉種植上,育苗是主要的經濟來源。

「有了產品就要銷售。到了我這一代,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銷售。」劉月芬說。

1970年代以後,國際茶葉的市場有了變化,台灣的茶葉開始面臨競爭。由於世界茶葉市場分佈逐漸擴大,譬如非洲、南美等地區都種茶了,茶葉生產越來越多。台灣茶葉的市場也因此逐漸萎縮,從以出口為導向的生產方式慢慢地轉變成為以內銷市場為主的生產方式。「我們經歷了台灣茶業的黃金期,也經歷了外銷轉內銷的陣痛,那時候『一斤茶葉換不到一斤鹹魚』,可以說是台灣精製茶的一個灰暗期。」劉月芬表示。

佈局大陸市場

早期,台灣鹿谷森茂名茶的茶葉行銷主要以台灣島內市場為主,後來,由於先生是台灣寶成集團派駐大陸的台幹,劉月芬婚後也跟隨先生來到了東莞。

「東莞是一座製造業發達的城市,有很多台灣老鄉在此開廠,台灣人從小就喝高山茶,無論去到哪里,心裏都會想著這杯茶的味道,這是一種情懷,也是對家鄉的思念,而且很多在這邊的台商原本就是我爺爺跟父親兩代的客戶。每到產茶季節總有老顧客會回到台灣鹿谷採購大批茶葉帶回大陸自飲送禮,但如果在運輸途中保存不當會導致品質打折,錯失了茶葉的最佳賞味期限。」於是,她在東莞萬江成立了個「東莞服務處」,服務東莞乃至大陸的台商客戶。

「我弟弟負責台灣的市場,我負責大陸的市場。2004年至今,這個服務處也已經開了近20年,我們比較了一下在大陸以及在台灣的市場消漲情形,發現台灣那邊的銷售量每況愈下,而大陸這邊的銷售量則有一種步步高升的情況。」劉月芬說道。

談及兩岸市場不同的原因,劉月芬認為,作為茶飲業的母地,早在20世紀80年代,售賣現制茶飲的泡沫紅茶店已經在台灣盛行,各式手搖杯飲料市場商家不斷湧現,並且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早早興起的新茶飲對傳統精製茶市場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除非是家族有喝茶的歷史習慣,否則年輕人更喜歡喝手搖飲料。」她說,「據了解,臺灣目前的手搖飲料市場一年大概有500億人民幣的商機,平均到個人的話,大概每人平均一年喝了至少44杯的手搖飲料。」

而與之相對的大陸,大陸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古人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在中國文化中被賦予了濃厚的情感色彩和人文價值。

在台灣鹿谷森茂名茶的「東莞服務處」,可以經常看到爸爸帶著年輕的小孩來買茶葉,「有些小孩子看起來還在念國小,這個年紀已經在傳承茶文化了,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她說。

與此同時,大陸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人均收入增長,一般的白領階層也可以消費得起台灣精製茶。劉月芬也感受到了大陸消費升級帶來的茶葉新生機:「這裏喜茶人士多,飲茶氛圍濃厚,越來越多的大陸朋友開始消費茶葉,市場可觀。」

「我們在台灣六大系列的產茶區都有茶園,每種茶葉都有其獨特的色香味,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據劉月芬介紹,台灣鹿谷森茂名茶在台灣共有茶園約15公頃,年產量45000台斤左右。

此外,台灣鹿谷森茂名茶以茶園管理制茶技術為基礎,引進現代科學健康概念,讓茶葉質量達到最佳狀態。「我們現在的茶園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劉月芬介紹道,「茶葉的發酵過程很重要,空氣的溫度跟濕度都會影響茶葉的成品品質,科學技術的加持讓我們能夠更精准地去把控茶葉的發酵程度,同一個茶園同時採摘的茶葉,我們也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步驟來控制發酵度以製成不同風味的茶。」

當然茶葉還有很多不可控部分,像茶葉萌芽期、生長期間大自然的環境跟土壤情況都是沒有辦法以現代人類科學技術去控制的,這些不可控的變因導致即使是同一產地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不同產地的茶葉製成的同一風味的茶,都會有些許口味的差異。「這也正是茶葉最美的地方,因為它不是工業品,而是天地人缺一不可的情況之下才可以成就的好茶。」劉月芬笑著說。

展望休閒產業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工業越來越強,而農業逐漸地萎縮,傳統農業想要繼續生存,就必須要精緻化,就必須要產業文化化。產業文化化之後,就形成了一種休閒產業。

作為第四代傳人的黃懷慶,剛剛大學畢業,雖然還未正式參與到企業的運營中,但他已經為接班做好了準備。

「我大學讀的專業是休閒產業管理,所謂休閒,最主要貫徹的一個目標,就是排解現代人生活中所累積的壓力。我覺得茶葉跟休閒結合是一個非常好的點子。」說起未來規劃,他侃侃而談,「新茶飲與精製茶的消費群體嚴格來說並不衝突,現在大陸各式新型茶飲層出不窮,形式多樣,很多模式傳統茶業也可以借鑒。」未來如果有機會,他希望可以在自家茶園的附近整一塊地,做個露營區,再融入在大陸所看到的新式茶飲的部分模式,「把那種傳統印象的茶館變成類似咖啡廳和露營區相結合的新型休閒茶吧,讓年輕朋友在喝茶的同時也能玩樂,實現雙重享受。」

「我目前只想把精製茶這一塊做好。我認為茶業其實也是傳統產業,只有在這個產業上加入更多年輕人的想法,才能不被時代淘汰繼而打開新興市場。」黃懷慶說道,「因此,我希望把台灣鹿谷的歷史、我們家族的故事以及茶文化相結合,然後融入到產品本身當中,把茶產業予以文化的詮釋,賦予茶產業文化化,讓傳統茶葉也能成為年輕人的選擇。」

匠心與傳承

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都是安靜的,篤定的。

劉月芬的父親是一個很專注的人,對茶葉品質的把控十分嚴格,他認為相比市場,茶葉的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時常夜深人靜的時候還一個人在查看數據檢查樣品,致力提高茶葉品質。

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劉月芬耳濡目染,對茶葉品質也有著精益求精的態度:「一開始我覺得市場很重要,後來我漸漸發現父親一直說的『從根做起』才是最重要的,沒有好的產品就不能維持好的銷售。」台灣鹿谷森茂名茶不做任何參雜半粒進口茶葉,這項絕對的堅持是台灣鹿谷森茂名茶對其茶文化的堅持。

從父親身上劉月芬還領悟了一個道理,就是想要創新就要有一個「僵化」的過程,「所謂『僵化的過程』指在你還不懂的時候要先基礎做起,去了解其中的道理,只有把原有的智慧融會貫通後才能發展新的思想,這時再去改革創新才會成功。」她解釋道。

除了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誠信也是劉月芬家族傳承中一直強調的。

台灣鹿谷森茂名茶一直到目前沿用的還是半斤八兩一斤600克的包裝方式。「這是在提醒我們做生意要誠信,不能黑心騙人。」劉月芬表示。

老式的稱全是杆稱,中稱杆上的刻度(稱重標識)稱為「秤花」,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祿壽三星組成,「爺爺時常耳提面命,做生意不能缺斤少兩,缺斤少兩就是福祿壽送給別人。」劉月芬說,「我一直把這個故事講給兒子廳,也從小教育他,判斷一件事情的是非善惡要看是否合乎『情理法人天』,希望他未來無論做什麼都能謹記這個道理。」

「在我決定成立『東莞服務處』時,父親對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能把家族兩輩人用心經營出來的招牌給搞砸了。現在我可以堅定地說,我做到了!」劉月芬語帶感慨。

兒子黃懷慶則坦言,他產生接班的想法主要來源於母親。

「我還在搖籃裏就被媽媽帶來了東莞,她一路走來的辛苦奮鬥我都看在眼裏。」他表示,在他眼中,母親劉月芬是個令人敬佩的成功女企業家,她身上的堅韌、努力、熱忱一直激勵著他。

「我小時候住在台幹宿舍,媽媽出來創業後就住在茶葉店。」黃懷慶回憶道,「茶葉店樓上的房間很小,對面社區的房子很漂亮,於是我就跟媽媽說我也想住進漂亮的大房子。」這可能只是小孩子的戲言,但劉月芬卻放在了心裏並默默努力著。直到一次搬運茶葉時受了傷需要回台灣開刀,黃懷慶才發現母親的付出,「我當時就特別有愧疚感,也慢慢下了決心,要參與到媽媽的事業中來,與她一起努力,讓這個事業在我這裏延續下去。」

談及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除了家族傳承中一直強調的專注專業和誠信,母子二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友善農耕」。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化肥,但在耕地上使用化肥農藥會破壞土壤的結構、導致腐殖土和上層土的下降、殘殺土壤中的有機生物、破壞土壤中的生態平衡和導致有機物的失調和流失。我們茶園施用的是有機肥,並有嚴格的監督制度,管控用藥與施肥。」黃懷慶說,「農業根植於土地,友善農耕,減少土地的負擔,茶葉的品質才能穩定。」

「關於土地的水土保持工作我們30年前就在做了,我們採用了『林農共生』模式,茶園的周遭保持原有的林貌,進行林下耕種,再結合傳統的梯田模式,維持自然的生態平衡。效果很明顯,最近的一次台灣風災,我們茶園幾乎沒有受損。」劉月芬自豪地表示。

茶,是文化也是生活

大禹嶺茶柔軟清香、阿里山茶口感較重,高山茶口感與喉韻並重,泡茶有什麼講究,台灣在不同地域產出什麼不一樣的茶……說到茶,劉月芬如數家珍。「茶對我來講意味著生活,在那一搖一曬之間對我來講就是一個生命力。」說起茶的定義,劉月芬覺得,對她來說,茶不僅是一份事業,還有更深的情感羈絆。

劉月芬出生在台灣茶產業黃金年代的茶農世家,自小在茶園中長大,與先生也是因茶結緣。「我們雙方的長輩因為茶結識,然後介紹我們認識。」她說。

初次見面時,劉月芬對當時木訥老實的先生不來電,接到看電影的邀約時她提議去茶藝館坐坐喝杯茶。「當時台灣的手搖飲料店已經非常流行了,我就想著說那我們坐下來喝杯泡沫紅茶聊聊天好了。」但是先生堅持要自己泡茶。

別看自幼接觸茶,劉月芬本身並不太會泡茶,用父親的話形容就是「像在浸中藥」,所以當在嫋嫋的茶香中看著先生熟練地泡著茶的身影,她被折服了,「我當時就想,這麼會泡茶的男生肯定錯不了,值得託付終身。」她說,「後來孩子們問我是怎麼決定跟爸爸結婚的,我都說是被爸爸泡茶的英姿迷倒了,兒子還偷偷問我是不是以後他會泡茶也能找到好老婆。」說到這,她忍不住笑起來。

父母用茶香築起了一個溫暖可靠的港灣,而在愛與茶香中無憂無慮長大的黃懷慶現在也已經能夠泡得一手好茶了,茶對他來說並不僅僅是需要承接的一份工作與責任,「茶葉就是我的根,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黃懷慶說,「有句話叫『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這句話也印證在我對茶葉的愛上。」

茶,更是一種傳承

來大陸設立「東莞服務處」之初,父親對劉月芬說了一句話:「要把真正的好茶葉帶給大家,讓大家看到臺灣茶的精髓。」

如今劉月芬也堅持傳遞茶文化給更多愛台灣茶的茶友,將它的內涵與韻味展現出來,期待有朝一日借由台灣茶為媒介,把傳統中華文化善與美的一面演繹出來:「我現在只想泡好這一壺茶。」

記者喝著她親手泡的茶,清揚、濃烈、甘醇、綿延,這是四溢的茶香,又似乎不止是茶香……

猜你喜欢
傳統台灣大陸
康有為《論語注》與儒家傳統經學之變革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為民寫真弘揚傳統文化——浅析孙安先生的艺术特点
冰之大陆
「九合一選舉」催生的台灣最大黨
從盧麗安到王炳忠
「台灣競爭力論壇」談台灣競爭力
江丙坤對大陸台商的期待
積極進取 敢於嘗試 台灣青年靠什麼在大陸發展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