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庄子》的委蛇式生存理想及其来源之谜

2023-02-28 06:56刘霖映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鸡冠道家庄子

刘霖映

《庄子》以委蛇状态为逍遥自由的代表,为一种形充空虚的道家生存理想,“虚而委蛇”是其要言。可是,汉代起罕见先秦式的事物命名及用法,汉代大儒不知委蛇为何物。晋代郭璞释之为神话动物“延维”。现代各种汉语字典和词典中皆无动物(是主体词)“委蛇”一词。

《庄子》多处所谈“委蛇”,旧解皆错,应该指“委蛇似”或“如委蛇”,皆处世方式即生存方式方面的似状词,代表《庄子》的道家生存理想。特别是《庄子》语“虚而委蛇(shé)”乃谈道家境界,“虚”指虚己无求,“委蛇”即如委蛇一样,后世误解而产生成语“虚与委蛇(yí)”,指假意顺从的骗术,“虚”指虚假,“委蛇”指顺从。探索发现:委蛇应是俗称的鸡冠蛇,广泛存在,但平时难得遇见。“委”是周代一种高级冠冕。

一、《庄子》“虚而委蛇”的道家生存理想

《庄子》多处所谈委蛇,乃“委蛇似”或“如委蛇”,皆处世方式即生存方式方面的似状词(例如,枭雄的“枭”指枭似的、像枭一样的),来自主体词“委蛇”(读音应该相同,用普通读音)。

(一)《庄子·至乐》中的“委蛇”

《庄子·至乐》写道:“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鰌鯈,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

鲁侯“以人养鸟”,圈养一只海鸟,给它的待遇很高,但鸟三日而死,故提倡让鸟自由,像委蛇一样自由逍遥。旧释为“从容自得”,不妥,因为自由包括而高于之:从容涉及同类相处,而且涉及有紧张因素的环境,自由则未必;自由可以自得,也可以自不得。这里,“委蛇”作状语,应译为“委蛇似”。道家的背景认识肯定了委蛇是自由生存的代表。

(二)《庄子·天运》中的“委蛇”

《庄子·天运》写道:“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三种演奏,每种演奏听的感觉皆不同,其中第二种是和阴阳,形充空虚的状态就是委蛇状态。“形充空虚,乃至委蛇”,其“乃至”应是“于是达到”,异于现代汉语“乃至”之表示递进关系;“形充空虚”是一种委蛇状态。“委蛇”,旧释是“随顺”或“随机应变”,应释为“委蛇似(的)”,正如《庄子·庚桑楚》中“能儿子乎”之“儿子”应释为“婴儿似的(纯真状态)”。

(三)《庄子·应帝王》中的“委蛇”

《庄子·应帝王》写道:“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

唐代成玄英疏曰:“委蛇,随顺之貌也。”此释被长期接受,因为它好像有理:《说文》云“委,随也”,“委”之本义乃“曲折”;晋代向秀释此处“委蛇”为“随变”;庄子亦倡导顺自然。

但是,壶子与季咸斗法的故事是说:壶子用九渊术之三种使得季咸无法确定自己的生机状态,后来用渊术使季咸莫测高深、快速逃走,并有壶子向列子的如此解释。

“随”“顺”,正常理解是顺从季咸的要求,这与事实不符;若释为“随”“顺”大自然,太抽象,离话题过远。要区分两种顺:世俗的顺是顺具体情境;道家的顺是顺本原、顺天然,也顺大势大环境,却独立于具体情境、不顺具体情境。要区分两种虚:计谋性的虚是虚伪、虚假;道家倡导的虚是虚己无求,虽处斗法环境,其虚仍在本旨,属本义“道术”层次,属于境界。

有的书解释为“随机应变”,对吗?季咸一来,看到壶子用术而生机状态变幻莫测,马上逃走。因此,壶子之术不是计谋术而是“道术”,只是单纯地自我表现生机状态,生死起伏,变幻多样,以致季咸弄不清他的究竟,以为他如茅草(生死循环)、似波流(进退不定)。因此,他没有“随机”,没有“应变”。

该故事后有如此文字:“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无论释为“随顺”或“随应”,都有人为性,都背离此旨,都偏颇地重视了“委”之本义“曲折”。

因此,应释为“委蛇似(神秘莫测)”。它后面也有一种顺应,但它是超越了具体条件、具体情境的对本原型自然的顺应,是深广型顺应,相对于纷扰具体的情境则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类型,可谓远顺近独(有的人崇拜上帝以抵抗世俗,可谓远交近攻)。当然,里面的背景应该是,误以为委蛇有仙性存在。

“与之虚而委蛇”,后因简称而为成语“虚与委蛇”,表示假意随顺,“虚”为虚假、应付、敷衍。其义大悖原意,将一种低级无为而高级有为的境界论状态降低为低级有为,将仙式存在降低为乡愿或奸诈,是对道家哲学的歪曲、庸俗化。很多人长期误解误用,即约定俗成,产生新义项。俗式“虚与委蛇”,清代、“民国”有的简写为“委蛇”。因此,“虚与委蛇”有俗式、仙式之别,仙式即“与之虚而委蛇”,属“虚而委蛇”之一,无论是否有“与之”关系,都可存在,而且,修炼这种境界,做到独处时“虚而委蛇”,才能做到人际环境里“虚而委蛇”。

值得比较的是:《庄子》语“吾与之虚而委蛇”,《列子·黄帝》语“吾与之虚而猗移”。“猗”本指阉割的狗,多表柔然,移表改变,“猗移”的普通含义应该是无欲而动、柔然改变,正好反映壶子的生机状态在几渊之间隐然变换,察觉不到其抵抗季咸的那种欲望及用力。《列子》的猗移状态在《庄子》中表述以委蛇状态,都是清虚无欲状态,是自然自立状态,并非某种人为态,并非委屈和顺从。列、庄里相同文本的异字,一些不能等同,如列语“皆避而走”,庄曰“皆弃而走”;列语“灰然有生矣”,庄曰“全然有生矣”。

(四)《庄子·庚桑楚》中的“委蛇”

《庄子·庚桑楚》写道:“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此“委蛇”,或釋为“随顺之貌”,或释为“随物变化”。若是随顺,则与“同其波”(共其沉浮)意思一样,可是,“而”字说明前后意思有异。释为“随变”如何?文字同时赞扬婴儿状态,说是(自己)动不知所之、行不知所为,身若槁木而心若死灰—显然,这是对随机应变的反对或超越。从行文看,“(自己)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是委蛇的状态之一,因此,委蛇态有虚己无求的性质,此处“委蛇”当释“委蛇似(虚己无求)”。

(五)《庄子》里的委蛇理想与蛇恐惧、委蛇敬奉

几处委蛇,旧解都无理,都错了,根本原因是不了解作为动物的委蛇,不了解委蛇就是俗称的鸡冠蛇,是道家一种仙性生存的文化符号。

委蛇状态是怎么成为道家理想的处世方式呢?第一,委蛇(鸡冠蛇)敬奉是一种小型的民间文化。在禁忌繁多,人们对外部世界更加恐惧因而更加敬奉的上古,委蛇(鸡冠蛇)敬奉,应该也会有的。科学知识匮乏的人把委蛇(鸡冠蛇)视为蛇精、蛇仙,创造了神话传说。第二,所谓委蛇形充空虚及代表自由生存,当有传说依据。形充空虚:形态充实却虚己无求,是人们对某些动物的吸气式生存传说,知名的有龟息法。自由生存:委蛇(鸡冠蛇)的爬行速度和飞行速度都很快,在动物界有生存优势,罕见天敌。时至今日,众多的捕蛇者在围猎后都没有获得委蛇(鸡冠蛇)的生物标本和照片。又传说委蛇(鸡冠蛇)吸气无求,因此它被视为一种自由逍遥的代表。第三,道家追求虚己存在,容易援引民俗文化里的特殊动物。道家的法自然包括取法某些动物。

(六)《诗经》有庄式用法的痕迹

《诗经·羔羊》迭唱有穿羊皮衣资格的官员“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其“委蛇”,郑玄笺曰“委曲自得之貌”,后来一般释为“雍容自得貌”,都说得勉强。

比较看,释为“委蛇似的不争食而逍遥自在”为佳:委蛇形充空虚,可以不争食而吸气,自我供应,逍遥自在。退食一般理解为退出公膳,即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云“公膳,日双鸡”。公膳是一般人想要的,是竞争性食法。“自公”可释为“自求公道”。

二、《庄子》齐桓公故事里的委蛇应是鸡冠蛇

(一)《庄子·達生》中的委蛇故事

“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

(二)晋代郭璞释委蛇为“延维”

《山海经·海内经》:“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旃”本意是赤色的曲柄旗。“长如辕”“紫衣”“朱冠”“伯天下”,这四点与齐桓公故事里的皇子说法相同。

郭璞注释《山海经》时曰:“延维,委蛇。”郭注长期被接受,认为是“想象出来的”(李炳海《从狞厉神秘到屈曲宛转—委蛇的齐文化特征及文学内涵》),因为,从描述看,二者有某些相同点,又无更好的解释。

(三)《庄子·达生》中的委蛇应是鸡冠蛇

应该说,郭注存在严重的不通之处:委蛇非人首,也非双头。延维是对人、委蛇、双头蛇等的合一化加工,《山海经》所谓“雷神,龙身而人头”亦然。

释为鸡冠蛇才通,特征都吻合。“紫衣朱冠”,注译家惯解为(像人一样)穿紫衣戴红帽,视为虚构;其实,可有它解,冠可以是公鸡等动物头上的冠,衣可以是一种特殊皮肤。鸡冠蛇有红冠子;体色多样,有红的、紫的等;凶恶好斗,遇到刺激物会直立蛇首。齐桓公见到而管仲(驾车时注意力比较集中)未见,说明此物游动很快,也吻合:鸡冠蛇短途能飞,转眼即逝,有的地方称之“草上飞”,俄罗斯圣彼得堡地区称之“飞蛇”,事先不了解的人容易以为见鬼了。对国君释以霸兆,与“委蛇”之名有关。

鸡冠蛇的神话化与其少见性有关,古籍记载极少。唐代《录异记》:“鸡冠蛇,头如雄鸡,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中人必死。会稽山下有之。”清代《浙江通志》虫类2409条目为鸡冠蛇。其实,在“百度贴吧—探索吧”,大家说法一致,从东北到海南,很多地方都有,大多称鸡冠蛇,少数地方称鸡婆蛇等。

(四)委蛇之“委”应该是指一种高级冠冕,也指冠圈

委蛇之“委”,汉代已经释为“委曲”。《诗经·羔羊》之“委蛇”,汉末经学家郑玄笺曰“委曲自得之貌”。但是,单纯的曲态,蛇皆有之,不能反映冠子蛇的特点。

“委”与冠有关吗?《汉语大字典》(第一版)“委”字释义:“(19)周时冠名。(20)指冠圈。参见‘委武。”“委”字的此两义可表达冠子蛇的特点。第一,“委”指冠圈。蛇冠的走向倾斜于背脊线,其延伸线比鸡冠的长得多,接近圆圈形扇子,可曰“委”。第二,“委”指委貌,是周代的一种高级冠冕。班固解说《白虎通·绋冕》:“委皃者何谓也?周朝廷理政事、行道德之冠名。”“委貌”是周代朝廷官员的礼帽(它形如覆杯,有某种高耸感),是接近天子的高级冠冕,代表朝廷级地位,而次于文化传说的龙的冠子蛇就相当于朝廷官员(论诸侯则紫色委蛇被迷信为相当于霸者),因此,称鸡冠蛇为委蛇,反映了这种蛇的非常型高级地位。

周代贵族文化很讲究用物和用语的等级性,且鸡冠不能反映蛇冠的圆扇形特征,蛇冠没有鸡冠上的几个放射条,因此,委蛇作为雅称,在当时可谓很恰当。

三、回看:关于委蛇,从汉代起误解两千年

汉代罕见先秦式的事物命名及用法,汉代大儒不知委蛇为何物,新式用法指“逶迤”,成为通行用法,成了对委蛇的主流认识。《焦氏易林》中有“委蛇循河,至北海涯”,残余先秦式用法之一,即委蛇指一种动物。用物象是《焦氏易林》的特点,其“委蛇”应是主体词。汉末大儒郑玄笺注《诗经·羔羊》云“委蛇,委曲自得之貌”,将“委”独立出委蛇,不了解委蛇的本义。

晋代郭璞注《山海经》释神话动物“延维”为委蛇。唐代成玄英扩展了误解,他将委蛇在汉代产生的一义“从容”也错认为逶迤,强化了逶迤论。《庄子·田子方》中的“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是批评某些儒士步态有礼但心迹(形迹)无礼,此“从容”意为“大方无忌”。郭象注:“槃辟其步,逶蛇其迹。”成玄英疏曰“逶迤若龙,槃辟若虎”,错位解读,误以郭注逶蛇为逶迤。

成语“虚与委蛇”指假意随顺,来自对道家境界论的“虚而委蛇”之误解。

“委蛇”即“逶迤”的进一步误认,便是“虚与委蛇”之“委蛇”也被视为联绵词“逶迤”。

“委蛇”,各种汉语字典、词典皆注音wēi yí,好像历史上没有一种文化动物委蛇,可见传统解释遮盖之重。

猜你喜欢
鸡冠道家庄子
鸡冠的由来
建平博物馆藏辽代鸡冠壶
双子塔下鸡冠红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较量
《庄子说》(十五)