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法的映现
——以教学《石壕吏》为例

2023-02-28 02:36
学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石壕吏杜甫诗人

孙 庆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范的古诗词,其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为世人描绘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赏析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鉴赏水平。要想传承古老、优秀的文化,语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然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词义、主旨,过分重视考点以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深究解题思路,导致诗歌的整体之美缺失,课堂也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游离于诗词的古典美之外,疲于被动地应付考试,遑论提升鉴赏感悟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语文生活,培养阅读个性,自觉投射情意,主动发掘诗词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而达成一定的审美高度。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就要找到学情的关键,与学生一起开展“走心式”教学,让学生以“沉浸”的方式学习语文,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沉浸式”教学的受益者。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在他的著作《心流:最优先体验心理学》中首次定义了“沉浸”的心理感受:“当人们在活动时如果完全投入情境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会进入一种沉浸状态。”在“沉浸”的状态下,学生可以依照自己内心的需要进行学习,以主动的态度学习,并将精力倾注于学习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因此,将沉浸理论引入古诗词教学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能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融入情境,与诗人共情,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思。

杜甫之诗被称为“诗史”,他用叙事的方法书写唐代时事,将客观真实的叙述与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为一体。《石壕吏》一诗中,杜甫含蓄而巧妙地借助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不能生硬地给学生灌输“写某件事或者用某种方法叙事就是为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的经验,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沉浸式教学法,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列举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陷入“沉浸”中,进而解决问题。

一、充足准备——沉浸式教学的基础

与传统式教学相比,沉浸式教学法较重视预习,注重让学生通过相对放松的浸润与对话实现学习知识。学生不能毫无准备地进入课堂,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充分预习。故此,教师可以如下设置预习指引:

首先,熟读诗歌、扫清障碍。诗歌独特的音韵之美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整齐、匀称的句式充满了灵气。因此,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切入点,也是通向“沉浸”的途径之一。教师为了帮助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实现沉浸,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朗读目标:解决字词障碍,读准字音与节奏,能够流畅地朗读,逐渐达到字正腔圆的程度。学生在朗读目标的引领下初步感知《石壕吏》一诗中词语运用的妙处,获得诗歌情感、风格、手法等方面的初步体验,以便读出品位、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会自觉走向语言内化,这是实现沉浸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了解其人、掌握背景。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可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石壕吏》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杜甫诗歌‘诗史’的性质”。为此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搜集背景资料时主要关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的经历,鼓励学生尽量详细地掌握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通过小组合作结合“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线与杜甫的经历绘制简易的思维导图(如下)。

如图中轴线上方为“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下方体现杜甫“安史之乱”期间的生平经历。此图用更简洁的形式表现了历史事件对诗人的影响,促使学生认识到真实历史与诗人创作的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深刻体会战乱对诗人生活与创作的影响,加深学生认识和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性质,以便引导学生通过共情准备好沉浸。

最后,巧妙导入、引生入境。沉浸式教学法不仅对学生预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语文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设计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预设教学过程,还要注意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针对《石壕吏》这首诗歌,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性质。因此,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如下导入语言:“同学们,让我们沿着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回到大唐乾元二年春天的那个黄昏。看,残阳如血,‘安史之乱’导致中原大地流血千里、哀鸿遍野。暮色四合,杜甫投宿于石壕村的一户农家,此时诗人仿佛惊涛骇浪中的孤帆,暂时找到了避风港,获得片刻安宁。忽然阵阵叫嚣、声声哭泣惊醒了他。发出喊声与哭声的人到底是谁?那个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教师用故事导入法讲述诗中所述之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之后教学做铺垫。同时,可以让学生筛选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选择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关注杜甫诗歌诗史的性质和独特的叙事艺术,如此教师引导学生沉浸于课堂就有了根基。

二、诵读吟咏——实现沉浸的关键

诵读法不仅是教学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学生沉浸的有效方式。因此,沉浸式教学法注重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自发融入情感,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情境,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然而学生的认知程度有限,教师若想运用诵读法实现课堂沉浸,就需要指导学生诵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体悟诗歌的词义内涵、优美意境、磅礴语势,直至读出弦外之音。

杜甫在《石壕吏》一诗中将悲痛、叹息、同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寄托于客观叙述中,借助诗中人物所述的生活经历反映人民普遍遭受的悲惨命运。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关键字,运用朗诵技巧尝试读出诗人的心声。如“吏呼一何怒”一句,若重读“怒”字可以体现官吏咄咄逼人,表达诗人的爱憎;“妇啼一何苦”的“苦”字集中体现了战争带给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之痛,朗读时可以用哀婉的语气表现;“二男新战死”的“新”字可以理解为“刚刚”之意,重读此字可以把一位母亲收到两个儿子死讯之后难以言表的痛苦展露无遗。

通过诵读探究,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诗歌上,进一步加深理解诗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接受诗人的情感,诗中刻画的情境也逐渐清晰和丰满,为“沉浸”创造契机,为学生进一步进入沉浸情境做铺垫。

三、合理想象——促进有效沉浸

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认识的心理过程,是促进有效沉浸的教学手段之一。因此,采用沉浸式教学法教学诗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思路,沿着想象的轨迹“再创造”文本。学生通过想象能够把诗歌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继而进入诗歌创造的情境,产生个性的鉴赏感悟。

《石壕吏》一诗中有大量“留白”,这些“留白”都给师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给沉浸创造了可能。例如,全诗通过老妪的陈述自然流露情感,体现浓郁的史诗特点。故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创作背景合理展开想象、进行对话,“补白”诗歌内容:

生1:“你家的男人都哪去了?快让他们出来!”

生2:“我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防守。前些天一个儿子写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生1:“啰嗦什么!还有什么人?速速报上来!”

生2:“哪还有什么人啊!只有个还在襁褓中的小孙儿,他母亲连件完整的衣裳都没有(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生1:“那也不行!还有什么人可以充军?必须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生2:“只有我能随你们去了,连夜走的话还能赶得上到河阳给你们做早饭(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尤得备晨炊)。”

学生通过对话还原情境,与诗中人物产生共情,真切感受战争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深重苦难。学生对老妪的遭遇心生怜悯,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感情,实现有效沉浸。由于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学生不再游离于文本之外,而是成了诗歌所述事件的参与者,进而强化了沉浸效果。

四、巧用“知人论世”——呈现沉浸高峰

“知人论世”是语文古诗词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沉浸式教学法同样重视研读诗人、了解历史。因此,提倡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与以往不同的是,沉浸式教学法把“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辅助学生沉浸的手段。故此,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将背景介绍环节放置于最适合出现的位置。比如,在教学《石壕吏》时,学生对杜甫在诗中“旁观者”的身份产生了质疑:

生1:“杜甫为什么面对老妪一家的不幸而只做一个‘旁观者’呢?”

生2:“杜甫只是一个读书人,面对凶残的官吏,他也无能为力。”

生3:“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情况下杜甫只能独善其身。”

生4:“可是杜甫还写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身处凄风冷雨中仍心怀天下,况且他当时有官职在身,本不应该默不作声。”

可见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和课前预习,虽然对杜甫其人、其诗并不陌生,但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时教师应当把握诗歌的关键之处,帮助学生筛选有效信息,通过解读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读出诗味、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从解读创作背景入手答疑解惑:此时正值唐军平叛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补充兵力确保胜利,面对这种局势,有忠君恋阙情怀的杜甫是赞成平叛这一行为的。但是赞成平叛并不代表赞成捉人这一行为,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战乱已经让百姓经历了生离死别、骨肉离散,还要再捉人,这让诗人目不忍视。杜甫同样对百姓报以深切的同情和悲悯,可是要想平叛,势必要扩充军队,此时此刻“为国”与“为民”无法兼顾,诗人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他只能保持沉默,用手中的笔记载文字见证那个特殊的时代。上述解读能让学生意识到创作背景与诗人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体会“知人论世”方法鉴赏诗歌的有效性并学会应用。同时,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原因:诗人从各个角度艺术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历史与艺术在诗歌中实现了高度统一。学生拓宽了视野,获得了新认识,能够将学到的经验用于鉴赏其他现实主义诗歌,逐步走向沉浸式教学的“高峰体验”——主动学习。

五、结语

教师运用沉浸式教学法教学诗歌,需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确保学生拥有最佳的学习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进入“沉浸”的具体方法不胜枚举,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教学诸要素,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获得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学生通过“沉浸”实现文本、作者、读者之间的有效联结,走入古典诗词创设的境界,逐渐生成个性化的审美素质。

猜你喜欢
石壕吏杜甫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诗人猫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诗人与花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