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者”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3-02-28 06:30陶倩石玉莹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之大者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陶倩 石玉莹

[摘 要]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事关党和国家稳定发展、前途命运的大势、大局、大计,蕴含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思维、价值取向以及使命担当。“国之大者”为我们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理论、价值维度看,它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内在规定,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以及宏阔视野;从主体维度看,它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胸怀“国之大者”,有助于提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力。

[关键词]“国之大者”;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3)04-0045-10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第一次提出“国之大者”这个重要概念,他指出,“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1]P39。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国之大者”。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2]。“国之大者”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来有“国之大者”的相关表述,如,“国之大事,在祀与戎”[3]P141、“国之大计,豫备为先”[4]P679、“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5]P292等。“国之大者”的“国”指党和国家,“大”是形容词,引申为重要、根本、关键,“者”是助词,意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国之大者”可以理解为影响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人和事,包括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势、大局、大计等等,它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思维、价值取向以及使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国之大者”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国之大者”蕴含的理论特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彰显的价值愿景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承载的主体使命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从“国之大者”的视角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我们抓住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宏阔视野和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之大者”蕴含的理论特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从理论基础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赋予“国之大者”独特的理论特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6]P22“国之大者”蕴含的唯物史观基石和唯物辩证法内核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一)“国之大者”的唯物史观基石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存在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P2“国之大者”是对我们国家的客观描述,体现了我国的国情,国情是社会存在各方面的总和。因此,“国之大者”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存在条件。

第一,“国之大者”的人口因素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样态。人口因素是唯物史观中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国之大者”的“大”主要体现在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我国有14 亿多人口,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最基本的社会客观条件。邓小平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分析现代化的形势和任务时就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中国这样的底子,人口这样多,耕地这样少,劳动生产率、财政收支、外贸进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所以,我在跟外国人谈话的时候就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8]P259-260。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鲜明特色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大国现代化样态。一是巨大的人口规模带来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人多力量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口规模越大,就越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社会变革提供更为磅礴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归根结底要激发14亿多人民的力量。”[9]团结就是力量,再小的力量乘以14亿也会变成磅礴伟力,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后就会变得微不足道。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其次,人多红利大。当前,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并且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人才红利正在形成,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二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管多大的总量,分摊到14亿多的人口基数上,人均水平都比较有限;不管多小的问题,乘以14亿都会变成大问题。我国的现代化是要推动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也超过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人口最多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惟其艰巨,所以伟大。中国式现代化虽然是最难的,却是最伟大的。我们一旦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将使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这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中华民族、世界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将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第二,“国之大者”的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规划。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国之大者”的“大”还体现在我国国土空间大。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在地形、气候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带来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多样化特点,由此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一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促使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我国人口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格局的分界线,这条线把我国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优越的海运条件使其接近国际市场,能够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因而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而西北部地区由于多高原、山地、沙漠,经济發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0]P431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我国发展要实现富强的目标,并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1]P495邓小平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2]P166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战略重点,要求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是区域发展的多样化促使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我国国土空间大,自然环境多种多样导致国土类型多,不同类型区域发展的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环境容量差别大,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为了充分发挥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现整个空间系统的功能最大化,我们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6]P31。区域重大战略旨在发挥重点区域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是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能够推动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

(二)“国之大者”的唯物辩证法内核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显著特色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13]P301。“国之大者”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揭示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点与非重点,蕴含着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等观点,凸显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等。“国之大者”的唯物辩证法内核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显著特色。

第一,“国之大者”的辩证思维促使我们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它要求我们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避免极端化、片面化。“国之大者”揭示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从“国之大者”的辩证思维来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反作用于物质生产。我们党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辩证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我们要“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 [14]P348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P208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5]P464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6]P22,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了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有助于缓和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矛盾,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

第二,“国之大者”的系统思维促使我们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思维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观点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来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6]P20“国之大者”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蕴含着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从“国之大者”的系统思维来看,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要用系统思维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然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改造着自然,人类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0]P35这一重要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也是指导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纲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P23,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修正了以往“征服自然”的错误理念,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

二、“国之大者”彰显的价值愿景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

从价值层面来看,“国之大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大而美好的价值愿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对于国家而言,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引领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国之大者”彰显的价值愿景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

(一)基于“国之大者”价值愿景的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国家民族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大而美好的价值愿景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前列,但在近代遭受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和劫难,由此中华民族复兴的观念得到萌发。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李大钊指出:“故今后之问题,非新民族崛起之问题,乃旧民族复活之问题也。”[16]P33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重现历史中的辉煌,也不是重回历史上某一时间点的某一发展状态,而是更高質量和意义上的辉煌,是让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这一价值愿景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核心主题和根本方向。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相对于曾经的辉煌和近代的苦难而言的,现代化是相对于世界先进水平而言的,两者的参照系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内容。社会主义规定了现代化的性质,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互关联。其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主导逻辑,引领着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践。一百多年来,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到成立新中国,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辛探索,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部实践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

第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制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和步骤,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任务。早在1955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11]P495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7]P48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是“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8]P478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即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9]P4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5]P13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两步走”: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P20“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对“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战略的凝练与升华,绘制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二)基于“国之大者”价值愿景的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胸怀天下,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大而美好的价值愿景还体现为创造美好世界,在这一价值愿景的引领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挑战以及日益增多的风险。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从“抽象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过程中需要经历的阶段。对人类整体来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消除共同体的异化,走向“真正的共同体”。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人类的存在不是自在的存在,而是互动的共在,共处于一个相互联系并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动态变化就可能带动其他的连锁反应,如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这意味着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须携手同行,共同应对全球困境,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构建人类命運共同体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演进是生产力发展和交往普遍化的产物,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理论在逻辑、历史、价值方面有着深刻的内在契合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准确把握了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必将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行动。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积极携手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系统化、体系化。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体系化特征。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形成了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基础,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前提和路径,以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为新起点,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了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大量新理念新倡议。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越来越系统化。多年来,我们构建了不同主体、不同方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我们与国家之间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包括中柬、中老、中缅、中巴、中埃、中乌(乌兹别克斯坦)、中哈、中越、中印尼等;在区域间构建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包括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等;在不同领域构建领域性命运共同体,包括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等。

三、“国之大者”承载的主体使命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从主体来看,“国之大者”是责之重者,是担当重大责任、重大使命的人。从作为整体的主体来说,“国之大者”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个群体。从作为个体的主体而言,在中国共产党人这个群体中,每个个体都是“国之大者”,不同层级个体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与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6]P23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不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证,还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引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深刻把握“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提升与“国之大者”相匹配的综合素质。

(一)心怀“国之大者”,肩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1]P47。心怀就是要心中存有,属于思想层面。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思想境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做到不忘初心,肩负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神圣使命。

第一,增强政治认同,提升政治素质。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政治素质方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1]P516。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提升政治素质。一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感受理论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以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进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深刻领悟新时代十余年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伟大变革,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逆转的,进而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二是提升政治“三力”。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关键。广大党员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升政治判断力就要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做到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提升政治领悟力就要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升政治执行力就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第二,增进情感认同,涵养深厚情怀。情感认同是最真挚的认同。广大党员干部要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涵养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深厚情怀。一是涵养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民历来抱有家国情怀,产生了爱国如家的殷切情感,树立了爱国报国的雄心壮志。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民紧密联系,爱国就要爱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20]。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无论身处何地、所任何职,都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要想一想是否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否有助于解决民众的难题,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二是涵养胸怀天下的情怀。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6]P21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胸怀天下的情怀,树立全球视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明确职责定位。党中央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孙子兵法·谋攻》云:“上下同欲者胜。”[21]P27在我们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层级的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与使命,只有各层级主体上下同心、共担重任、共赴目标,才能产生出最高效的组织力、行动力、精神力,进而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确自身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职责定位。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领航掌舵,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22]P53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大历史观、大局观等思维,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二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在各个方面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23]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牢把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职责定位,将岗位职责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使命担当,为全党作示范、立标杆、带好头。三是广大党员要真抓实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广大党员要坚持真抓实干,敢于啃各种硬骨头,切实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二)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1]P41了然于胸的意思是心里非常明白,意味着要从对象层面全面掌握“国之大者”的内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广大党员干部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就要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积极投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践。

第一,深刻洞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势。“势”指趋势,即事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只有洞悉大势,我们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24]。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洞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势。一是认识历史大势。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展现出一定的趋势。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在党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我们还总结了统则强、分必乱,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历史规律。历史规律、历史大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1]P510因此,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观察谋划,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二是顺应世界大势。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25]P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22]P442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是复杂的,从林林总总、快速变化的表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是发展大势。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閉,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把握时代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26]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发展大势。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势既包括中国发展的大势,也包括世界发展的大势。从国内来说,我们正处于新时代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发展大势;从国际来说,命运与共、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安全稳定等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二,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24]。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大局观,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局。一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新时代以来的“五位一体”,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从局部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迈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局之计。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二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勾画了一个连环紧扣的战略线路图,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我们要坚持系统谋划、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要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又要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三是全力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事大计。从对象来看,“国之大者”是指关乎党的命运、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的大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27],因为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和保障。“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28],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9],因为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石,这是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充分展现。“把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国之大者”[1]P349,因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把握全局,又要抓住重点,全力抓好关乎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事大计。

(三)牢牢把握“国之大者”,增强防范各种风险挑战的综合能力

牢牢把握“国之大者”也是从对象层面提出的要求,但牢牢把握凸显的程度更深,意味着牢固掌握、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还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各种风险挑战,增强防范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第一,增强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22]P8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24]。一是要居安思危,把握“安”与“危”的辩证关系。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安”与“危”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我们要居安思危、处盛虑衰。当前,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我们仍然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我们不能沉溺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觉察到各类风险挑战的存在。二是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忧患意识的落脚点在于图安。在深刻认识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上,我们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各种风险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坚决防范各种风险失控蔓延,坚决防范系统性风险”[23]。我们还要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第二,保持战略定力。一是要增强战略自信。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二是要保持从容不迫的平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22]P382面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们要以平常心看之待之处之,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切不可因一时一事或某些国家、某些人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

第三,勇于担当作为。敢于担当作为是广大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一是要勇于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履职尽责,有担当、敢担当,自觉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是成就党和国家事业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善于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内外兼修,切实提升自身能力,不断涵养担当本领,在此基础上主动承担、积极作为,不断增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使命感,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赶考”答卷。

第四,增强斗争精神。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发扬斗争精神”[6]P27,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之一。斗争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必要方式,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能赢得主动,求得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应对各类风险挑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一是夯实敢于斗争的思想根基,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斗争意志。二是在实践磨砺中增强斗争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投身到各种复杂严峻的斗争中去,不断地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在真刀真枪中练就斗争本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習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3(9).

[3][春秋]左丘明.左传[M].蒋冀骋,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

[4][北齐]魏收.魏书(卷一~卷六五)[M].仲伟民,点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5][三国蜀]诸葛亮.诸葛亮文集译注[M].罗志霖,译注.成都:巴蜀书社,2011.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习近平.坚守初心 共促发展 开启亚太合作新篇章——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N].人民日报,2022-11-18.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1]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14]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6]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0]人民日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N].人民日报,2022-03-02.

[21]钮国平.孙子详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3]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23-04-01.

[24]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2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6]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

[27]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N].人民日报,2021-04-28.

[28]张晓松,等.高天厚土铺展大美画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纪实[N].人民日报,2021-06-11.

[29]人民日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N].人民日报,2022-03-07.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op Priorities of the Country

TAO Qian SHI Yu-ying

(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Since 2020,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stressed the top priorities of the country many times.“The priorities of the country”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that relates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stability,development,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It implies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value and responsibility of our Party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The concept of “the top priorities of the count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s to underst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Seen from the dimension of theory and value,it sets forth intrinsic propositions on Chinese modernization,being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stinct features and broad vis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seen from the dimension of subjectivity,it also brings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leading for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Keeping in mind the top priorities of the country is helpful for improving our execution in boos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top priorities of the country;Chinese modernization;CPC

(責任编辑:朱文鸿)

[收稿日期]2023-06-26

[作者简介]陶倩(1965—),女,上海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石玉莹(1994—),女,湖北随州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发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作用研究”(项目批准号:20JDSZKZ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国之大者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习近平强调的“国之大者”是什么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胸怀“国之大者”把握两个大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