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大众美育的多元实践与成效分析

2023-02-27 09:20谭妙可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民族美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墙报中央苏区苏区

文/图:谭妙可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2 级硕士研究生

熊永松(通讯作者)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央苏区,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的最大的一块苏区革命根据地,它的地域主要包括江西的赣南、福建的闽西和闽赣粤边。从时间范围来说,1929 年1 月至1934 年10 月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为中央苏区时期。[1]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苏区逐渐兴起了以工农兵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美术创作活动,它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于革命斗争,作为苏区“文化艺术军队”的一分子,“是中央苏区土地革命斗争和革命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2]。它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对民众进行审美宣传教育与思想启迪,对巩固新兴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破“四旧”促发展,提升工农群众政治思想觉悟、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也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学术界已有学者从不同学术领域出发,论述关于中央苏区文艺教育的研究成果。纵向层面主要涉及其产生、发展、特征、影响及对当代文艺教育的启示等方面;横向层面则主要分为音乐教育、戏剧教育等门类,但关于美术教育的研究大都浅尝辄止,且暂未发现有专门针对这一论题展开讨论的研究资料。鉴于此,本文将围绕“中央苏区美术教育”论题,从党中央对民众美术宣传教育采取的支持措施、美术教育在中央苏区民众教育中的多元实践与成效分析等方面,运用文本分析法将理论与史料相结合,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基础,尝试整合且填补在中央苏区美术教育研究领域的空白。

一、党中央对民众美术教育的重视与推动措施

特殊的时代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使中央苏区教育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政治性和大众性。为了宣传革命理念,壮大粉碎敌人“封锁”与“围剿”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重视美术宣传教育的作用。那么,党中央是如何推动美术教育在中央苏区民众教育中的发展?中央苏区的美术教育与思政宣传工作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本小节将从苏区时期所发布的通告决议、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中央领导人采取的行动几个方面,以历史史料为参考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阐释分析。

1.坚实保障

苏区各级政党组织特别重视苏区民众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他们发出通告、决议,并制定各种方针、政策,使苏区的民众美术教育更加规范化、制度化。[3]

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4]教育本质论角度来看,党中央针对美术宣传教育制定的一系列通告与决议,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采用多种美术形式,将美术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民众通过有形的方式和渠道,在对其进行无形的影响与教化中,逐渐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央苏区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例如1928 至1929 年间,党中央及各级党委在相关文件中指出:“宣传鼓动工作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制作一系列报告时事的墙报、画报、小册子……将它们发散到工厂、学校等人民群众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各个地方”,“要使宣传鼓动工作能够深入群众,必须‘到群众中去’,采用壁画、画报等形式直接影响作用于群众,不断刺激鼓动群众的热情”。[5]1929 年12 月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对苏区美术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强调:“要广泛地搜集各种壁报、画报、小册子、专刊及其他通俗的宣传鼓动材料,供给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宣传读物。”[6]随后的1931至1934 年间,党中央陆续下发数百个决议、通告、计划,鼓励并广泛运用画报、传单、标语、壁报等美术媒介来宣传革命形势、阐释革命意义,在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战争的动员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决议在苏区全境获得了积极的响应,苏区各级组织与政府有力的贯彻与执行,促使苏区处处都有宣传队、墙报队、读报班等,并通过漫画、墙报、画报、标语、版报等各种美术宣传手段,组织动员民众为革命的中心工作而服务。

苏区工农美术社旧址(瑞金天后宫) 来源《中央苏区美术漫画集》

马克思、恩格斯以“教育性质是直接由社会关系性质决定”为重要的立足点,围绕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构建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厦,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仅仅只是要改变社会对教育产生作用的这种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7]在苏区的民众教育方面,1931 年11 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借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制定了集中统一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社会教育应普遍而深入的提高民众阶级觉悟,政治水平,以及他们的文化程度”“苏区教育以广大民众为主要教育对象”[8]。与此同时,领导人毛泽东参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学说,结合文化教育建设的实践经验,于1934 年1 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和中心任务:“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广大中国民众都能够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9]。这一系列举措在思想上表明了社会关系对教育的宗旨和目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系,并从组织上保障了苏区民众教育事业的发展。

2.蓬勃发展

中央苏区的教育工作是在毛泽东、瞿秋白、徐特立、张闻天等众位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关怀下逐步完善起来的,这也使苏区民众美术教育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是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他不仅为文化教育事业提出指导思想,还亲自实践,具体指导。与此同时,他也清晰地意识到图画宣传的重要性:“一些简单的标语、图画和讲演,让每个民众都如同进过政治学校一样,效果非常之广而速……由此可见,它们对我们的宣传工作意义之重大。”[10]此外,毛主席还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中特地开设“革命画”美术课程,以此将美术图画的宣传教育付诸实践。并且,他也不忘对宣传员给予关心:观摩他们写标语、画宣传画,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出和谐温暖的氛围,促使苏区美术教育对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身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的徐特立,到任后积极发展群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他的主持下,中央教育部1933 年4 月中旬发布的第一号训令《目前的教育任务》正确地回答了教育工作与革命战争、各项建设之间的关系:“苏区当前文化教育的任务是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更有力地动员民众积极参加苏维埃的各方面建设。”[11]不仅如此,徐特立对俱乐部的建设工作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亲自深入红军部队和农村,帮助部队和地方建立俱乐部,组织战士和老百姓在俱乐部进行读书、识字、唱歌、绘画、出墙报等宣传活动,他还经常亲自给大家上文化课和政治课,在他的领导下,俱乐部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从教育教学论的角度来看,徐特立构建了“以学生(民众)为主体,教师(徐特立)为主导”的多维化教学范式,将接受教育的民众群体作为教育与学习的出发点,以民众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构建其乐融融、生动且高效的美术宣传教育平台,以便激起民众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从而使苏区美术宣传教育的最终目标有效地获得实现,正如中国教育理论家王策三先生在其著作《教学认识论》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教学的落脚点。”[12]

瞿秋白是苏维埃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艺术局局长,同时也是“文艺大众化”的倡导人之一。在他到江西瑞金主持教育部工作后,持续坚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一切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一正确方向,并指出:“战争时代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学生的、集体的社会工作……尤其是成年人的教育,要经过文化团体动员广大民众,使他们的识字和读书能直接增强他们的工作和战斗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集体娱乐(戏剧、歌谣、墙报等)中获得深刻了解战争意义的教育……组织和发扬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13]被誉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的斯宾塞曾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做出了他的回答:“科学知识最有价值。”[14]他还将评价知识价值的标准定义为“对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的作用”,而瞿秋白注重教育价值与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系列举措,正是斯宾塞这一言论观点的反映。另外,从结构主义角度分析,瞿秋白还意识到民众与文化团体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联性:他将文化团体与集体娱乐作为民众美术宣传教育的载体,为民众创设一个具有轻松愉悦气氛的思政宣传与学习的环境。这些具有娱乐性的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缓解了战时的紧张氛围,同时还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使民众了解到开展革命斗争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使其成为革命斗争团队的一分子。

苏区工农美术社旧址(瑞金天后宫)内景 来源:《中央苏区美术漫画集》

人民委员会张闻天,是杰出的理论宣传教育领导人之一。他在1932 年11 月发表的《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中强调:“图画、歌曲以及戏剧等宣传鼓动的方式,事实上已经证明更为群众所欢迎、更能吸引广大群众……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些具有娱乐性的、群众喜爱并容易接受的宣传鼓舞方式,运用到宣传教育中去……”[15]从教育实用论角度来说,张闻天的这一言论着重强调了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16]思想理念,他意在把文艺宣传教育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民众喜闻乐道的娱乐活动之中,广泛且充分地运用多种娱乐方式,使民众“在乐中学”,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宣传鼓舞,在进行党的政策主张宣传教育的同时,也滋养着民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党中央不仅在方针、政策上予以规划,思想上予以指导,组织上予以保证,物质上给予帮助,既促进了苏区整个美术工作的迅速发展,又使苏区的美术宣传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使其日渐提上日程,逐渐将群众性的文艺教育活动引导到自觉为革命而斗争的轨道上。这些体现党重视美术宣传教育的文件精神、党的领导人有关发挥美术宣传教育作用的观点与主张,既为苏区美术宣传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实质性地推动了苏区美术教育在民众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的多样化。

二、中央苏区民众教育中的多元实践

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民众文化素质教育提出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获得翻身解放的苏区广大民众也迫切地需要新的文化生活环境。因此,众多文化宣传组织在党的支持下逐步建立,为革命的中心工作而服务,这些文化组织采用多种美术手段,在戮力提高民众知识水平的同时,也逐步向民众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其进行宣传教育,苏区美术教育也因此在多元化的实践中获得了充分的发展。[17]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构建并运用美术的审美宣教功能,对民众进行文化传播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呢?本节从史料文献中提取俱乐部、列宁室、中央工农美术展览会这三个进行大众美育的媒介组织,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1.俱乐部

在苏区,俱乐部是一个发展极为广泛的、供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文化组织,是党向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达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阵地,也是人民群众开展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宗旨是开展集体的娱乐学习,民众相互交换经验和学识,并以发扬革命情绪、助力革命战争、从事文化革命为目的。

1931 年4 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曾指出:“苏区的宣传鼓动工作应在城市里创办小报,在乡村中张贴壁报,并且要把一切纪念节视为宣传鼓动的日子”,“应发展俱乐部、组织游艺晚会等,因为这些在苏区都是较为合适的宣传鼓动形式”。[18]在决议中,党中央清楚地表明:广泛发展俱乐部,不仅能够丰富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在文化娱乐活动中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动员人民群众为苏维埃的胜利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储备了厚实的革命力量。因此,俱乐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战时的特殊状态,选择了民众喜闻乐见并容易接受的多种形式进行娱乐教育,其中,墙报与展览是俱乐部进行美术宣传教育的两个重要载体。

俱乐部的组织系统表 来源:《江西苏区教育汇编2》

墙报被认为是群众直接斗争的工具。它通过直观的图画、标语等图文并茂的独特语言,向民众揭露反动阶级的目的,以大众的视觉为根本切入点,潜移默化地使民众明白反动派为了达到剥削的目的,利用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习压迫大众。以此鼓励群众反对封建迷信,积极参与革命斗争。

展览是俱乐部举办的重要美术宣传教育活动之一。建筑现象学代表人物诺伯格·舒尔兹在他的建筑理论著作《存在·空间·建筑》中说道:“人们对于空间的兴趣,在于追逐其根源的存在。人们抓住了他们与环境的关系,为其事件和形为赋予意义和秩序。”[19]他认为“存在空间”是一个富有象征的系统,表述着构成人与环境整体性的特点和空间关系。而苏区俱乐部展览规范讲究的策划筹备、别出心裁的布局设计等方面,正体现了舒尔兹的这一观点:首先,为了激发群众革命的斗争情绪,用于展览的物品必须是有革命意义的,如“革命纪念品、革命战役的照片、教育用品、苏区特殊生产品,及其他有教育文化意义的模型、挂图等”[20]。其次,布置有讲究,要融艺术性与政治性为一体:一方面,各种展览品安置得井然有序,不要杂乱无章;另一方面,要充分展示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比如在俱乐部中堂悬挂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画像,使民众在观展的同时,时刻将革命理念牢记于心。前文提到《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中强调“要把一切纪念节视为宣传鼓动的日子”,因此,各种纪念日则是苏区俱乐部进行展览宣传的高峰期,如在1933 年“九一八”两周年的纪念日中,反帝拥苏总同盟(中央苏区时期曾先后建立过反帝总同盟和拥苏总同盟,1933 年合并为中央苏区反帝拥苏总同盟,成为中央苏区的“对外联络部”)俱乐部在瑞金县举办了“反帝宣传展览会”,它展出的美术内容主要有国画、墙报、统计、纪事、像片等。此次展览的重点是介绍社会主义建设,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有助于苏区民众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从而在共同反帝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

正如《红旗》报道的那样:“它(俱乐部)既供群众游玩,又是教育群众的最佳场所:四周墙壁贴满标语画报,屋内所有的桌凳器皿虽不及资产阶级的华丽,却将无产阶级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21]俱乐部的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政治和文艺结合起来,吸引广大工农群众,影响他们主动学习进步,学习科学的理论和知识,促进了群众自身文化素养的发展,也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

2.列宁室

列宁室是苏区最基层的群众文化组织。它的性质、宗旨和工作任务与俱乐部基本一致,但在活动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俱乐部侧重戏剧表演、讲演游艺和体育活动;列宁室则侧重墙报、政治理论和文化学习。列宁室直属于俱乐部,是俱乐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墙报(即壁报)是列宁室的工作重点。其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墙报是一种最简便的宣传工具,可以在短时间内随时出版、调动群众,而且内容常常是最锋利和最具煽动性的;第二,墙报主要是反映某一单位或组织的内部情形,因而更能受到群众的极大关注和欢迎;第三,墙报推动不同阶级的人群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思想斗争,有助于克服不良倾向,促进团结正气的形成;第四,墙报是表达群众意见的重要媒介之一,民众撰写的文章一般情况下可以被墙报采纳并出版,对提高民众的写作水平和政治文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中央对于墙报的布置也是有规定的:“要求装饰美观、整齐划一,墙报的四周提倡采用彩色纸镶边,边上写标语口号,也可以用剪纸飞机、兵舰等模型做为装饰,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墙报规格一般高约117 厘米,长约223厘米,以方便读者阅读。”[22]因此,丰富的墙报也被看成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一种精彩且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有力宣传形式。正如列宁曾说的那样:“党报、墙报既是集体的宣传者与鼓动者,也是集体的组织者。”[23]凸显了以党的方针路线为核心指导的报刊和墙报,对激发群众的战斗精神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列宁室的组织系统表 来源:《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

苏区的列宁室是最基层的、综合的群众文化组织,它的活动是多元的,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促进苏区民众美术宣传教育的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宣传与大众化。

3.中央工农美术展览会(艺术博物馆类)

朱光潜先生曾提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24]展览会作为民众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艺术平台,起着提高审美、净化人心以及宣教动员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将革命美术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向全苏区,使大众更有参与感,“工农美术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个美术出版、展览和创作研究机构,直属于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社址设在瑞金县城天后宫,由蔡乾负责)于1933 年11 月26 日在报刊《红星》中刊登了《征求革命美术作品启事》,该启事宣布:“工农美术社决定于本年广州起义六周年纪念日在赤色首都开成立大会,并举行第一次工农美术展览会(即中央工农美术展览会)。如有革命的美术作品,如图画、雕刻、相片、艺术化的墙报等,请于12 月10 日以前寄来瑞金工农美术社。蔡乾收。”[25]在苏区广大民众、红军指战员的大力支持以及美术社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工农美术社”的成立大会和“中央工农美术展览会”顺遂揭幕,并取得圆满成功。

同前文俱乐部中所提到的展览如出一辙,但两者在展览的内容方面却各有不同:前文提到的展览内容更侧重于革命纪念品等物品,而“中央工农美术展览会”则更侧重于美术绘画、墙报等图画作品。“中央工农美术展览会”通过展览艺术作品的形式,向民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提高其政治思想意识,带动人民群众投入到革命战争,投入到苏维埃的各项建设事业中来。

三、中央苏区民众教育中的成效分析

苏区美术以通俗的艺术形态将党的意识形态思想内容展现出来,并将民众生活中的人、事、物融入其中,凭借它简练且独特的艺术语言魅力,深受苏区民众的喜爱与欢迎。中央苏区的美术宣传教育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广泛动员民众成为革命斗争的源动力,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动员效果,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那么,中央苏区美术宣传教育在当时的成效如何?其意义价值又在何处?为什么党中央会如此重视美术的宣传教育呢?基于此,本小节将从苏区美术的智育、德育、美育三方面,尝试对中央苏区美术宣传教育在民众教育中的价值成效与历史意义进行阐述分析。

1.激发政治觉悟

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提出,要重视中央苏区民众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进而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扫除文盲。在战争的艰难环境下,政府依然保证为群众的学习创造条件,开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满足民众精神需要的同时,也保障了他们学习的权利,使之前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民众,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文化知识、学习革命思想,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民众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禁锢,使其认识到革命斗争是为了解放自身而进行的,以此来增强民众的革命斗志力量。这也不禁让第一个访问红区的西方记者——来自美国的埃德加·斯诺在其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中感叹:“群众教育在稳定的苏区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苏区有些县里3、4 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绩,比中国农村其他任何地方几十年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据说在模范县江西兴国,80%的群众都受过教育、都是有文化的。”[26]

《帝国主义在红旗面前发抖》 来源:《中央苏区美术漫画集》

美术作为苏区进行政治文化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以漫画、墙报、画报、标语、专刊等多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民众面前,民众通过视觉进行美术熏陶的同时,也是他们识字、提高认知的过程。美术的宣传教育活动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民众不仅能够识字、看报,文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也极大地激发他们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政治觉悟,比如革命画集中的作品《送郎当红军》与戏剧、歌谣相结合,推动了群众的参军热情。据史料记载:“表演和宣传活动结束后的当场就有几十人、甚至数百人报名参加红军。”[27]这足以说明革命文化艺术具有强烈的宣传教化与审美娱乐作用。

虽然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年代,不可能有大型的油画、精美的国画、庞大的雕塑,但在苏区,这些线条简单、色彩单一的宣传画、漫画、墙报、画报、画册等美术作品,民众喜欢看、喜欢读,一看就懂、一读就会,它采用直观的方式,对民众寓政治文化教育于观赏娱乐,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在鼓舞动员其投身于革命事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强化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给民众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而是通过提高其实践力量,找到适合群众接受范围的传播方法。

美术作为一个能够使人们进行直观感受的艺术形式,在保留原有形式的基础上,赋予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新内容,将难以理解的理论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美术语言,从民众的角度出发,使其能够看懂、读懂,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大众化。而苏区在短短几年内以多种形式建立的美术机构,也为民众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美术宣传教育平台,其中包括专业的“工农美术社”,以及附属于俱乐部、列宁室等组织的美术机构,它们渗透到苏区的各个角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传播的主要阵地,创作出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并在其中渗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而使中央苏区的民众对科学理论学习热情高涨。

中央苏区的美术宣传教育满足了不同民众的需要,做到了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到的“因材施教”[28]观念,进而强化了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对于不同的宣传对象,美术工作者们采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美术宣传,比如张贴标语画、宣传画,运用画报、宣传品等进行流动展览,绘制墙报、画报,出版专门的画册,或者将美术与歌谣、戏剧、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这些与民众生活、政治理念息息相关的美术作品寓意深刻、通俗易懂,为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它们不仅教育动员了民众,树立起革命的信心,并且也有效地塑造了党中央的伟大形象,使党的政治主张深入人心。

3.推动了美术大众化、民间化进程

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领袖列宁曾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民众中有深厚的根基;必须为民众所了解和爱好;必须结合且提高民众的思想感情与意志;必须在民众中间唤醒艺术,并使其得到发展。”[29]苏区美术宣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始终都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苏区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文艺教育事业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正好印证了列宁这句话中所表达的艺术美学思想与看法。

壁画艺术作品 来源:《中央苏区美术漫画集》

苏区美术以鼓动民众进行阶级革命,创作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为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本身所具备的宣传、教化功能进行合理运用与实践,因而为普罗大众所接受、所拥护。在中央苏区,紧张的政治环境使美术的审美功能不足以满足革命形势的需要,但美术的另外两个功能——宣传、教化功能,则日渐彰显出它们的重要性。比如在“古田会议”上制定的“文艺大众化”方针政策,确立了以“面向、服务、走进工农兵”的美术工作指导思想,第一次着重认识到美术宣传教化功能对民众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作用。因此,民众逐渐成为美术宣传教育的主人,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规划苏区美术教育的政策以及美术创作的审美倾向,他们既是美术文艺教育的接受者,同时又是美术文艺的创造者,这使广大美术文艺工作者与民众一同创造出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苏维埃美术大众化文艺,也使美术形态逐于本土化、民间化趋势。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源于生活。”[30]美术形态的大众化与民间化进行有机结合,为苏区美术教育及美术创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生命力与时代的生活气息,显示了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情,描绘了民间质朴且自然的“真善美”,并将它载入艺术历史史实,使其得以继承传播。

四、结语

《送郎当红军》 来源:《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

中央苏区教育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滋生的产物,虽然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它开辟了由共产党引导教育工作事业建设的先河,其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它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的方式,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使教育逐渐变得民主化、大众化,并贯彻“寓教于乐”“立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优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当中,使文盲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人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31]不仅如此,苏区的美术教育也第一次做到了艺术教育为人民大众而服务,与民众密切联系,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突显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艺术宣传的正确发展方向,也开辟了中国美术教育进程的一条崭新道路,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母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察时曾指出:“要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当中,要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以美育人,以文化人。”[32]现如今,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与过去战争年代的情况大不相同,比如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同,教育工作方针在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受教育的对象及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当今美术教育始终是从受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并且始终是“以人为本”的,这与过去苏区美术教育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当发挥美术教育的双重功能——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从苏区美术教育中提炼符合时代环境、时代背景所需要的思想内核与价值追求,与时俱进,为新时代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感及归属感提供历史借鉴。

猜你喜欢
墙报中央苏区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第二轮通知)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老人自费办报十年“墙上报刊”已连载61期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