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研究

2023-02-28 03:39聂欢欢李淮彪杨林胜胡冰孙良盛杰张冬梅陈贵梅程北京孟相龙徐佩茹薛贵芝陶芳标
中国全科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关联情况

聂欢欢,李淮彪,杨林胜,胡冰,孙良,盛杰,张冬梅,陈贵梅,程北京,孟相龙,徐佩茹,薛贵芝,陶芳标,5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病率约为14.71%[1]。其中,MCI发展为痴呆的年转归率是10%~30%,远高于健康老年人(1%~3%)[2]。目前,针对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认知功能下降甚至损伤,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识别危险因素以阻止或延缓其发生是当前的主要策略和举措。约50%老年人有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3],如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行为异常等[4]。研究表明,睡眠时间的长短可能对老年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5]。一项系统综述显示,短睡眠时间和长睡眠时间均会增加老年人的认知障碍发生风险[6];BASTA等[7]则发现只有睡眠时间较长的人有更严重的认知障碍;然而YAFFE等[8]则没有发现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存在关联。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尚未阐明。一种可能是不同研究中长、短睡眠时间的界值不完全一致[9-10],由此可能掩盖睡眠时长与老年认知功能的真实关联。为此,本研究先基于既往研究对睡眠时间进行分组,探索性分析长、短睡眠时间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进而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11]探索睡眠时间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以期获得男性和女性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间。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所选研究对象为阜阳市≥60岁老年人。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7—9月建立的阜阳市老年人健康与环境可控性队列,该队列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和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建立。根据阜阳市8个区(县)的城乡人口分布情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60岁老年人6 000例,其中5 186例老年人同意参与调查。本项目经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审批编号:20190288),所有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都在研究现场得到了关于研究的详细描述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纳入标准:(1)意识清楚,可正常交流;(2)自愿参加本项研究。排除标准:(1)曾诊断为老年痴呆或精神异常的患者;(2)视力或听力异常且佩戴矫正器仍无法恢复正常的患者;(3)认知量表和睡眠时间缺失。参与调查的老年人中,125例认知量表数据缺失,250例睡眠时间缺失,最终纳入认知功能数据和睡眠时间数据完整的4 837例老年人。

1.2 资料提取

1.2.1 基本情况 包括一般人口学〔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独居状况、经济状况及体质指数(BMI)〕、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及锻炼情况)和慢性病患病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及抑郁状况)。

职业(退休前):(1)体力活动,主要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等生产工作;(2)技术活动,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行政单位工作;(3)无业。经济状况:基于受试者自我报告。BMI:<18.5 kg/m2为偏瘦,18.5~23.9 kg/m2为正常,24.0~27.9 kg/m2为超重;≥28.0 kg/m2为肥胖[12]。吸烟情况:(1)从未吸烟,总吸烟量<100 支;(2)现在吸烟,总吸烟量≥100支且现在仍然吸烟;(3)曾经吸烟,总吸烟量≥100支且已经不抽烟超过半年。饮酒情况:在调查时间点算起的前一年,有任何酒类饮用史均定义为饮酒。锻炼情况:过去7 d内进行了适度的体育锻炼,比如提轻的物品、以平常的速度骑车或慢跑,不包括走路。高血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高血压史或服用降压药者[13]。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或者以往已经确诊为糖尿病者[14]。抑郁:采用15项老年抑郁量表(GDS-15)评定抑郁症状;GDS-15得分为0~15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严重;本研究将GDS-15得分≥5分定义为抑郁[15]。

1.2.2 认知功能 采用中国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老年人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由FOLSTEIN等[16]设计,包括以下7个维度: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和视空间。量表总分为0~30分,分数越高,提示认知功能越好。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1)文盲且MMSE得分≤17分;(2)受过1~6年教育(小学)且MMSE得分≤20分;(3)受过6年以上教育(初中或更高学历)且MMSE得分≤24分[17]。本次调查中,MMSE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3。

1.2.3 睡眠时间 询问老年人最近一个月夜间睡眠时间,并根据相关文献[18-20]标准将患者按睡眠时间分为睡眠时间较短(≤6 h)、睡眠时间正常(>6~8 h)和睡眠时间较长(>8 h)三组。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双人录入数据,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 3.6.1软件作图。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睡眠时间>6~8 h为参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夜间睡眠时间≤6 h和>8 h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建立性别与睡眠时间的交互项,重新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做分层分析,探讨夜间睡眠时间和认知功能障碍关联的性别差异;使用RCS拟合睡眠时间(连续性变量)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双侧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4 837例老年人中,男2 366例(48.91%),女2 471例(51.09%);平均年龄(71.1±5.5)岁;4 028例(83.27%)来自农村,809例(16.73%)来自城市;2 628例(54.33%)文化程度为文盲,774例(16.00%)为小学,1 435例(29.67%)为初中及以上。

2.2 不同特征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情况 4 837例老年人中,1 811例(37.44%)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锻炼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况及抑郁情况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 837例老年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为(6.95±1.75)h;其中1 773例(36.65%)每天睡眠时间≤6 h,2 088例(43.17%)每天睡眠时间为>6~8 h,976例(20.18%)每天睡眠时间>8 h。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平均睡眠时间均呈近似正态分布,男性平均睡眠时间为(7.09±1.71)h,女性平均睡眠时间为(6.82±1.78)h,大部分人睡眠时间为5~10 h。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BMI、饮酒情况、锻炼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抑郁情况的老年人睡眠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与夜间睡眠时间的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nighttime sleep duration across older adul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2.3 不同夜间睡眠时间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比较 在总样本和不同性别人群中,不同夜间睡眠时间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夜间睡眠时间的老年人(总样本和不同性别人群)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s of the detection rate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mong older adults(by total sample and gender) with different nighttime sleep time

2.4 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 以认知功能障碍(赋值:否=0,是=1)为因变量,以睡眠时间为自变量,分别在总样本和不同性别人群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样本人群中,未调整协变量(模型1)时,睡眠时间≤6 h和>8 h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分别是睡眠时间 >6~8 h者的1.25倍〔95%CI(1.09,1.42)〕和1.41倍〔95%CI(1.21,1.65)〕(P<0.05);调整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区后(模型2),睡眠时间≤6 h和>8 h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分别是睡眠时间>6~8 h者的1.24倍〔95%CI(1.09,1.42)〕和1.33倍〔95%CI(1.13,1.56)〕(P<0.05);调整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独居状况、经济状况、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锻炼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及抑郁情况后(模型3),睡眠时间≤6 h和>8 h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分别是睡眠时间>6~8 h者的1.26倍〔95%CI(1.09,1.46)〕和1.22倍〔95%CI(1.03,1.46)〕(P<0.05)。在男性人群中,模型3结果显示,睡眠时间>8 h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是睡眠时间>6~8 h者的1.35倍〔95%CI(1.06,1.72)〕(P<0.05);在女性人群中,睡眠时间≤6 h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是睡眠时间>6~8 h者的1.29倍〔95%CI(1.06,1.58)〕(P<0.05),见表3。

表3 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3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on the associations and their gender differences of nighttime sleep duration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

2.5 认知功能受损与睡眠时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为了进一步探讨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性,将睡眠时间作为连续变量纳入RCS模型绘制剂量-反应曲线,见图1。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在人数比较多的区间中(5~10 h),睡眠时间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呈近似“U”形关系,最低点在7 h附近。当睡眠时间为5~7 h时,随着睡眠时间逐渐减少,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变大。当睡眠时间>7 h时,随着睡眠时间逐渐增多,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变大。另外,图2直观显示了不同性别的老年人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呈非线性剂量关系(P=0.024),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强度在男性中更强。

图1 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剂量-反应关系Figure 1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ighttime sleep durat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图2 不同性别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剂量-反应关系Figure 2 Gender speci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ighttime sleep durat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率为37.44%,与REN等[21]的研究结果接近(43.15%),高于2016年全国老年人MCI的患病率(14.71%)[2]。与以往研究部分一致,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经济状况、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锻炼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况及抑郁情况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4]。老年人睡眠时间的均数是6.95 h,高于陈琛等[10]的研究结果(6.44 h),但低于张晓帆等[9]的研究结果(7.66 h)。与以往研究部分一致,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BMI、饮酒情况、锻炼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抑郁情况的老年人睡眠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4]。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总体人群和不同性别人群中,不同夜间睡眠时间组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率不同。在未调整任何混杂因素的情况下,睡眠时间较短(≤6 h)和较长(>8 h)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分别较睡眠时间>6~8 h的老年人增加25%和4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结果相似,相较于睡眠时间>6~8 h的老年人,睡眠时间较短和较长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分别增加26%和22%。RCS显示,在人数比较多的区间中(5~10 h),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呈近似“U”形关系。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的是,LO等[25]进行的Meta分析(纳入23篇文章,其中涉及欧美国家19篇,新加坡1篇、中国3篇)结果显示,较短或较长睡眠均能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WU等[6]对包含9个队列的研究(涉及欧美国家8个、中国1个)进行系统综述也发现,睡眠时间与认知障碍存在“U”形的剂量反应关系。然而NIU等[26]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发现,中国大庆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只有短睡眠时间(≤5 h)与认知功能得分下降有关。魏玥等[27]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仅发现睡眠时间较长会增加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种族、使用的报告方法(认知功能障碍评估量表、睡眠时间源于自报还是客观测量)等有关。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支持并扩展了以前对老年人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首先,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发达国家的老年人群,而本研究聚焦中国中低收入的老年人群。与国内相关研究相比,本次研究使用了阜阳市社区老年人的代表性样本,本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广至中国其他地区老年人,特别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其次,既往研究多对睡眠时间进行分组,无法完全展示睡眠时间与老年人认知损失的趋势变化,而本研究采用RCS方法进一步展示了两者可能存在的剂量反应关系。睡眠时间和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部分研究提出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形成的重要原因,而睡眠时间不足可导致大脑β-淀粉样蛋白沉积增加[28]。同时,睡眠时间不足也会使炎性反应因子增加,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活性,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29]。另一方面,较长时间的睡眠可能会加快老年人额颞叶灰质萎缩的速度,有可能损害记忆力,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10]。

对不同性别老年人群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男性人群睡眠时间较长者与睡眠时间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概率增加35%,女性人群睡眠时间较短者与睡眠时间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概率增加29%。即,在男性人群中,发现睡眠时间较长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联,而在女性中仅发现睡眠时间较短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关联。在中国进行的一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发现了类似的结果[30]。吉赛赛等[31]发现,睡眠时间≤5 h和≥9 h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在男性中较女性更强。另外一项研究表明,与正常睡眠时间相比,仅发现男性长睡眠时间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相关〔OR(95%CI)=1.31(1.02,1.68)〕[32]。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的主观睡眠需求更高,比男性对睡眠不足的认知影响更敏感;其次,睡眠剥夺后炎症生物标志物的水平与性别存在特异性关联,这种关联在女性群体中更加明显[30]。尽管对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的性别间特定关联得出结论尚为时过早,但在中国老年人中,这种关联中明显存在的男女差异,值得关注。社会经济因素无法完全解释本研究和其他研究[30-32]得出的性别差异化结果,因为调整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区、职业和其他因素并不会改变这种差异。另有研究认为,男女存在不同的睡眠模式,激素差异可能导致睡眠行为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特定关联[32-33]。针对性别间睡眠模式的不同,应加强两性的睡眠相关教育,选择合适各自的睡眠时间,并提高睡眠质量。鉴于目前对睡眠行为中性别差异的原因知之甚少,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分析性别对睡眠行为与认知能力关系的影响。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1)本研究睡眠时间的设置为完全回溯性问题,缺乏客观指标,比如多导睡眠、睡眠中心外睡眠监测等参数测定;(2)本研究睡眠时间为主观睡眠感受,可能跟响应调查时刻有关,比如,不同时间访问,研究对象反应可能会不同;(3)缺少后期随访。尽管存在局限性,本研究仍提示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受损间呈“U”形关联,最佳睡眠时间在7 h左右;在男性人群中,睡眠时间较长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联,而在女性中仅发现睡眠时间较短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关联。作为世界上拥有较多老龄化人口的国家,中国在痴呆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本研究为认知功能受损的预防及痴呆的干预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作者贡献:聂欢欢负责数据整理、结果的解释与分析、论文撰写并修订论文;李淮彪负责文章的构思、设计与撰写;杨林胜负责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对文章整体负责与监督管理;胡冰、孙良、盛杰、张冬梅、陈贵梅、程北京参与数据库质量控制;孟相龙、徐佩茹、薛贵芝、陶芳标负责制定干预总体方案,组织招募患者,组织干预实施者的培训及论文整体修订。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关联情况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脱发 养“老金”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奇趣搭配
智趣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