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融合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以听障生为例

2023-02-28 11:50宗世英马金圣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融合

宗世英,马金圣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长春 130022)

融合教育也称全纳教育,强调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主张学校应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学习,不分国籍、种族、身份、贫富和残健等。学校应通过课程调整、组织安排、资源共享和教学策略等,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等融合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向全国开放招收视障残疾、听障残疾和肢体残疾等人群入学进行安置、培养、支持服务等。[1]处在初期阶段的高等融合教育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融合教育视域下,研究和分析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应对策略,期望能有效推动高等融合教育发展。

一、高等融合教育现状分析

(一)入学人数稳定上升

近年来,融合教育受到教育领域专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融合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开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 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4 559 名残疾人成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2 302名残疾人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就读学习,融合教育成果持续显现。由于残疾人受教育的数量逐渐增多,残疾人从高校得到的教育保障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残疾人享受高等教育权利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从专科到研究生各层次阶段,高等融合教育人数也开始逐步增长。近十年我国残疾人在高等学校就读增长率达到8%。[2]

根据2018—2021 年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和普通高等院校残疾人录取人数资料数据①数据来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中没有记录2020年和2021年吉林省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招收盲人和聋人研究生的人数,笔者补充了这部分的数据。显示(见表1、表2),[3]随着高等学校对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招收残疾学生人数逐步增多,呈稳定上升趋势。高等融合教育从最初的专科发展阶段开始,直至目前已经扩展到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但专科生仍然是高等融合教育残疾学生占比最大的部分,排在第二位的本科生规模也在近几年迅速扩大,排在最后的是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小,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表1 2018—2021年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招生统计

表2 2018—2021年普通高等院校残疾人录取情况统计

从条形统计表统计数据(图1 和图2)可以明显看出,2018—202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听障生入学人数一直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听障生入学人数2018—2020年度持续增长,2021 年有所下降。[4]高等融合教育相比基础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发展比较缓慢,招收的学生主要以本科生和专科生为主。2018年以前,高等特殊教育相关学院未设有残疾人研究生培养相关专业,少部分优秀听障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读研机会,2019年长春大学艺术设计和民俗绘画两个专业开始招收听障研究生,成为全国第一所招收残疾人研究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2020年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也开始招收听障研究生,听障研究生规模开始逐步扩大。

图1 2018—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听障生入学人数

图2 2018—2021年全国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听障生入学人数

(二)专业培养方案逐步调整

2018年以前,我国高等学校设置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从普通学生的特点出发,没有过多考虑和设置适合听障生的专业,听障生报考专业面临选择专业单一的问题,没有更多可选择空间,很难找到理想的专业,国内也没有对听障生单独开设研究生学历专业,导致部分优秀听障生选择去美国(主要是加劳德特和罗切斯特聋人学校)、日本(广岛大学)等国家学习和继续深造,造成我国特殊人才的流失。[5]随着融合教育逐步发展和完善,国内很多高等学校不仅扩大招生规模,接纳听障生入校学习,还纷纷设立多元化的专业供听障生选择。

根据听障生的身心特点和就业需求,结合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市场需求以及残疾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部分高校对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认真研究,在广泛征求社会行业专家以及特殊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适合听障生的专业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和美术设计等相关专业,也逐步扩展到了心理咨询、法律、语言等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招收残疾学生的高等院校充分考虑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特殊性,既兼顾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及个体差异,又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特殊性和实践性,建设了一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残疾人培养质量也逐步提升。

(三)高等融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从最初的随班就读开始,融合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很多学校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接受融合教育。融合教育观念在高等学校逐步深入,教师和学生逐渐对听障生敞开胸怀,学会接纳、包容和尊重。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校,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逐步显现,为了支持残疾学生有效学习,保障其学习效果,各个学校也纷纷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采取一定的措施落实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示范引领作用,维护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保证他们与普通学生一样均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以学生的 “需要为本” 构建融合教育支持环境:在建设校园设施时,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无障碍通道;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利于学习的相关设备等。开展融合教育改革试点,有效开展融合支持服务,创新 “特普融通” 的教育机制,构建 “资源整合” 教育体系。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正逐步从 “表面融合” 走向 “深度融合” ,从 “半融合教学” 走向 “全面融合教学” 的发展方向。

二、听障生高等融合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无障碍学习环境的营造欠佳

尽管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招收残疾学生,但是由于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起点低,办学经验不足,无障碍设施、校园人文环境、教学条件、学习资源以及辅助设备和技术等均不够完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高校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方面虽有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当地相关政策支持不够、资金不足、场地受限等各种原因,无障碍学习环境建设水平跟听障生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为听障生提供便利的学习生活的条件。[6]二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现有的资源中心主要职能是为融合教育学生提供课程管理、学习资料、考试试卷等,还不能完全起到融合教育资源教育库的作用,在服务残疾学生的教学方面还显得捉襟见肘,为听障生提供支持的能力更加有限。三是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的缺陷,心理健康状况不乐观,其中趋同化、强迫、偏执、焦虑和抑郁的因子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7]与普通学生相比,很多听障生的情感和心理比较敏感和复杂,往往总是不稳定,而且教师对听障生的心理情感方面了解得也不够深入,很难做到及时开导和纾解。正是由于高等学校对残疾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营造不全面,从而导致高等融合教育发展迟缓。

(二)不同残疾类别学生存在差别化情况

融合教育理念下,大部分高等学校对于各种残疾学生入学的态度都是 “零拒绝” ,使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因其不同的身体障碍和心理特征,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也存在很大差别,高等学校对残疾学生的各种情况缺乏准确预判,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差异,面对不同残疾类别学生学习存在的差别化显得不知所措。另外,听力残疾按轻度到重度共分为4 个不同等级,不同残疾等级的学生在学习上也会存在差别化现象。处于一二级的残疾人在融合教育学习环境中所遇到的障碍比较大,学习效率较低;处于三四级的残疾人在融合教育学习环境中遇到障碍较小,学习效率较高。因此,很多高等学校针对听障生不同障碍程度的问题,采取调整课程设置、降低难度或减少学分要求等方法,保证所有听障生顺利完成学业,但这样也会导致听障生和普通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存在差距,从而使融合教育大打折扣。

(三)学习辅助科技手段不完善

辅助科技手段运用于融合教育教学,可以有效减少残疾学生因身体残缺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不便,最大程度消除学习障碍,促进融合教育有效开展。目前,融合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高等学校都是以常规教学为主,未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消除残疾学生学习障碍,导致很多残疾学生入学后存在学习困难,这是融合教育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全面。很多高校普通教师对融合教育技术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课堂上全程只用口语方式讲课,课件PPT 演示速度和讲授语速较快,传递信息量较多,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这些都会对听障生形成学习障碍,使他们很难全部理解课程内容,加大了学习难度。[8]少部分高等学校,包括高等特殊教育学院,虽然教师具备了手语教学技能,也准备了翻译设备、康复设备等,但是这些学习辅助科技手段并不完备,因而效果也不太理想。二是在线课堂质量不高。线上教学可以带来无干扰、有回放等很多便捷,但经常出现网络拥堵和不稳定的情况,导致听障生不能及时收到教师讲课的完整内容,形成信息障碍,使听障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9]三是资源教室建设简单。资源教室是体现融合教育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是营造无障碍环境、解决残疾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习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以实现融合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大多数高等学校包括特殊教育学院没有建设资源教室,很多教师也不了解资源教室的功能和作用;少数高等学校虽然设有资源教室,但其定位不清晰,没有划分不同功能分区。这些问题严重抑制了高等融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存在偏见

在高等融合教育的全面施行下,学校管理根本任务是引进融合教育理念,营造良好残健融合校园氛围,促进全校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不同,也在配合上经常会出现不合拍的情况,导致工作简单重复,出现各方面资源协调不充分的现象。部分高校教育观念陈旧,对融合教育的内涵了解不充分,忽视残健融合文化校园建设,特教学院或特殊班为听障生带来 “封闭式” 学习环境,很难符合融合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在宣传融合教育理念方面上不积极,部分教师和普通学生没有掌握残健融合的理论内涵,对听障生的残疾有误解,抱有怜悯和关怀的情感,不知如何与听障生相处和交流,也没有站在听障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另外,大部分听障生的自我认同感比较差,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也不能更好适应残健融合环境。[10]这些情景在普通高等学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残疾学生的高等融合教育实施效果。

(五)融合教育教师队伍规模较小

我国高等学校拥有特殊教育教师资源较少,大部分普通教师对融合教育的理念缺乏深刻认识,也没经历过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不了解听障生身心的特征以及学习特点和需求,不具备手语技能和翻译设备等学习辅助手段,很难与听障生沟通,限制了教学发挥,很难展开融合教育。例如,国内有些与美术相关的院校设有招收听障大学生的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但大多数专业教师不具备手语教学能力,尽管有些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和经验较丰富,但不懂如何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仍然以传统教育的方法为主授课,导致听障生接受信息出现障碍,不能满足听障生的学习需求,导致了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欠佳。另外,高层次融合教育师资匮乏,部分高校虽实施融合教育多年,但因为地域、待遇等原因仍招不到优质师资,从而限制了听障生专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三、听障生高等融合教育的建议与展望

(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构建无障碍学习环境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在建设无障碍环境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绝大部分高等学校仍没有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无障碍建设标准。2021 年12月发布的《 “十四五” 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资源教室配备满足残疾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和图书,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建设配备,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无障碍支持服务。[11]建设无障碍环境的目标是能够让听障生在受限制较少的环境下可以无障碍学习,这是实施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体现,也是融合教育的预期目标。构建无障碍环境,首先从完善政策保障开始,通过优化、更新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高等学校构建无障碍环境提供法规支撑;其次适时扩建资源教室,为听障生和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助、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等服务。

(二)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适合所有残健学生

融合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强调在 “一体化” 教育体系中,照顾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我国高等学校在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残疾的听障生各种学习需求,也应该相应作出适当的调整。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听障生的身心特点,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照顾到残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也符合融合教育强调的在 “一体化” 教育安置场域中,根据个别差异和特殊需要,因材施教。具体到教学中可以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一人一案、个别辅导等方式,将个别化教育计划等特殊教育教学理论引入融合教育中,对残疾学生的学业课程、见习实习、考试考查等方面作出实质性的相应调整。通过优化培养路径,取长补短,发挥听障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优先的原则,通过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把人文素养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形成一体,相互依存、渗透,与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构筑 “三位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12]

(三)加强普特高校联系,丰富学习辅助资源

高等学校面向听障生的融合教学,一直存在学习辅助资源短缺现象,对听障生的融合教育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加强普通高等高校与特殊教育院校间的联系,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将极大改善目前状况。《 “十四五” 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到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融合,探索适应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创建融合教育环境,推动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融合。[13]加强高等学校和特教学校积极合作,共享资源和分享经验,借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习辅助新技术的优势,为听障生提供翻译设备和实时字幕等学习辅助资源。另外,积极提倡更多的高等学校建设资源教室,依据听障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强资源教室的功能性,提高融合教育效果,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四)培养融合教育理念,创造 “残健融合” 氛围

一些高等学校存在听障生被孤立、排斥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 “融合” 的内涵,因此,要创造 “残健融合” 的校园模式,需要从学校培养融合教育理念开始。高等学校应该积极以 “残健融合” 为主题举办各种活动, “残健融合” 活动可以促进听障生和普通学生进行交流,学会平等相处、互相理解和尊重。另外,也要积极鼓动师生学习手语,与听障生有效沟通,走进他们的世界,增进友谊情感。例如,2019年长春大学全校万名师生参加手语合唱《感恩的心》,集训期间很多师生渐渐对手语产生了兴趣,主动去认识和了解听障生的聋人文化,最后成功挑战最大规模手语表演吉尼斯世界纪录,体现了真实的 “残健融合” 的内涵和意义。

(五)全面建设教师队伍,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高等融合教育面临教师人才短缺、融合教育技能和专业能力缺失等各种问题,高校在开展融合教育同时应该着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普通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得到融合教育的保障支持。普通教师需要学习特殊教育知识,深入学习融合教育理论,以融合教育文化教室营造 “残健融合” 氛围;而特教教师在特殊教育基础上也需要不断更新个人的融合教育理念,培养听障生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让听障生更好融入社会。另外,提倡高等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紧密合作,尤其鼓励普通教师和特教教师积极交流,互相进行学术探讨和教学经验分享,特教教师可以为普通教师提出相关建议和方法等,让普通教师更快了解、认识听障生的特征,明确优化教学方案,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四、结语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4]高等融合教育的开展,高校不仅需要构建无障碍学习环境为听障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捷的条件,也需要营造 “尊重、平等、互助、共享” 的融合教育文化氛围,使听障生在受限制较少的环境下能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另外,需要加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扩建资源教室和提供充足的学习辅助设备;加强高等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联系,形成多元化融合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融合教育纳入继续教育必修内容;要懂得融合教育,学会接纳、理解和尊重听障生,多方面开发听障生潜能,着力促进听障学生更好融入社会。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