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运动技术对肘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和活动度的影响

2023-02-28 12:36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期
关键词:肘关节角度关节

刘 芳

(云梦县人民医院,湖北 云梦 432500)

肘关节内骨折主要包括肱骨髁间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小头骨折等,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1]。临床上在治疗肘关节内骨折时常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肘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便恢复肘部肌肉的力量及肘关节的功能[3]。等速运动技术是通过肌肉功能评定结果进行运动训练的一种康复技术[4]。本文就等速运动技术对肘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和活动度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20 年3 月至2021 年10 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肘关节内骨折患者中筛选70 例参与研究。病例纳入标准:1)确诊为肘关节内骨折。2)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3)临床资料齐全。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存在尺桡神经损伤。3)骨折前存在肘关节功能障碍或活动受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中有男20 例,女15 例;年龄最小22 岁,最大56 岁,平均(35.56±3.77)岁;其中肱骨髁间骨折5 例,尺骨鹰嘴骨折15 例,桡骨小头骨折12 例,其他肘关节内骨折3 例。观察组中有男22 例,女13 例;年龄最小21 岁,最大57 岁,平均(35.52±3.97)岁;其中肱骨髁间骨折5 例,尺骨鹰嘴骨折14 例,桡骨小头骨折12 例,其他肘关节内骨折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功能锻炼:1)术后24 h 至术后3 d,以不引起肘关节疼痛为度,最大限度地进行手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的被动或主动运动,10 ~20 下为一组,肩关节每天运动2 组,其他关节每天运动3 ~4 组。2)术后4 ~10 d,进行肘关节被动活动,1 次/d,30 min/次,强度逐渐增加。3)手术11 d 后(拆线后),上午进行肘关节被动活动,20 min/ 次,并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在肘关节处贴治疗片,设置频率为70 ~100 Hz,波宽为50 ~70 ms,波形为方波连续脉冲,共治疗15 min;下午进行肘关节主动运动,在进行肘关节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运动时适当增加阻力,以训练肘部肌肉的力量。4)术后4 周,上午进行肘关节松动手法康复训练,包括分离牵引、长轴牵引、曲肘摆动、伸肘摆动、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前臂转动等训练,训练强度以不引起肘关节疼痛为宜,共训练20 min ;下午继续进行肘关节主动运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术后采用等速运动技术进行功能锻炼:1)术后24 h 至术后3d,运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2)术后4 ~6 d,采用等速运动技术进行功能锻炼,方法是:将等速训练仪的椅背调节为70°、后移10 cm,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双肩以约束带固定,支架和测力计固定在患侧上臂和腕部,使用激光定位装置调节肘关节位置,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输入电脑。指导患者在等速训练仪上进行肘关节被动运动,初始力矩设置为10 N/s,角度设置为15° /s,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以不引起肘关节疼痛为度,每天运动30 min。3)术后7 ~10 d,继续使用等速训练仪进行肘关节被动运动,方法与之前相同,初始力矩设置为10 N/s,角度设置为25° /s,运动强度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围内,每天运动10 ~20 min。4)手术11 d后(拆线后),上午使用等速训练仪进行肘关节被动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康复情况调整力矩和角度,共运动25 ~30 min ;下午使用等速训练仪测试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峰力矩等数据,根据数据合理设置力矩、角度、阻力等,指导患者进行肘关节主动运动,共运动25 ~30 min。每周训练4 d,共训练6 周。两组的训练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康复情况进行调整,每次训练结束后进行5 ~15 min 的冰敷,同时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4 周、治疗后8 周及治疗后6 个月,对两组的肘关节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角度进行测量,并比较其测量结果。治疗前、治疗后4 周、治疗后8 周及治疗后6 个月,采用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的肘关节功能,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肘关节屈曲、伸直角度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肘关节屈曲、伸直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周、治疗后8周及治疗后6 个月,两组的肘关节屈曲角度均大于治疗前,肘关节伸直角度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周及治疗后8 周,观察组的肘关节屈曲角度均大于对照组,肘关节伸直角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个月,两组的肘关节屈曲、伸直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肘关节屈曲、伸直角度的对比(°,±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肘关节屈曲、伸直角度的对比(°,±s)

注:对照组、观察组肘关节屈曲角度治疗前与治疗后4 周对比,t=14.161、t=18.906,P <0.001、P <0.001 ;治疗前与治疗后8 周对比,t=20.614、t=22.460,P <0.001、P <0.001 ;治疗前与治疗后6 个月对比,t=24.854、t=27.454,P <0.001、P <0.001。对照组、观察组肘关节伸直角度治疗前与治疗后4 周对比,t=7.865、t=15.052,P <0.001、P <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8 周对比,t=19.965、t=24.260,P <0.001、P <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6 个月对比,t=22.220、t=24.733,P <0.001、P <0.001。

肘关节屈曲角度 肘关节伸直角度治疗前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 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n=35)85.12±7.67 110.17±7.12 121.35±7.02 127.52±6.56 45.12±6.66 33.05±6.17 18.53±4.21 13.66±5.08观察组(n=35)85.27±7.32 118.33±7.31 127.37±8.33 130.30±6.37 45.11±6.95 22.16±5.75 12.02±4.10 11.71±3.94 t 值 0.084 4.731 3.269 1.799 0.006 7.639 6.554 1.794 P 值 0.934 <0.001 0.002 0.077 0.995 <0.001 <0.001 0.077组别

2.2 两组治疗前后肘关节旋前、旋后角度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肘关节旋前、旋后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周、治疗后8 周及治疗后6 个月,两组的肘关节旋前、旋后角度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周及治疗后8 周,观察组的肘关节旋前、旋后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个月,两组的肘关节旋前、旋后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肘关节旋前、旋后角度的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肘关节旋前、旋后角度的对比(°,±s)

注:对照组、观察组肘关节旋前角度治疗前与治疗后4 周对比,t=16.303、t=22.613,P <0.001、P <0.001 ;治疗前与治疗后8 周对比,t=28.797、t=31.850,P <0.001、P <0.001 ;治疗前与治疗后6 个月对比,t=33.552、t=35.034,P <0.001、P <0.001。对照组、观察组肘关节旋后角度治疗前与治疗后4 周对比,t=16.013、t=21.403,P <0.001、P <0.001 ;治疗前与治疗后8 周对比,t=26.631、t=30.364,P <0.001、P <0.001 ;治疗前与治疗后6 个月对比,t=34.031、t=34.805,P <0.001、P <0.001。

组别 肘关节旋前角度 肘关节旋后角度治疗前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 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n=35)37.53±7.66 66.35±7.12 82.65±5.22 86.75±4.08 43.76±7.28 68.15±5.31 81.26±4.05 87.36±2.11观察组(n=35)37.50±7.71 75.63±6.33 86.31±4.77 87.79±3.56 43.51±7.23 77.02±5.79 86.22±4.12 87.69±2.03 t 值 0.016 5.763 3.062 1.136 0.144 6.680 5.079 0.667 P 值 0.987 <0.001 0.003 0.260 0.886 <0.001 <0.001 0.507

2.3 两组治疗前后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治疗后8 周及治疗后6 个月,两组的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周及治疗后8 周,观察组的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个月,两组的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的对比(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的对比(分,±s)

注:对照组、观察组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4 周对比,t=18.123、t=31.583,P <0.001、P <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8 周对比,t=30.998、t=41.970,P <0.001、P <0.001 ;治疗前与治疗后6 个月对比,t=41.825、t=48.446,P <0.001、P <0.001。

组别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4周 治疗后8周 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n=35) 38.86±4.07 64.33±7.25 77.72±6.20 90.41±6.05观察组(n=35) 38.81±4.22 74.19±5.11 85.01±4.96 93.08±5.11 t 值 0.050 6.576 5.432 1.995 P 值 0.960 <0.001 <0.001 0.050

3 讨论

肘关节由肱骨远侧端和桡尺骨近端关节面组成,是典型的复关节[5]。肘关节在结构上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这三个关节共同被包在一个关节囊内[6]。肘关节内骨折的致伤原因主要包括摔倒、坠落、车祸等[7]。肘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肘部肿胀、淤血、疼痛、功能障碍等[8]。肘关节内骨折若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可能引发骨坏死、神经炎等并发症[9]。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此病。手术虽然能有效恢复肘关节的结构位置,但术后患者易因软组织挛缩、软骨面被破坏等而发生关节僵硬[10]。据统计,肘关节内骨折后关节僵硬的发生率高达5%[11]。因此,肘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目前,肘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种类包括电刺激、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等[12]。但这些运动缺乏可观的量化指标。肘关节内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重点是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等速运动技术是指对患者的肌力等指标进行客观且精确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功能训练的一种技术。在等速训练仪的协助下,患者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力矩和角度被量化并事先设定,且运动时的速度均匀[13]。肘关节内骨折发生后,患者肘关节屈曲和伸直时的肌力明显降低。术后进行肌力训练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的创伤情况及屈伸肌的峰力矩对肌肉进行一定的侧重训练,从而增加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关节再损伤。常规功能训练的强度依赖疼痛、疲劳等设定,不易把控。等速运动技术可以根据患者肌力的强度、肌肉长度的变化、力臂的长短、疼痛、疲惫等状况提供适合的抗阻运动,在肌肉力量训练方面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14]。同时,等速运动技术在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训练时,可在屏幕上显示关节活动时是否遇到阻力及阻力的大小,在充分活动关节的基础上,能防止关节过度牵拉[15]。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4 周、治疗后8 周的肘关节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角度及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肘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采用等速运动技术进行功能锻炼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治疗后6 个月时两组的上述指标均无差异。这是因为对照组在实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应用等速运动技术,但临床医师坚持协助患者进行长时间的运动训练、电刺激治疗及手法松动治疗等,使得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在较长的康复周期内获得了良好的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但这种方法治疗时间更长,且需要患者较高的依从性和配合度,也占用了更多的医疗资源。

综上所述,等速运动技术在改善肘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方面可发挥良好的作用,能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猜你喜欢
肘关节角度关节
神奇的角度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合并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效果探讨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运动疗法联合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治疗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