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说《人生》中人物悲剧探析

2023-02-28 06:56金彦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加林悲剧命运

金彦

《人生》是当代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以农村青年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为出发点,讲述了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努力奋斗最终却失败的经历,同时映射出了那一代农村知识青年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奋斗与迷茫。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不甘心像祖辈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他渴望“鱼跃龙门”,去大城市打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人生命运的几番浮沉中,他的事业、爱情和生活也如一团打了死结的麻绳,“剪不断,理还乱”,最终以悲剧落幕,令人唏嘘不已。

一、高加林的人生悲剧

高加林这个典型人物的刻画是耐人寻味、立体饱满的,我们很难用好坏美丑单纯地评价他人生奋斗的路径,但他的人生悲剧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命运悲剧、事业悲剧和爱情悲剧。对自己农村出身的自卑怯弱和面对不公时的胆小隐忍是造成他命运悲剧的根源。事业悲剧是指他“美好前途”梦想的破灭所经历的两次致命打击。爱情悲剧是指他因自身选择错误,最终导致无可挽回的悲情结局。三者共同塑造了主人公高加林的悲剧形象。

(一)高加林的命运悲剧

高加林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是典型的陕北农村娃儿。小说的创作背景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的初期,经济水平较为低下,民众整体生活水平都不高,且城乡差距较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毫无优势可言。

命运悲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出身。物质上,高加林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从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他的父母只能靠在田间的辛苦劳作勉强供他长大、读书,更不必说为他的未来发展铺路指引了。生活在当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多少身处农村的知识青年想要通过奋斗进城,但现实中的他们都深刻地意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有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小说中,高加林一家即使在面对民办教师工作被高三星抢走这种根本不公平的事情时,他们不敢反抗、不敢声张,甚至还要摘上一筐茄子给高明楼家送去,因生活环境塑造的性格就导致他们遇到不公平也只能卑微隐忍、胆小怯弱,也为高加林的命运悲剧埋下了种子。

(二)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高加林的事业发展也是几起几落。求学时,他立志要走出农村,然而高考失利,无奈重回农村以教师为职,到被人顶替丢掉工作当回农民,再到雄心勃勃进入城市,最后失去一切,孑然一身被迫回到农村。

一落:高考失利,重回农村。高加林在学校时一直都是“大家公认的好孩子”,自然对自己的期待是比较高的,然而高考失利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这让本就上进、倔强的他挫败感增强,一时没有了前进的方向。

一起:高考落榜返乡后,高加林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希望—成为民办教师。通过考试他或许有机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这在当时对于刚刚失意的他来说能够进入编制内是很难得的机会,不仅能够挣得全劳力工分,而且又可以摆脱农活儿,于是他又开始对未来充满向往。

二落:然而,就在一切都快有转机的时候,高加林被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彻底丢掉了民办教师这个“饭碗”,也完全失去了成为国家正式教师的机会,使他的梦想彻底破碎了。

二起:在高加林迫于無奈下地干活儿一段时间后,新的转机出现了。高加林的叔父高玉智回来了,尽管高玉智亲自强调过:作风问题很重要,即使是亲侄子自己也开不得“后门”!但“能人精”马占胜为了巴结高玉智还是私下在高玉智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地把高加林的工作解决了,让高加林到县委通讯组当通讯干事。

三落:高加林在县里工作得很好,也深受领导重视,再加上黄家的势力扶持,他的未来似乎前程似锦。但天不遂人愿,因高加林抢走了黄亚萍,致张克南的妈妈心生妒忌,她举报了高加林,让高加林接受了调查。最终,高加林的城市户口和工作被撤销,又回到了高家村。他在城市的生活刚有所起色就再次被打回了原形,就犹如泡沫一样短暂的绚烂后就破灭了,他的事业就是这样的大起大落。

(三)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主要与他的两任恋爱对象有关,即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亦是他艰难选择的悲剧,前后拥有两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首先,是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在丢掉民办教师失意之际,遇见了不嫌弃他并且一直默默给他鼓励包容,给予他心灵慰藉的刘巧珍。从最开始在河湾里碰到高加林,把自己种的甜瓜给他,到帮助他卖白馍,只因为这个善良贤惠的农村姑娘心疼自己的心上人。而高加林最初对刘巧珍是有一丝反感的,只因她姐姐是高明楼的儿媳妇。他们俩的爱情,刘巧珍始终是自卑的一方,是付出更多的一方。刘巧珍的自卑心理与她金子般的心贯穿了她和高加林爱情发展的始终,她的爱比起高加林是更加炽热纯粹的。当得知高加林丢掉教师工作要当回农民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很高兴,因为她和高加林有着极大的文化差距,甚至埋怨父亲不让她上学,让她成为空有好看皮囊,实则大字不识的文盲,所以哪怕之前她就喜欢高加林,也从未向他表白,而是选择了将自己的爱默默藏在心底。但高加林失业后一切就不同了,他们两个的身份差距就变小了,刘巧珍的内心方才鼓起了勇气,开始慢慢向高加林靠近。刘巧珍没有嫌弃高加林,而是选择默默地陪在高加林身边,是她的真诚感动了高加林,使高加林重燃对生活的期待,她是带领高加林走出黑暗的那枚“金子”。在她与高加林的恋情初次曝光后,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担心自己的声誉受损,而是担心高加林不愿意继续同她好了。特别是在高加林要前往县城的时候,她是害怕的,患得患失的。这些行为、心理都透露着刘巧珍在面对这份感情时的自卑。高加林离家后,她帮忙照看高家的农活儿,再苦再累也不怕,还把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零钱全部塞给高加林,就怕高加林在城里吃苦。两人比起来,刘巧珍作为一个女孩子付出得更多,从根本上他们对爱的付出就是不平等的,所以在高加林送她头巾的时候她才受宠若惊。当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刘巧珍甚至丝毫没有埋怨他,因为从一开始这份感情就是不平等的,由一个人苦心经营的感情最终只能成为悲剧。

其次,是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与黄亚萍在中学时期就是互相欣赏的同学关系,但两人家庭差距比较大,高加林是自卑的。他打心眼儿里不喜欢自己的农民身份,这一点从他卖馒头时就能体现出来,仅仅是去卖个馒头他就无法接受,感觉自己彻底变成了一个“俗人”。在碰到黄亚萍和张克南的时候,别人都有了体面的工作,而他一想到自己只能沦为一个农民的时候,自尊心就受到了伤害。即使是进城初期,他对自己与黄亚萍的差距也是在意的,直到事业有起色之后,高加林对“美好前途”充满了期待。当漂亮的“现代派”黄亚萍热切地表白时,高加林被推到了抉择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不得不作出关系自己一生命运的抉择。权衡了利益得失之后,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

如果说刘巧珍带给高加林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指引,帮助高加林渡过难熬的人生低谷的话,那么黄亚萍就是高加林渴望实现美梦的过程中最好的一个铺路石。倒不是说高加林一点儿也不爱黄亚萍,只是在高加林的爱情里,他的未来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可以牺牲掉“金子”般的刘巧珍。张克南对黄亚萍的爱也因高加林的“横插一脚”被毁灭了,高加林一个人的错误选择直接摧毁了四名青年人的幸福。

二、高加林人生悲剧产生的原因

高加林人生悲剧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及其自身两个方面,即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共同导致了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当然最突出的是高加林自身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人生》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导致农村青年想要逃离乡村的心理更加严重了,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那么一批“高加林”产生。在那个年代来说,穷人家的孩子只有通过学习才有可能走出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高加林作为高家的独生子,年迈的父母需要他养活,高家三口都要靠他来支撑,这是他无法逃脱的责任,他自身也是十分清楚的。而即使是他高中拼命学习,最终也没有考上大学。这对当时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常受同学、老师夸赞的高加林来说,无疑是人生的第一重大打击,甚至对身在农村无依无靠的高加林来说就犹如被判了“死刑”。所以,在他后来有机会走出乡村的时候,他才显得那么迫切,那么不顾一切。

(二)自身因素

他的自身因素又集中體现在命运和自身成长两个方面。

首先,是他的命运。他出生在高家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双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和权力,“知识改变命运”是他唯一的出路。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的乡村再加上家庭氛围的影响,人的眼界就很容易受到影响。高加林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认清现实、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学习谋求出路,本身就已经是很难得了,他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走出农村有一番作为的;然而,残酷的现实一次次告诉他“人与人是不同的”。比如,他的成长环境与黄亚萍相比就是艰辛的,黄亚萍可以无忧无虑,不用担心一切,只管好好学习;而对于高加林而言,他如果不好好学习,一定是没有出路的,况且他家境贫寒,父母能供他上学实属不易,他作为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心里一定有负担。中学时期,他和黄亚萍可以在一起上学,彼此视为知己。高考失利后,高加林只能灰头土脸地回到农村,军人家庭出身的黄亚萍却可以当广播站的广播员,上学时期并不拔尖、干部家庭出身的张克南也能在县里当上体面的副食公司保管。所以,他们所能接触到的社会资源本身就有很大差别,城市孩子更容易获得优秀的资源,而农村孩子一旦失败便难以谋求出路,除了重回土地他们别无选择。

其次,农民的柔弱性。高玉德老两口儿听说儿子的工作被人顶替,他们第一反应不是为儿子找回公道,而是哭诉并谴责高明楼,这是毫无用处的。在看到父母也同样处于悲痛之中后,高加林要去和高明楼拼命,却被父母拼命阻拦,“赤”“跳”“赶忙”“捉住”“绕”“抵”“堵”都充分展现了老两口儿害怕儿子惹是生非的焦急,尽管做错事的并不是他们。对于高玉德这样真正憨厚的老农民而言,他是不能反抗的,通常逆来顺受,能做到的也只是抱怨。高加林二叔回来后,马占胜和高明楼达成共识,给了高加林更好的工作,便也是典型的欺软怕硬。高明楼安排自己的儿子抢了高加林的工作等于直接将高加林判了“死刑”,高加林被迫要成为土地的奴隶了,因此被羞辱的高加林的自尊心必然会受到伤害。

一眼望不到未来,他的前途是黑暗的,他有可能一辈子都只能是个农民了。这里面有懊悔、不甘和卑微,懊悔自己的不争气,父母靠四只手在地里刨,供自己读书已经十分不易,而他竟然连一个像样的大学都没有考上;不甘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班中也已是拔尖的学生了,竟还是没有考上大学;卑微,求学失败意味着一无所有的高加林很有可能要当回农民,高加林对农民的艰辛体会得一清二楚。

再次,高加林虽从小在学习上积极主动,有一定的才华,但他也不可避免地拥有众多年轻人共同拥有的性格特征—浮躁。在城市的诱惑之中,他迷失了自我。

高加林悲剧的原因重点在他自己,虽受一定时代特征影响,但他作为农民的儿子,实则是一个与自古以来农民形象相悖的“反叛者”,他并不屈服于命运,他敢于反抗,跳出了僵化的农民形象包围圈,敢于努力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他也失掉了农民身上那种珍贵的本质—善良。他并非孤立无援的,在他走错路之后,德顺老汉和高父是进城劝告过他的,但他并没有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这也就为他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高加林知道自己对不起刘巧珍,也明白德顺老汉和父亲的良苦用心,但他知错不改,只为不再像父辈一样一辈子只能苦巴巴地当个农民。他不甘心,这时的高加林已经“疯魔”了,他在当时自身成长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选择了用极端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恳求上进的心是好的,但走捷径的方法又是绝对不可取的。所以,他的固执、自以为是、不顾一切、对农村的偏见、对城市的盲目向往都是造成他最后的悲剧不可缺少的因素。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一个在城市与农村间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的典型人物。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突,性格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使得这部小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与悲剧美。

猜你喜欢
加林悲剧命运
伟大的悲剧
《谁赋丹赭染鹊华》
命运的更迭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被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的人们
命运秀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
永远在路上的高加林们——读路遥的《人生》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