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那时的“我”和现在的“我”

2023-02-28 06:13汤飞平株洲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
十几岁 2023年2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阿长流言

文/ 汤飞平(株洲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

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推出湖南书香校园阅读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与湖南省内相关出版社联合编纂“四维阅读”丛书,铸湖湘阅读大观。

《朝花夕拾》是该丛书的第一本。将其作为推荐给初中学生阅读的第一部名著,有其特殊意义。其中之一,便是引导少年通过阅读鲁迅,走近鲁迅,亲近鲁迅。

本期,我们继续和株洲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汤飞平一起品读《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带我们走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鲁迅:天真、顽皮的童年鲁迅;经历了家境衰落,充满烦恼和无奈的少年鲁迅;深沉、冷峻,敢于批判和自省的成年鲁迅。

《朝花夕拾》的每一篇中都有两个“我”,那时的“我”和现在的“我”。这是很多回忆性散文的共同特点,我们称之为“双重视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朝花夕拾》不同时空里的两个“我”,感受双重视角叙述的独特魅力。

文字后面的“大鲁迅”

我们在课堂上精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的“小鲁迅”,给大家什么印象呢?贪玩、活泼、天真好奇、喜欢动植物、爱听神话传说……而写这篇文章时的“大鲁迅”,他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回忆和写作的呢?

阅读鲁迅的作品,我们特别要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比如,这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段: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我是画画儿……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从加点的字,我们能读到“那时”和“现在”两个不同的时空。画线句让我们感受到写这篇文章时的“大鲁迅”是带着温情的怀念和不舍来回忆的,回忆中还有一些“再也回不去”的忧伤和“早已经没有了”的失落和感慨。他似乎在回望过往的同时也在和过往深情告别。

留意一下《朝花夕拾》其他各篇的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篇中,除了回忆中“那时的我”,还有一个“现在的我”——或显或隐的创作时的“大鲁迅”。比如: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五猖会》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父亲的病》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

创作时的“大鲁迅”在回忆这些故人旧事时,情感是丰富而复杂的。

不同视角下情感、认识的变化

双重视角能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不同程度的认识,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

比如,读《二十四孝图》里“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的故事,“那时的我”(小鲁迅)特别反感甚至感到恐惧:

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不但自己不敢再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然而,“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在“现在的我”(大鲁迅)看来,封建孝文化是虚伪、愚昧、残酷的,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和体验,“现在的我”对此进行了尖锐的讥讽和批评。

又如,对阿长,两个“我”,情感态度是复杂的,也是有变化的。“小鲁迅”会因为长妈妈各种粗俗的行为(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等)及谋害了隐鼠,心生讨厌和怨恨;会在长妈妈喂“我”吃福橘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会在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以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

但在我们读来,长妈妈并不讨厌,只是显得可笑甚至有些可爱。为什么呢?因为,讨厌、不耐烦都是“小鲁迅”的真实感受,比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但回忆起这些往事的成年鲁迅在写作时的情感却是复杂的。他重新审视过去的人和事,思想和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他心目中的长妈妈是率真、可爱的。

尤其在回想起长妈妈送给我的《山海经》时,年长的鲁迅便不再躲在小时候的鲁迅的身后,他开始走出来,表达对长妈妈的感激、敬佩(“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表达深沉的怀念与祝愿,甚至还有歉意(文末两段)。

这种双重视角的对比有助于表现作者的成长变化,突出时代变迁中作者的深沉情思。

在阅读中,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对比和变化呢?

探究的时候,我们不妨参照下面的示例,尝试关联阅读。这样既能“看见”鲁迅的成长和变化,也能让交错着的“现实”与“过往”两个世界清晰起来。

示例:

事件 衍太太散布流言,说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变卖出处 《琐记》过去的感受或认识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现在的情感或认识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衍太太散布流言,说“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变卖。少年的鲁迅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流言的伤害和恐惧,但只能隐忍,无处申辩。倘是中年的鲁迅,面对流言会旗帜鲜明地选择回击和揭露。

《朝花夕拾》里多次提到所谓“流言”,以及自己对流言的憎恶。鲁迅在《华盖集·并非闲话(三)》中写道:“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又写道:流言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只配当作狗屁”。

“衍太太”就是伤害少年鲁迅的“流言家”,由此,我们似乎更能理解鲁迅为什么会如此憎恶流言、憎恨流言家。

有位作家说过,“删除昨日的任何瞬间我都不能成为现在的自己”。将鲁迅的过往经历和体验与他现在的认识和行为关联起来,我们便能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过去”对“现在”,对人生成长的意义。

双重视角的独特魅力

叙述的双重视角,让我们在读《朝花夕拾》时,既能通过重提的故人旧事,走近“过去”的鲁迅和他的生活,也可以通过“夕拾”时的情感和思考,了解“创作”时的鲁迅和他的心境。

“夕拾”“朝花”可算是鲁迅对过往成长经历的一次深情而理性的回望与告别。我们也从中认识了一个真实、柔情的鲁迅,一个深刻、理性的鲁迅。

正如《小引》中所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在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我们明显地感觉到鲁迅一方面在真切自然地回顾过去的事,一方面好像又在回忆中不断穿插当下的事件和思考。

所以说,鲁迅重提的是个人成长的旧事,同时也是关乎传统的、人性的、教育的大事,关乎民族、国家、历史的新事。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阿长流言
高铁阿长过生日
阿长与沙县小吃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案例
阿长买《山海经》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流言
流言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